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叢書:碧岩錄

學而叢書:碧岩錄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雪竇重顯大師,圜悟剋勤大師 著
圖書標籤:
  • 宋代文獻
  • 碧岩錄
  • 佛教
  • 宋朝曆史
  • 文化典籍
  • 古籍
  • 佛學
  • 宋代文化
  • 學術研究
  • 文獻類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06069274
版次:1
商品編碼:1136871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學而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2-01
頁數:63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碧岩錄》是與《壇經》比肩的禪宗一書,日本視為國寶;它開茶禪一味、詩禪一味、字禪一味、教禪一味、禪禪一味、儒禪一味之源。
  九百年來未有人能全解。本書為首次全譯精注本,閱讀無障礙。

內容簡介

  

  《學而叢書:碧岩錄》既是講述禪理的語錄,也是禪文學的名著。收錄瞭一百則的古則公案,每則公案均有“垂示”、“本則”、“頌古”、“著語”、“評唱”五種文字。“垂示”是圜悟禪師提醒弟子們注意每則公案的要點。“本則”是雪竇禪師挑選的一百則精彩的公案,其內容都是古聖先賢的言行。首先有一“舉”字,意思是“我舉齣來給你們看”,所以也叫做“話頭”。“頌古”這段偈頌是雪竇禪師歌頌前麵的古則公案。“著語”又名“下語”,就是在“本則”及“頌古”裏麵各句下所注的細字。“評唱”在“本則”及“頌古”之後,是圜悟禪師對相關因緣故事詳細講解,而且作一個概括的總評論。

作者簡介

  雪竇重顯(980-1052),俗姓李,字隱之,遂州(今四川遂寜)人。宋代雲門宗僧人。幼而英邁,精勤讀書,善於作文,愛好筆墨,以雲月為友。齣傢後參於光祚,吃其棒而開悟,隨侍五年。曾在靈隱寺修持三年,後應曾會之請住持雪竇山資聖寺,學徒雲集。仁宗賜予紫衣及”明覺大師”之號。


  圜悟剋勤(1063-1135),宋代高僧。俗姓駱,字無著。法名剋勤。崇寜縣(今成都郫縣唐昌鎮附近)人。先後弘法於四川、湖北等地,晚年住持成都昭覺寺。聲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問法,並賜紫衣和”佛果禪師”之號,後又賜號”圜悟”,去世後謚號”真覺禪師”

精彩書評

  

  圜悟……給予參禪的人以很大的方便,所以當時用”叢林學道詮要”,”留示叢林,永垂宗旨”,”欲天下後世知有佛祖玄奧”等語贊美它。禪宗五宗七派的祖師們本來各有機用,不易”湊泊”,自《碧岩錄》齣而有”敲門磚”可尋,禪風又為之一變。
  ——鑒安


  雪竇之頌古,已與學者以大影響,而絕滅《碧岩集》之大慧,乃硃子同時之先輩,故宋學勃興之黃金時代,即《碧岩集》流布極盛之時代也。硃子青年時愛讀《大慧語錄》,想如斯風潮中,其他儒者多少必接觸禪傢語錄歟?
  —— 林科棠


  《碧岩錄》在禪宗內聲望極高,與《壇經》一起被稱為”閤璧”之作,因為其中的禪機太濃瞭,太”專業化”瞭。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圜悟佛果剋勤禪師。
  ——馮學成

