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智慧及哲理的源泉!治國、齊傢、修身、為學之diyi寶典!
★古典名著閱讀無障礙本,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傢、包容萬物,被譽為“萬經之王”。
《中華經典藏書係列》從立項到齣版,曆時三年,吉林齣版集團高度重視,花費大量精力財力,傾力打造。所收書目是傳統國學中zuì為經典的著作,以quán威版本為核校底本,約請業內專傢進行注釋和翻譯,認真研究,精雕細琢。
【足本定本 quán威譯注】
本書為精裝珍藏版,參照國內zuìquán威原版古籍書,能做足本的絕不刪除,盡量做到zuì全,zuì準確,聘用國內知名教授、國學大師參與點評和譯注,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既能閱讀又適閤收藏的jué佳版本。
【精美插圖 名師描繪】
為瞭讓讀者更加清楚明瞭的閱讀,每本書根據內文,聘請國內知名畫手繪製瞭大量精美的插圖,使書增色不少。
【無障礙閱讀 通俗易懂】
原版古籍書生澀難懂,本書聘請知名教授、國學大師對原文做瞭準確的翻譯,並對每一個難讀的字詞和難懂的語句做瞭通俗的譯注和點評。
【以史為鑒 古為今用】
本書zuì大的特點是不但對原書做瞭譯注,還以史為鑒,延伸閱讀,古今結閤,把很多觀點引用到現代的生活工作中,讓讀者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印刷精美 高端大氣】
本書封麵采用進口高端冰白紙,並做瞭燙金工藝;內文為瞭讓讀者閱讀更舒服,保護讀者視力,采用太陽高端本白膠版紙;內文用環保大豆油墨印刷,無異味,又充滿書香。
《道德經》僅五韆餘言,但文約意豐、博大精深,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不僅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産生瞭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經》做為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被譽為“萬經之王”。
一章 論道
“道”與“名” 002
“有”和“無” 003
眾妙之門 004
二章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006
功成不居 008
三章 不尚賢
使民不爭 010
虛心實腹 012
四章 道衝
和光同塵 013
五章 天地不仁
守虛執中 016
六章 榖神不死
玄牝之門 019
七章 天長地久
以退為進 021
八章 上善若水
利萬物而不爭 024
九章 持而盈之
功成身退 027
十章 抱元守一
修身養性 030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
以無為用 033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為腹不為目 036
十三章 寵辱若驚
寵辱皆驚 040
十四章 視之不見
參玄悟道 043
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046
濯足濁流 048
十六章 緻虛守靜
歸根復命 050
十七章 不知有之
相處之道 052
十八章 大道廢
仁義智慧 055
十九章 絕聖棄智
內聖外王 057
二十章 唯之與阿
聖凡有彆 061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從 064
二十二章 麯則全
聖人抱一 067
全而歸之 069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因果變滅 070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道體自然 073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天地之母 075
道法自然 077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
不離根本 078
二十七章 善行無跡
不著痕跡 082
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復歸於樸 085
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聖人無為 088
去奢去泰 089
三十章 以道佐人
大軍之後 092
物壯則老 092
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不戰而勝 095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
知止不殆 097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自知自強 100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道蘊萬物 102
三十五章 天地萬象
執象而求 105
三十六章 柔弱勝剛強
物極必反 108
三十七章 無為而無不為
道常無為 111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德仁義禮 115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一以貫之 118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有無相生 120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
道隱無名 123
四十二章 負陰抱陽
衝氣以為和 127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無為之益 129
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知足不辱 132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清靜為天下正 135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禍患起於多欲 137
四十七章 知天下
不行而知 140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為學”與“求道” 142
無事能取天下 143
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
誠善為本 146
五十章 齣生入死
生死之間 149
把握自我 149
五十一章 道生之
生而不有 152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宇宙之源 156
五十三章 介然有知
唯施是畏 158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以身觀身 161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骨弱筋柔 164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修養之道 166
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清靜無為 169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
無為之治 172
禍福相倚 173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長生久視 175
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兩不相傷 178
六十一章 泱泱大國
低處可以成海 182
大小相處之道 183
六十二章 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 185
六十三章 為無為
圖難於易 188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防微杜漸 191
慎終如始 192
六十五章 善為道者
不為智巧 194
六十六章 為百榖王
海納百川 197
六十七章 我有三寶
持而保之 200
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
不爭之德 202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以退為進 205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知易行難 207
被褐懷玉 208
七十一章 知不知
反躬自省 210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不壓不厭 213
自知自愛 214
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
利害相關 216
天網恢恢 217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生死予奪 219
七十五章 民之飢
何以為生 222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剛柔相濟 225
書名:道德經—中華經典藏書(quán威譯注,無障礙閱讀,完整定本,國內*精裝插圖本,不可不讀的國學精髓)(中國首部完整哲學巨著,被譽為“萬經之王”,主席xí近平、總理李剋強盛贊的齊傢、修身寶典!
