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红月 著
图书标签:
  • 服装设计
  • 时装设计
  • 服装款式
  • 服装结构
  • 服装工艺
  • 服装史
  • 服装插画
  • 流行趋势
  • 面料
  • 服装搭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旗舰店
出版社: 西南交大1
ISBN:9787564344436
商品编码:10326969619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服装设计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01
作者:李红月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49.50 页数:122 印次: 1
ISBN号:9787564344436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服装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高等教育美术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服装设计》包括设计理论基础、服装材料基础、工艺技术基础及实例项目分析。第1部分主要讲述基本概念,让初学服装设计的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第2部分通过实际设计案例模拟工作室的工作流程,分析主题、搜集材料、确立设计元素、准备和实物制作,使学习者通过实例学习到服装设计完整的工作过程。

目录

第1章 关于服装设计
1.1 服装发展简述
1.2 服装的分类
1.3 西方设计理念发展简述
1.4 现代服装设计
1.5 时尚与时装
第2章 设计理念的建立
2.1 信息资料的来源
2.2 构思的多种途径
第3章 服装色彩设计
3.1 色彩的基础知识
3.2 色彩的个性
3.3 色调的心理感受
3.4 流行色
3.5 色彩系列设计
第4章 服装材料设计
4.1 服装材料的分类与内容
4.3 织物肌理质地与服装造型
4.4 织物肌理设计
第5章 服装款式设计
5.1 服装廓形设计
5.2 系列渐变设计
5.3 服装的风格形象
第6章 作品赏析
参考文献


远古回响:史前人类的生存智慧与技术演进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光鲜亮丽的时尚殿堂,而是将目光投向人类历史的源头——史前时代。我们试图拨开数万年的迷雾,深入探究那些被称为“野蛮”或“原始”的早期人类社群,是如何凭借其非凡的智慧与不懈的创造力,在地球上艰难而辉煌地生存下来,并为后续所有文明的诞生奠定基石的。《远古回响:史前人类的生存智慧与技术演进》是一部关于人类“实用性发明”的编年史,重点剖析了在没有现代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早期人类如何解决了衣食住行、工具制造、群体协作以及文化表达等核心生存问题。 第一章:生存的底色——冰河时代的生存压力与适应性 本章将从地理和气候背景切入,详细描绘更新世(冰河时代)极端多变的环境对早期人类生存构成的巨大挑战。我们不会讨论任何美学或装饰性的概念,而是集中于“保暖”这一最基本的需求。探讨穴居人、直立人及早期智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动物皮毛的结构,发展出最初的动物皮毛剥取、鞣制和缝合技术。重点解析“缝纫工具”的演变,从使用骨针和肌腱作为线材,到钻孔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革新不仅仅是为了遮蔽身体,更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性地“改造”自然材料以适应自身生理极限的标志。我们会详细对比不同地理区域(如西伯利亚、非洲大裂谷、欧洲岩洞)的史前人类在应对不同气温梯度时所采用的保暖策略差异,这些差异直接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实用主义思想。 第二章:火的驯服与食物的转化——热能利用的技术革命 火,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伟大工具。本章不再停留在“学会用火”的简单叙述,而是深入探讨人类对火能的精细化控制与工具化应用。我们会考察早期人类如何通过观察闪电击中树木的现象,进而掌握摩擦取火、击石取火等多种生火技术。更重要的是,本章聚焦于火在食物处理中的技术性进步。例如,肉类的炙烤如何提高营养吸收率(对比生食),淀粉类植物(如块茎)如何通过烘烤去除毒性并软化结构,使得人类的颌骨和消化系统得以进化。我们还会详细分析陶器出现之前,人类使用泥土包裹食物进行“土炉烘烤”的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如何对早期社群的饮食结构和健康水平产生决定性影响。 第三章:从粗砺到锋利——工具制造的石器时代谱系 这是本书的核心技术部分。我们将系统梳理旧石器时代(Oldowan, Acheulean, Mousterian, Upper Paleolithic)工具制造技术的演进逻辑。我们不关注石器的外形美观,而专注于其功能性、效率和标准化。 1. 剥片技术(Flaking)的进步: 从最初的敲击砾石(Oldowan)到形成标准化的手斧(Acheulean),以及更精密的勒瓦娄哇技术(Levallois)。我们会详细解构勒瓦柔瓦技术,它代表了人类预先规划和模块化思维的雏形——在砸下一片石片之前,就已经在脑海中构思好成品工具的形状和用途。 2. 复合工具的出现: 探讨木柄和石器结合的早期复合工具(如矛、手斧),这需要粘合剂的研发,如树脂和沥青的应用。这不仅是材料科学的萌芽,也是对力量传递效率的工程学考量。 3. 骨器与角器的精细加工: 聚焦于在冰河时代晚期,骨头和鹿角如何被用作制造钻孔器、鱼叉和更精细的切割工具,这些工具在捕猎大型动物和加工动物材料方面显示出远超石器的韧性和适用性。 第四章:狩猎的战术与社群的组织——集体行动的工程学 捕猎大型动物是早期人类获取高能食物的主要手段,这项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群体项目管理”。本章分析史前人类如何发展出超越个体能力的狩猎策略。内容包括: 陷阱与伏击系统: 考察不同地形下设置的壕沟、深坑和滚石陷阱的工程学原理。 群体声波协调: 早期人类如何通过固定的呼喊信号或敲击工具来协调数百米外狩猎团队的行动,以实现包围和驱赶。 资源分配机制: 探讨在成功捕猎后,如何通过不成文的规则或首领的仲裁来分配猎物,以确保社群的长期稳定和成员的生存机会。这是一种早期的“社会契约”和“后勤保障”体系。 第五章:空间界定与庇护所的建造——对环境的结构性干预 早期人类的居所选择和建造,是其对生存环境进行结构化干预的体现。本章将对比不同环境下的技术方案: 岩洞的“改造”: 即使是天然的岩洞,早期人类也通过设置挡风墙(使用石头堆砌或骨头支撑)、挖掘排水沟、以及利用油脂灯或火堆来优化内部环境。 可移动居所的材料科学: 针对游牧民族,如猛犸象骨架支撑的帐篷(如东欧平原)。我们会详细分析用猛犸象骨骼作为承重结构的力学稳定性,以及覆盖的皮毛如何提供最佳的隔热与防水性能。 挖掘技术: 探讨如何在冻土层或沙地上挖掘半地穴式居所,所需要的挖掘工具(如鹿角镐)的开发及其使用效率。 第六章:信息传递与文化传承——超越口语的符号系统 虽然本书不涉及艺术创作本身,但会探讨符号和标记在纯粹的实用性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例如: 时间标记: 早期人类如何利用简单的刻痕(在骨头或岩石上)来记录月相周期、关键的狩猎季节回归,以及重要的社群事件。 路线导航与地图雏形: 分析岩画中一些被解读为“标记点”或“资源分布图”的图形元素,它们是如何帮助后来者重返特定地点(如水源地或优质燧石矿场)。 《远古回响》旨在提供一个严谨的技术视角,重新审视史前人类的非凡成就。他们的每一项“发明”,无论多么粗糙,都凝聚了面对严酷自然时的生存智慧与无尽的探索精神。本书是对人类作为“工具使用者”与“环境改造者”这一身份的起源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价值。我一直对服装制作工艺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是我的福音。作者对不同缝纫技巧的讲解,从基础的锁边、包缝,到更复杂的省道、褶皱处理,都描述得细致入微,甚至还配有清晰的图示,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概理解其中的奥妙。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面料特性与工艺选择”的章节,它让我明白,选择什么样的面料,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服装效果,以及需要采用什么样的工艺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面料的优势。比如,丝绸的垂坠感需要什么样的剪裁方式,粗犷的牛仔布又适合怎样的缝制手法,这些都被讲解得条理分明。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高级定制领域的工艺,比如手工刺绣、立体裁剪等,虽然我没有机会亲自实践,但通过文字的描述,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种精湛技艺带来的震撼。这本书让我对服装的“制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生产”,而是一种充满智慧和耐心的工艺。

