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科普係列:草木相伴

蒲公英科普係列:草木相伴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劉華傑 著
圖書標籤:
  • 科普
  • 植物
  • 自然
  • 蒲公英
  • 兒童
  • 少兒
  • 草本植物
  • 生態
  • 科普讀物
  • 親子閱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鳳凰齣版傳媒集團 ,
ISBN:9787534386336
版次:1
商品編碼:10195294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8-08-01
頁數:17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草木相伴》透過作者、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劉華傑如何與植物結識的一個個小故事,介紹瞭就存在於我們身邊的植物,還提供瞭與正文真實對應的高精度植物彩色圖片,便於初學者識彆相關植物。在《草木相伴》中,感受到瞭他平日裏有花花草草相伴的愜意生活,讀到一個個他與植物結識的故事,看到他鏡頭下的一個個鮮活獨特的生命。

內容簡介

  《草木相伴》是一位哲學教授以“民科”的身份撰寫的植物隨筆集。作者敘述的植物故事均建立在個人親自觀察(有的是獨特野外考察)基礎之上,描寫是具體的、本土化的,包含豐富的形態信息、産齣環境信息和相關人文與曆史信息。作者提供瞭與正文真實對應的高精度植物彩色圖片,便於初學者識彆相關植物。作者認為,觀賞植物是值得提倡的一種博物學實踐。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如何生活、喜愛什麼,屬於個人私事,看植物與看石頭、看動物、看女孩、看股票、看長官臉色、看國際形勢,彼此彼此,均是一種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

  劉華傑,男,哲學博士,1966年生於吉林通化,現為北京大學哲學係、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係,中國人民大學係哲學係碩士和博士。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兼職教授;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特邀研究員。主要作品有《中國類科學》、《殿裏供的並非都是佛》、《一點二階立場:掃描科學》、《以科學的名義》、《分形藝術》、《渾沌語義與哲學》、《渾沌之旅:科學與文化》、《看得見的風景:博物學生存》等。
  2005-2006年為《人與自然》雜誌撰寫專欄“身邊的植物”,共計14期;齣版瞭深受讀者歡迎的植物普及著作《植物的故事》、《百草含英》、《萬木有靈》。

目錄

寫在前麵
1 楓、楓香樹與楓橋
1.1 美麗而多樣的楓
1.2 此楓非彼楓
1.3 “江楓”與楓橋

2 洋紫荊及其對稱性
2.1 兩種不同的對稱性
2.2 我犯過的一個錯誤:不同的左與右
2.3 洋紫荊與紫荊的區彆

3 “水杉今日猶蔥蘢
3.1 發現活化石水杉
3.2 公孫樹銀杏

4 平凡而奇特的構樹
4.1 初識構樹
4.2 優質的造紙原料

5 灼灼花絲展雄姿
5.1 紅絨球
5.2 蒲桃和紅韆層
5.3 金絲桃

6 靈山上的野花
6.1 高山草甸
6.2 高山特色植物一瞥
6.3 北京2008,年奧運會時獻什麼花?

7 一直說到螞蚱腿子
7.1 何謂身邊?
7.2 一種木本菊科植物

8 鵝掌楸
8.1 該修訂的書與該寫的書
8.2 富春江邊的巧遇
8.3 鵝掌楸:天造其葉美
8.4 兩個種的細微差彆

9 瞭卻煩惱花草存
9.1 先打“預防針
9.2 細賞毛山菊
9.3 紅紫粉黃

10 京西百花山
10.1 一個心願
10.2 壟斷經營
10.3 草甸野花
10.4 意外的奬勵

11 在虎峪安一個傢
11.1 十九年前的初次相遇
11.2 奇怪的名字“省沽油
11.3 雀兒澗的中華鞦海棠與薄皮木

12 鞦到霧靈山
12.1 新手駕車到霧靈山
12.2 數不盡的紅葉
12.3 優勢種馬氏楊

13 到秦嶺看植物
13.1 人的欲望與大自然
13.2 欣賞植物:體驗不確定性
13.3 普通然而美麗

14 柬埔寨的幾種熱帶植物
14.1 巧遇玉蕊科植物炮彈花
14.2 吳哥古跡中的植物:吉貝和副萼紫薇
14.3 山欖科植物星萍果和蛋黃果
14.4 薄葉山柑和刺山柑

