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加强 著
图书标签:
  • 光纤通信
  • 光纤技术
  • 通信工程
  • 信息技术
  • 网络工程
  • 光电子技术
  • 物理学
  • 电子工程
  • 信号处理
  • 通信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563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33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8-01
页数:26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书在系统介绍光纤通信基本原理与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全面讲述了光纤接续、系统测试、验收与线路维护方式等应用知识,突出了使用性与工程实践性。强调光纤通信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注重实际施工与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书较全面地讨论了光纤通信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实用系统。基本内容包括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光纤的导光原理及其特性分析、常用的光纤通信器件介绍、光纤通信系统概述、光同步网和波分复用技术介绍等,最后对各种实用的光网络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本书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计算机通信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通信、计算机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 光纤通信原理
第一章 光纤通信概述
1.1 光纤通信发展简史
1.2 光纤通信的特点
1.3 光纤通信应用类型
1.4 光纤通信系统涉及的产品
复习与思考
第二章 光纤传输系统与相关指标
2.1 光纤传输系统的基本构成
2.2 传输辅助系统
2.3 光纤传输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2.4 光收发接口指标
2.5 光传输线路指标
复习与思考
第三章 光纤与光缆
3.1 光纤结构与制备工艺
3.2 光纤的分类及其导光原理
3.3 光纤的基本参数与测量
3.4 光纤的传输特性
3.5 光缆类型、结构与材料
3.6 光缆型号命名方式(YD/T908-2000)
复习与思考
第四章 光发送接收与放大
4.1 光源
4.2 光电探测器
4.3 光收发组件与模块
4.4 光再生中继器与光放大器
复习与思考
第五章 光无源器件
5.1 光纤活动连接器
5.2 光藕合器
5.3 光衰减器
5.4 光隔离器
5.5 光波分复用器
5.6 光环行器
5.7 光器件应用前景展望
复习与思考

第二部份 光缆工程技术
第六章 光缆线路敷设
6.1 路由复测
6.2 光缆的检验、配盘与搬运
6.3直埋光缆的敷设
6.4 管道光缆的敷设
6.5 架空光缆的敷设
6.6 水底光缆的敷设
6.7 局内光缆的敷设
6.8 长途管道气送光缆敷设
6.9 架空复合地线光缆(OPGW)敷设安装
复习与思考
第七章 光缆接续与线路成端
7.1 光纤接续损耗
7.2 光纤熔接机
7.3 光缆接续工艺
7.4 多芯带状光纤熔接
7.5 光纤线路成端
复习与思考
第八章 光缆线路工程检测
8.1 常用光电检测仪表
8.2 光时域反射仪(OTDR)
8.3 光缆单盘检测
8.4 光缆接续现场监测
8.5 再生段全程竣工测试
复习与思考
第九章 系统开通与验收
9.1 系统开通的前提
9.2 系统调试的一般程序
9.3 系统测试项目
9.4 工程验收项目与方式
复习与思考
第十章 光缆线路维护与应急抢修
10.1 光缆线路维护的基本原则
10.2 维护管理组织
10.3 光缆线路常规维护
10.4 光缆线路障碍及处理
10.5 光缆线路应急抢修
10.6 线路障碍应急抢修程序
附:长途光缆线路维护管理规定
复习与思考
第十一章 光缆工程设计简介
11.1 工程设计概述
11.2 初步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11.3 施工图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11.4 光缆线路设计
11.5 光传输设备配置设计
复习与思考
附录一 光纤通信工程常用图形符号
附录二 光功率单位换算表
附录三 光纤标准对照与光纤工作波段
附录四 各类单模光纤的性能、参数及应用
附录五 各类EDFA主要性能指标
附录六 常用光缆型号、名称及应用场合
附录七 架空复合地线光缆(OPGW)安装金具
附录八 光缆线路施工维护常用仪器与工具
光纤通信技术常用英文缩写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宇宙的奥秘:从黑洞到暗物质的探索之旅》 浩瀚的宇宙,自古以来便引发着人类无尽的好奇与遐想。从仰望星空,到凝视深邃的夜幕,我们始终试图理解这片无垠空间背后隐藏的真理。《宇宙的奥秘》将带您踏上一段令人着迷的探索之旅,穿越时空的界限,深入宇宙的每一个角落,揭示那些最令人惊叹的现象和最前沿的科学发现。 第一章:星辰的诞生与演化——宇宙的生命脉络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到宇宙的黎明,从最初的奇点大爆炸(Big Bang)开始,追溯宇宙的形成过程。我们将详细解析恒星的诞生机制,揭示它们如何在引力的作用下,从弥漫的气体和尘埃云中孕育而成。从质量极小的红矮星到庞大无比的超巨星,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恒星的生命周期,它们如何燃烧氢元素,又如何经历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乃至于最神秘的黑洞等不同阶段。 我们将深入了解恒星演化的关键过程,包括核聚变反应的原理,以及超新星爆发(Supernova)的壮观景象。这些宇宙级的“烟火”不仅是恒星生命的终结,更是播撒重元素的种子,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读者将了解到,我们身体中的碳、氧、铁等元素,都曾是在遥远的恒星内部锻造而成,这便是“我们是星尘”这一深刻科学理念的生动体现。 此外,本章还将触及星系的形成与演化。从最初的微小团块,到如今错综复杂的漩涡星系、椭圆星系,宇宙中数量庞大的星系是如何聚集、碰撞、合并,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宏伟结构,都将在本书中得到细致的阐述。