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手机原理与维修

数字手机原理与维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悦孝 编
图书标签:
  • 手机维修
  • 数字手机
  • 手机原理
  • 移动通信
  • 电子技术
  • 电路分析
  • 故障诊断
  • 维修技术
  • 通信原理
  • 手机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7888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863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数字手机原理与维修》在介绍移动通信和手机基础知识、电路结构与单元电路原理的基础上,以典型手机为例对数字手机电路原理与维修进行重点分析,着重介绍数字手机常用元器件与电路图识读、手机维修器具与有关信号的测试、手机维修基本知识与典型故障的分析排除,以及手机软件、手机病毒、新增功能与3G手机等方面的知识,书后附有实验(实训)指导书和英文缩略语。
  《数字手机原理与维修》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技能,突出职教特色,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够用性。内容条理清晰、难易适度、通俗易懂,符合教学规律,针对性强。
  《数字手机原理与维修》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手机原理与维修教材,以及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教材,还可供从事手机生产、维修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移动通信和手机基础知识
1.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1.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1.1.2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1.1.3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1.2 数字手机的分类、功能与用户识别卡
1.2.1 数字手机的分类与功能
1.2.2 用户识别卡
1.3 GSM系统信道的分类与功能
1.4 手机的基本工作过程
1.4.1 GSM手机的基本工作过程
1.4.2 CDMA手机的基本工作过程
小结
习题1
第2章 数字手机的电路组成
2.1 数字手机整机组成概述
2.1.1 射频电路
2.1.2 电源电路
2.1.3 人机界面电路
2.1.4 基带电路
2.2 射频电路的结构
2.2.1 接收射频电路的结构
2.2.2 发射射频电路的结构
2.2.3 频率合成器
2.3 电源电路的原理及组成
2.3.1 电池供电电路
2.3.2 开机信号电路
2.3.3 升压电路
2.3.4 非受控电压输出电路
2.3.5 受控电压输出电路
2.3.6 机内充电电路
2.4 逻辑时钟信号及其功能
2.5 手机射频电路与基带电路组成实例
2.5.1 射频电路组成实例
2.5.2 基带电路组成实例
小结
习题2
第3章 GSM数字手机功能电路
3.1 GSM数字手机的接收射频电路
3.1.1 天线电路
3.1.2 射频滤波器
3.1.3 低噪声放大器
3.1.4 混频器
3.1.5 射频本振
3.1.6 中频滤波器
3.1.7 中频放大器
3.1.8 中频解调电路
3.1.9 中频本振
3.2 GSM数字手机的发射射频电路
3.2.1 话音拾取电路
3.2.2 发射射频电路
3.3 GSM数字手机的频率合成器
3.3.1 基准时钟电路
3.3.2 实时时钟电路
3.3.3 低通滤波器
3.3.4 压控振荡器
3.4 GSM数字手机的电源电路
3.4.1 供电电路
3.4.2 开机、关机与带机充电控制
3.4.3 电压调节器与电源电路的联系
3.5 GSM数字手机的基带电路
3.5.1 微处理单元
3.5.2 数字信号处理单元
3.5.3 复合数字音频处理单元
3.5.4 专用集成电路
3.5.5 音频编译码单元
3.6 GSM数字手机的射频控制信号
3.6.1 接收电路控制信号
3.6.2 发射电路控制信号
3.6.3 频段切换控制信号
3.6.4 频率合成控制信号
3.7 GSM数字手机的人机界面电路
3.7.1 铃声电路
3.7.2 背景灯电路
3.7.3 振动器电路
3.7.4 按键电路
3.7.5 显示电路
3.7.6 SIM卡电路
小结
习题3
第4章 摩托罗拉V998型手机的电路原理分析
4.1 V998型手机整机工作原理简介
4.1.1 V998型手机射频电路
4.1.2 V998型手机电源电路
4.1.3 V998型手机基带电路
4.2 V998型手机的电源电路
4.2.1 供电电路分析
4.2.2 充电电路分析
4.3 V998型手机的射频电路
4.3.1 接收电路分析
4.3.2 发射电路分析
4.3.3 频率合成器电路分析
4.4 V998型手机的基带电路和人机界面电路
4.4.1 基带电路音频信号处理流程分析
4.4.2 人机界面主要电路分析
小结
习题4