目錄

導 讀——《碧岩錄》與中國文化之轉型

序 言

(一)聖諦第一義

(二)趙州至道無難

(三)馬祖日麵佛月麵佛

(四)德山挾復問答

(五)雪峰粟粒

(六)雲門日日好日

(七)惠超問佛

(八)翠岩眉毛

(九)趙州四門

(十)睦州掠虛漢

(十一)黃檗噇酒糟漢

(十二)洞山麻三斤

(十三)巴陵銀碗裏雪

(十四)雲門一代時教

(十五)雲門倒一說

(十六)鏡清啐啄機

(十七)香林坐久成勞

(十八)忠國師無縫塔

(十九)俱胝隻竪一指

(二十)翠微禪闆

(二十一)智門蓮花荷葉

(二十二)雪峰鱉鼻蛇

(二十三)保福長慶遊山次

(二十四)鐵磨老牸牛

(二十五)蓮華峰拈柱杖

(二十六)百丈獨坐大雄峰

(二十七)雲門體露金風

(二十八)南泉不說底法

(二十九)大隋隨他去也

(三十)趙州大蘿蔔頭

(三十一)麻榖持锡繞床

(三十二)定上座佇立

(三十三)陳操具隻眼

(三十四)仰山不曾遊山

(三十五)文殊前後三三

(三十六)長沙芳草落花

(三十七)盤山三界無法

(三十八)風穴祖師心印

(三十九)雲門花藥欄

(四十)陸亙天地同根

(四十一)趙州大死底

(四十二)龐居士好雪片片

(四十三)洞山無寒暑處

(四十四)禾山四解打鼓

(四十五)趙州七斤布衫

(四十六)鏡清雨滴聲

(四十七)雲門六不收

(四十八)招慶翻卻茶銚

(四十九)三聖透網金鱗

(五十)雲門塵塵三昧

(五十一)雪峰是什麼

(五十二)趙州渡驢渡馬

(五十三)百丈野鴨子

(五十四)雲門卻展兩手

(五十五)道吾一傢吊慰

(五十六)欽山一鏃破關

(五十七)趙州田厙奴

(五十八)趙州分疏不下

(五十九)趙州何不引盡

(六十)雲門拄杖化龍

(六十一)風穴傢國興盛

(六十二)雲門中有一寶

(六十三)南泉斬卻貓兒

(六十四)趙州頭戴草鞋

(六十五)外道良馬鞭影

(六十六)嚴頭收黃巢劍

(六十七)傅大士講經竟

(六十八)仰山汝名什麼

(六十九)南泉畫一圓相

(七十)溈山講和尚道

(七十一)五峰和尚並卻

(七十二)雲岩和尚有也

(七十三)馬祖四句百非

(七十四)金牛飯桶

(七十五)烏臼屈棒屈棒

(七十六)丹霞吃飯也未

(七十七)雲門餅

(七十八)開士入浴

(七十九)投子一切佛聲

(八十)趙州初生孩子

(八十一)藥山麈中麈

(八十二)大龍堅固法身

(八十三)雲門古佛露柱

(八十四)維摩不二法門

(八十五)桐峰庵主作虎聲

(八十六)雲門廚庫三門

(八十七)雲門藥病相治

(八十八)玄沙三種病人

(八十九)雲岩大悲手眼

(九十)智門般若體

(九十一)鹽官犀牛扇子

(九十二)世尊升座

(九十三)大光這野狐精

(九十四)楞嚴不見

(九十五)長慶阿羅漢三毒

(九十六)趙州三轉語

(九十七)金剛經罪業消滅

(九十八)天平行腳

(九十九)忠國師十身調禦

(一百)巴陵吹毛劍

精彩書摘

  垂示雲:
  隔山見煙,早知是火;隔牆見角,便知是牛。舉一明三,目機銖兩,是衲僧傢尋常茶飯。至於截斷眾流,東湧西沒,逆順縱橫,與奪自在。正當恁麼時。且道:是什麼人行履處,看取雪竇葛藤。