15 穿行野草間,好在若比肩
15.1 嚮北:直接到景東
15.2 無量山與哀勞山
16 博物雜記

精彩書摘

  但是,生活在北京城裏,很難見到鵝掌楸。在公共場所,除瞭北圖一處外,北京大學於2001年剛剛植入數棵,位置在地學樓以東、遙感樓以南、理科樓群西北,靠近通嚮東門的馬路邊。同時植入的還有黃櫨和黃山欒(也叫全緣葉欒樹,無患子科,《北京植物誌》正文中沒有收入此植物,但在1992年補編中有收錄)。黃櫨原本北大院內就有許多,如俄文樓西北山丘處。但黃山欒和鵝掌楸在北大以前是不曾有的。1988年北大校慶時齣版過一本很有價值的、評述得當的小冊子《燕園景觀:北京大學校園園林》,作者為謝凝高等,此書附有“北大校園主要園林植物名錄”,列齣燕園常見、有特色的植物132種。但沒有列當時就存在的特色植物荇菜(Nymphoidespeltatum,又名苔菜,水生多年生草本,龍膽科)和互葉醉魚草灌木,馬錢科),我覺得應當補上。前者在北大未名湖和後湖中廣泛存在,後者據我瞭解隻有一株,存在於我們哲學係四院南牆邊,與杜仲為鄰。據說北師大校園中也有,但我本人沒見到,在中國科學院香山植物園中倒是見到幾株。到瞭新世紀,這部小冊子如果再版的話,似乎應當再加上黃山欒和鵝掌楸,它們都非常好看,都是“外來物種”。
  “外來”兩字非常含糊,可以指校園外、北京城外、北方以外、中國以外等等。確切地說,在這裏它們指不是本地的植物,在華北一帶本不存在野生種或者以前也沒有在本地露天栽培過。《北京植物誌》也沒有收錄鵝掌楸,下次修訂,估計能夠收錄。順便一提,這部不錯的植物誌,也。該修訂瞭,北京市的科學基金應當大力資助這項基礎性的工作。
  哪一天我退休瞭,閑著沒事,可能著手寫一本《北大草木誌》。北大的植物極為豐富,完全有資格專門寫一部書,配上詳盡的彩色圖片。如今冠以“北大”字樣的圖書多極瞭,據說有些還暢銷,如《到北大聽講座》。采用簡單的模仿,書商立即炮製齣一批《到X大聽講座》。其實,齣一本《到北大看植物》,倒是不虛的,同樣也可以齣版《到武大看植物》、《到中大看植物》之類。
博物拾遺:大地脈動與生命交織的非凡圖景 一本探尋生命深層聯係與自然秩序的深度觀察之作。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的植物群落或某一科屬的詳細解剖,而是將視野投嚮更廣闊的自然脈絡,深入挖掘生態係統中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以及生命如何在地球的曆史長河中塑造彼此、彼此成就。我們試圖超越“物種名錄”的範疇,去理解“係統”的運行機製。 第一部分:岩石的低語與生命的起源——地球深層動力對生物圈的塑造 本書的首捲,我們暫彆瞭熟悉的綠意,將目光投嚮構成生命舞颱的基石——地質結構與氣候演變。生命形態的齣現與繁盛,無不刻在岩石的年輪之上。 1.1 造山運動與物種的地理隔離: 我們將詳細剖析晚古生代以來,主要大陸闆塊的漂移事件如何直接導緻瞭不同地理區域內生物群係的隔離與特化。重點探討瞭泛大陸(Pangaea)的裂解如何催生瞭現代如澳大利亞特有的有袋類生物圈,以及安第斯山脈隆起對南美洲雨林內部分化速度的加速效應。這不是簡單的生物地理學描述,而是關於“地形決定命運”的深入論證。 1.2 古氣候劇變與生物大滅絕的遺存: 聚焦於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我們不關注滅絕本身,而是研究幸存者如何“攜帶”著古老基因庫,在極端環境壓力下重塑生態結構。例如,二疊紀末期火山活動釋放的溫室氣體如何改變瞭海洋的化學平衡,並間接篩選齣適應低氧環境的早期脊椎動物譜係。我們將通過沉積岩中的同位素證據,重建早期生命體對環境的敏感度閾值。 1.3 土壤的演化史:從風化到腐殖質的構建: 土壤並非靜止的介質,而是一個漫長演化過程的産物。本章探討瞭矽酸鹽礦物風化速率、成土母質類型(如玄武岩、石灰岩)與特定土壤酶活性的關係。著重分析瞭費氏(Felsic)與鎂鐵質(Mafic)岩石風化差異如何影響瞭區域植物群落中對特定微量元素(如鉬、鋅)的需求和吸收策略。我們將展示,土壤的物理結構和化學性質,是決定特定生態群落能否立足的先決條件,遠早於種子散播的到來。 第二部分:能量流動的暗綫——非光閤作用驅動的生態圈 本書的第二部分,大膽地將焦點從傳統的“生産者-消費者”金字塔模型中移開,轉嚮那些不依賴陽光,卻對生物圈穩定至關重要的“暗流”。 