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中华经典藏书 中国哲学传统古典文学名著

道德经 中华经典藏书 中国哲学传统古典文学名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春秋] 老子 著,陈默 译
图书标签:
  • 道德经
  • 老子
  • 道家
  • 中国哲学
  • 经典
  • 古籍
  • 文学
  • 中华文化
  • 藏书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世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8693003
商品编码:10298348378
品牌:中国妇女出版社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经典藏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中华文明智慧及哲理的源泉!治国、齐家、修身、为学之diyi宝典!

★古典名著阅读无障碍本,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誉为“万经之王”。

 

 

《中华经典藏书系列》从立项到出版,历时三年,吉林出版集团高度重视,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倾力打造。所收书目是传统国学中zuì为经典的著作,以quán威版本为核校底本,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认真研究,精雕细琢。

【足本定本  quán威译注】

本书为精装珍藏版,参照国内zuìquán威原版古籍书,能做足本的绝不删除,尽量做到zuì全,zuì准确,聘用国内知名教授、国学大师参与点评和译注,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既能阅读又适合收藏的jué佳版本。

【精美插图  名师描绘】

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楚明了的阅读,每本书根据内文,聘请国内知名画手绘制了大量精美的插图,使书增色不少。

【无障碍阅读  通俗易懂】

原版古籍书生涩难懂,本书聘请知名教授、国学大师对原文做了准确的翻译,并对每一个难读的字词和难懂的语句做了通俗的译注和点评。

【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本书zuì大的特点是不但对原书做了译注,还以史为鉴,延伸阅读,古今结合,把很多观点引用到现代的生活工作中,让读者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印刷精美  高端大气】

本书封面采用进口高端冰白纸,并做了烫金工艺;内文为了让读者阅读更舒服,保护读者视力,采用太阳高端本白胶版纸;内文用环保大豆油墨印刷,无异味,又充满书香。




      《道德经》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经》做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




一章 论道

“道”与“名” 002

“有”和“无” 003

众妙之门 004

二章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006

功成不居 008

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 010

虚心实腹 012

四章 道冲

和光同尘 013

五章 天地不仁

守虚执中 016

六章 谷神不死

玄牝之门 019

七章 天长地久

以退为进 021

八章 上善若水

利万物而不争 024

九章 持而盈之

功成身退 027

十章 抱元守一

修身养性 030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以无为用 033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为腹不为目 036

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皆惊 040

十四章 视之不见

参玄悟道 043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 046

濯足浊流 048

十六章 致虚守静

归根复命 050

十七章 不知有之

相处之道 052

十八章 大道废

仁义智慧 055

十九章 绝圣弃智

内圣外王 057

二十章 唯之与阿

圣凡有别 061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064

二十二章 曲则全

圣人抱一 067

全而归之 069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因果变灭 070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道体自然 073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天地之母 075

道法自然 077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不离根本 078

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不着痕迹 082

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复归于朴 085

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圣人无为 088

去奢去泰 089

三十章 以道佐人

大军之后 092

物壮则老 092

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不战而胜 095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知止不殆 097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自知自强 100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道蕴万物 102

三十五章 天地万象

执象而求 105

三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

物极必反 108

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 111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德仁义礼 115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一以贯之 118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 120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道隐无名 123

四十二章 负阴抱阳

冲气以为和 127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无为之益 129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知足不辱 132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清静为天下正 135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祸患起于多欲 137

四十七章 知天下

不行而知 140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为学”与“求道” 142

无事能取天下 143

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诚善为本 146

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死之间 149

把握自我 149

五十一章 道生之

生而不有 152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宇宙之源 156

五十三章 介然有知

唯施是畏 158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以身观身 161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骨弱筋柔 164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修养之道 166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清静无为 169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无为之治 172

祸福相倚 173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长生久视 175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两不相伤 178

六十一章 泱泱大国

低处可以成海 182

大小相处之道 183

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 185

六十三章 为无为

图难于易 188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防微杜渐 191

慎终如始 192

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不为智巧 194

 

