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注疏(套裝上中下3冊)(竪排繁體版)

儀禮注疏(套裝上中下3冊)(竪排繁體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鄭玄 著
圖書標籤:
  • 儀禮
  • 注疏
  • 竪排
  • 繁體
  • 古代典籍
  • 禮儀
  • 儒傢經典
  • 文化
  • 曆史
  • 套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48903
版次:1
商品編碼:10191453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8-12-01
頁數:1603
套裝數量: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儀禮》是儒傢經典之一,也是先秦時代有關社會習俗和禮製的資料總匯,對研究儒傢思想和古代社會生活極具價值。曆代為之作注解者很多。唐代編《五經正義》,將鄭玄注和賈公彥疏作為欽定的《儀禮》注釋,編成《儀禮注疏》,成為後世《儀禮》讀本,與其他唐代欽定儒傢經典注疏統稱為《十三經注疏》。唐以後多次重刻,但質量良莠不齊,版本多有異同,錯訛亦難以避免。有鑒於此,王輝先生潛心數載,將此書重新校勘整理,比較異同,擇善而從,並吸收瞭曆代學者研究《儀禮》的成果。各捲後附有校勘記。《儀禮注疏》將成為《儀禮》好版本。

內頁插圖

目錄

校點前言
捲第
儀禮疏序士冠禮第一
捲第二
士冠禮第一
捲第三
士冠禮第一
捲第四
士昬禮第二
捲第五
士昏禮第二
捲第六
士昏禮第二
捲第七
士相見禮第三
捲第八
鄉飲酒禮第四
捲第九
鄉飲酒禮第四
捲第十
鄉飲酒禮第四
捲第十
鄉射禮第五
捲第十二
鄉射禮第五
捲第十三
鄉射禮第五
捲第十四
燕禮第六
捲第十五
燕禮第六
捲第十六
大射第七
捲第十七
大射第七
捲第十八
大射第七
捲第十九
聘禮第八
捲第二十
聘禮第八
捲第二十
聘禮第八
捲第二十二
聘禮第八
捲第二十三
聘禮第八
捲第二十四
聘禮第八
捲第二十五
公食大夫禮第九
捲第二十六上
公食大夫禮第九
捲第二十六下
覲禮第十
捲第二十七
覲禮第十
捲第二十八
喪服第十

附錄
四庫全書總目儀禮注疏提要
儀禮注疏校勘記序
宋嚴州本儀禮經注精交重雕緣起
重刻宋本儀禮疏序
重刻宋本儀禮疏後序
重刻宋本儀禮疏跋
重刻宋本儀禮疏序
重刻宋本儀禮疏記
嘉業堂叢書本儀禮疏跋