2.1 深海熱泉與化能閤成生態係統: 我們詳細考察瞭在地球深處,以硫化物氧化為基礎的生態係統。著重分析瞭共生細菌在管蟲體內如何完成能量轉化,並論述瞭這類生命模式對我們理解地外生命可能性的啓示。重要的是,我們探討瞭這些極端環境生物的代謝途徑如何可能與地球早期生命網絡的結構相呼應。 2.2 礦物代謝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驅動力: 本章深入研究瞭地球上那些“隱形”的驅動者——厭氧微生物群落。例如,深層地下水中的鐵氧化菌與硫酸鹽還原菌之間的電子傳遞,如何控製著全球碳、硫、鐵的長期循環速率。這些地下“工廠”的代謝活動,直接影響著地錶水的酸堿度和溶解氧含量,是全球生態平衡的隱形調控器。 2.3 地質時間尺度上的生物印記: 研究古老地層中發現的微小化石(Microfossils)和生物標誌物(Biomarkers)。通過分析特定脂質分子和甾烷類化閤物在數億年前的沉積物中的保存情況,我們試圖重建當時生命體對環境中氧氣、鹽度波動的適應策略,從而理解生物圈如何利用地質事件提供的“窗口期”進行大規模的演化飛躍。 第三部分:宏觀尺度下的結構形成——大型物理環境的編織者 第三部分關注那些體量巨大、改變瞭能量和物質分布格局的自然實體——水體、風係和冰川。 3.1 洋流模式對生物多樣性熱點的長期影響: 我們以墨西哥灣暖流和秘魯寒流為例,分析瞭不同性質洋流如何通過調節海錶溫度和營養鹽上湧(Upwelling),在地理尺度上刻畫齣海洋生物的“高速公路”與“沙漠”。探討瞭這些宏大尺度的水文現象如何通過影響季風的強度,間接塑造瞭大陸內部的降水模式,從而定義瞭陸地生物群落的分布邊界。 3.2 風蝕作用與生物播散的物理限製: 本書專門分析瞭風的物理學對生物體結構的影響。研究瞭長距離種子或孢子如何進化齣適應不同風速和湍流環境的空氣動力學特性。對比瞭不同緯度帶的盛行風模式(如信風帶、西風帶)對大陸架外海域浮遊生物群落擴散距離的製約,揭示瞭物理傳輸限製如何成為物種地理分布的硬性約束。 3.3 冰川作用下的生態係統重置(Refugia Dynamics): 深入研究更新世冰期對生物群落的壓縮與釋放效應。重點不在於記錄冰川的退卻速度,而是分析在冰期保存區(Refugia)內,生物多樣性是如何被“濃縮”和維持的。討論瞭冰川融水形成的暫時性湖泊和河流係統,如何成為物種在冰後期擴張前進行“基因重啓”的關鍵中間棲息地。 結語:時間、物質與生命體的永恒對話 本書最終指嚮一個核心觀點:地球上的生命現象,是地質過程、化學反應和宏觀物理力量長期相互作用的必然産物,而非孤立的事件集閤。我們所見的繁茂生態,是數十億年來物質循環在特定時空點上的一個動態快照。通過理解這些基礎的、非生命的驅動力,我們纔能更深刻地把握生命本身的韌性與局限。這是一部關於“環境即曆史,物質即命運”的博物學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尤其對那些默默生長的植物。市麵上關於植物的書籍很多,但我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專業,要麼過於淺顯,很難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直到我遇到瞭《蒲公英科普係列:草木相伴》。這本書給瞭我太多的驚喜。它不僅僅是羅列植物的名稱和分類,更是將植物與我們的生活、與整個生態係統緊密地聯係起來。我特彆喜歡它裏麵關於植物之間“對話”的描述,那些看不見的信號,那些互助與競爭,都讓我驚嘆於生命的復雜與和諧。例如,書中對根係網絡的講解,讓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地下是如此一番熱鬧的景象,植物們在悄悄地分享養分,傳遞信息。還有關於植物如何適應環境,如何繁衍後代的章節,都寫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它讓我重新認識瞭許多熟悉的植物,也發現瞭許多從未注意過的驚喜。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它不逼迫你記住那些生硬的知識點,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愛上植物,瞭解它們。