價格:35.00元
作者:(春鞦)老子 著 ; 陳默 譯注
齣版社:吉林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3-1
ISBN:9787538693003
字數:
頁碼:25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鬍適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鞦時期楚國苦縣厲鄉麯仁裏人,中國古代哲學傢和思想傢,道傢學派創始人,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存世有《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齣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道可道:可以說齣的道。前麵的“道”是名詞,指宇宙之源,引申為規律。後麵的“道”是動詞,說齣、講述的意思。名可名:可以說齣的名。前麵的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後麵的“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無名:天地産生之初的混沌狀態。有名:天地産生之初,萬物有瞭形體時的狀態。萬物之母:萬物之源。母,根源。妙:微妙。徼(jiǎo):邊際、端倪。謂:稱。玄:玄妙深遠。眾妙之門:天地萬物變化的途徑。
譯文
可以說齣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可以說齣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無名”,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有名”,萬物産生之初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認識“道”的端倪。“無”和“有”,來源相同而名稱不同,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玄妙深遠,是洞悉天地萬物變化的途徑。
“道”與“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講述的,不是永恒之道;名,可以說齣的,不是永恒之名。“常”本為“恒”,為避漢文帝劉恒名諱,纔改為“常”,延續至今。所以,原文應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與“名”這兩個概念,是貫通全書的綫索,也是韆古以來,理解老子思想的關鍵。什麼是“道”呢?它隻可意會,難以言傳。隻有慢慢體會,纔能領悟。若說齣來,那就不是“道”瞭。“道”究為何物,關聯到全書主旨,然而眾說紛紜,很難下一個準確定義。
關於“道”字,古漢語常見解釋如下:一指道路。《說文》:“道者,徑路也。”二指抽象的規律,包括人類社會的法則。《左傳》:“天道遠,人道邇。”三指宇宙本源。《易經》:“一陰一陽謂之道。”
本章中的“道”,指宇宙萬物之源。“道”是萬物之所由來,是一種形而上的永恒存在。混沌之初,“道”懸於虛空,無所見亦無所聞。可謂玄妙幽微,深不可測。所以,以言語來講述“道”,並不能說明“道”的本質。事實上能夠說齣的,不過是細枝末節,並非完整而又永恒的道。用言語來稱呼“名”,虛空之中也沒有什麼可說的。所能說的不過是“道”之錶象,並非永恒的“名”。語言文字,隻是意象的錶述。“道”卻是所有意象之源。要想對它確切命名、下個定義是睏難的。
可見,“道”是宇宙之源,是基礎,是本體,代錶著zuì終、唯yi、絕對。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離開“道”而存在。不論萬物如何變化,或消或長,“道”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老子悟“道”之後,發現“道”不能說,“強字之曰道”,勉強稱之為“道”。這個宇宙之源的真實存在沒有名字,卻可以體驗可以覺悟。“道”一經界定落實,就成為“名”。所謂的“名”都是相對的,絕對的“名”不能稱為“名”。
老子提齣“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哲學體係的核心。“道”孕育瞭天地萬物,但不可用語言來說明,而是玄妙深遠。它的含義博大精深,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會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道”是一種物質,是構成萬物的元素;有人認為“道”是一種精神,孕育萬物的本源。韓非子在《解老》中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從唯物方麵來闡述“道”。漢代王充也認為“道”是唯物的。從漢末到魏晉,産生瞭“玄學”,人們體會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妙義,肯定宇宙本體隻有一個“無”。佛學傳入中國後,玄與佛閤流,對“道”的解釋,便傾嚮唯心論。宋明理學傢對“道”,仍做唯心論的解釋。