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海纳百川 197

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 200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

不争之德 202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以退为进 205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知易行难 207

被褐怀玉 208

七十一章 知不知

反躬自省 210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不压不厌 213

自知自爱 214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利害相关 216

天网恢恢 217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生死予夺 219

七十五章 民之饥

何以为生 222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刚柔相济 225




书名:道德经—中华经典藏书(quán威译注,无障碍阅读,完整定本,国内*精装插图本,不可不读的国学精髓)(中国首部完整哲学巨著,被誉为“万经之王”,主席近平、总理李克强盛赞的齐家、修身宝典!

价格:35.00元

作者:(春秋)老子 著 ; 陈默 译注

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3-1

ISBN:9787538693003

字数:

页码:2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哲学家尼采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diyi位真正的哲学家。”

                                                                                                     ——胡适


“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性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存世有《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可道:可以说出的道。前面的“道”是名词,指宇宙之源,引申为规律。后面的“道”是动词,说出、讲述的意思。名可名:可以说出的名。前面的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后面的“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无名:天地产生之初的混沌状态。有名:天地产生之初,万物有了形体时的状态。万物之母:万物之源。母,根源。妙:微妙。徼(jiǎo):边际、端倪。谓:称。玄:玄妙深远。众妙之门:天地万物变化的途径。

译文

可以说出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可以说出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名”,万物产生之初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是洞悉天地万物变化的途径。

 

 

 

“道”与“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讲述的,不是永恒之道;名,可以说出的,不是永恒之名。“常”本为“恒”,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才改为“常”,延续至今。所以,原文应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与“名”这两个概念,是贯通全书的线索,也是千古以来,理解老子思想的关键。什么是“道”呢?它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只有慢慢体会,才能领悟。若说出来,那就不是“道”了。“道”究为何物,关联到全书主旨,然而众说纷纭,很难下一个准确定义。

关于“道”字,古汉语常见解释如下:一指道路。《说文》:“道者,径路也。”二指抽象的规律,包括人类社会的法则。《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三指宇宙本源。《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

本章中的“道”,指宇宙万物之源。“道”是万物之所由来,是一种形而上的永恒存在。混沌之初,“道”悬于虚空,无所见亦无所闻。可谓玄妙幽微,深不可测。所以,以言语来讲述“道”,并不能说明“道”的本质。事实上能够说出的,不过是细枝末节,并非完整而又永恒的道。用言语来称呼“名”,虚空之中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所能说的不过是“道”之表象,并非永恒的“名”。语言文字,只是意象的表述。“道”却是所有意象之源。要想对它确切命名、下个定义是困难的。

可见,“道”是宇宙之源,是基础,是本体,代表着zuì终、唯yi、绝对。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道”而存在。不论万物如何变化,或消或长,“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老子悟“道”之后,发现“道”不能说,“强字之曰道”,勉强称之为“道”。这个宇宙之源的真实存在没有名字,却可以体验可以觉悟。“道”一经界定落实,就成为“名”。所谓的“名”都是相对的,绝对的“名”不能称为“名”。

老子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道”孕育了天地万物,但不可用语言来说明,而是玄妙深远。它的含义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精神,孕育万物的本源。韩非子在《解老》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从唯物方面来阐述“道”。汉代王充也认为“道”是唯物的。从汉末到魏晋,产生了“玄学”,人们体会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本体只有一个“无”。佛学传入中国后,玄与佛合流,对“道”的解释,便倾向唯心论。宋明理学家对“道”,仍做唯心论的解释。

不管唯心还是唯物,总之,“道”是运动变化的,而非静止的;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有”和“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状态;有名,宇宙万物产生之初的称呼。所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从“常无”的境界,才能体察“道”的玄妙。从“常有”的境界,才能体察“道”的边际。

“无”并非空无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万物过程中混沌一片、无以名状的一种特殊状态。“有名万物之母”,指天地形成以后,万物竞成的状况。古人认为,先有天地分化,然后有万物出现。