評分

坦白說,我一直對植物這個領域知之甚少,總是覺得它們是靜止的、單調的。直到我讀瞭《蒲公英科普係列:草木相伴》,我纔意識到,原來植物的世界是如此的豐富多彩,充滿智慧。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對生命多樣性的震撼。它不僅僅介紹瞭常見的花草樹木,還涉及到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太容易接觸到的植物,比如一些特殊的附生植物,或者生活在極端環境下的植物。書中對它們生存方式的描繪,讓我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讓我明白,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即便是最不起眼的一株小草,也承載著生命的奇跡。這本書就像一扇窗戶,讓我看到瞭一個我從未瞭解過的世界,一個充滿生命力、充滿挑戰、也充滿智慧的世界。它激發瞭我對植物更深層次的探索欲望,讓我開始主動去觀察、去瞭解、去感受身邊的植物世界。

評分

我最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讓我重新找迴童年時期對大自然那種純粹的好奇心的書,而《蒲公英科普係列:草木相伴》正好滿足瞭我的需求。這本書仿佛一股清新的風,吹散瞭我成年世界的浮躁和疲憊。它用最質樸的語言,描繪瞭最動人的自然景象。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常見植物的描繪,例如它會細緻地講述蒲公英種子如何帶著希望去旅行,如何找到適閤自己的土壤生根發芽。這種對生命頑強與渺小感的描繪,讓我瞬間迴想起小時候在田野裏追逐蝴蝶、采摘野花的時光。書中那些關於植物在四季變遷中的不同姿態,關於它們與昆蟲、鳥類之間的微妙關係,都寫得非常細膩。它讓我重新感受到瞭自然的生命力,那種蓬勃嚮上,生生不息的力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內心更加寜靜,也更加懂得去欣賞生活中的小美好。它不隻是科普書,更是一本能夠撫慰心靈的書。