  譯文:看見山後有煙升起,雖然隔著山卻可推想山那邊著瞭火;看見牆邊現齣牛角,雖然隔著牆卻可推知牆外有頭牛。舉一可以反三,一眼就能分辨銖兩的細微差彆,這些小智小慧對於齣傢人來說司空見慣。但是說到具備超群、玄遠的真知灼見,在東湧西沒、動蕩不安世界中,在順逆各種環境下,都能收放自如地接化眾生,什麼人可以做到?且看雪竇禪師如何理清言語、知見的糾葛。
  本則:
  舉:梁武帝問達磨大師(說這不唧□漢。):“如何是聖諦第一義(是甚係驢橛。)?”磨雲:“廓然無聖(將謂多少奇特,箭過新羅,可殺明白。)。”帝曰:“對朕者誰(滿麵慚惶,強惺惺。果然,摸索不著!)?”磨雲:“不識(咄!再來不直半文錢。)。”帝不契(可惜許,卻較些子。)。達磨遂渡江至魏(這野狐精,不免一場懡□。從西過東,從東過西。)。帝後舉,問誌公(貧兒思舊債,旁人有眼。)。誌公雲:“陛下還識此人否(和誌公趕齣國,始得,好與三十棒。達磨來也!)?”帝雲:“不識(卻是武帝承當得達磨公案。)。”誌公雲:“此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鬍亂指注,臂膊不嚮外麯。)。”帝悔,遂遣使去請(果然把不住,嚮道不唧□。)。誌公雲:“莫道陛下發使去取(東傢人死,西傢人助哀。也好一時趕齣國。),闔國人去,他亦不迴(誌公也好與三十棒,不知腳跟下放大光明。)。”
  譯文:舉例:梁武帝問達摩大師:“什麼是聖諦第一義①?”達摩大師迴答:“廓然無聖②!”武帝又問:“我麵對這個人是誰?”達摩迴答:“不認識。”
  達摩與武帝話不投機,就渡過長江北上去到魏國。後來,武帝將這件事告訴瞭誌公和尚,誌公問道:“陛下,知道這個人是誰嗎?”武帝答道:“不認識。”誌公卻說:“他就是傳授佛心印的觀音大士。”武帝聽瞭很後悔,想遣派使者將達摩請迴來。誌公說:“彆說陛下派使者去請,就是全國上下所有的百姓都去請,他也不會再迴來瞭。”
  評唱:
  達磨遙觀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來,單傳心印,開示迷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恁麼見得,便有自由分,不隨一切語言轉,脫體現成,便能於後頭。
  與武帝對譚,並二祖安心處,自然見得。無計較情塵,一刀截斷,灑灑落落。何必更分是分非,辨得辨失。雖然恁麼,能有幾人?
  武帝嘗披袈裟,自講《放光般若經》,感得天花亂墜,地變黃金。辨道奉佛,誥詔天下,起寺度僧,依教修行,人謂之佛心天子。達磨初見武帝,帝問:“朕起寺度僧,有何功德?”磨雲:“無功德。”早是惡水驀頭澆。若透得這個“無功德話”,許爾親見達磨。且道:起寺度僧,為什麼都無功德?此意在什麼處?帝與婁約法師、傅大士、昭明太子持論真、俗二諦。據教中說:真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真俗不二,即是聖諦第一義!此是教傢極妙窮玄處。帝便拈此極則處,問達磨:“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磨雲:“廓然無聖。”天下衲僧跳不齣,達磨與他一刀截斷。如今人多少錯會,卻去弄精魂,瞠眼睛雲:“廓然無聖。”且喜沒交涉。五祖先師嘗說:“隻這廓然無聖,若人透得,歸傢穩坐。”一等是打葛藤,不妨與他打破漆桶,達磨就中奇特。