评分

这本书简直颠覆了我对服装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服装设计无非就是画几张图,选几块布料,然后交给工厂生产。然而,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其中蕴含着多么深厚的学问。从最基础的廓形分析,到色彩心理学的巧妙运用,再到面料肌理的触感研究,每一个细节都足以让人惊叹。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她)将设计背后的哲学和思考过程娓娓道来。我看到了设计师如何从自然界、历史文化、甚至日常生活碎片中汲取灵感,并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设计。书中关于“意象化”和“叙事性”的讲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原来一件衣服不仅仅是遮体保暖的工具,更可以承载一个故事,传递一种情感,甚至是一种价值观。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生根的。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解构与重塑”的部分,看设计师如何打破传统的服装结构,赋予旧有的元素以全新的生命力,这种大胆的创新精神,真的令人热血沸腾。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服装殿堂,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呈现方式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觉得设计类的书籍很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晦涩的理论。但是,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用一种非常轻松、友好的方式,带我进入了服装设计的奇妙世界。书中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概念,而是从一些非常生活化的观察入手,比如“一个好的口袋设计能带来多大的便利性”,“一件衣服的面料质感如何影响穿着者的心情”。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熠熠生辉,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日常服装中的无限可能。然后,作者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色彩搭配的内在逻辑”,“如何通过服装来表达个性和态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服装的生命周期”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一件衣服的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制作阶段,更要考虑它在穿着、洗涤、甚至被淘汰过程中的影响。这种环保和可持续的视角,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觉得服装设计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艺术。

评分

作为一个对时尚潮流略有了解的读者,我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对服装设计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个行业。它没有给我灌输那些遥不可及的设计理念,而是从更实用、更具操作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服装设计中的核心要素。比如,在人体工程学方面,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同体型、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穿着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剪裁和版型来达到最佳的穿着效果。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普通消费者来说,非常有启发性,让我更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大量的市场分析和品牌定位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服装设计,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需要对市场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目标消费群体有深刻的理解。作者通过一些经典的品牌案例,解释了它们是如何通过独特的设计语言和精准的市场定位,在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中脱颖而出的。这让我对服装行业的商业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将服装视为“好看”与否的简单判断,而是开始思考它背后的设计逻辑、市场需求以及品牌价值。

评分

坦白说,我选择这本书,原本只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内容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我一直以为服装设计主要集中在“好看”和“新颖”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服装设计的更多可能性。作者在书中探讨了“服装作为一种沟通媒介”的理念,这让我非常着迷。它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的场合,人们会选择不同的服装,以及这些服装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什么样的信息。比如,在商务场合穿着得体的西装,会给人留下专业、可靠的印象;而在休闲场合穿着舒适的T恤,则会展现出轻松、自在的一面。书中关于“文化符号与服装的关联”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很多服装设计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传统、一个时代的记忆,甚至是某种思想的传承。作者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服饰的研究,揭示了服装在文化交流和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服装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