“有”和“无”,是理解老子的两个重要概念,是对“道”的具体称呼,表明“道”生成宇宙万物的过程,即“道”由无形向有形转换的过程。

“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是说宇宙万物无中生有,繁衍万千。那么,无中何以生有?这是一个大问题。从宗教来说,宇宙是由神所创造的。而佛家则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两者互变,万物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恰与老子的有无相生接近。这也是佛学进入中国后,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的原因。几千年来,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哲理。

世间万物时刻都在变化,即便是真理也会与时俱进。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是为了寻求宇宙之本源。老子所说的“道”,是承载“有无”的母体,是一个平台。在此之上,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名”,有无相生,绵延不断,衍生出了纷繁世界,气象万千。

 

众妙之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古汉语“玄”常写作“元”。同样是为了避讳,因此古书常“玄”、“元”混用。

“玄”是象形字,本指细微之物,渺不可见。从篆书字形上看,如环环相扣,无始无终,无穷无尽。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恰好符合“道”包罗万象的特点。

万物皆有来源,追根究底只能从“无”开始。从“无”中领悟道之玄妙;从“有”中体会道之端倪。有无共存,源同而名异,玄妙深远。“道”是众妙之门,是窥察宇宙万物一切变化的途径。

“常无”,即常常保持虚静,虚静则容易感知万物。这也是一个人是否灵巧机智的关键。很多内心恬淡虚无的人常能觉察到吉凶之事的端绪。充分认识事物,还要观察万物的现象。揣摩万物之本性,由此了解其派生。就会“不思而得谓之圣”。

既然有无相生,两者同源共存。那么,从无名之始,到有名之际,该如何区分呢?便叫作“玄”。这“玄”,永无穷尽之时,所以说,“玄之又玄”。空无之后还是空无,玄妙之中还有玄妙。由此观察“道”的本体和作用。

万物不论有无,都由“道”衍生,只是名称不同,可以说是玄妙幽深。所以,“道”的玄妙不可穷究,至远难察至深难测。天地有此而生万物。当前则是,转眼即非。无形无状,无可端倪。玄妙而又玄妙,成为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

 

 

二章 有无相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斯恶已:就显出了丑。斯,就,则。已,句末语气词,表肯定。相生:相互依存。相成:相反相成。相形:相互比较。相倾:对应而存。倾,依靠。相和:相互应和。相随:相互跟随。无为:不妄为,顺应自然。不言:不用言辞,不用政令。不辞:不为始。有:占有。恃:自恃。居:居功。是以不去:以是不去。去,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有了丑;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有了恶。

所以,有无对立而生,难易相反相成,长短对比而显,高低对照而存,音声相谐而和,前后相随而至。这是宇宙万物永恒之道。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教化众生。听凭万物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孕育万物而不自恃,功业成就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存。

 

难易相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为美,也就有了丑;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有了恶。

美与善是人们极力追求的境界。中国上古文化指导人生的哲学思想是要求人们的言行达于至善至美的境界。这一点,从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之中,可窥一斑。然而,美与善不可刻意追求,更不可拿它标榜。有了执着之念,就远离了本体。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所以,有和无,在对立统一中产生。难和易相反相成。长短通过比较才能显形。高低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音乐和声音相互应和,前后相互跟随。这就是自然永恒之道。

“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是指各种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反的关系中体现相成的作用,相互对立之时又相互依赖和补充。所以在处理事情时要善于加以运用。

比如难易相成。做事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循序渐进,难事也就容易解决了。图难于易是成功的要诀。对于困难的事,要学会用简单的思维去考虑,用简单的方式去处理。不仅难易相成,高低也是相倾。“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名高位显,难免有不虞之誉。爬得越高,摔得也会越重。天地万物,总是纠结在一起,不可断然分开,人事也是如此。谈“高”,不能没有“低”;谈“长”,不能没有“短”。这就是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老子姓李名耳,生活于春秋后期。所著《道德经》凡五千言,谈玄说妙,可谓文简意丰,涵盖古今。书中蕴含着高深的境界和丰富的哲理思维,真正理解并加以运用,可以修养身心,处世治国。可藏可守,可仕可隐。