第5章 手机常用元器件与电路图识读
5.1 手机常用元器件
5.1.1 基本元件
5.1.2 半导体器件
5.1.3 集成电路
5.1.4 稳压模块
5.1.5 开关元件与连接器
5.1.6 电声和电动元件
5.1.7 液晶显示屏
5.1.8 内置数码相机
5.1.9 码片、字库与暂存器
5.2 手机电路图的识读
5.2.1 手机电路图的分类
5.2.2 手机电路组成特征
5.2.3 电路识别
5.2.4 部分功能电路的查找
小结
习题5
第6章 手机维修器具与有关信号的测试
6.1 手机维修工具及其使用
6.1.1 手机维修常用工具
6.1.2 热风枪及其使用
6.1.3 电烙铁及其使用
6.1.4 植锡板及其使用
6.1.5 超声波清洗器及其使用
6.1.6 直流稳压电源及其使用
6.2 手机维修仪表及其使用
6.2.1 常用维修仪表简介
6.2.2 频谱分析仪
6.2.3 射频信号源
6.3 手机软件维修器具及其应用
6.3.1 概述
6.3.2 UFS—4型带电脑免拆机软件维修仪
6.4 手机常见供电电压、信号与电路的测试
6.4.1 手机常见供电电压的测试
6.4.2 手机常见信号的测试
6.4.3 手机常见电路的测试
小结
习题6
第7章 手机维修基本知识与典型故障的分析排除
7.1 手机维修的基本常识
7.1.1 手机维修的基本原则与维修流程
7.1.2 手机工作状态
7.1.3 手机测试指令
7.2 手机故障的产生原因、分类、判断与定位
7.2.1 手机故障的产生原因
7.2.2 手机故障的分类、判断与定位
7.3 手机故障维修方法与维修技巧
7.3.1 手机故障维修方法
7.3.2 手机故障维修技巧
7.3.3 手机芯片
7.3.4 手机芯片实例——中国联发MTK系列芯片简介
7.4 V998型手机部分故障维修实例
7.4.1 不开机故障与维修
7.4.2 手机充电异常、自动关机和低电压告警故障
7.4.3 不入网故障的维修
7.4.4 手机无发射故障的维修
7.4.5 手机显示故障的维修
7.4.6 其他故障的维修
小结
习题7
第8章 手机软件、新增功能与3G手初简介
8.1 手机软件与手机部分新增功能简介
8.1.1 手机软件
8.1.2 手机部分新增功能
8.2 手机上网
8.2.1 WAP与GPRS简介
8.2.2 手机上网设置
8.3 手机病毒及其防范
8.3.1 手机病毒的工作原理
8.3.2 手机病毒的特点
8.3.3 手机病毒的攻击方式
8.3.4 手机病毒的传播方式与安全防范
8.4 手机游戏
8.4.1 手机游戏的分类
8.4.2 手机游戏格式、下载与安装方法
8.5 拍照功能
8.5.1 拍照的工作原理
8.5.2 故障维修实例
8.6 收音机功能
8.7 蓝牙功能
8.8 触摸屏
8.9 附加功能
8.10 3G移动通信系统与3G手机
8.10.1 3G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标准
8.10.2 3G手机电路简介
小结
习题8
附录
附录A实验(实训)指导书
实验(实训)1常用手机维修器具设备的认识
实验(实训)2手机用主要元器件的识别检测
实验(实训)3手机电路图识读与手机印制电路板结构分析
实验(实训)4手机电路元器件的拆卸、焊接
实验(实训)5BGA集成电路的拆卸、焊接
实验(实训)6常用手机维修仪器的操作使用
实验(实训)7免拆机软件维修仪的使用
实验(实训)8手机常见供电电压与信号的测试
实验(实训)9手机故障的分析检修
附录B英文缩略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1章 移动通信和手机基础知识
  1.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1.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手机(Mobile)即手提式移动电话,是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分为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和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前者采用模拟技术,后者采用数字调制技术。二者所能使用的手机分别是模拟手机和数字手机。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目前主要包括GSM系统、CDMA系统、GPRS系统和3G系统,四种系统对应的手机分别称为GSM手机、CDMA手机、GPRS手机和3G手机。
 1.GSM系统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系统即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俗称全球通,它包括GSM900、DCS1800和目前只在北美地区和欧洲国家使用的PCSl900三种系统,这三种系统的功能相同,但频率范围不同。
  在GSM系统中,分别由上行频率和下行频率负责发送和接收移动台信息。上行频率是由移动台发射、基站接收的频率,下行频率是由基站发射、移动台接收的频率。双工间隔指的是下行频率和上行频率之差。邻道间隔指的是GSM系统相邻信道之间的频率间隔。随着移动通信容量的增大,各系统的上行频率和下行频率也在不断调整变化。
  ……