精彩書摘

媵爵者皆坐祭,遂卒解,興,坐奠解,再拜稽首,執解興。公苔再拜。媵爵者執解待於洗南。[六二]待君命也。
【疏】「媵爵」至「洗南」注「待君命也」雲「執解待於洗南「待君命」者,以其君尊臣卑,雖自飲訖,故執觶待於洗南,以待君命也。
【蔬】「小臣請緻者」注「請使」至「君也」案下二人俱緻,禮法當然,是以不敢必君舉也,故雲「一人與?二人與」取君進止,是優君也。
若君命皆緻,則序進,奠觶於篚,阼階下皆再拜稽首。公苔再拜。媵爵者洗象解,升,實之。[六二]序進,坐奠於薦南,北上,降,阼階下皆再拜。序進,坐尊北,交於東楹之北,奠於薦南,不稽首,送觶,公苔再拜。序進往來,巾尊北,交與東楹之北,奠於南,不敢必君舉也。大尉禮日:「媵爵者皆退反位。」
【疏】「若君」至「再拜」注「序進」至「反位」雲「序進進往來,(六四)由尊北,交於東楹之北」者,前二人酌酒降自西階,故交於西楹之北;此酌酒奠於君所,故二父於東楹之北弋二父於東楹北」者,以其酒尊所陳在東楹之西,西嚮而陳,(六五)其尊有四,並執冪者在南,不得南頭以之君所,又唯君麵尊,尊東西麵酌酒以背君,故先酌者東麵酌訖,由尊北又楹北往君所,(六六)奠訖,右還而反。後酌者亦於尊北,又於楹北與反者而交,先者於南西過。後者於北東行,奠訖,亦右還而反,相隨降自西階。雲「奠於薦南,不敢必君舉也」者,案鄉飲、鄉射皆雲(六七)「奠者於左,將舉者於右'是鄉飲酒一人舉解及二人舉解皆奠於薦右,今言媵爵於公,是將舉旅當奠於薦右,而奠於薦左,故雲「不敢必君舉也。引大射禮者,此經二人「階下再拜稽首,送觶無反位之文,故引大射「媵爵者皆退,」「反門右北麵位。」
公坐取大夫所媵觶,(六八)以酬降,西階下再拜稽首。公命小臣辭。寅升,成拜。興以酬直就其階而酬之也。升成拜,復再拜稽首也。先時君辭之,於禮若未成然。
【蔬】「公坐」至「成拜」注「興以」至「成然」自此至「奠於篚」論公為賓舉旅之節。「公坐取大夫所媵觶」者,取上「楹北」解。雲「興,以酬賓,就其階而酬之也」者,經但雲「興,以酬賓鄭知公就西階者,以其賓降拜不於阼階下,而言「西階下'故知公在賓西階上也。不言西階者,以公尊,空其文也。雲「升,成拜,復再拜稽首也。先時君辭之,於禮若未成然」者,凡臣於君,雖為賓(君相酬,受爵,不敢拜於堂上,皆拜於堂下;若君辭之,聞命即升;若堂下拜訖,君辭之,即升堂復再拜稽首。所以然者,以堂下再拜而君辭之。若未成然,故復升堂再拜稽首以成之。升則不雲「再拜稽首」直雲「成拜」。以堂下既有「再拜稽首」則此文是也,若堂下未拜之間,聞命則升,升乃再拜稽首,則不得言「升,成拜六以其堂下未拜,即下經雲「小臣辭,賓升,再拜稽首」鄭注「不言成拜者,為拜故,下實未拜」是也。凡臣拜於君,有三等,初受獻拜於堂下,或親辭或遣小臣辭,成與不成,如上說;至於酬酒,雖下堂拜,未即拜,待君辭,即此下經雲「公坐奠解,苔再拜,執觶興」二兒卒解。賓下拜,小臣辭。
……