不管唯心還是唯物,總之,“道”是運動變化的,而非靜止的;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遵循一定的規律而發展變化。
“有”和“無”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狀態;有名,宇宙萬物産生之初的稱呼。所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從“常無”的境界,纔能體察“道”的玄妙。從“常有”的境界,纔能體察“道”的邊際。
“無”並非空無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萬物過程中混沌一片、無以名狀的一種特殊狀態。“有名萬物之母”,指天地形成以後,萬物競成的狀況。古人認為,先有天地分化,然後有萬物齣現。
“有”和“無”,是理解老子的兩個重要概念,是對“道”的具體稱呼,錶明“道”生成宇宙萬物的過程,即“道”由無形嚮有形轉換的過程。
“有生於無,無中生有”是說宇宙萬物無中生有,繁衍萬韆。那麼,無中何以生有?這是一個大問題。從宗教來說,宇宙是由神所創造的。而佛傢則說“因中有果,果即為因”,兩者互變,萬物形成,有生於空,空即是有。“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恰與老子的有無相生接近。這也是佛學進入中國後,能與老莊學說一拍即閤,相互共存的原因。幾韆年來,有無互為生滅的觀念,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普遍哲理。
世間萬物時刻都在變化,即便是真理也會與時俱進。老子提齣“道”的概念,是為瞭尋求宇宙之本源。老子所說的“道”,是承載“有無”的母體,是一個平颱。在此之上,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名”,有無相生,綿延不斷,衍生齣瞭紛繁世界,氣象萬韆。
眾妙之門
“此兩者,同齣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古漢語“玄”常寫作“元”。同樣是為瞭避諱,因此古書常“玄”、“元”混用。
“玄”是象形字,本指細微之物,渺不可見。從篆書字形上看,如環環相扣,無始無終,無窮無盡。錶示幽昧深遠的意思,恰好符閤“道”包羅萬象的特點。
萬物皆有來源,追根究底隻能從“無”開始。從“無”中領悟道之玄妙;從“有”中體會道之端倪。有無共存,源同而名異,玄妙深遠。“道”是眾妙之門,是窺察宇宙萬物一切變化的途徑。
“常無”,即常常保持虛靜,虛靜則容易感知萬物。這也是一個人是否靈巧機智的關鍵。很多內心恬淡虛無的人常能覺察到吉凶之事的端緒。充分認識事物,還要觀察萬物的現象。揣摩萬物之本性,由此瞭解其派生。就會“不思而得謂之聖”。
既然有無相生,兩者同源共存。那麼,從無名之始,到有名之際,該如何區分呢?便叫作“玄”。這“玄”,永無窮盡之時,所以說,“玄之又玄”。空無之後還是空無,玄妙之中還有玄妙。由此觀察“道”的本體和作用。
萬物不論有無,都由“道”衍生,隻是名稱不同,可以說是玄妙幽深。所以,“道”的玄妙不可窮究,至遠難察至深難測。天地有此而生萬物。當前則是,轉眼即非。無形無狀,無可端倪。玄妙而又玄妙,成為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
二章 有無相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釋
斯惡已:就顯齣瞭醜。斯,就,則。已,句末語氣詞,錶肯定。相生:相互依存。相成:相反相成。相形:相互比較。相傾:對應而存。傾,依靠。相和:相互應和。相隨:相互跟隨。無為:不妄為,順應自然。不言:不用言辭,不用政令。不辭:不為始。有:占有。恃:自恃。居:居功。是以不去:以是不去。去,離。
譯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是美,也就有瞭醜;都知道什麼是善,也就有瞭惡。
所以,有無對立而生,難易相反相成,長短對比而顯,高低對照而存,音聲相諧而和,前後相隨而至。這是宇宙萬物永恒之道。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方式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教化眾生。聽憑萬物興起而不乾預,生養萬物而不占有,孕育萬物而不自恃,功業成就而不自居。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永存。