前言/序言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和对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在校内教材的基础上,经编者多年的教学调研和实践编写而成的,可作为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教材。
  本书共8章,以GsM数字手机基本组成为线索编排各章内容,参考学时为70—80学时。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介绍移动通信和手机基础知识;第2章介绍数字手机的电路组成;第3章介绍GsM数字手机功能电路;第4章介绍摩托罗拉V998型手机的电路原理;第5章介绍手机常用元器件与电路图识读;第6章介绍手机维修器具与有关信号的测试;第7章介绍手机维修基本知识与典型故障的分析排除;第8章介绍手机软件、手机病毒、新增功能与3G手机;附录中配有相关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和英文缩略语。
  基于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材侧重于数字手机原理与维修的有机融合,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既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又强调合理的思维逻辑性,尽量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编排内容。内容叙述力求条理清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本书第1章从手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开始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字手机的宏观认识。其他章节则按照数字手机的整机组成或维修实际,结合实例逐一分析说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另外,每章前有本章要点和学习参考,每章后有小结与习题,书后有实验(实训)指导书和英文缩略语,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学。
  本书以数字手机生产与维修的基本要求为主线,教材内容多来源于教学与生产维修实践,具有普遍适应性。编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对多个院校、生产厂家、售后服务中心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本书,符合高职院校教学和手机生产、维修的需要,并尽量体现新技术、新知识在手机方面的应用,顺应手机发展潮流。
  书中部分元器件符号采用的是手机生产厂家的符号,有些与国家标准不符,具体对应关系请参考有关资料,特提请读者注意。
《古籍修复技艺探微》 引言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长河中,古籍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印记。然而,岁月无情,许多珍贵的古籍因自然侵蚀、保存不当或人为损坏而逐渐衰老,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古籍修复,作为一项集科学、艺术与历史于一体的精细技艺,其目的在于挽救这些濒危的文化瑰宝,让它们重焕生机,继续其传承使命。本书《古籍修复技艺探微》旨在深入剖析古籍修复的方方面面,从理论到实践,从材料到工艺,为读者展现这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修复艺术。 第一章:古籍的生命周期与损毁成因 在探讨修复技术之前,首先需要理解古籍在漫长历史中的“生命周期”及其面临的各种挑战。古籍的构成物质,如纸张(古代多为植物纤维纸,如麻纸、竹纸、皮纸等)、墨迹、印章、装帧材料(如丝绸、绫、绢、纸板、线绳等),都具有其自身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也决定了它们易损的环节。 自然损毁: 物理损毁: 虫蛀(书蠹、衣蛾等)、鼠咬、霉变(潮湿环境滋生)、酸化(纸张老化变脆、发黄、易碎)、日晒(导致颜色褪变、纤维老化)、折叠破损、裁切不当留下的痕迹等。 化学损毁: 纸张中的酸性物质积累导致纤维降解,金属离子氧化催化纸张老化,墨迹因成分不稳定而晕染或褪色,装帧材料因氧化而脆化、脱落。 人为损毁: 不当保管: 长期置于高湿度、高温、强光、污染等环境中,缺乏通风,堆叠过重导致压迫。 不当使用: 粗暴翻阅、过度触摸、使用不兼容的清洁剂或修复材料,甚至不当的“加固”措施。 历史遗留问题: 早期不科学的修复尝试,如使用强酸强碱进行“漂白”,使用劣质胶黏剂,使用不透气的材料进行“加固”,都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理解这些损毁成因,是制定有效修复方案的前提。修复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准确判断古籍的损毁程度、类型及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第二章:古籍修复的哲学与原则 古籍修复并非简单的“修补”,它是一门追求“复原”而非“再造”的艺术。