  所以道:參得一句透,韆句萬句一時透,自然坐得斷把得定。古人道:“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瞭然超百億。”達磨劈頭與他一拶,多少漏逗瞭也。帝不省,卻以人我見故,再問:“對朕者誰。”達磨慈悲忒殺,又嚮道:“不識。”直得武帝眼目定動,不知落處。是何言說?到這裏有事無事,拈來即不堪。端和尚有頌雲:“一箭尋常落一雕,更加一箭已相饒,直歸少室峰前坐,梁主休言更去招。”復雲:“誰欲招。”帝不契,遂潛齣國。這老漢隻得懡□,渡江至魏。時魏孝明帝當位,乃此北人種族,姓拓跋氏,後來方名“中國”。達磨至彼,亦不齣見,直過少林,麵壁九年,接得二祖,彼方號為:壁觀婆羅門。
  梁武帝後問誌公。公雲:“陛下還識此人否?”帝曰:“不識。”且道與達磨道底,是同是彆?似則也似,是則不是。人多錯會道。前來達磨是答他禪,後來武帝是對他誌公,乃相識之識,且得沒交涉。當時誌公恁麼問,且道作麼生隻對,何不一棒打殺,免見搽鬍。武帝卻供他款道“不識”,誌公見機而作,便雲:“此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帝悔,遂遣使去取,好不唧□。當時等他道“此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亦好擯他齣國,猶較些子。
  人傳:誌公天鑒十三年化去,達磨普通元年方來。自隔七年,何故卻道同時相見?此必是謬傳。據傳中所載,如今不論這事,隻要知他大綱。且道:達磨是觀音,誌公是觀音,阿那個是端的底觀音?既是觀音,為什麼卻有兩個?何止兩個,成群作隊。時後魏光統律師,菩提流支三藏,與師論議,師斥相指心,而褊局之量,自不堪任。競起害心,數加毒藥,至第六度,化緣已畢,傳法得人,遂不復救,端居而逝,葬於熊耳山定林寺。後魏宋雲奉使,於蔥嶺遇師手攜隻履而往。武帝追憶,自撰碑文雲:“嗟夫,見之不見,逢之不逢,遇之不遇,今之古之,怨之恨之。”復贊雲:“心有也,曠劫而滯凡夫;心無也,刹那而登妙覺。”且道:“達磨即今在什麼處?”蹉過也不知。
  譯文:達摩在南印度隔海遠觀,看到中國有大乘根器之人 ①,於是就泛舟揚帆,橫渡大海而來。隻傳心印法門 ②,為迷途眾生開示指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③。如果能有如此見地與修證,就能獲大自在,心不隨一切言語而轉,迥脫根塵,當下成就,領悟佛法要旨。
  達摩與梁武帝對談禪理,知道為二祖慧可安心的故事自然明白 ④。六根六塵,一刀截斷,清清靜靜,灑灑落落,不生煩惱,不必再去分辨是是非非,不用再患得患失。可是,能做到這樣的人,世間能有幾個?
  武帝曾經身披袈裟,親身講授《放光般若經》,甚至於得到天花亂墜、土地變為黃金這樣的神奇感應。他不但自己信奉佛法,依照經教修行,還發齣誥書,詔示天下,修建寺廟,度人為僧,被奉為“佛心天子”。達摩第一次見到武帝的時候,武帝問:“朕修建寺廟,度人為僧,所造功德如何?”達摩答:“沒有功德。”這話就像被人當頭澆瞭一盆髒水。若能參透這句“沒有功德”的話,保證你能親見達摩祖師,親證親悟。迴頭來說,修建寺廟,度人為僧,為什麼都無功德?這到底說的什麼意思?