評分

說實話,我是一個對科學知識有那麼一點點“恐慌”的人,總覺得那些復雜的公式和理論離我太遙遠。《蒲公英科普係列:草木相伴》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這本書用一種極其輕鬆、平易近人的方式,將深奧的植物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它沒有用大量晦澀的詞匯,而是用生活中的例子,用形象的比喻,將植物的奧秘一點點揭開。我記得其中有講到植物如何進行光閤作用,它沒有直接給齣化學方程式,而是用“植物的廚房”、“太陽能的收集器”這樣的比喻,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其中的原理。讀這本書,我不再感到壓力,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它讓我明白,科學並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通過這本書,我開始留意身邊的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甚至每一棵小草,它們不再是簡單的背景,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個體,各自有著自己的故事和智慧。這種從“不敢觸碰”到“樂在其中”的轉變,完全是拜這本書所賜。

評分

《蒲公英科普係列:草木相伴》這本書,說實話,我最初是被它溫婉的封麵吸引的,那種淡淡的綠色,仿佛能聞到泥土和青草的清新氣息。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質感讓人覺得很安心。翻開第一頁,文字就如一股清流,緩緩流淌進我的心裏。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那些枯燥的科學術語,而是從一個非常生活化的角度,帶你走進植物的世界。我記得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在公園裏玩,他突然指著一叢不起眼的野草問我這是什麼。我腦子裏一片空白,之前對植物的瞭解僅限於課本上那寥寥幾筆。當時我就覺得,如果我能像這本書裏介紹的那樣,隨口說齣它的名字,甚至講齣它有趣的生長習性,那該多好。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這個願望。它教會我如何觀察,如何發現身邊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那些關於植物的形態、顔色、甚至細微的生長變化,都變得鮮活起來。它讓我明白,原來我們每天走過的馬路邊,屋簷下,甚至是牆縫裏,都隱藏著生命力的頑強和智慧。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真正融入瞭自然,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這種感覺,太奇妙瞭。

評分

衝著作者去買的,可是黑白圖片的植物效果就差多瞭

評分

草木相伴透過作者、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劉華傑如何與植物結識的一個個小故事,介紹瞭就存在於我們身邊的植物,還提供瞭與正文真實對應的高精度植物彩色圖片,便於初學者識彆相關植物。在草木相伴中,感受到瞭他平日裏有花花草草相伴的愜意生活,讀到一個個他與植物結識的故事,看到他鏡頭下的一個個鮮活獨特的生命。,閱讀瞭一下,寫得很好,草木相伴是一位哲學教授以民科的身份撰寫的植物隨筆集。作者敘述的植物故事均建立在個人親自觀察(有的是獨特野外考察)基礎之上,描寫是具體的、本土化的,包含豐富的形態信息、産齣環境信息和相關人文與曆史信息。作者提供瞭與正文真實對應的高精度植物彩色圖片,便於初學者識彆相關植物。作者認為,觀賞植物是值得提倡的一種博物學實踐。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如何生活、喜愛什麼,屬於個人私事,看植物與看石頭、看動物、看女孩、看股票、看長官臉色、看國際形勢,彼此彼此,均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是,生活在北京城裏,很難見到鵝掌楸。在公共場所,除瞭北圖一處外,北京大學於2001年剛剛植入數棵,位置在地學樓以東、遙感樓以南、理科樓群西北,靠近通嚮東門的馬路邊。同時植入的還有黃櫨和黃山欒(也叫全緣葉欒樹,無患子科,北京植物誌正文中沒有收入此植物,但在1992年補編中有收錄)。黃櫨原本北大院內就有許多,如俄文樓西北山丘處。但黃山欒和鵝掌楸在北大以前是不曾有的。1988年北大校慶時過一本很有價值的、評述得當的小冊子燕園景觀北京大學校園園林,作者為謝凝高等,此書附有北大校園主要園林植物名錄,列齣燕園常見、有特色的植物132種。但沒有列當時就存在的特色植物荇菜(,又名苔菜,水生多年生草本,龍膽科)和互葉醉魚草灌木,馬錢科),我覺得應當補上。前者在北大未名湖和後湖中廣泛存在,後者據我瞭解隻有一株,存在於我們哲學係四院南牆邊,與杜仲為鄰。據說北師大校園中也有,但我本人沒見到,在中國科學院香山植物園中倒是見到幾株。到瞭新世紀,這部小冊子如果再版的話,似乎應當再加上黃山欒和鵝掌楸,它們都非常好看,都是外來物種。外來兩字非常含糊,可以指校園外、北京城外、北方以外、中國以外等等。確切地說,在這裏它們指不是本地的植物,在華北一帶本不存在野生種或者以前也沒有在本地露天栽培過。北京植物誌也沒有收錄鵝掌楸,下次修訂,估計能夠收錄。順便一提,這部不錯的植物誌,也。該修訂瞭,北京市的科學基金應當大力資助這項基礎性的工作。哪一天我退休瞭,閑著沒事,可能著手寫一本北大草木誌。北大的植物極為豐富,完全有資格專門寫一部書,配上詳盡的彩色圖片。如今冠以北大字樣的圖書多極瞭,據說有些還暢銷,如到北大聽講座。采用簡單的模仿,書商立即炮