我们将了解星系盘的形成、核球的演变,以及星系碰撞对自身形态和恒星形成率的影响。 第二章:引力的巨兽——黑洞的囚笼与吞噬 黑洞,作为宇宙中最神秘、最令人畏惧的存在之一,一直吸引着科学家和公众的目光。本章将深入剖析黑洞的形成机制。我们将从质量极大的恒星在其生命尽头坍缩开始,讲解恒星级黑洞的诞生。同时,我们也会探讨那些盘踞在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对整个星系演化产生的影响。 我们将详细介绍黑洞的几个关键概念:视界(Event Horizon)——那是连光都无法逃脱的界限;奇点(Singularity)——位于黑洞中心,物理定律在此失效的神秘点。读者将理解,黑洞并非宇宙中的“真空吸尘器”无差别地吞噬一切,而是具有明确的引力范围和吸积盘(Accretion Disk)的形成过程。 本章将重点介绍黑洞的观测证据。从早期通过X射线双星系统推测黑洞的存在,到现代射电望远镜阵列(如事件视界望远镜EHT)提供的首张黑洞照片,我们将看到人类如何一步步接近这一宇宙中最黑暗的秘密。我们将解析吸积盘发出的辐射、黑洞喷流(Jets)的形成,以及引力透镜效应(Gravitational Lensing)如何帮助我们探测到遥远黑洞的存在。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黑洞的理论研究,例如霍金辐射(Hawking Radiation)的设想,以及黑洞信息悖论(Information Paradox)等前沿课题,让读者窥探到物理学家们试图理解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在这极端条件下的融合。 第三章:暗物质与暗能量——宇宙的隐形织体 仰望星空,我们所见的恒星、星系、星云,它们所构成的可见物质,仅占宇宙总能量的不到5%。那么,那隐藏在黑暗中的绝大部分,又是什么?本章将聚焦于宇宙中最令人费解的两大谜团:暗物质(Dark Matter)和暗能量(Dark Energy)。 我们将首先深入探讨暗物质的证据。通过对星系旋转曲线异常(Galaxy Rotation Curves)的分析,我们发现星系外围的恒星运动速度远超可见物质所能解释的范围;通过对星系团中星系运动速度和引力透镜效应的观测,同样指向了大量不可见物质的存在。我们将介绍暗物质可能存在的几种粒子模型,例如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以及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各种探测实验,例如地下实验室和粒子加速器实验,试图直接或间接捕捉到这些幽灵般的粒子。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更为神秘的暗能量。自20世纪末以来,对宇宙膨胀速率的观测发现,宇宙的膨胀不仅没有减速,反而正在加速。这一惊人的发现促使科学家提出了暗能量的概念,认为它是一种具有负压力的能量形式,驱动着宇宙的加速膨胀。我们将解析暗能量的几种主流理论模型,例如宇宙学常数(Cosmological Constant)和精质(Quintessence),并介绍用于测量宇宙膨胀历史的各种观测手段,如Ia型超新星(Type Ia Supernovae)作为标准烛光(Standard Candles)。 本章将揭示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中的关键作用。暗物质提供了引力“骨架”,使得可见物质能够聚集形成星系和星系团;而暗能量则在宇宙晚期占据主导地位,加速了宇宙的膨胀,并可能决定宇宙的最终命运。我们将探讨宇宙的“热寂”(Heat Death)或“大撕裂”(Big Rip)等未来可能发生的场景,这些都与暗能量的性质息息相关。 第四章:地外生命的可能性——宇宙中的回响 人类对“我们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的疑问,从未停止过。《宇宙的奥秘》将引领读者思考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我们将从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出发,探讨地球生命诞生所需的关键要素,例如液态水、稳定的能源供应、以及适宜的大气和地质环境。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太阳系内的行星和卫星。火星是否存在过液态水,甚至生命?木卫二(Europa)和土卫二(Enceladus)冰封地壳下的液态海洋,是否隐藏着生命的踪迹?我们将回顾科学家们对这些天体的探测任务和最新的发现。 本书将重点介绍系外行星(Exoplanets)的探测技术。从早期的凌星法(Transit Method)到视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Method),再到最新的直接成像技术,我们将了解科学家如何发现数以千计的系外行星,并分析它们是否处于宜居带(Habitable Zone)内,即行星表面温度允许液态水存在的区域。 我们将讨论寻找地外文明的努力,包括SETI(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项目,以及通过分析系外行星大气成分中是否存在“生物标志物”(Biosignatures)来推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我们还会探讨德雷克方程(Drake Equation)的意义,虽然它是一个估算方程,但它清晰地展现了思考地外文明数量所涉及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最后,本章将引导读者思考,如果真的存在地外生命,它们会是什么样子?它们的文明会达到何种程度?以及与它们接触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哲学和社会学问题。 《宇宙的奥秘》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宇宙科普读物,它将带领读者跨越物理、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界限,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却又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呈现给您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邃的宇宙图景。从宇宙的诞生到生命的起源,从黑洞的引力囚笼到暗物质的隐形织体,本书将满足您对宇宙最深层次的好奇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把我从一个对光纤世界一无所知的门外汉,硬生生给拽了进去,然后又一步步领着我爬上了半山腰。