難易相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為美,也就有瞭醜;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是善,也就有瞭惡。
美與善是人們極力追求的境界。中國上古文化指導人生的哲學思想是要求人們的言行達於至善至美的境界。這一點,從諸子百傢的學術思想之中,可窺一斑。然而,美與善不可刻意追求,更不可拿它標榜。有瞭執著之念,就遠離瞭本體。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所以,有和無,在對立統一中産生。難和易相反相成。長短通過比較纔能顯形。高低相傾而自然歸於平等。音樂和聲音相互應和,前後相互跟隨。這就是自然永恒之道。
“相生、相成、相形、相傾、相和、相隨”,是指各種事物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反的關係中體現相成的作用,相互對立之時又相互依賴和補充。所以在處理事情時要善於加以運用。
比如難易相成。做事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循序漸進,難事也就容易解決瞭。圖難於易是成功的要訣。對於睏難的事,要學會用簡單的思維去考慮,用簡單的方式去處理。不僅難易相成,高低也是相傾。“木秀於林,風必吹之。”名高位顯,難免有不虞之譽。爬得越高,摔得也會越重。天地萬物,總是糾結在一起,不可斷然分開,人事也是如此。談“高”,不能沒有“低”;談“長”,不能沒有“短”。這就是事物之間對立統一的關係。
老子姓李名耳,生活於春鞦後期。所著《道德經》凡五韆言,談玄說妙,可謂文簡意豐,涵蓋古今。書中蘊含著高深的境界和豐富的哲理思維,真正理解並加以運用,可以修養身心,處世治國。可藏可守,可仕可隱。
幾韆年來,為《道德經》作注者,不乏其人。較早的有韓非子所作《解老》《喻老》,以及河上公所注《道德經》。通行本中,以漢代王弼注本為zuì佳。而綜閤各傢所長,詳盡闡述老子之理的,卻不多見。
秦漢以前,記載文字多用竹簡木片,也有寫在帛書上的。因為竹簡木片存放、搬遷容易造成斷裂,甚至遺漏。所以先秦古籍很難保持原貌。不過,通行本的王弼注《道德經》,得到瞭較好整理,流傳幾韆年,章節銜接緊湊、脈絡分明,全書貫通綿延不輟。
《道德經》也稱《老子》,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道經為上篇,從一章到三十七章。德經為下篇,從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由形而上的“道”,談及聖人之道以及修養之道,可以指導我們為人處世,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老子騎牛齣函榖關西去,為後世子孫留下瞭這部五韆多字的著作。他zuì後到瞭何方,可以說是一個萬古之謎。據文獻資料記載,說他往西度過流沙,過瞭新疆以北,一直過瞭沙漠,到西域去瞭,zuì後不知所終。是往中東或印度去瞭?這是萬古之謎,沒有確切答案。
天地、聖賢、眾生,紛紜錯雜。人是哲學的永恒主題。哲學必須從認識自我開始。要想解放人類,須先解放人的心靈,這是老子的聖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學的zuì大特點。
唐朝時,由於統治者的推崇,道傢開始興盛,道教也成瞭國教。《老子》一書,成為道教三經之首,即《道德經》、《南華經》(《莊子》)與《衝虛經》(《列子》)。
唐宋以後,儒釋道三傢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這三傢中,佛傢偏重於齣世。儒傢以孔孟之學為旨要,偏重於入世。道傢則在齣世、入世之間,兩者靈活變通。理解瞭這個精神,可以更好地發揮老子思想的妙用。道在天邊,也在眼前。“道”的作用,遍及日常生活的角落。
zuì能代錶道傢思想的是老子,對之加以發揚光大的則是莊子。莊子所著《南華經》。其中論辯之理,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麵,乃至修身處世之道等,都有所進一步闡發。
五韆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道傢的老莊之學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清代紀曉嵐對道傢學術評之為“綜羅百代,廣博精微”。認為道傢思想包羅眾多,精細玄妙,涵蓋瞭中國數韆年文化的精髓。
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老子被稱為“中國哲學之父”。莊子因為發揚瞭道傢思想,和老子並稱“老莊”。老莊所代錶的道傢學說,深刻影響瞭中國哲學的發展。其與儒傢思想以及佛傢思想,構成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
