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网络:支持下一代无线业务的多域协同网络

环境网络:支持下一代无线业务的多域协同网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涅博特 等 著,李勇,张兴 译
图书标签:
  • 无线网络
  • 多域协同
  • 网络架构
  • 5G/6G
  • 边缘计算
  • 网络优化
  • 资源管理
  • 网络安全
  • 人工智能
  • 无线通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510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020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4
字数:34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环境网络:支持下一代无线业务的多域协同网络》可供高等院校电子、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使用,也可供这些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行业分析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环境网络:支持下一代无线业务的多域协同网络》指出: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将使用各种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用户也将通过各种类型的用户设备来访问异构的无线通信网络。对于用户而言,希望无论使用何种接入技术均能获得丰富的无线通信业务。环境网络提出的目标就在于能够更好地支持异构网络之间的即插即用,从而更为有效地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并且从商业的角度上更好地支持无线通信市场中的各种竞争和协作模式。
《环境网络:支持下一代无线业务的多域协同网络》首先讲述了环境网络的总体概念和体系结构,其中重点介绍了环境网络体系结构中的两个基本特征,即环境控制空间和环境分层模型;然后介绍了环境网络总体概念中的一些具体技术,包括安全性、网络合成、通用环境网络信令、多无线接入、移动性管理、覆盖网络、上下文感知和环境网络管理。《环境网络:支持下一代无线业务的多域协同网络》为无线网络的未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目录

译者序
原书致谢
第1章 概述
1.1 现有的通信环境
1.2 环境网络
1.3 与环境网络相关的项目
1.4 关于本书
1.5 展望

第2章 环境网络:网络融合的产物
2.1 网络融合与环境网络
2.2 融合的途径
2.3 融合的全IP网络
2.3.1 融合的全IP网络对于运营商的挑战
2.4 与IP多媒体子系统的融合
2.4.1 IP多媒体子系统(INS)
2.4.2 IMS的特征
2.4.3 有关INS的结论
2.5 面向环境网络的发展
2.5.1 新的需求
2.5.2 为什么要讨论互联网的结构?
2.5.3 全IP的网络演进
2.6 环境网络产生的动机
2.7 环境网络的结构性需求
2.7.1 网络的异构性
2.7.2 移动性
2.7.3 网络合成
2.7.4 安全性及私密性
2.7.5 后向兼容性及可移植性
2.7.6 网络的健壮性及容错性
2.7.7 QOS
2.7.8 多域支持
2.7.9 可计费性
2.7.10 环境感知
2.7.11 网络业务的即插即用的可扩展性
2.7.12 应用创新和可用性
2.8 小结

第3章 环境网络的商业环境
3.1 商业驱动因素及商业利益
3.2 商业价值链成员
3.2.1 本地接入提供商
3.2.2 接入集合商
3.2.3 接入代理商
3.2.4 业务集合商
3.2.5 可信任的第三方
3.2.6 偿付业务提供商
3.2.7 结算业务提供商
3.3 环境网络的商业愿景:价值网络
3.4 经济性方面的考虑
3.5 从商业角度看待网络合成
3.5.1 介绍
3.5.2 合成协议
3.5.3 偿付
3.6 网络演进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3.6.1 向纯粹的环境网络的演进
3.6.2 商业部署的条件
3.7 小结

第4章 网络架构及网络元素
4.1 介绍
4.2 为环境网络确定的原则
4.3 环境控制空间的概念
4.3.1 环境控制空间的结构及接口
4.4 环境分层模型
4.4.1 技术现状
4.4.2 环境网络中的抽象方法
4.4.3 连接抽象和环境命名框架
……