  武帝和婁約法師、傅大士、昭明太子一起討論過真諦與俗諦。根據經教的說法,真諦要闡明對實有的否定,俗諦則要闡明對空無的否定,而認為真諦、俗諦融通不二,就是最上乘的真理,是經教學說最高妙的所在。武帝拿這個最高妙的義理來問達摩:“什麼是聖諦第一義?”達摩迴答:“廓然無聖。”普天下的齣傢人跳不齣這段糾纏,達摩將它一刀截斷 ①。現在有多少人誤解瞭其中的意思,反而費神去揣摩,隻乾瞪著眼像鸚鵡學舌一般說道:“廓然無聖。”與達摩本意全然沒有關係。五祖法演先師曾經說過:“這句‘廓然無聖’,如若有人能夠參透,可以迴傢安坐瞭。”反正一樣是要掃除糾纏、囉唆的陳詞濫調,索性把它打破到底,達摩的迴答是最奇妙的瞭。
  所以說,參透這一句,韆萬句一下子都參透瞭,自然能夠穩居安坐,把握鎮定。古人說:“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瞭然超百億。”達摩劈頭蓋臉地給瞭武帝一句,泄露瞭多少真義。可是武帝沒有省悟,反而依附於人見、我見,接著又問:“我對麵這個人是誰?”達摩是慈悲心腸,還是迴答:“不認識。”結果聽得武帝眼珠子忽轉忽停,不知該如何迴答,到這番地步,說什麼都不是瞭。應端和尚有個頌子:“一箭尋常落一雕,更加一箭已相饒。直歸少室峰① 前坐,梁主休言更去招。”接著說,誰還想去招他迴來呢?武帝與他話不投機,達摩悄悄地離開瞭梁國,赧然地渡過長江去到魏國。此時北魏孝明帝在位,北魏原是北方的鮮卑人,姓拓跋氏,後來纔入主中原,揚名中國。達摩到瞭那兒,也不齣來見人。直至少林寺,麵壁瞭九年,後接引瞭二祖慧可,人稱“壁觀婆羅門”。
  後來,梁武帝就此事詢問誌公禪師,誌公問道:“陛下,您還認識這個人嗎?”武帝答道:“不認識!”武帝所說“不認識”與達摩說的“不認識”,是否相同呢?好像一樣,實則不同,對此人們多錯誤的理解。
  其實,之前達摩說的“不認識”是迴答武帝關於禪的提問,後來武帝迴答誌公的“不認識”是一般相識的認識,兩者截然不同。當時誌公這麼問,武帝為何正經地作答,而不一棒打殺,以免被糊弄。武帝迴應說“不認識”,誌公即抓住機會,說道:“他就是傳佛心印的觀音大士。”武帝聽瞭很後悔,想立即派遣使者將達摩請迴來,這一行動真是很乾淨利落。那時,當誌公說“他就是傳佛心印的觀音大士”的時候,也把誌公驅逐齣國,那還差不多。
  人們相傳誌公和尚於天鑒十三年② 圓寂,而達摩祖師則是普通元年③ 纔到中土,中間相隔七年之久,為什麼說是他們同時相見呢?這不成瞭“關公戰秦瓊”嗎?可見這一定是訛傳。如今,我們隻根據記載,具體是非且先不必去考證,隻要明白大概的意思和寓意就好瞭。大傢說達摩是觀音,誌公也是觀音,到底哪個是真正的觀音呢?為什麼又有兩個觀音?又何止兩個,還有成群的善用機鋒者。
  當時後魏的光統律師、菩提流支三藏法師與達摩祖師論議佛法,達摩主張破除法相、直指人心。可是心胸褊狹的人無法接受,竟然生起加害之心,多次投放毒藥加害於他。每一次達摩都能自救脫險,直至第六次被人加害之際,達摩覺得教化眾生的因緣已盡,禪意也已傳給閤適的人,於是不再自救,端坐逝去,被葬在熊耳山定林寺。後魏宋雲齣使西域時,據說在蔥嶺看見達摩,手裏提著一隻鞋走過。
  武帝追憶起這段因緣,親自撰碑文寫道:“唉!見到瞭真人,又以為沒見過;碰到瞭真義,卻又錯過。從今往後,我隻有自怨自恨瞭。”又再寫瞭一偈語,贊道:“心有也,曠劫而滯凡夫;心無也,刹那而登妙覺。”如今,有誰知道達摩在什麼地方呢?就算與他擦肩而過,也未必認識他。
  ……




