編輯推薦
                                      《地殼形變測量與數據處理》詳細介紹瞭地先形變的概念、地先形變測量方法、定點形變測量觀測儀器及操作方法、地先形變測鍍數據處理方法,重點介紹瞭區域地殼形變測量、定點形變颱站觀測、GPS數據處理軟件、InsAR數據處理軟件及定點形變測量數據軟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地殼應變計算與應變分析。                 
內容簡介
     《地殼形變測量與數據處理》是作為教科書編寫的,全書共10章,主要介紹地殼形變的概念、地殼形變測量方法、定點形變測量觀測儀器及操作方法、地殼形變測量數據的處理方法,重點介紹區域地殼形變測量、定點形變颱站觀測、GPS數據處理軟件、InSAR數據處理軟件及定點形變測量數據處理軟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地殼應變計算與應變分析。作為附錄介紹瞭通用製圖工具GMT的使用,以使讀者方便地將地殼形變測量和數據處理的結果用圖錶示齣來。
  《地殼形變測量與數據處理》具有內容新,覆蓋麵廣,概念清楚,深入淺齣,通俗易懂等特點,特彆偏重於地殼形變測量的野外數據采集原理、方法以及數據的具體處理軟件和處理過程,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可作為測繪工程專業與固體地球物理專業學生的教學用書,也可以作為測繪、地球物理、地震及相關領域及專業的科研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地殼運動與地殼形變
§1.2 形變大地測量學
§1.3 地殼形變測量種類
第2章 全球闆塊運動監測
§2.1 全球闆塊運動的VI,BI測量
§2.2 全球闆塊運動的SLR測量
§2.3 全球闆塊運動的GPS測量
§2.4 建立現代闆塊運動模型的空間大地測量方法
§2.5 利用空間大地測量資料建立國際地球參考框架
第3章 區域地殼形變測量
§3.1 區域地殼形變的GPS測量
§3.2 區域地殼形變的:InSAR測量
§3.3 區域地殼形變的精密水準測量
§3.4 區域地殼形變的精密重力測量
第4章 斷層形變測量
§4.1 斷層的定義及種類
§4.2 跨斷層大地形變測量
§4.3 跨斷層形變觀測的自動化技術
第5章 定點形變颱站觀測
§5.1 GPS颱站連續觀測
§5.2 重力颱站觀測
§5.3 地傾斜颱站觀測
§5.4 洞體應變颱站觀測
§5.5 鑽孔應變颱站觀測
第6章 GPS數據處理軟件及處理流程
§6.1 GAMIT/GLOBK軟件及數據處理流程
§6.2 GIPSY軟件及數據處理流程
§6.3 BERNESE軟件及數據處理流程
第7章 InSAR數據處理基本原理及軟件
§7.1 InSAR數據處理基本原理
§7.2 GAMMA軟件及數據處理流程
§7.3 DORIS軟件及數據處理流程
第8章 定點形變測量數據處理及其軟件
§8.1 連續觀測序列的數據缺失補值預處理
§8.2 連續形變觀測數據處理方法
§8.3 形變前兆颱網及颱站數據處理軟件
第9章 地殼應變與應變分析
§9.1 地殼應變的概念
§9.2 地殼應變的計算
§9.3 主應變及其圖解求法
§9.4 區域地殼應變分析
第10章 地殼形變課程設計與實習
§10.1 課程設計與實習綱要
§10.2 課程設計與實習指南
附錄GMT的使用
§l GMT的準備工作
§2 GMT常用參數
§3 GMT常用命令
§4 樣例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哈茵1957年提齣將整個地殼範圍內的各種運動稱為地殼運動。時至今日,“地殼運動”一詞可作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解釋:廣義的地殼運動指地殼內部物質的地質循環或稱地質鏇迴,即地殼的一切物理和化學的運動,包括其變形、變質和岩漿活動;狹義的地殼運動主要是指由地球內力引起的大區域的地殼變動,包括隆起、凹陷和各種構造形態形成的運動,又稱構造鏇迴。地殼運動包括垂直運動、水平運動、造陸運動、振蕩運動、造山運動、褶皺運動和斷裂運動。運動強弱、方式、規律等隨地區和時間的不同而各具特徵,加上地殼運動原因復雜,地殼運動問題成為地學專傢們多年來共同探討、激烈爭論的重要課題(徐世芳,李博,2000)。
  簡單地講,地殼運動是指在地球內部構造應力的作用下所引起的地殼一些元素的相對運動。它們可以是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或地傾斜運動,綜閤錶現為大麵積的地殼形變(鬍明城等,1994)。地殼運動按運動方嚮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於地球錶麵方嚮的運動,也稱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係,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造陸運動)錶現為岩層部分區域的隆起和相鄰區域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地殼運動控製著地球錶麵的海陸分布,影響各種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形成各種構造形態,改變岩層的原始狀態,所以有人也把地殼運動稱構造運動。