前言/序言


《儀禮注疏》:窺探古禮的智慧與精神 《儀禮》是中國古代一部極為重要的禮儀典籍,與《禮記》、《周禮》並稱為“三禮”,在中國禮樂文明的發展進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詳細記載瞭周代至漢代時期,貴族在政治、宗法、軍事、祭祀、婚喪嫁娶等各個方麵的具體禮儀程序。而《儀禮注疏》則是在《儀禮》的基礎上,由曆代學者進行注釋和疏解,深入闡釋其字句含義、禮儀精神、曆史淵源及其社會功能,為後人理解和研究這部古老經典的智慧提供瞭寶貴的鑰匙。 內容詳解: 《儀禮》全書共十七篇,每一篇都聚焦於一種特定的禮儀活動。其內容之詳盡,涉及之廣泛,足以描繪齣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鄉射禮: 描繪瞭士大夫在鄉裏舉行射禮的場景,不僅是軍事技能的演練,更是體現尊卑有序、教化民風的重要儀式。從嘉賓的到來、行射、執弓、中靶、受射,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豐富的禮儀規範和道德要求。 燕禮: 記述瞭君臣、父子、兄弟之間在宴會上進行的禮儀。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飲食活動,更是維係社會等級、增進君臣父子親情的場所,通過一係列的賓主之禮、獻酬之禮,展現瞭人倫關係的和諧與尊重。 大射禮: 詳細記載瞭君王舉行的盛大射禮,其規格和儀式更為隆重,旨在選拔賢能、鞏固統治,同時也體現瞭國傢對軍事力量的重視。 聘禮: 闡述瞭諸侯國之間派遣使臣進行聘問時所遵循的禮儀。這是一種重要的外交活動,通過聘禮的往來,得以體現國傢之間的關係、尊重與交流。 喪禮: 詳細記錄瞭貴族喪葬過程中的一係列隆重儀式,從降靈、成服、哭臨、奠祭,到最後的葬禮,每一個步驟都體現瞭對逝者的哀悼、對生者的慰藉,以及對傢族倫理的強調。 祭禮: 描繪瞭祭祀祖先、神祇的各種儀式。祭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宗教活動,是錶達敬畏、祈福、感恩的重要方式,也承載著維係宗族凝聚力和政治閤法性的功能。 朝禮: 記述瞭臣子朝見君王的禮儀,體現瞭君臣之間的等級關係和政治秩序。 軍禮: 記載瞭軍隊齣徵、凱鏇等軍事活動中的禮儀,既有軍事部署的嚴謹,也有對軍紀軍威的強調。 士冠禮: 詳述瞭男子成年加冠的儀式,標誌著一個人從少年邁嚮成年,開始承擔傢庭和社會責任。 士昏禮: 記載瞭男子行婚姻之禮的詳細過程,從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到親迎,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古樸的儀式感和對婚姻的慎重態度。 鄉飲酒禮: 描繪瞭鄉間長者舉行的飲酒聚會,旨在增進鄉鄰之間的和睦,以及對德高望重者的尊敬。 學記: (雖然《學記》通常作為獨立的篇章,但在《儀禮》的疏解中,其教育思想也常被聯係和闡發。)《學記》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教育學著作,雖然不是《儀禮》的直接篇目,但其教育思想與禮儀精神息息相關,在後世的闡釋中,常常被用來佐證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注疏的重要性: 《儀禮》本身雖然內容豐富,但由於年代久遠,文字古奧,其具體含義和操作方式對於後世讀者而言,往往存在難以理解之處。曆代學者正是通過“注”和“疏”的方式,為《儀禮》注入瞭新的生命力。 “注”: 主要對《儀禮》中的字詞進行解釋,澄清其本義、引申義,以及古今異義。例如,對一些生僻字、異體字、假藉字進行考證,確保讀者能夠準確理解原文的字麵意思。 “疏”: 則是在“注”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儀禮》的禮儀內容進行闡釋和發揮。這包括: 解釋禮儀的程序和細節: 詳細說明每一步禮儀的動作、順序、用具、人員安排等,使其清晰可辨,便於後人模仿或理解。 闡述禮儀的精神內涵: 深入挖掘每項禮儀背後所蘊含的儒傢倫理道德觀念,如仁、義、禮、智、信,以及尊卑、長幼、親疏等社會倫理。 考證禮儀的曆史淵源和發展: 追溯某項禮儀的起源,與其他朝代的禮儀進行比較,分析其演變過程,從而更全麵地理解其曆史背景。 分析禮儀的社會功能: 探討某項禮儀在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治、傳承文化、教化民眾等方麵的作用。 引證相關文獻: 引用《詩經》、《尚書》、《左傳》、《論語》等其他先秦典籍中的相關記載,以佐證《儀禮》的內容,並從不同角度豐富其解讀。 《儀禮注疏》的價值: 《儀禮注疏》的齣現,極大地提升瞭《儀禮》的文獻價值和研究價值。它不僅是一部完整的禮儀規範手冊,更是一部承載著中華民族古代社會倫理、道德觀念、政治思想和文化精神的百科全書。 曆史學研究的寶貴資料: 《儀禮注疏》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社會結構、宗法製度、民俗風情、宗教信仰等方麵提供瞭翔實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對其中禮儀的分析,可以窺見古代社會等級森嚴的特點,宗族在社會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人們對鬼神、祖先的敬畏之情。 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依據: 《儀禮注疏》深刻反映瞭儒傢思想在古代社會的實踐應用。它所強調的“禮”是維係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實現道德教化的核心要素。通過對禮儀的深入解讀,可以理解儒傢“仁者愛人”、“剋己復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核心道德理念是如何通過具體的儀式活動得以貫徹和體現的。 文學與藝術的靈感源泉: 《儀禮》所描繪的眾多儀式場景,如莊重的祭祀、肅穆的朝會、喜慶的婚禮,都具有強烈的畫麵感和戲劇性。這些描寫為後世的文學創作、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提供瞭豐富的素材和靈感。 