前言/序言


悟徹禪機,洞悉人心——《學而叢書:碧岩錄》解讀 《學而叢書:碧岩錄》,這部以禪宗公案為載體的智慧寶典,以其深邃的哲理和雋永的文字,穿越韆年時光,至今仍散發著不朽的光芒。它並非一套描繪具體曆史事件的史書,也不是講述跌宕起伏的傳奇故事,更不是一篇篇探討世俗情感的散文。它是一扇門,一扇通往內在覺醒、洞悉自性、體悟宇宙人生真諦的門。《學而叢書:碧岩錄》的核心,是其所收錄的一百則禪宗公案,每一則都如同一個精巧的謎題,一個耐人尋味的片段,它們以看似簡單甚至悖逆常理的問答、舉動、頌偈,挑戰著我們固有的認知模式,引導我們放下執著,超越分彆,直抵那超越語言、超越思維的實相。 本書的“內容”,並非在於敘述一段波瀾壯闊的史詩,而在於其對人心狀態的深刻揭示。它不教導你如何經營事業,不提供解決具體生活煩惱的實用技巧,也不宣揚某種特定的道德準則。相反,它通過那些古德們為參學者設置的“關卡”,意在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我”與“世界”是多麼的虛幻和短暫。《碧岩錄》所呈現的,是無數個截然不同的生命場景,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指嚮:破除幻象,迴歸本源。 試想,當一位禪師問弟子:“庭前柏樹子,知者者誰?”或者一位僧人問:“如何是佛法大意?”這些問題,並非是為瞭考察弟子的博學,也不是在尋找一個標準答案。它們是啓動參學者的“鑰匙”,是用以敲擊我們那被慣性思維層層包裹的心靈。禪師的迴答,或者說,通過公案所展現齣的“無語”,恰恰是其“內容”所在。它是一種“不落言詮”的指引,一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示範。 《碧岩錄》的內容,在於它所引發的“覺察”。你閱讀它,並非是在吸收信息,而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反觀。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對話,那些超越邏輯的行動,都在逼迫你去思考:我所認為的“對”與“錯”,我所堅守的“是”與“非”,是否真的如我所想那般確定?我們常常被語言所迷惑,被概念所束縛,以為自己理解瞭世界,實則卻迷失在自己構建的迷宮裏。 《碧岩錄》的內容,在於它對“無我”境界的種種描繪。那些禪師們的言行,常常錶現齣一種超脫於個人得失、榮辱不驚的自在狀態。這不是一種麻木不仁,而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他們明白,一切現象皆是因緣和閤,一切存在皆是無常變化。這種“無我”的境界,並非是自我抹殺,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解脫,一種不再被“小我”所纍的自由。 本書的內容,也體現在其對“當下”的強調。禪宗公案往往發生在極短的時間內,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蘊含著無窮的深意。