《道德經》一書包含瞭大量的樸素辯證法觀點。老子以“道”解釋萬物的演變,認為客觀規律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一章中所說的“道”,可以說是宇宙觀和認識論。這一個“道”字,可以說涵蓋瞭中國的種種哲學和宗教觀念。
本書分為原文、注釋和譯文,以及解讀文章。原文按照通行的王弼本,結閤它本取長補短。注釋力求詳盡,譯文則盡量保持樸實,直譯意譯結閤。力求能使人們讀有所獲,讀有所思,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有所啓迪,以領略《道德經》的大旨意趣。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本《道德經》,我其實是有點抵觸的。總覺得古代的東西離我們太遙遠,晦澀難懂,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但朋友強烈推薦,拗不過,就翻開瞭。沒想到,它給我的第一印象竟然是如此“接地氣”。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理論,很多話都像是在說日常生活的道理。比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不就是告誡我們要滿足於現狀,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纔不會陷入危險嗎?想想我們現在多少煩惱,不都是因為貪得無厭,總想要更多?還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好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真實。這話放到現在,簡直是互聯網時代的“照妖鏡”啊!你看看那些營銷號、虛假宣傳,哪個不是把話說得天花亂墜?我越來越覺得,老子老先生的智慧,簡直是穿越時空的“殺手鐧”。他講的這些道理,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而是最樸素的生活智慧。我開始嘗試著在生活中去實踐,比如遇到不滿的事情,先不去抱怨,而是想想“知止”,是不是我該停止繼續糾結瞭?又比如和人交流,試著去聽那些“不美”但“信”的話,而不是被花言巧語濛蔽。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一種更清醒、更自在的生活方式。它不像那些勵誌書籍讓你拼盡全力去爭奪,而是告訴你,有時候,“放下”和“順應”也是一種力量,一種更高級的力量。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那些“大智慧”特彆感興趣,而《道德經》無疑是其中的翹楚。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一般的文學作品那樣有清晰的情節和鮮明的人物,更多的是一種對宇宙、人生、社會規律的概括和揭示。第一次讀的時候,我被它那種簡練而精闢的語言所震撼。很多句子都短小精悍,但反復咀嚼後,卻能品味齣無窮的意味。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寥寥數語,就勾勒齣瞭宇宙萬物生成的邏輯,其簡潔和深刻程度令人嘆為觀止。我常常在思考,我們如今所麵臨的許多復雜問題,是否能從這最基本的“道”的層麵去尋找答案?書中關於“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比喻,讓我深刻理解瞭“少即是多”、“不擾不亂”的治國之道,這與現代管理學中強調的“精簡”、“高效”有著異麯同工之妙。它提醒我們,在追求復雜和宏大的時候,不要忘記事物本來的簡單和純粹。這本書讓我對“道”這個概念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它既是宇宙的本源,也是萬物的規律,更是我們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哲學思想融入到我的學習和工作中,比如在處理復雜問題時,先嘗試去找齣問題的核心“道”,而不是被錶麵的現象所迷惑。這種從根本上理解事物的方法,不僅讓我效率提高,也讓我內心更加平靜。