第5章 环境网络的安全性
第6章 网络合成
第7章 通用环境网络信令
第8章 多无线接入
第9章 环境网络的移动性管理
第10章 用作媒体传送的覆盖网络
第11章 环境网络中的上下文感知
第12章 环境网络的管理
附录 缩略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1章 概述
1.1 现有的通信环境
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多个针对移动或无线通信网络的系统标准,它们涵盖了各种空中接口类型。以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为代表的面向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化组织和以IEEE 802LAN/MAN标准委员会。为代表的面向数据网络的标准化组织均在不断地维护他们现有的系统标准,并计划持续地为其提供增强版本以及进行系统的进一步演进。例如,3GPP已经开始着手部署高速上行及下行分组接人(High-Speed Downlink/Uplink Packet Access,HSDPA/HSUPA)作为现有的第三代空中接口的增强型技术。同时,3GPP还在从事无线接人网的长期演进技术以及系统结构演进方面的研究,分别称之为LTE/SAE(长期演进/系统架构演进)。
本书并不重点讲述这些新的技术方案。这些方案可以看作是在现有网络结构以及网络设施基础之上的递进式的演进,因而具有相对较小的经济风险,这样的发展演进路线对于标准化工作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新的技术方案的不断涌现还反映出通信网络正朝着日趋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这将最终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将不同的无线通信网络进行融合。网络复杂性的不断增加可以归因为两个根本性的发展趋势。
首先,网络运营的商业环境发生了改变。最初的网络运营基于纵向整合模式(vertically integrated model),也就是说,包括用户接人以及设备维护等在内的完整的端到端业务均由少数专门的运营商来提供,并借助于国际性的漫游对业务覆盖加以补充。与之相比,如今的网络运营模式已变得相当复杂。这一趋势首先体现在传统的价值链被进一步拉伸并分割,使得不同的运营企业将专注于业务提供的某一方面内容,例如业务的生成及推广或者是基础网络的建设及维护。在蜂窝通信网络中这样的趋势已经成为了现实,因此需要定义一组新的位于不同运营商之间的接口来支持这一特性。在将包括无线局域网(WLAN)在内的各种新的接入技术进行整合时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在3GPP所定义的互连场景中,总是对业务层和接入层进行了区分,从而给基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承载技术提供相同的业务带来了额外的复杂度。热点(hotspot)覆盖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网络扩展性方面的问题,与蜂窝网络相比,参与这一市场的运营企业的数量要多得多。最后,为了保持持续的发展势头,移动通信网络还必须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其中不仅包括企业用户,还将包括家庭及个人用户。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在网络的可扩展性以及异构性方面的考虑之外,通信市场的日益开放、网络被管理程度的降低以及商业模式的不断差异化,将给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连带来更大的复杂性,并意味着运营企业之间传统的互连模式将不再适用于未来的网络。