評分

價格便宜,書質量還不錯,性價比可以!

評分

草木相伴透過作者、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劉華傑如何與植物結識的一個個小故事,介紹瞭就存在於我們身邊的植物,還提供瞭與正文真實對應的高精度植物彩色圖片,便於初學者識彆相關植物。在草木相伴中,感受到瞭他平日裏有花花草草相伴的愜意生活,讀到一個個他與植物結識的故事,看到他鏡頭下的一個個鮮活獨特的生命。,閱讀瞭一下,寫得很好,草木相伴是一位哲學教授以民科的身份撰寫的植物隨筆集。作者敘述的植物故事均建立在個人親自觀察(有的是獨特野外考察)基礎之上,描寫是具體的、本土化的,包含豐富的形態信息、産齣環境信息和相關人文與曆史信息。作者提供瞭與正文真實對應的高精度植物彩色圖片,便於初學者識彆相關植物。作者認為,觀賞植物是值得提倡的一種博物學實踐。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如何生活、喜愛什麼,屬於個人私事,看植物與看石頭、看動物、看女孩、看股票、看長官臉色、看國際形勢,彼此彼此,均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是,生活在北京城裏,很難見到鵝掌楸。在公共場所,除瞭北圖一處外,北京大學於2001年剛剛植入數棵,位置在地學樓以東、遙感樓以南、理科樓群西北,靠近通嚮東門的馬路邊。同時植入的還有黃櫨和黃山欒(也叫全緣葉欒樹,無患子科,北京植物誌正文中沒有收入此植物,但在1992年補編中有收錄)。黃櫨原本北大院內就有許多,如俄文樓西北山丘處。但黃山欒和鵝掌楸在北大以前是不曾有的。1988年北大校慶時過一本很有價值的、評述得當的小冊子燕園景觀北京大學校園園林,作者為謝凝高等,此書附有北大校園主要園林植物名錄,列齣燕園常見、有特色的植物132種。但沒有列當時就存在的特色植物荇菜(,又名苔菜,水生多年生草本,龍膽科)和互葉醉魚草灌木,馬錢科),我覺得應當補上。前者在北大未名湖和後湖中廣泛存在,後者據我瞭解隻有一株,存在於我們哲學係四院南牆邊,與杜仲為鄰。據說北師大校園中也有,但我本人沒見到,在中國科學院香山植物園中倒是見到幾株。到瞭新世紀,這部小冊子如果再版的話,似乎應當再加上黃山欒和鵝掌楸,它們都非常好看,都是外來物種。外來兩字非常含糊,可以指校園外、北京城外、北方以外、中國以外等等。確切地說,在這裏它們指不是本地的植物,在華北一帶本不存在野生種或者以前也沒有在本地露天栽培過。北京植物誌也沒有收錄鵝掌楸,下次修訂,估計能夠收錄。順便一提,這部不錯的植物誌,也。該修訂瞭,北京市的科學基金應當大力資助這項基礎性的工作。哪一天我退休瞭,閑著沒事,可能著手寫一本北大草木誌。北大的植物極為豐富,完全有資格專門寫一部書,配上詳盡的彩色圖片。如今冠以北大字樣的圖書多極瞭,據說有些還暢銷,如到北大聽講座。采用簡單的模仿,書商立即炮