評分這本《道德經》對我來說,絕對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我之前讀過一些心靈成長的書籍,但總覺得它們過於強調個人奮鬥和積極心態,有時候反而會讓人産生一種“我不夠好”的壓力。而《道德經》,它提供瞭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角。它不讓你去“贏”,而是讓你去“和”。“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簡直是我的“解壓神器”。我一直以來都習慣性地把自己置於競爭的環境中,生怕落後,生怕被超越。但老子卻告訴我,不爭,反而能贏得更多。這是一種多麼高的智慧!它讓我開始反思,我所追求的“成功”和“價值”,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是不是我可以通過一種更柔和、更順應的方式來實現?書中關於“知足”的論述,更是讓我醍醐灌頂。我們總是被社會灌輸“要更上一層樓”、“要永不滿足”的觀念,但《道德經》卻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正是因為我們對物質和欲望沒有一個清晰的界限。我開始嘗試著在生活中減少不必要的攀比和欲望,去感受那些細微的幸福,比如一杯清茶,一次愜意的散步,一段與傢人的溫馨時光。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富足,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在於你是否懂得珍惜和感恩。它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強大”,一種源於內心平靜和自我滿足的力量,這種力量,比任何外在的成就都更加持久和珍貴。
評分翻開這本書,一股古樸而深邃的氣息撲麵而來。初讀《道德經》,感覺就像置身於一片迷霧之中,文字簡短,卻似乎蘊含著無窮的哲理,讓人捉摸不透。我嘗試著去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含義,感覺它是在描繪一種超越言語和概念的、最根本的存在。書中反復齣現的“無為”,並非消極的無所事事,而是一種順應自然、不強求的智慧。我常常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執念和煩惱,比如工作上的壓力,人際關係的糾葛,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一切,結果卻常常適得其反,弄得心力交瘁。讀瞭《道德經》,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太過於“有為”瞭?是不是應該學習一下“無為”之道,放下不必要的擔憂和抗拒,讓事情自然而然地發展?書中對於“柔弱勝剛強”、“上善若水”的闡述,讓我對事物的本質有瞭新的認識。原來,看似柔弱的東西,往往擁有更強大的生命力;看似不起眼的水,卻能滴水穿石,滋養萬物。這與我們從小被教育的“強者為尊”、“力求上進”的觀念似乎有些不同,但也正是這種“不同”,纔讓我覺得它更加可貴。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嚮。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讀、反復體會纔能領悟的書,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引導我走嚮內心的寜靜與智慧。
評分說實話,對《道德經》的理解,我經曆瞭一個從“不明覺厲”到“豁然開朗”的過程。一開始,我總是覺得它很玄乎,很多概念我理解不瞭,比如“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恍兮惚兮,其中有象。”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剛學走路的孩子,看著成年人在一本正經地討論高深的數學公式,完全不知所雲。但是,隨著我不斷地閱讀、思考,以及結閤自己的人生經曆,我開始慢慢抓住一些綫索。書中對“德”的闡述,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德”不是刻意為之的道德說教,而是發自內心的、自然而然的行為規範。比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這句話就讓我明白,真正的品德高尚的人,反而不會刻意去標榜自己的德行,他的品德已經融入瞭他的生命之中。還有,書中關於“有”與“無”的辯證關係,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我們總是追求“有”,渴望擁有更多的物質、名譽和地位,但老子卻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讓我開始反思,是不是“無”纔是一種更深層、更強大的存在?它是一種潛能,一種可能性。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爬上瞭一座高山,雖然山頂的風很大,偶爾還會起霧,但我能看到更廣闊的風景,也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它不是一本速成的“雞湯”,而是一本需要你用一生去慢慢品味的“哲學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