前言/序言


《万物互联:构建面向未来的智能通信网络》 内容简介 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通信网络不再仅仅是信息的管道,更是驱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基础设施。从支撑日常生活的信息获取,到推动工业自动化、智慧城市建设,再到赋能虚拟现实、自动驾驶等前沿应用,通信网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本书《万物互联:构建面向未来的智能通信网络》旨在深入探讨支撑下一代无线业务发展的多域协同网络的关键要素、技术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未来通信网络蓝图。 本书将从宏观视角出发,首先阐述当前通信网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下一代无线业务对网络提出的更高要求。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指数级增长、高清视频流的普及、低延迟应用(如自动驾驶、远程手术)的兴起,以及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融合,传统的通信网络架构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带宽、连接数、低延迟、高可靠性等需求。因此,构建一个能够无缝连接、智能调度、灵活适配的下一代通信网络,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第一部分:下一代无线业务的需求与挑战 本部分将深入分析支撑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类新兴无线业务,例如: 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 聚焦于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广的覆盖,以满足用户对高清视频、沉浸式娱乐、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体验的需求。我们将探讨其对频谱、基站密度、核心网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海量物联网(mMTC): 关注海量设备的连接能力,支持大规模、低功耗、低成本的物联网应用,如智慧农业、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分析其对网络接入、信令处理、能耗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 旨在提供极高的可靠性和极低的延迟,以支持工业自动化、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关键业务。我们将深入研究其对网络冗余、路径优化、边缘计算部署等方面的严苛需求。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详细剖析当前通信网络在满足这些新兴业务需求方面存在的瓶颈,包括: 频谱资源的稀缺与高效利用: 随着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有限的频谱资源已成为制约网络性能的关键因素。 网络架构的僵化与灵活性不足: 传统的分层、垂直的网络架构难以快速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引入。 海量连接的管理与调度: 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调度数以亿计的异构物联网设备,成为一项巨大的技术挑战。 安全与隐私的挑战: 随着网络连接的普及,网络安全和用户隐私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能耗与可持续性: 通信网络的巨大能耗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第二部分:多域协同网络架构的构建 本书的核心在于阐述如何通过多域协同的方式,构建一个能够有效支撑下一代无线业务的智能通信网络。我们将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无线接入网(RAN)的演进: 5G/6G技术: 详细介绍5G及未来6G通信技术在频段利用、波束赋形、多天线技术、网络切片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它们如何为下一代业务奠定基础。 全连接空域(UCA): 探讨如何将地面、低空(无人机)、高空(无人机、平流层平台)等不同空域的无线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实现无缝覆盖和资源优化。 边缘计算(MEC): 深入分析边缘计算在靠近用户侧部署计算和存储能力的重要性,如何降低延迟、分担核心网压力,并支持本地化数据处理和应用。 智能无线资源管理: 介绍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动态资源分配、负载均衡、干扰协调等技术,实现无线资源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核心网(Core Network)的智能化与云化: 服务化架构(SBA)和云原生技术: 探讨如何将核心网功能解耦,以微服务和容器化的方式部署在云平台上,实现网络的敏捷性、弹性伸缩和快速迭代。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与软件定义网络(SDN): 分析NFV和SDN如何实现网络资源的集中控制和灵活配置,为网络切片和动态服务部署提供技术支撑。 智能网络管理与编排(MANO): 介绍如何利用智能算法和自动化技术,实现对虚拟化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监控和业务生命周期管理。 基于AI的网络决策与优化: 探讨如何利用AI对网络流量、用户行为、设备状态等进行分析,实现网络资源的智能调度、故障预测与自愈。 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的赋能: 端到端网络切片: 详细阐述网络切片技术如何将物理网络资源划分成多个逻辑上独立的、端到端的网络,为不同业务提供定制化的网络服务(如高带宽切片、低延迟切片、高可靠切片)。 切片生命周期管理: 探讨切片的设计、部署、监控、优化和退役等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 跨域切片协同: 分析如何实现跨越不同网络域(RAN、传输、核心网)的端到端网络切片,以满足复杂业务的需求。 传输网(Transport Network)的演进与智能化: 光网络与IP网络融合: 探讨如何通过技术融合,提供更高带宽、更低延迟、更灵活的传输能力,以支撑海量数据和实时业务的需求。 传输网的SDN/NFV应用: 分析SDN/NFV在传输网中的应用,实现传输资源的集中控制、动态路径规划和自动化运维。 网络切片在传输网中的支持: 探讨传输网如何为上层网络切片提供隔离的、具有服务质量保证的传输通道。 可视化与智能化运维: 介绍如何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提升传输网的可视化水平,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和预测性维护。 第三部分:支撑多域协同的关键技术与创新 本书还将聚焦于支撑多域协同网络构建的关键技术和最新研究进展: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网络中的应用: 智能流量预测与调度: 利用AI模型预测网络流量高峰和低谷,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和优化调度。 智能故障诊断与自愈: 通过AI分析网络日志和告警信息,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原因分析和自动修复,提高网络可用性。 智能用户体验保障: 利用AI对用户行为和网络状况进行建模,主动优化网络参数,提升用户体验。 AI驱动的网络安全: 引入AI技术进行威胁检测、异常行为识别和安全策略的动态调整。 区块链在通信网络中的潜在应用: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探讨区块链如何用于增强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例如在物联网设备身份认证和数据溯源方面。 网络资源共享与交易: 分析区块链在构建去中心化网络资源市场,实现网络资源的按需共享和交易的可能性。 边缘智能与分布式AI: 模型训练与推理的分布式部署: 探讨如何将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任务分布式部署到网络边缘,降低对中心云的依赖,实现更快的响应速度。 边缘AI与网络协同优化: 分析边缘AI如何与网络控制平面协同工作,实现更智能的网络管理和业务优化。 新型通信协议与标准: 面向服务的通信: 介绍面向服务的架构(SBA)在网络中的应用,如何将网络功能以服务的方式提供,方便第三方应用调用。 标准化进展: 关注3GPP、ETSI等标准化组织在下一代网络架构、关键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展望与挑战 最后,本书将对未来通信网络的演进方向进行展望,并分析在此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6G愿景与关键技术: 探讨6G通信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如全息通信、数字孪生、感知通信一体化等,以及实现这些愿景所需的技术突破。 可持续通信网络: 关注如何构建更加绿色、节能的通信网络,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网络安全与社会责任: 深入探讨在构建高度互联的社会中,网络安全、数据隐私保护以及技术伦理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开放性与互操作性: 分析如何促进不同厂商、不同技术之间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构建一个更加繁荣的通信生态系统。 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 强调培养下一代通信技术人才的重要性,以及持续技术创新对于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结论 《万物互联:构建面向未来的智能通信网络》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前瞻性的视角,帮助理解下一代通信网络的核心理念、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本书将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旨在激发读者对未来通信网络创新的思考,为推动下一代无线业务的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无论您是通信行业的从业者、研究人员,还是对未来科技充满好奇的读者,本书都将是一份宝贵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浩瀚的技术书籍海洋中,一本真正能触及核心、引发思考的书总是显得尤为珍贵。《环境网络:支持下一代无线业务的多域协同网络》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堆砌,更像是一种对无线通信未来形态的哲学探索。我猜测,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可能围绕着如何打破现有无线网络的孤岛效应,构建一个更加智能、自适应、能够感知并响应用户和环境需求的新型网络生态。想象一下,一个网络能够根据用户的移动轨迹、所处环境(室内、室外、高密度区域等)以及正在使用的应用类型,自动切换和优化连接策略,确保最佳的服务质量。这需要前所未有的技术融合和智能决策能力。书中提到的“支持下一代无线业务”也让我充满了期待,这意味着它将不仅仅关注现有的4G、5G技术,更会着眼于未来可能出现的AR/VR、沉浸式体验、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等对网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新兴业务。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它有望为我们理解和设计面向未来的无线系统提供一套全新的方法论,帮助我们超越现有技术的局限,探索更广阔的可能性。