其核心在于遵循一系列重要的哲学和原则,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古籍的历史信息和原真性。 最小干预原则: 修复的每一次操作都应在必要且可控的范围内进行,尽量避免对原件造成不可逆的改变。 可逆性原则: 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材料和工艺,在未来都应该是可逆的。这意味着,后来的修复师可以在不损害原件的情况下,去除或修改当前的修复措施。 可识别性原则: 修复痕迹应尽可能不干扰古籍原貌,但同时,修复的部分应与原件有所区别,以便后人辨识。这通常通过材料的细微差异、技法的选择或在不显眼处做标记来实现。 与原件的和谐统一: 修复材料的选择、工艺的运用,都应与古籍的时代特征、材质、风格相协调。例如,修复纸的颜色、质感、厚度应尽可能接近原纸;修复的针脚、折叠方式应符合古籍原有的装帧习惯。 安全性原则: 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材料都必须是稳定、无害的,不会对古籍造成长期性的化学或物理损害。 这些原则构成了古籍修复的伦理底线,也是衡量一项修复工作是否成功的关键标准。 第三章:古籍修复的关键材料与工具 古籍修复的精妙之处,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材料的精准选择和工具的娴熟运用上。 修复纸张: 宣纸: 质地优良,纤维长而韧,吸水性适中,具有良好的修复性能。根据修复需要,选择不同克重、不同加工方式(生宣、熟宣、半熟宣)的宣纸。 古籍修复专用纸: 许多国家和地区专门研发了模拟古籍原纸特性的修复用纸,通常由专业纸厂根据古籍成分和老化特点研发,具有极佳的稳定性和兼容性。 其他植物纤维纸: 如竹纸、桑皮纸等,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作为修复材料,但需严格考量其稳定性。 纸浆: 用于填补破损、去除酸化物质后的纸张纤维重塑。 黏合剂: 天然淀粉糊: 最常用且最安全的黏合剂,如小麦淀粉糊、糯米淀粉糊。通过控制淀粉的糊化程度,调整其黏度。 天然树脂: 如阿拉伯胶、海藻酸钠等,在特定情况下用于局部加固。 其他辅助材料: 衬垫材料: 如无酸卡纸、宣纸、棉布等,用于支撑和保护修复区域。 清洁剂: 蒸馏水、纯净水、特定pH值的缓冲液等,用于去除污渍、酸化物。 保护层材料: 经过科学验证的、薄而透气的保护性涂层,用于加固脆弱纤维,防止进一步酸化。 修复工具: 各类修复刀: 精密刀片、刮刀等,用于去除污染物、分离粘连。 镊子与夹子: 不同规格的镊子,用于夹持细小物件。 毛笔: 不同大小和软硬度的毛笔,用于涂抹黏合剂、清理灰尘。 压纸器: 各式压石、玻璃板、竹帘等,用于修复过程中对纸张的平整和干燥。 放大镜与显微镜: 用于观察细微损伤和操作。 温湿度计、pH计: 用于监测修复环境和材料。 特制的工作台: 具有良好采光、通风和稳固性的修复工作台。 第四章:古籍修复的核心工艺流程 古籍修复的工艺流程通常是复杂且系统化的,每一步都需要细致的操作和严谨的判断。 1. 前期评估与记录: 信息收集: 详细了解古籍的来源、年代、版本、材质、装帧形式、保存状况及历史。 损伤诊断: 仔细观察并记录所有可见的损毁,包括虫蛀、霉斑、酸化、破损、污渍、折痕、断裂等。 拍照记录: 对古籍进行多角度、高清晰度的拍照,作为修复前、中、后对比的依据。 修复方案制定: 基于评估结果,制定详细、可行的修复方案,明确修复目标、步骤、材料和工艺。 2. 除尘与清洁: 表面除尘: 使用软毛刷、气吹等轻柔工具,小心去除纸张表面的灰尘、蜘蛛网等。 污渍清除: 根据污渍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清洁剂和方法,如局部擦拭、湿托等,过程中注意保护墨迹和原纸。 霉菌处理: 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和工具,清理霉斑,并对纸张进行干燥处理。 3. 酸化处理与纸张加固: 酸化检测: 使用pH试纸或pH计检测纸张的酸碱度。 酸化中和: 对于严重酸化的纸张,可能需要进行整体或局部的酸化中和处理,例如使用碱性缓冲液浸泡或喷洒,以延长纸张寿命。 纤维加固: 对于脆弱、易碎的纸张,在必要时,通过使用专业修复材料和工艺,对纤维进行加固,提高其强度和韧性。 4. 纸张修补(“打孔”、“补张”、“挖补”): “打孔”: 对于纸张破损、缺损的边缘,需要精确地“打孔”,使其平整、规整。 “补张”: “压衬”: 将与原纸纹理、色泽、厚度相似的修复纸,剪裁至与缺损区域形状相近,然后用极少量、极均匀的淀粉糊,从背面小心地“压衬”在缺损处。 “挖补”: 对于较大的破损,可能需要将修复纸“挖”成与缺损完全吻合的形状,然后从背面进行“贴补”,尽量做到天衣无缝。 “托纸”: 对于整张纸张都非常脆弱的情况,需要用一张薄而韧的修复纸,从背面将整张纸张“托”住,提供整体支撑。 粘合剂的运用: 粘合剂的使用量必须极少且均匀,确保粘合牢固,同时避免渗漏影响美观。 5. 墨迹与印章修复: 墨迹的稳定: 对于晕染、褪色的墨迹,修复师需根据墨迹的成分,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稳定,如使用特殊的固定剂。 印章的修复: 对于模糊、残缺的印章,修复师需在不破坏原印章信息的前提下,尽量使其清晰可见,可能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或透明材料进行衬托。 