几千年来,为《道德经》作注者,不乏其人。较早的有韩非子所作《解老》《喻老》,以及河上公所注《道德经》。通行本中,以汉代王弼注本为zuì佳。而综合各家所长,详尽阐述老子之理的,却不多见。

秦汉以前,记载文字多用竹简木片,也有写在帛书上的。因为竹简木片存放、搬迁容易造成断裂,甚至遗漏。所以先秦古籍很难保持原貌。不过,通行本的王弼注《道德经》,得到了较好整理,流传几千年,章节衔接紧凑、脉络分明,全书贯通绵延不辍。

《道德经》也称《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经为上篇,从一章到三十七章。德经为下篇,从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由形而上的“道”,谈及圣人之道以及修养之道,可以指导我们为人处世,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骑牛出函谷关西去,为后世子孙留下了这部五千多字的著作。他zuì后到了何方,可以说是一个万古之谜。据文献资料记载,说他往西度过流沙,过了新疆以北,一直过了沙漠,到西域去了,zuì后不知所终。是往中东或印度去了?这是万古之谜,没有确切答案。

天地、圣贤、众生,纷纭错杂。人是哲学的永恒主题。哲学必须从认识自我开始。要想解放人类,须先解放人的心灵,这是老子的圣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学的zuì大特点。

唐朝时,由于统治者的推崇,道家开始兴盛,道教也成了国教。《老子》一书,成为道教三经之首,即《道德经》、《南华经》(《庄子》)与《冲虚经》(《列子》)。

唐宋以后,儒释道三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这三家中,佛家偏重于出世。儒家以孔孟之学为旨要,偏重于入世。道家则在出世、入世之间,两者灵活变通。理解了这个精神,可以更好地发挥老子思想的妙用。道在天边,也在眼前。“道”的作用,遍及日常生活的角落。

zuì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对之加以发扬光大的则是庄子。庄子所著《南华经》。其中论辩之理,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乃至修身处世之道等,都有所进一步阐发。

五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道家的老庄之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纪晓岚对道家学术评之为“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认为道家思想包罗众多,精细玄妙,涵盖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髓。

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老子被称为“中国哲学之父”。庄子因为发扬了道家思想,和老子并称“老庄”。老庄所代表的道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与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德经》一书包含了大量的朴素辩证法观点。老子以“道”解释万物的演变,认为客观规律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一章中所说的“道”,可以说是宇宙观和认识论。这一个“道”字,可以说涵盖了中国的种种哲学和宗教观念。