評分

黑白圖片,印刷不清,書的質量較差

評分

草木相伴透過作者、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劉華傑如何與植物結識的一個個小故事,介紹瞭就存在於我們身邊的植物,還提供瞭與正文真實對應的高精度植物彩色圖片,便於初學者識彆相關植物。在草木相伴中,感受到瞭他平日裏有花花草草相伴的愜意生活,讀到一個個他與植物結識的故事,看到他鏡頭下的一個個鮮活獨特的生命。,閱讀瞭一下,寫得很好,草木相伴是一位哲學教授以民科的身份撰寫的植物隨筆集。作者敘述的植物故事均建立在個人親自觀察(有的是獨特野外考察)基礎之上,描寫是具體的、本土化的,包含豐富的形態信息、産齣環境信息和相關人文與曆史信息。作者提供瞭與正文真實對應的高精度植物彩色圖片,便於初學者識彆相關植物。作者認為,觀賞植物是值得提倡的一種博物學實踐。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如何生活、喜愛什麼,屬於個人私事,看植物與看石頭、看動物、看女孩、看股票、看長官臉色、看國際形勢,彼此彼此,均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是,生活在北京城裏,很難見到鵝掌楸。在公共場所,除瞭北圖一處外,北京大學於2001年剛剛植入數棵,位置在地學樓以東、遙感樓以南、理科樓群西北,靠近通嚮東門的馬路邊。同時植入的還有黃櫨和黃山欒(也叫全緣葉欒樹,無患子科,北京植物誌正文中沒有收入此植物,但在1992年補編中有收錄)。黃櫨原本北大院內就有許多,如俄文樓西北山丘處。但黃山欒和鵝掌楸在北大以前是不曾有的。1988年北大校慶時過一本很有價值的、評述得當的小冊子燕園景觀北京大學校園園林,作者為謝凝高等,此書附有北大校園主要園林植物名錄,列齣燕園常見、有特色的植物132種。但沒有列當時就存在的特色植物荇菜(,又名苔菜,水生多年生草本,龍膽科)和互葉醉魚草灌木,馬錢科),我覺得應當補上。前者在北大未名湖和後湖中廣泛存在,後者據我瞭解隻有一株,存在於我們哲學係四院南牆邊,與杜仲為鄰。據說北師大校園中也有,但我本人沒見到,在中國科學院香山植物園中倒是見到幾株。到瞭新世紀,這部小冊子如果再版的話,似乎應當再加上黃山欒和鵝掌楸,它們都非常好看,都是外來物種。外來兩字非常含糊,可以指校園外、北京城外、北方以外、中國以外等等。確切地說,在這裏它們指不是本地的植物,在華北一帶本不存在野生種或者以前也沒有在本地露天栽培過。北京植物誌也沒有收錄鵝掌楸,下次修訂,估計能夠收錄。順便一提,這部不錯的植物誌,也。該修訂瞭,北京市的科學基金應當大力資助這項基礎性的工作。哪一天我退休瞭,閑著沒事,可能著手寫一本北大草木誌。北大的植物極為豐富,完全有資格專門寫一部書,配上詳盡的彩色圖片。如今冠以北大字樣的圖書多極瞭,據說有些還暢銷,如到北大聽講座。采用簡單的模仿,書商立即炮

評分

作者一開頭的引申就不喜歡

評分

作者一開頭的引申就不喜歡

評分

黑白圖片,印刷不清,書的質量較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