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翻开《水文循环过程及定量预报》这本书,首先就被书名所吸引。“水文循环”,这个词本身就勾勒出一幅动态、宏大的图景,似乎能看到水分子在地球上亿万年的旅行。我期待书中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比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描绘得清晰易懂。我很好奇,我们每天习以为常的降雨,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能量和机制?地下水的流动又是如何受到地质构造和土壤性质的影响?而“定量预报”更是触及了实践的痛点,如果书中能分享一些实际的案例,比如如何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模型构建,来预测未来的洪水、干旱,或者河流流量的变化,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实用性。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学术论文的堆砌,而是能够真正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可理解、可应用的信息,让像我一样的读者,也能窥见水文世界的奥秘,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水文循环过程及定量预报》让我联想到那些关于地球健康的宏大叙事。水,作为生命的源泉,其循环过程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希望书中能够细致地剖析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从微观的水分子运动,到宏观的地表径流形成,都能够有深入的讲解。更吸引我的是“定量预报”这个词,它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陈述,更包含着实用的应用价值。我想象书中会介绍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学模型和数据分析技术,来预测河流流量、地下水位、降水量的变化,甚至评估干旱和洪涝的风险。这对于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都至关重要。这本书如果能让我理解水文循环的内在规律,并掌握预测未来水文变化的方法,那么它将是一本真正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的著作。
评分《水文循环过程及定量预报》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地球上最重要物质之一——水——的一次全景式描绘。书名中“水文循环”四个字,本身就涵盖了从大气到地表,再到地下的广阔空间,以及蒸发、降水、径流、渗透等一系列连续不断的过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过程的物理机制进行详尽的解释,例如,水分子是如何克服引力作用蒸发到大气中,又如何在不同的大气条件下凝结成云并最终形成降水。而“定量预报”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要深入到量化和预测的层面。我想象书中会介绍各种数据采集技术,比如水文站点的监测、遥感卫星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构建数学模型,从而实现对未来水文状况的精准预测。这对于防洪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甚至气候变化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水文循环过程及定量预报》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和应用的价值。我一直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感到好奇,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当下,理解水是如何在这个星球上旅行、转化,并最终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显得尤为重要。想象一下,这本书能够揭示雨水如何渗透进土壤,化为地下水,又如何被植物吸收,蒸腾到大气中,再凝结成云,最终回归大地,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而“定量预报”这一点更是吸引人,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能提供实际的预测工具,这对于水资源管理、防洪抗旱、甚至农业灌溉都意义非凡。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各种观测手段和模型,比如如何通过遥感技术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如何利用数值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的水文变化。这本书如果能让我对水文循环有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理解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预测未来的水文状况,那绝对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关于水,更是关于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读罢《水文循环过程及定量预报》,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将一个看似抽象的科学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从书中,我了解到每一次降雨的发生,都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复杂的物理过程,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温度、气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定量预报”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水会如何流动,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去计算、去预测。这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极端天气频发的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可能详细介绍了各种水文模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模型来模拟不同情景下的水文响应,例如,在修建水库、进行大规模灌溉或者应对森林火灾等情况时,如何预测水文变化带来的影响。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风格,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科普读物,它提供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全书共分9章。第1章介绍水文循环基本概念与大气过程;第2章讨论流域面雨量计算方法;第3章介绍降雨定量预报方法;第4章探讨流域蒸散发估算方法;第5章讨论CLASS陆面过程模型的改进与应用;第6章讨论大尺度VIC水文模型的应用及参数区域规律探讨和移用方法;第7章提出基于网格的流域汇流模型;第8章介绍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系统;第9章介绍基于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系统的淮河流域实时洪水预报实例。
评分好
评分全书共分9章。第1章介绍水文循环基本概念与大气过程;第2章讨论流域面雨量计算方法;第3章介绍降雨定量预报方法;第4章探讨流域蒸散发估算方法;第5章讨论CLASS陆面过程模型的改进与应用;第6章讨论大尺度VIC水文模型的应用及参数区域规律探讨和移用方法;第7章提出基于网格的流域汇流模型;第8章介绍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系统;第9章介绍基于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系统的淮河流域实时洪水预报实例。
评分好
评分好书,买了看看吧。这方面的书不多,都在探索。
评分一本好书书详细介绍了流域水文循环关键因素大气水、降水、蒸发的计算、预报、估算的技术与方法,并分别给出了大气水分析计算实例、定量降水估算、预报技术与方法的应用实例、蒸发估算方法及其在干旱监测预测中的应用实例等;探讨了陆面过程模型和大尺度水文模型应用中的技术问题,根据中国的气候条件和下垫面条件,改进了陆面过程模型,探索了大尺度水文模型在中国应用的参数区域化规律;将定量降水预报与陆面水文过程相结合,开发了基于陆-气耦合的定量降雨与实时洪水预报技术,并在淮河流域洪水预报实践中进行了检验,得到私服桂华,男,48岁,博士,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江苏省政协常委,河海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华东水利学院陆地水文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获爱尔兰国立大学工程水文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获河海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学位。兼任河海大学水问题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水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委员会委员、全球水伙伴中国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首届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等称号,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40余项。指导博、硕士研究生90余名。发表《陆气耦合模型在实时暴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等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SCI、El检索。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黄河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是在多项科研成果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定量降雨与实时洪水预报》等五篇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凝练而成的,内容涵盖流域水文循环的主要环节和关键问题。书中各章节之问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例应用;既是科学传承,又具开拓创新。本书在学术思想上,强调研究项目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水问题密切结合,突出成果的应用性;在结构体系上,从水文循环的关键要素研究人手,通过剖析流域面雨量计算、实际蒸发量估算、降雨定量预报等技术,深入探讨大尺度陆面水文过程的机制与应用实践,成功开发出基于陆气耦合的实时洪水预报系统;既涵盖了水文循环研究的关键内容,又突出了定量预报的关键技术。
评分全书共分9章。第1章介绍水文循环基本概念与大气过程;第2章讨论流域面雨量计算方法;第3章介绍降雨定量预报方法;第4章探讨流域蒸散发估算方法;第5章讨论CLASS陆面过程模型的改进与应用;第6章讨论大尺度VIC水文模型的应用及参数区域规律探讨和移用方法;第7章提出基于网格的流域汇流模型;第8章介绍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系统;第9章介绍基于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系统的淮河流域实时洪水预报实例。
评分本书主要创新内容有:定量分析了我国西部塔里木河流域的大气水汽状态;提出了基于卫星测雨产品估算资料稀缺地区面雨量的方法;改进了CLASS陆面过程模型中产流计算的方案,引入了壤中流产流机制;提出了VIc大尺度水文模型的参数区域化方法;开发了考虑参数空间分布的网格汇流模型;建立了陆气耦合模型系统,并在淮河流域近几年的实时洪水预报中得到应用,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增加了72小时以上
评分全书共分9章。第1章介绍水文循环基本概念与大气过程;第2章讨论流域面雨量计算方法;第3章介绍降雨定量预报方法;第4章探讨流域蒸散发估算方法;第5章讨论CLASS陆面过程模型的改进与应用;第6章讨论大尺度VIC水文模型的应用及参数区域规律探讨和移用方法;第7章提出基于网格的流域汇流模型;第8章介绍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系统;第9章介绍基于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系统的淮河流域实时洪水预报实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