它提醒我們,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於過去的迴憶或未來的期盼,而在於每一個鮮活的當下。那些古德們的智慧,正是體現在他們能時刻保持著對當下的全然投入和清明覺知。 《學而叢書:碧岩錄》的內容,絕非是簡單的故事梗概或知識的堆砌。它是一種“生活”的呈現,是一種“修行”的示範。公案中的人物,無論是高高在上的祖師,還是初涉禪門的學徒,他們所展現的,是一種在具體生活中進行體悟和實踐的生動畫麵。從“僧問夾山,如何是西來意?”到“趙州八十猶行腳,隻為沒人語”,每一則公案都如同一個微縮的修行場,讓我們看到祖師們如何將那高深的佛法,融入到日常的行住坐臥之中。 因此,如果你期望從《碧岩錄》中讀到某個具體人物的生平傳記,或者某個朝代的興衰史,那麼這本書將無法滿足你的需求。它所提供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精神滋養,一種更廣闊的生命視野。它邀請你放下一切預設的判斷,敞開心扉,去傾聽那些來自生命最深處的呼喚。 《碧岩錄》的內容,在於它對“空性”的若隱若現的展現。雖然“空性”是禪宗的核心概念,但它無法用語言完全定義。公案中的許多情節,正是為瞭打破我們對“實有”的執著,讓我們看到,我們所執著的“事物”,其本質是虛幻的,是無自性的。這種“空性”的體悟,並非是虛無,而是通往究竟真實的關鍵。 它也不提供任何關於如何達到某種“成功”的秘訣,或者如何獲得世俗意義上“幸福”的指南。它所揭示的,是通往真正幸福的路徑——那就是擺脫對外界的依賴,發現內在的富足。那些祖師們的自在與安詳,正是源於他們對自性清淨的瞭悟。 《碧岩錄》的內容,還體現在其對“機鋒”的妙用。所謂的“機鋒”,是禪宗特有的溝通方式,它常常齣人意料,直擊要害,旨在瞬間打破學者的思維定勢,喚醒其內在的智慧。這種“機鋒”,本身就是一種“內容”,它是一種智慧的碰撞,一種能量的傳遞,它讓參學者在措手不及中,瞥見那不可思議的境地。 當你翻開《學而叢書:碧岩錄》,你將接觸到的,是一種超越邏輯、超越語言的智慧。它不會告訴你“要如何做”,而是會引導你“去如何體悟”。它的“內容”,是你在閱讀過程中,因觸動而産生的種種“覺醒”。它讓你看見,原來一直束縛著你的,並非是外在的障礙,而是你那顆不肯放下的心。 本書的內容,在於它對“心”的韆變萬化、不可思議的展示。那些公案中的人物,他們的心思,他們的反應,他們的頓悟,都如同一麵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心靈的種種可能。它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的心,既可以成為我們通往覺醒的橋梁,也可以成為我們沉淪的牢籠。 《碧岩錄》的內容,並非是一種靜態的知識,而是一種動態的生命過程。它鼓勵你去“參”,去“悟”,去“體會”。它所展現的,是一種活生生的智慧,一種在當下生活中即可實踐的真理。 總而言之,《學而叢書:碧岩錄》的內容,並非是對外部世界的描繪,而是對內在世界的探索。它不提供具體的情節,而是提供一種“觀看”世界和“體悟”人生維度的方式。它是一種邀請,邀請你踏上一場最深刻的自我發現之旅,去看見,去理解,去成為那個真正自由的自己。

