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经有一定哲学基础的读者来说,这套文选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原汁原味”的论辩现场。它没有过多地加入编者事后的评论或总结,而是将不同学者最核心、最具争议性的论点直接呈现给读者。这迫使我必须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去进行判断和消化,而不是被动接受一种被“过滤”过的信息流。例如,其中关于“潜能与实现”的讨论,不同学者的侧重点差异巨大,有的强调其形而上学的根基,有的则试图将其转化为一种行动论的指导。这种直接的观点交锋,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思想的“角斗场”,我们可以在其中观察那些最顶尖的头脑是如何处理哲学史上的核心难题的,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远比阅读任何一本二手综述都要来得刺激和有效。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研究范式”变迁的绝佳视角。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理解的亚里士多德,究竟有多少是其“本来面目”,又有多少是我们后世解读的投射。不同时期的学者们,往往带着他们自身时代的焦虑和关切去“寻找”亚里士多德。比如,二十世纪初对逻辑学的重新强调,明显是对当时新兴科学方法的哲学辩护;而战后对政治论著的关注,则更多地反映了对理想社会结构的追问。因此,阅读这本选集,与其说是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如说是学习“如何研究经典”的方法论。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西方哲学史的内在张力与发展动力,揭示了学术研究并非是线性累积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辩证、否定与重构的复杂循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黄色纸张,搭配着深蓝色的字体,散发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让人一摸上去就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易翻完的“快餐读物”。我尤其欣赏内页的排版,字号适中,行距舒适,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很多学术文集的印刷质量往往粗糙,但这本的处理显然是经过精心考量的,纸张的韧性很好,即使是厚厚的一本,合页处也处理得非常牢固,能经受住反复翻阅和标注的考验。更不用说,扉页上印制的那句引文,选得十分精妙,一下子就将人拉入了那个古典哲学的宏大叙事之中,这种细节上的用心,对于真正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件经过匠人打磨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让人有立刻打开阅读的冲动,去探索其中那些跨越了时空的智慧结晶。
评分选文的翻译质量,是决定此类学术著作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要素,而令人欣慰的是,这本选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对比了其中几篇较为晦涩的德语和法语译文,中文表达精准到位,术语的对应也处理得非常审慎,避免了那种生硬的直译腔调,使得那些复杂的概念在进入中文语境时依然保持了其原有的逻辑严密性。阅读过程中,很少出现需要反复回溯原文才能理解的语句卡顿点,这对于需要深入理解哲学论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助力。好的翻译,能让读者感觉到作者仿佛就在身边进行着平等的对话,而非隔着一层语言的迷雾。正是这种高水平的文字转化,使得那些原本可能只在专业圈内流传的深刻见解,得以更广泛地触及到对古希腊哲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拓宽了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初读起来,这本选集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学术广度,几乎涵盖了过去一个世纪里,西方学界对这位古希腊巨匠理解和诠释的诸多重要转向。我注意到,不同学派的观点碰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早期的纯粹文本考据,到后来受现象学、存在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重新解读,再到当代后结构主义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解构尝试,几乎没有留下明显的空白地带。这种编排方式,巧妙地构建了一条清晰的脉络,让读者能够循着时间线索,清晰地把握不同时代背景下,学者们是如何“改造”或“重塑”亚里士多德的形象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通过选篇的精心编排,引导我们去思考,何为“经典”,以及经典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其生命力的,这种对知识演进过程的呈现,远比单纯的知识点堆砌来得深刻。
评分聂老师为本书所写的长篇序言值得一读,虽然多有不成熟之处,不过还是相当有力鲜明的。等不及要读,起码列出目录,先让我们搜搜英文也好。当然,其实真的出了目录,我们可能就只读英文了。但出于是聂老师编书,捧场买一本也是应该的。总之对这本书期望很高,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匡正国内古典学界的“歪风邪气”。
评分《管锥编》引《西游记》第八三回沙僧劝八戒“助助大哥,打倒妖精”说“虽说不济,却也放屁添风”,联想到一则英国俚语。原文:“Every little helps,”as the old lady said,when she pissed in the sea。钱十分幽默的译成:“老妪小遗于大海中,自语曰:‘不无小补!’”
评分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当时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还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但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
评分本书从大的方面来说,除了涉及对亚里士多德思想本身的研究,还包括对亚里士多德著作文本的属于校勘学的研究、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目录的属于目录学和文献学的研究、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诠释传统的属于效果史和影响史的研究、对亚里士多德学派传承和发展的属于学派史的研究,以及对亚里士多德同其他思想家之间的相互思想关系的属于比较学的研究。另外,本书按照亚里士多德自身思想的学科划分,同时也涉及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思想的研究、物理学思想的研究、、形而上学思想的研究、伦理学思想的研究、政治学思想的研究等。本书试图尽量覆盖所有这些研究领域,以期能够做到最大限度地反映西方20世纪以来亚里士多德研究的全貌和成就。
评分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赞同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了雅典。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
评分聂老师为本书所写的长篇序言值得一读,虽然多有不成熟之处,不过还是相当有力鲜明的。等不及要读,起码列出目录,先让我们搜搜英文也好。当然,其实真的出了目录,我们可能就只读英文了。但出于是聂老师编书,捧场买一本也是应该的。总之对这本书期望很高,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匡正国内古典学界的“歪风邪气”。
评分不错
评分“管锥”二字,出自《庄子.秋水》。在《韩诗外传》中有:“譬如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 书名来自钱钟书的笔名。钱钟书曾用笔名“中书君”。而唐韩愈曾经以“中书君”指代“笔”,在韩愈所著《毛颍传》、《新五代史·史弘肇传》中,“管城子”、“毛锥子”也用来指代“笔”。所以书名就是钱钟书笔记汇编的意思。钱钟书在《管锥编·序》说:“瞥观疏记,识小积多。学焉未能,老之已至!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
评分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赞同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了雅典。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