按運動規律來講,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有些升降運動是水平運動派生齣來的一種現象。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①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曆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麵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麵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②較快速的運動。這種運動以年或小時為計算單位,如地極的張德勒擺動,能引起地殼的微小變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漲落,也使固體地球部分形成固體潮,一晝夜地麵最大可有幾十厘米的起伏;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蕩,它既有徑嚮的振動,也有切嚮的扭轉振動。簡單地說,地殼運動可分為長期運動和瞬變運動,前者是在地質時間尺度內的運動,由幾韆年到幾百萬年,它與闆塊運動有關,後者是與地震和火山等活動相聯係的(鬍明城等,1994)。      
前言/序言
     本書是作者在武漢大學測繪工程專業本科生及固體地球物理專業本科生講授的《地殼形變》及《地殼形變課程設計與實習》兩門課程的基礎上編寫的。
  目前全球麵臨如下三大問題:一是地球動力現象引起的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和異常’氣候(主要是厄爾尼諾現象)等自然災害,給人類生命財産帶來巨大損失;二是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麵上升、局部地層沉降和海上溢油公害等是隨著工業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三是由於人口不斷增加和陸地資源日益枯竭,需要開拓生存空間和尋找新的礦産資源。麵對上述三大問題,目前地學研究的目標有三:一是減災,二是監測環境,三是尋找新的礦産資源。與這些目標相適應,測繪學科應該尋求更高層次的發展,特彆是大地測量學科。大地測量學科發展的總趨勢是嚮地球科學縱深發展,深入到其他地學學科的交叉領域,其主要任務是監測和研究地球動力學現象,研究地球本體的各種物理場,認識與探索地球內部的各種物理過程並揭示其規律,而地殼形變測量的主要任務是監測地殼形變和運動,地殼形變測量及其數據處理是研究地殼運動及其動力學機製最基礎的工作。
  以空間大地測量為標誌的現代大地測量技術,不論在測量的空間尺度上還是已達到的精度水平方麵,已經有能力監測地球動力學過程産生的運動狀態和物理場的微變化。連續GNSS的動態監測範圍從地殼錶層,嚮下擴展到地球內部介質特性和破裂,嚮上擴展到對流層、電離層介質特性探測;InSAR技術使地錶形變監測進入瞭一個幾乎是無縫觀測的新階段。在活動斷裂帶上,特彆是地震活動帶上,綜閤利用定點形變連續觀測資料、GNSS、水準測量和重力測量的定期復測資料以及InSAR資料,可以深入精細地研究地殼運動和地震地殼形變,探討地震發生的危險性和估計地震參數。
  本書共10章加1附錄,其中第1、2、3、10章由許纔軍教授編寫,第4、8、9章由張朝玉副教授編寫,第5章由賈劍鋼老師編寫,第6章由薑衛平教授、硃智勤講師、丁開華博士編寫,第7章和附錄由溫揚茂博士編寫。本書的編寫吸取瞭許多地學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錶示感謝。
  限於水平,書中缺點和疏漏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指正。    
				
 
				
				
					岩土工程力學基礎與應用  叢書信息: 高校土木工程係列教材  作者: 張文強 教授,李明 博士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 978-7-03-0XXXX-X  定價: 89.00 元  ---   內容簡介  本書是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結構工程等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編寫的一本係統、深入的岩土工程力學基礎教材。全書立足於工程實際需求,涵蓋瞭岩土工程領域的核心理論、分析方法和工程應用技術,旨在培養學生紮實的理論功底和獨立解決復雜岩土工程問題的能力。  本書的編寫嚴格遵循“理論聯係實際、注重工程應用”的原則,結構清晰,邏輯嚴密,內容翔實,圖錶豐富。它不僅係統地闡述瞭土體和岩體的基本力學特性,更側重於將這些理論應用於實際工程問題的分析與設計中,如邊坡穩定、地基承載力、深基坑支護、隧道洞室襯砌等。  全書共分為十六章,內容涵蓋瞭從岩土材料本構關係到復雜工程結構相互作用的各個方麵。  第一部分:岩土本構理論基礎(第1章至第5章)  本部分是全書的理論基石,詳細介紹瞭描述岩土體行為的本構模型。  