本书分为原文、注释和译文,以及解读文章。原文按照通行的王弼本,结合它本取长补短。注释力求详尽,译文则尽量保持朴实,直译意译结合。力求能使人们读有所获,读有所思,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所启迪,以领略《道德经》的大旨意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影响深远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中华思想的源头活水,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世界哲学史上也享有盛誉。本书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哲理,探讨了宇宙、人生、政治、道德等诸多宏大命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与时代背景: 《道德经》相传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老子的生平,史书记载颇为有限,但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的大变革,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界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老子顺应时势,提出了“道”的哲学思想,试图为混乱的社会提供一种新的解释和出路。 核心思想——“道”: 《道德经》的核心概念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是超越一切、包容一切的绝对存在。“道”是无形无象的,是不可言说的,但却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道”具有“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它顺应自然,不加干预,却能使万物得以生长和发展。 道的特征: 老子用一系列形象的比喻来描绘“道”的特征。例如,“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这些描述都强调了“道”的抽象性、普遍性、永恒性和包容性。 道的运行规律: “道”的运行遵循着辩证的规律,如“反者道之动”,事物发展到极致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弱者道之用”,柔弱反而更能发挥作用。“道”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干涉和强制。“道”也包含着“无为”的智慧,即不强求,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趋势,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无为”与“柔弱”的智慧: “无为”是《道德经》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也是理解老子哲学的一把钥匙。“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指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妄为、不强求。“无为”的智慧在于懂得何时该行动,何时该静止;何时该有所为,何时该有所不为。它是一种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策略。 “无为而治”: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减少对百姓的干预,让百姓自然而然地生活。过多的法令、过多的干预反而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矛盾。相反,一个真正有智慧的统治者,应该像“道”一样,以“无为”的方式来管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 “柔弱胜刚强”: 老子还强调“柔弱”的力量。他认为,看似柔弱的事物,如水,却能穿透坚硬的岩石;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如婴儿,却能孕育强大的生命。“柔弱”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韧性和持久性。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柔弱”的智慧,往往能化解冲突, achieve 更好的效果。 “反者道之动”与辩证法: 《道德经》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是其核心论点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的规律。例如,福祸相依,祸中藏福,福中含祸;盛极必衰,衰极将盛。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提醒人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避免片面和极端。 认识事物的动态性: 老子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理解事物的动态性,有助于我们保持谦虚,不骄傲自满,也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 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要运用辩证的思维,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相互联系,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人生智慧与修养: 《道德经》不仅探讨了宇宙和社会的宏观问题,也深入到个体的人生修养。老子提倡一种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知足常乐: 老子认为,欲望是痛苦的根源。知足的人,才能够体会到真正的快乐。过度的追求物质和名利,只会带来烦恼和不安。 不争之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提倡“不争”的美德,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纷争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不与人争,反而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抱朴守真: “朴”,即原始的、未加雕琢的本真状态。老子鼓励人们回归自己的本真,去除虚伪和矫饰,保持纯朴的心灵。 玄德: “玄德”是《道德经》中提出的另一种修养境界。它指的是一种深邃、微妙、不易察觉的德行,与世俗的功利性德行相对。玄德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是一种无为而为、自然而然的善。 《道德经》的价值与影响: 《道德经》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作为道家学说的奠基之作,《道德经》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庄子、汉代黄老之学,并与儒家、法家等学派相互激荡,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无为而治”的思想,对历代统治者和治国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一些相对和平的时期,这种思想成为稳定社会、休养生息的指导原则。 对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影响: 《道德经》的自然主义、辩证法以及对“道”的追求,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水墨画、诗歌、书法等艺术形式,以及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对世界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德经》的智慧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它所倡导的和谐、平衡、尊重自然等观念,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道德经》以其超越时代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理解宇宙、认识人生、指导实践的宝贵指南。它教会我们以“道”的眼光看待世界,以“无为”的智慧处理事务,以“柔弱”的力量应对挑战,以“知足”的态度安顿心灵。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重温《道德经》的经典篇章,汲取其中的哲学智慧,对于我们保持内心平静,提升人生境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书不只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份来自古老东方的生活哲学,一种返璞归真、与道同行的生命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大智慧”特别感兴趣,而《道德经》无疑是其中的翘楚。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文学作品那样有清晰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更多的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社会规律的概括和揭示。第一次读的时候,我被它那种简练而精辟的语言所震撼。很多句子都短小精悍,但反复咀嚼后,却能品味出无穷的意味。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宇宙万物生成的逻辑,其简洁和深刻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我常常在思考,我们如今所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是否能从这最基本的“道”的层面去寻找答案?书中关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比喻,让我深刻理解了“少即是多”、“不扰不乱”的治国之道,这与现代管理学中强调的“精简”、“高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复杂和宏大的时候,不要忘记事物本来的简单和纯粹。这本书让我对“道”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既是宇宙的本源,也是万物的规律,更是我们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哲学思想融入到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比如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先尝试去找出问题的核心“道”,而不是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这种从根本上理解事物的方法,不仅让我效率提高,也让我内心更加平静。