刚开始看的时候,那些什么“模场直径”、“截止波长”之类的词汇,跟天书似的,我一度怀疑我选择的书是不是太“硬核”了。但不得不说,作者的叙述方式,虽然有时会显得有点学术,却也像是在打地基,基础打得很牢固。他会从最基本的原理讲起,比如光的折射、全反射,然后慢慢过渡到光纤的结构,单模光纤、多模光纤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应用场景。我尤其喜欢他讲解光纤损耗那一部分,虽然文字很多,但条理清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信号传输会有衰减,以及不同的损耗类型是如何影响传输距离的。而且,他还会穿插一些历史的片段,讲讲光纤通信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在追溯一段科技进步的史诗。虽然有些章节的公式推导我看得云里雾里,但整体而言,这本书还是成功地在我脑子里建立起了一个关于光纤通信的初步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爬一座山,但这座山不是那种险峻陡峭,让人望而生畏的。更像是那种,有清晰的小径,虽然有些地方需要你稍稍用力,但每一步都感觉踏实,并且能看到周围的风景。作者在讲解一些核心概念的时候,比如光信号的编码和解码,以及各种调制解调技术,他会先给出一个宏观的框架,然后层层深入。我特别喜欢他在解释“时分复用”(TDM)和“波分复用”(WDM)的时候,用了非常生动的例子,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们是如何在同一根光纤上传输多个信号的。而且,他还花了不少篇幅来讨论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光纤类型,如何布置中继器,以及如何进行链路预算。这些内容对我来说,虽然有些挑战,但让我看到了光纤通信并非仅仅是“把光信号送过去”那么简单,背后还有着一套严谨的工程设计和计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技术背后蕴含的智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多么强大。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没有把光纤通信技术“神化”,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工程化、系统化的视角之下进行阐述。作者在讲解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各种组件时,比如光收发器、光开关等,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它们的功能,还会讨论到它们的性能指标,比如速率、误码率、功耗等,以及这些指标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我特别关注了他在讲述光纤接入网部分的内容,比如GPON(吉比特无源光网络)和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的比较。他详细分析了它们的技术原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这让我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光纤入户”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有些章节涉及到了大量的公式和参数,让我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但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理解。它让我明白,光纤通信技术并非只是简单的“传输”二字,而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系统工程。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纯粹是抱着“了解一下”的心态。毕竟“光纤通信技术”这名字听起来就够专业的了,我本以为会是那种需要大量背景知识才能读懂的厚重典籍。然而,意外的是,它并没有一开始就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把我劝退。作者用了相当一部分篇幅来介绍光纤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比如它如何支撑起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一点很抓人,让我觉得我正在学习的东西是有实际意义的,而不是纯粹的理论堆砌。接着,他开始介绍一些基本的光源和探测器,比如激光器和LED,以及它们是如何被集成到光纤通信系统中的。这些内容的讲解,虽然依旧包含了技术细节,但作者似乎有意地放慢了节奏,用更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用“水管”来类比光纤传输信号,虽然简单,却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信号在光纤中传输的物理过程。我甚至开始对那些集成电路和光电器件产生了好奇,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在微观层面工作的。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的,那种深邃的蓝色,加上一点点光线穿梭的感觉,让我觉得很有科技感。翻开书,我发现作者的写作风格也确实如此,他似乎很擅长用一种带有画面感的语言来描述那些抽象的技术概念。比如在讲到光放大器的时候,他会用“微弱的信号被注入活力,重新焕发生机”这样的句子,虽然不是严格的技术描述,但却能帮助我建立起感性的认识。然后,他会逐步给出技术细节,比如EDFA(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在长距离传输中的关键作用。我也很欣赏他在讲解光通信网络架构时,用了大量的图例和示意图,这些图真的帮我节省了很多理解的时间,也让我在脑海里形成了清晰的网络拓扑图。当然,有些关于高速信号传输的章节,涉及到了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我看得还不是特别透彻,但我感觉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口,让我能够窥探到光纤通信更深层次的技术奥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