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反思: 盡管古代的禮儀形式早已不復存在,但《儀禮注疏》所蘊含的禮敬、謙和、責任、感恩等精神內核,對於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理解古代的禮儀,有助於我們認識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並在現代社會中尋找與傳統文化的連接點,反思當代社會存在的倫理道德問題,從中汲取智慧,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與社會的文明進步。 《儀禮注疏》(套裝上中下3冊)(竪排繁體版),以其精煉的字句、嚴謹的疏解,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華夏文明深處的大門。它不僅僅是一部古代禮儀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蘊含著深邃智慧和崇高精神的經典著作,引導我們去探尋那份古老而永恒的文化基因。通過研讀這部巨著,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中國古代社會的運作機製,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化的精神氣質,並從中獲得寶貴的啓示,以應對當下社會的挑戰,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位傳統文化愛好者,一直以來都在尋找一套權威且易於理解的《儀禮》版本。這套竪排繁體版的《儀禮注疏》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竪排版本身就帶有一種莊重感,閱讀時仿佛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最讓我稱道的是,注釋部分並非簡單的解釋詞義,而是深入到禮儀背後的倫理和思想根源。它不僅告訴我們“怎麼做”,更闡明瞭“為什麼這麼做”。讀完之後,我對中國傳統社會的人文精神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受益匪淺。這套書絕對是書架上的亮點。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記錄瞭古代的禮儀製度,更在於它體現瞭一種生活態度。現代人似乎越來越缺乏對“敬畏”的理解,而《儀禮》恰恰強調瞭這一點。通過閱讀這套書,我學到瞭如何更加審慎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如何保持內心的謙遜與恭敬。注釋的詳盡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很多我原本不理解的概念,在注疏的幫助下茅塞頓開。這套書的厚度就足以說明其內容的豐富和深度,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急躁不得。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真是沒得說,拿到手就覺得很有分量。封麵設計古樸典雅,雖然是竪排繁體,但對於我這種喜歡傳統文化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紙張的質感也很好,印刷清晰,字裏行間透著一股莊重感。我本來對這種經典著作有點望而生畏,覺得晦澀難懂,但拿到手仔細翻閱後,發現這套書的排版很用心,讀起來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吃力。尤其是那些注釋和疏解,真是點睛之筆,讓原本枯燥的條文變得生動起來。我花瞭不少時間在研究那些禮儀的細節上,從祭祀到宴飲,每一處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這套書不僅是文字的集閤,更是一部活的曆史。對於想要深入瞭解古代社會運作模式和人際交往準則的朋友來說,絕對是值得收藏的珍品。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主要是衝著裏麵的“注疏”去的。現在的社會節奏太快,很多傳統的東西都被簡化甚至遺忘,而《儀禮》作為儒傢經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套書的注釋部分做得非常紮實,引經據典,旁徵博引,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我尤其喜歡看那些關於細節的考證,比如不同場閤下衣著的講究、禮儀動作的規範,這些在現代生活中已經很難見到瞭,但通過文字重現,仿佛能身臨其境。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思考,這些看似繁瑣的禮節背後,究竟蘊含著怎樣的人生哲學?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對“禮”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這套竪排繁體版的《儀禮注疏》,對我來說,簡直是打開瞭通往古代社會的一扇窗戶。閱讀體驗非常獨特,那種古香古色的感覺是簡體橫排完全無法比擬的。雖然剛開始需要適應一下竪排的閱讀習慣,但一旦習慣瞭,那種韻律感和節奏感就齣來瞭。我特彆關注書中對不同禮儀場景的描述,比如朝覲、婚禮、喪禮等,從中可以窺見當時社會階層的差異和人倫關係的維護方式。這些內容對於研究古代禮俗的學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資料。即便是普通愛好者,也能從中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感。

評分

但據說點校錯誤還是不少的

評分

三禮收齊瞭,有價值,推薦買!

評分

我反正是看不懂,但是可以買來先藏著,萬一以後看懂瞭呢?這種事誰說的好。

評分

大字體,儀禮、禮記都要有。

評分

智者韆慮,必有一失;愚者韆慮,必有一得。

評分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冰心

評分

商品很好,但這裏最想說的是這位配送員,因為買的書比較多,高師傅不僅多次提及要幫我拉到校園內,而且還幫我把散亂的書用膠帶捆好,服務態度滿分,讓人在這鼕日裏也感覺很溫暖。希望貴單位能夠對高師傅的錶現予以宣傳與奬勵,謝謝!

評分

好。

評分

喜歡吹噓的人猶如一麵大鼓,響聲大腹中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