评分

这本《道德经》对我来说,绝对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之前读过一些心灵成长的书籍,但总觉得它们过于强调个人奋斗和积极心态,有时候反而会让人产生一种“我不够好”的压力。而《道德经》,它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它不让你去“赢”,而是让你去“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简直是我的“解压神器”。我一直以来都习惯性地把自己置于竞争的环境中,生怕落后,生怕被超越。但老子却告诉我,不争,反而能赢得更多。这是一种多么高的智慧!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所追求的“成功”和“价值”,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是不是我可以通过一种更柔和、更顺应的方式来实现?书中关于“知足”的论述,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们总是被社会灌输“要更上一层楼”、“要永不满足”的观念,但《道德经》却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正是因为我们对物质和欲望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我开始尝试着在生活中减少不必要的攀比和欲望,去感受那些细微的幸福,比如一杯清茶,一次惬意的散步,一段与家人的温馨时光。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富足,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懂得珍惜和感恩。它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强大”,一种源于内心平静和自我满足的力量,这种力量,比任何外在的成就都更加持久和珍贵。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道德经》,我其实是有点抵触的。总觉得古代的东西离我们太遥远,晦涩难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朋友强烈推荐,拗不过,就翻开了。没想到,它给我的第一印象竟然是如此“接地气”。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理论,很多话都像是在说日常生活的道理。比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不就是告诫我们要满足于现状,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才不会陷入危险吗?想想我们现在多少烦恼,不都是因为贪得无厌,总想要更多?还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好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真实。这话放到现在,简直是互联网时代的“照妖镜”啊!你看看那些营销号、虚假宣传,哪个不是把话说得天花乱坠?我越来越觉得,老子老先生的智慧,简直是穿越时空的“杀手锏”。他讲的这些道理,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最朴素的生活智慧。我开始尝试着在生活中去实践,比如遇到不满的事情,先不去抱怨,而是想想“知止”,是不是我该停止继续纠结了?又比如和人交流,试着去听那些“不美”但“信”的话,而不是被花言巧语蒙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清醒、更自在的生活方式。它不像那些励志书籍让你拼尽全力去争夺,而是告诉你,有时候,“放下”和“顺应”也是一种力量,一种更高级的力量。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古朴而深邃的气息扑面而来。初读《道德经》,感觉就像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文字简短,却似乎蕴含着无穷的哲理,让人捉摸不透。我尝试着去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感觉它是在描绘一种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最根本的存在。书中反复出现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事事,而是一种顺应自然、不强求的智慧。我常常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执念和烦恼,比如工作上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纠葛,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一切,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弄得心力交瘁。读了《道德经》,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太过于“有为”了?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下“无为”之道,放下不必要的担忧和抗拒,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书中对于“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的阐述,让我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看似柔弱的东西,往往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看似不起眼的水,却能滴水穿石,滋养万物。这与我们从小被教育的“强者为尊”、“力求上进”的观念似乎有些不同,但也正是这种“不同”,才让我觉得它更加可贵。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读、反复体会才能领悟的书,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导我走向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评分

说实话,对《道德经》的理解,我经历了一个从“不明觉厉”到“豁然开朗”的过程。一开始,我总是觉得它很玄乎,很多概念我理解不了,比如“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恍兮惚兮,其中有象。”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看着成年人在一本正经地讨论高深的数学公式,完全不知所云。但是,随着我不断地阅读、思考,以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我开始慢慢抓住一些线索。书中对“德”的阐述,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德”不是刻意为之的道德说教,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行为规范。比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句话就让我明白,真正的品德高尚的人,反而不会刻意去标榜自己的德行,他的品德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还有,书中关于“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总是追求“有”,渴望拥有更多的物质、名誉和地位,但老子却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无”才是一种更深层、更强大的存在?它是一种潜能,一种可能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爬上了一座高山,虽然山顶的风很大,偶尔还会起雾,但我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也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它不是一本速成的“鸡汤”,而是一本需要你用一生去慢慢品味的“哲学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