用戶評價

評分

《碧岩錄》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有小半年瞭。初拿到它時,就被這厚重的紙張和古樸的裝幀吸引瞭。書名“碧岩錄”,聽起來就帶著一股超然世外的禪意,仿佛能將人從喧囂的塵世中抽離齣來。翻開書頁,迎麵而來的是一篇篇公案,簡潔卻又意味深長。我並非佛學大傢,對這些公案的理解也隻能是淺嘗輒止,更多的時候,是在字裏行間捕捉那種微妙的、難以言喻的禪機。有時,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句看似平淡的對話,卻能引發我內心深處的共鳴,仿佛有一扇門在我心中悄然打開。我常常會在夜深人靜時,點一盞燈,捧著這本書,沉浸在其中。它不像小說那樣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曆史書那樣嚴謹的敘事,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的種種思緒、迷茫與睏惑。我會在讀到某個地方時,停下來,反復思考,試圖理解其中蘊含的智慧。有時候,我會把書中的句子抄寫下來,貼在書桌前,時時提醒自己。這本書的存在,讓我感覺自己不再那麼孤單,好像有一位智者在默默地與我對話,引導我思考生命的真諦。

評分

《碧岩錄》這本書,我感覺它是一本“活的智慧”。它不像許多經典那樣,讀起來感覺像是遙遠的過去,而是充滿瞭當下性。書中的公案,雖然發生在古代,但其中所揭示的人性、所探討的睏惑,卻依然適用於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喜歡書中那些直指人心的對話,它們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論證,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觸及人心最深處的敏感點。讀這本書,我常常會感到一種“被看穿”的感覺,仿佛那些古德們早已預見瞭我的迷茫和睏惑。它教會我放下對“懂”的執著,去體驗、去感受。每一次的閱讀,都像是一次新的發現,因為我的心境在不斷變化,對同一則公案的理解也會隨之不同。它沒有固定的解讀方式,它鼓勵你去創造自己的理解。這本書就像是一片廣闊的海洋,你可以在其中自由地遨遊,去探索屬於自己的寶藏。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從外麵獲得,而是從內心生發。

評分

我對於《碧岩錄》這本書的感受,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每次翻開它,都感覺像是在經曆一場思想的洗禮,又像是在與古人的智慧進行一場激烈的交鋒。裏麵的公案,那些看似不閤邏輯、甚至有些荒誕的故事,卻蘊含著無比深刻的道理。我尤其喜歡那些大德們的法語,他們用極其簡練的語言,直指人心,仿佛能瞬間擊破我所有的執念和妄想。讀這本書,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山,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但每一次的攀登,都能看到更廣闊的風景。我常常在讀到某個公案時,會陷入深深的思考,甚至反復咀嚼那些看似尋常的對話,試圖從中找齣那股“不可思議”的力量。它不像一般的書籍那樣,能夠讓你輕易獲得答案,它更多的是提齣問題,引發你去探索。有時候,我會因為某個公案的解讀而感到豁然開朗,但有時候,又會陷入更深的迷茫。這種“得失參半”的感覺,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它迫使我去審視自己,去質疑自己一直以來所相信的東西。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明白”,不過是固有的觀念在作祟。

評分

我對《碧岩錄》這本書的評價,可以說是“茅塞頓開”與“醍醐灌頂”並存。初讀時,我常常被其中的某些公案弄得一頭霧水,覺得它們晦澀難懂,甚至有些“無厘頭”。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慢慢品味齣其中的韻味。那些看似矛盾、悖理的言辭,卻往往蘊含著最直接、最究竟的道理。書中的大德們,他們的智慧不是通過堆砌辭藻來展現,而是通過極其簡練、甚至有些“粗暴”的方式,直接點醒學人。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不二法門”的探討,它們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事物的二元對立思維。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不給你答案,而是引導你去尋找答案。它讓你放下對知識的執著,去體驗、去領悟。我常常在讀到某個公案時,會不自覺地微笑,因為我突然明白,原來事情可以這樣去看,原來自己一直以來都在鑽牛角尖。這本書就像是一場修行,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次自我超越。

評分

《碧岩錄》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本“心靈地圖”。我並非抱著要學佛參禪的目的去讀它,更多的是被其中那些充滿智慧的語錄所吸引。那些古德們在麵對各種情境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超然的態度和深刻的洞察力,令我嘆為觀止。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段對話,都像是在為我指引方嚮,讓我看到生命中可能存在的不同路徑。它沒有枯燥的理論說教,也沒有空洞的哲理探討,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將深邃的智慧融入其中。我常常在工作之餘,翻閱這本書,哪怕隻是讀上一兩則公案,也能讓我的心平靜下來,重新審視生活中的種種煩惱。它教會我用一種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去認識到生命的無常。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你能夠完全理解其中的每一個字,而在於它所能引發的思考,所能點燃的智慧火花。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睏擾我們的並非外界的事件,而是我們內心的執著。

評分

還沒開始看,感覺還不錯!

評分

ill積極log你摸howKKK

評分

學而叢書:碧岩錄學而叢書:碧岩錄

評分

學而叢書:碧岩錄學而叢書:碧岩錄

評分

還行

評分

非常經典的禪宗著作,學習禪宗入門書籍,就是價格小貴

評分

非常經典的禪宗著作,學習禪宗入門書籍,就是價格小貴

評分

禪宗典籍注釋版,可以與個人的理解互相參照

評分

還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