6. 装帧修复: 书脊修复: 根据原装帧形式,修复或重新制作书脊,确保书籍的整体结构稳固。 封面与函套修复: 对破损的封面、函套进行修补、加固,或根据原件风格进行仿制。 线绳更换: 对于断裂的装帧线绳,需要根据原有的穿线方式和材料,重新穿线,恢复书籍的装帧。 7. 干燥与压平: 自然干燥: 修复后的古籍通常需要在自然通风、无阳光直射的环境下缓慢干燥,避免应力产生。 压平处理: 干燥过程中,需要使用压纸器将古籍压平,使其恢复平整状态。 8. 后期保护与储存: 恒温恒湿: 将修复好的古籍储存在具有良好温湿度控制的库房中。 无酸包装: 使用无酸的包装材料(如无酸纸、无酸盒)进行隔离保护。 定期检查: 定期对古籍的保存状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第五章:现代科技在古籍修复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科技也为古籍修复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X射线成像: 可以穿透纸张,展现墨迹、印章的细节,帮助修复师了解纸张内部结构和损伤情况。 高光谱成像: 分析不同物质的光谱特征,有助于鉴定墨迹、颜料、纸张的成分,并检测隐藏的损伤。 三维扫描与打印: 针对一些结构性损坏,可以通过三维扫描原件,再进行三维打印仿制,作为辅助修复材料。 数字修复技术: 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对古籍进行数字化保存,并在数字层面进行“修复”和信息提取,但需要注意的是,数字修复不能替代物理修复。 结语 古籍修复是一项充满挑战与成就感的事业。它不仅需要修复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手工技艺,更需要他们对历史文化怀有深厚的敬畏之心和对艺术美学有着敏锐的感知。通过精心的呵护与修复,那些承载着民族智慧与记忆的古籍,才能跨越时空的阻隔,继续向未来诉说着它们的故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书《古籍修复技艺探微》期望能为致力于古籍保护与修复的同仁提供一份参考,也为广大热爱古籍文化的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修复艺术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觉得“值”的地方,在于它对手机硬件构成部分的深入剖析。我之前总觉得手机就是个黑盒子,里面的东西怎么运作完全是个谜。但这本书把这些“谜团”一一解开了。它详细介绍了手机里各种核心芯片的功能,比如CPU、GPU、基带芯片等等,不仅解释了它们的作用,还讲到了它们的设计理念和一些关键的技术参数。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屏幕技术的部分印象深刻。从早期的LCD到现在的AMOLED,以及各种分辨率、刷新率的概念,书里都给出了非常清晰易懂的解释。还有摄像头部分,从传感器类型、像素到镜头结构,再到图像处理算法,这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不同手机拍出来的照片会有那么大的差别。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手机功耗管理、散热设计等非常实际的问题,这些都是影响手机使用体验的关键因素。读完这些部分,我感觉自己看手机的眼光都变了,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用户,而是能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它的科技含量。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还是抱着“万一手机坏了能自己修修看”的心态,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书里关于手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部分,真的是干货满满,而且写得非常系统。它不是那种告诉你“换个零件就能好”的简单说明,而是从最常见的故障现象出发,一步步引导你进行排查。比如,它会详细分析手机无法开机的原因,是电池问题、主板问题还是软件冲突,然后给出相应的检测方法和维修步骤。 更难得的是,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实际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比如,在拆卸手机时,需要注意哪些螺丝型号,如何避免静电损坏元器件,甚至连不同品牌手机的拆解顺序和难点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我还特别注意到了书中关于特定故障的案例分析,像是屏幕触摸失灵、信号不稳、充电异常等等,它会给出非常专业的诊断思路和维修方案,甚至还会讲解一些专业的测试仪器如何使用。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把自己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读者,让我对手机的内部构造和维修流程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

