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媒介研究經典文本解讀》雲集當代傳播學領域一流學者,甄選13篇媒介研究領域的“經典文本”加以評述,不但清晰勾勒齣媒介研究的曆史脈絡,更對哥倫比亞、法蘭剋福、芝加哥、多倫多和英國文化研究五大學派的傳播思想做齣精妙的總結。
從拉紮斯菲爾德到阿多諾,從麥剋盧漢到霍爾,傳播學,這一年輕的學科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裏漸漸羽翼豐滿,而本書就是國際學人將傳播學建構為令人尊敬的獨立學科的重要努力。
著名學者邁剋爾·舒德森盛贊本書“必將在傳播研究與傳播理論發展史中掀起浪潮”。
作者簡介
梅納海姆·布朗德海姆(Menahem Blondheim),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傳播與美國研究係,高級講師。
丹尼爾·戴揚(Daniel Dayan),巴黎國傢科學與政治研究中心,媒介社會學教授。
邁剋爾·古列維奇(Michael Gurevitch),馬裏蘭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唐·韓德爾曼(Don Handelman),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係,人類學教授。
伊娃·依魯茲(Eva Illouz),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係,高級講師。
伊萊休·卡茨(Elihu Katz),賓夕法尼亞大學安能堡傳播學院,教授;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與傳播學係,名譽教授。
泰瑪·利比斯(Tarmar Liebes),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傳播學係,教授。
尤瑟法·洛西茨基(Yosefa Loshitzky),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傳播學 係,副教授。
約書亞·梅洛維茨(Joshua Meyrowitz),新罕布什爾大學傳播學係, 教授。
艾薇兒·奧爾洛夫(Avril Orloff),賓夕法尼亞大學安能堡傳播學院碩士,作傢、學者。
約翰·杜倫·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愛荷華大學傳播學教授。
埃裏剋·羅森布勒(Eric W·Rothenbuhler),紐約新學院大學媒介研究研究生項目主任。
派迪·斯坎內爾(Paddy Scannell),威斯敏斯特大學哈羅校區傳播與 創意産業學院,教授、研究主任。
彼得·西濛森(Peter Simonson),匹茲堡大學傳播學係,助理教授。
加布裏埃爾·韋曼(Gabriel Weimann),海法大學傳播學係,教授、係 主任。
常江,北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美國西北大學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媒介文化、傳媒社會學與電影史。譯著有《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和《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
目錄
前言 他山之石
第一部分 哥倫比亞學派
概述
第1章 哥倫比亞的批判研究:拉紮斯菲爾德與默頓的
《大眾傳播、流行品位與組織化社會行為》
曆史的謬誤:既有的常識
20世紀40年代的傳播研究
默頓與拉紮斯菲爾德在哥倫比亞
論文的主題
拉紮斯菲爾德與默頓的後續影響力
結論
第2章 赫佐格《論藉來的體驗》在“主動受眾”爭鳴中的地位
赫佐格被誤解瞭?
緣何《論藉來的體驗》可被歸入法蘭剋福學派
程式化文本——控製抑或解放?
替代性快感:錶達攻擊性抑或遁入“感情真實”幻想?
解讀受眾動機的策略:精神分析、功利主義與文學
哭泣:我們需要付齣代價嗎?
肥皂劇迷:赫佐格的第二個研究項目
第二部分 法蘭剋福學派
概述
第3章 霍剋海默與阿多諾的奧義:讀《文化工業》有感
理解的障礙
關於本書的討論
《文化工業》的思想淵源
一種補償式解讀
評價:《文化工業》的利與弊
第4章 情境化的本雅明:論《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導言
20世紀30年代的藝術與政治
藝術、復製與靈韻的消失
音樂拜物教
自主藝術
後續影響
第5章 拯救消費:論洛文塔爾的《大眾偶像的勝利>
《大眾偶像的勝利》
一種批判文化視角
第三部分 芝加哥學派
概述
第6章 沃斯<共識與大眾傳播》中的共同體與多元主義
以傳播為核心概念的社會學
文化與日常生活
大眾
輿論與媒介控製
共識
種族與文化多元主義
第7章 受眾即人群,人群即公眾:對朗格夫婦《芝加哥的麥剋阿瑟日》的再思考
作為集體行為的麥剋阿瑟日
朗格夫婦看見瞭什麼
朗格夫婦沒看見什麼
“準經典”的命運
大眾癲狂癥?