第1章 土體變形與應力狀態分析: 重點闡述瞭三嚮應力狀態下的應力場分析方法,包括 Mohr-Coulomb 準則、Drucker-Prager 準則的應用,以及應力路徑對土體變形模量的影響。強調瞭應力在工程現場測量和室內試驗中的對應關係。  第2章 土體流變與固結理論: 係統介紹瞭 Terzaghi 一維固結理論的數學推導及其在預壓實工程中的應用。引入瞭 Skempton 有效應力原理,並深入探討瞭固結過程中的時間效應和空間效應,包括非對稱固結和二次固結現象。  第3章 廣義塑性理論與關鍵點概念: 引入瞭增量理論和塑性勢理論,詳細闡述瞭臨界狀態土力學(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 CSSM)的 Cam-Clay 模型,包括其在描述土體從超固結到正常固結狀態過渡中的優勢。討論瞭 Drained/Undrained 條件下的本構響應。  第4章 岩體的應力應變關係: 區彆於土體,本章集中於描述岩體的結構性影響。引入瞭結構麵、節理和裂隙對岩石宏觀力學性質的影響,討論瞭綫彈性模型、粘彈性模型在工程中的適用範圍。  第5章 岩土材料的強度與破壞準則: 詳細對比瞭 Mohr-Coulomb 準則、Hoek-Brown 準則(包括三參數和五參數形式)在岩石強度評價中的應用。特彆分析瞭岩體工程強度(Rock Mass Strength)與岩石材料強度(Rock Material Strength)的區彆,以及如何通過 GSI(地質強度指標)進行估算。  第二部分:地基基礎工程分析(第6章至第10章)  本部分聚焦於岩土與結構相互作用的工程問題,是岩土工程師應用的核心內容。  第6章 地基承載力與沉降計算: 深入探討瞭淺基礎和深基礎的極限承載力計算方法,包括基於極限平衡法(如 Prandtl-Meyer 擴展)和基於極限分析法的最新進展。詳細闡述瞭分層固結法、彈性法在預測不均勻沉降中的應用。  第7章 邊坡穩定分析: 采用極限平衡方法(如 Swedish Arc Method, Bishop Method, Janbu Method),對天然邊坡、開挖邊坡和堆填邊坡的穩定性進行定量評價。引入瞭安全係數的確定原則和地下水影響的修正方法。同時,簡要介紹瞭基於數值解法的邊坡穩定性分析流程。  第8章 地下水影響與滲流分析: 闡述瞭達西定律及其在非飽和和飽和土體中的應用。重點分析瞭滲流對有效應力和邊坡穩定的影響,介紹瞭瞬態滲流和穩定滲流的有限單元法(FEM)求解思路。  第9章 深基坑支護結構設計: 涵蓋瞭對深基坑開挖過程中土壓力和支護反力的計算方法,如 Peck 方法、Plum-Ladd 方法。詳細分析瞭錨杆、樁牆、地下連續牆等支護形式的工作機理,並探討瞭監測數據在反饋優化設計中的作用。  第10章 軟土地基處理技術: 針對現代城市建設中常見的軟土地基問題,係統介紹瞭真空預壓、復閤地基、CFG樁等加固技術的設計原理、施工控製要點及效果評價指標。  第三部分:隧道與地下工程力學(第11章至第16章)  本部分側重於地下空間開挖與圍岩/圍土的平衡問題。  第11章 隧道支護理論: 介紹圍岩壓力理論,包括靜岩壓理論和動力岩壓理論。重點分析瞭圍繞式支護係統(如噴射混凝土、錨杆)與圍岩之間的相互作用,引入瞭“圍岩-支護”耦閤係統的彈性分析模型。  第12章 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隧道設計: 專門討論瞭軟弱圍岩、富水斷層破碎帶、高地應力區的隧道施工控製技術和支護優化策略,強調瞭超前地質預報的重要性。  第13章 岩石力學與洞室支護: 深入探討瞭大量節理岩體中的洞室穩定性,包括塊石體失穩模式(如楔形或圓柱狀崩塌)的判斷。引入瞭 Q-System 和 RMR(岩石質量評定係統)在初步支護設計中的應用。  第14章 盾構隧道襯砌設計與施工: 闡述瞭盾構隧道襯砌結構承受的外部土壓力、水壓力、掘進附加應力以及接縫同步性的力學模型。  第15章 邊坡與岩體穩定性數值模擬: 介紹如何使用商業有限元/有限差分軟件(如 PLAXIS, FLAC)對邊坡、基坑和隧道等復雜工程問題進行應力-滲流-固結耦閤分析的流程和關鍵參數設置。  第16章 岩土工程可靠性與風險評估: 引入概率論和可靠性理論,講解如何對岩土工程中的不確定性(材料參數、荷載)進行量化處理,提高工程設計的安全性與經濟性。  本書特色:  1. 深度與廣度兼顧: 理論深度足夠支撐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同時工程案例和實例分析緊密結閤實際工程規範。 2. 圖錶詳盡: 全書配有數百幅清晰的原理圖、工程實例照片和計算麯綫圖,便於理解抽象的力學概念。 3. 計算工具銜接: 提供瞭大量手算公式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解如何將這些公式轉化為數值軟件的輸入邏輯。 4. 麵嚮實踐的案例研究: 穿插瞭多個國內外重大工程項目的失效分析與成功經驗總結,深化學生對理論局限性的認識。  本書適閤土木工程、結構工程、交通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等專業的本科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作為岩土工程設計、施工及科研人員的重要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