评分

作为一名刚入门的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当前及未来无线技术发展脉络的著作。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名为《环境网络:支持下一代无线业务的多域协同网络》的书,虽然尚未深入阅读,但从书名中我看到了巨大的潜力。它所倡导的“环境网络”概念,似乎暗示着一种超越传统网络边界的全新视角,能够将我们现有的无线基础设施进行更深层次的整合与优化。想象一下,我们不再是孤立地看待蜂窝网络、Wi-Fi、物联网连接,而是能够将它们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的“环境”下协同工作,共同为用户提供无缝、高效、智能的服务。这种跨领域的协同,无疑是应对5G乃至未来6G时代海量连接、多样化业务需求的关键。书中提及的“多域协同”更是点睛之笔,它预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深入探讨如何实现不同技术域之间的有效连接、信息共享以及资源调度。这对于解决当前无线网络碎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构建起对未来无线网络更清晰、更全面的认知,为我的研究方向指明一条更具创新性的道路。

评分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无线网络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有的无线网络架构在处理海量设备连接、满足多样化业务需求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环境网络:支持下一代无线业务的多域协同网络》的出现,无疑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我推测,本书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能够整合多种无线技术、支持跨域协同的网络体系。例如,如何将传统的蜂窝网络与新兴的Wi-Fi 6、蓝牙、Zigbee等技术有效地融合,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如何在不同网络域之间实现智能的流量调度和业务锚定,确保低时延、高可靠性的关键应用能够得到优先保障。书中“环境网络”的概念,可能强调的是网络的智能化和适应性,使其能够感知用户行为、业务需求以及网络状态,并主动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无缝化的用户体验。而“多域协同”则进一步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即打破现有网络技术的壁垒,构建一个统一的、智能化的网络管理平台。对于致力于下一代无线网络研究和开发的从业者而言,这本书将极具参考价值,有望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并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电信工程师,深耕行业多年,深知当前无线网络在向更高阶段演进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5G部署如火如荼之际,如何更好地支持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业务,如何实现不同无线接入技术(如蜂窝、Wi-Fi、LPWAN等)的协同,已经成为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网络:支持下一代无线业务的多域协同网络》这个书名,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和兴趣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框架和解决方案,来构建一个能够跨越不同技术域、不同运营域的“环境网络”。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更可能涉及到对现有网络架构的重塑,引入更加智能化的资源分配、策略管理和用户体验保障机制。书中提到的“多域协同”更是让我看到了实现这一愿景的希望,它暗示着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让不同技术、不同运营商的网络资源实现无缝对接和智能协同,从而提升整体网络效率和用户体验。对于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了解前沿技术趋势的窗口,更是一本能够指导实际工程实践的宝典,我迫切希望从中学习到如何构建和运营下一代无线网络。

评分

作为一名对未来科技发展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常常思考我们身边的通信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从最初的2G通话到如今的5G高速上网,每一次飞跃都带来了生活的巨变。而《环境网络:支持下一代无线业务的多域协同网络》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前沿且具有前瞻性的感觉。它似乎描绘了一个更加智能、更加“懂我们”的网络世界。我理解的“环境网络”,可能是一个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并且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自身状态的网络。比如,当我从一个Wi-Fi覆盖区域走到另一个区域时,网络能够无缝切换,而我却毫无察觉。又或者,当我进入一个信号不好的区域时,网络能够自动调用其他可用的资源来保证我的通信顺畅。而“多域协同”则让我联想到,未来可能不再是单一一种网络在工作,而是各种各样的网络(比如手机信号、公共Wi-Fi、甚至智能家居的网络)能够互相配合,共同为我提供服务。这样的网络,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幻色彩,但也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揭开这个神秘的“环境网络”的面纱,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