评分

这本书真的超出我的预期了!我一直对手机这种小巧却功能强大的设备充满好奇,但接触到的资料要么过于碎片化,要么就是技术宅才看得懂的深度。这本《数字手机原理与维修》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量身定做的。 我最喜欢的是它对手机基本原理的讲解。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数字信号、编码、解码讲起,一直讲到通信协议、射频技术。你会发现,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背后隐藏着多么精密的数学和工程学知识。书中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把信号传输比作送信,把手机内部的各个模块比作工厂里的不同车间,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而且,它还很细致地讲解了手机的组成部分,像是处理器、内存、存储芯片、屏幕、摄像头等等,它们各自承担着什么功能,又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上手机发展的小故事,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而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说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探索一个时代的科技脉络。

评分

我一直对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有着浓厚的兴趣。以往接触的资料,要么是过于理论化,让我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肤浅,无法满足我深入了解的渴望。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 我被书中对手机通信模块的详细阐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信号”,而是深入到3G、4G、5G等通信技术的演进历程,解释了它们在数据传输速率、延迟、频谱利用等方面的不同,以及手机如何通过射频前端、基带处理器等组件来实现无线通信。我甚至还学到了一些关于天线设计和信号衰减原理的知识,这让我对手机信号接收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手机的电源管理系统。它详细讲解了电池的化学原理、充电电路的设计,以及手机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如何智能地管理功耗,以延长续航时间。这些内容虽然有些技术性,但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示和案例,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感觉自己仿佛在给手机“体检”,了解它从里到外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手机的软件层面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手机只是一个硬件载体,真正让它“活”起来的是里面的应用程序。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操作系统在其中扮演着多么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详细讲解了手机操作系统的架构,包括内核、驱动程序、中间件以及应用程序接口(API)等。我理解了为什么不同的手机会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以及这些操作系统是如何管理硬件资源、调度进程、处理用户输入的。书中还探讨了手机应用程序的开发基础,虽然没有深入到编程语言的细节,但它解释了应用程序如何与操作系统交互,如何获取系统服务,以及如何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 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书中还涉及了手机的安全机制。它解释了手机是如何防止恶意软件攻击、保护用户隐私的,以及一些常见的安全漏洞和防护措施。这让我对手机的安全性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一些安全提示的重要性。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手机硬件与软件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而强大的移动智能终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