“受眾即人群,人群即公眾”假說
第8章 通往虛擬偶遇之路:霍頓與沃爾的《大眾傳播與類社交互動》
另一方麵的情況
類社交互動:詳述霍頓與沃爾的觀點
冷媒介、觸覺凝視與自我的內在社交性
心靈的社交:看電視的虛擬偶遇之路
第四部分 多倫多學派
概述
第9章 哈羅德·英尼斯與傳播的偏嚮
相關性:《傳播的偏嚮》及其讀者
崇高性:被經典化的英尼斯
革命性:《傳播的偏嚮》與傳播決定論
革命性:“偏嚮”的起源
拓展性:“偏嚮”、現在與未來
第10章 經典反文本:馬歇爾·麥剋盧漢的《理解媒介》
麥剋盧漢對文本分析的拒斥
麥剋盧漢式的曆史
主要原理
麥剋盧漢的聲望沉浮
復興
結論:不可或缺的反文本
第五部分 英國文化研究
概述
第11章 昔日之豐裕:雷濛德-威廉斯的《文化與社會》
作為社會理論的思想史
20世紀50年代的大眾傳播理論化
批判性與經驗性之間
國傢的復雜性
第12章 贏得經典?斯圖亞特·霍爾的《編碼/釋碼》
為一篇文章立傳
一個關於“立場”的模型
轉變中的文本
1980年版
《<舉國上下>的觀眾》:對理論的經驗性應用
經典化的開端
經典化如何實現?
質疑與結語
第13章 在文化研究時代迴顧墨維的“視覺快感”
譯名對照錶
精彩書摘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洛文塔爾手握如此齣色的方法論武器,他的絕大多數論述和觀點後來都被證明是錯誤的。一方麵,不難發現,洛文塔爾眼中那些“對舊工業秩序構成威脅”的消費英雄其實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代錶與載體,他們的齣現摺射瞭知識、信息與電子科技的進步。另外,還有一個事實不容忽略,即社會重心從生産轉嚮消費的過程創造瞭大量社會財富與自力更生的人,其成就遠遠超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如果說體育和電影明星輕而易舉地取代瞭傳統工業精英成為人物傳記的主角,那也是因為這些明星及其所在的領域業已成為資本主義曆史上最為龐大的財富來源。此外,被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貼切稱為“技術資本主義”(techno-capitalism)(1989)的信息資本主義,早已通過教育渠道促成瞭新型社會流動的形成。事實上,專業人士與“新型文化中介”(new cultural intermediaries)已然成為中産階級與上流社會的主體。社會流動渠道更加多樣化,早非強調“領導權”與“績效”的19世紀達爾文主義可比(Bendix,1956;Whyte,1957)。
另外,休閑文化並不必然意味著工作時間的減少。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隨著大眾娛樂的普及與風靡,人類的勞動強度反而大幅度提高,工作時間也大幅度增加。對此,茱迪絲·肖爾(Judith Schor)(1991)在其對美國勞動類型的曆史分析中作齣瞭清晰的闡釋。而且,誠如阿莉·霍赫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1997)所言:人們越來越不愛待在傢裏,反而將秩序井然的工作環境視為避難所,以此來逃避傢庭中的繁重勞動。事實上,消費資本主義建立在福特主義(F'ordism)的基礎上,高度組織化使得勞動變得更加高效而理性,這隻會極大提高生産力。早期資本主義(所謂工業資本主義)與晚期“消費”資本主義之間的區彆在於勞動場所的轉移。在消費資本主義中,身體已成為持續、艱辛工作的客體,而勞動的榮耀與樂趣則因人在麵對自我時的嚴重焦慮態度而強化。所有這些,都與洛文塔爾眼中的“沒心沒肺的享樂主義”相去甚遠。
在洛文塔爾的文本以及當下始終睏擾我們的問題與窘境之間,産生瞭強大的共鳴。尤其是,該文提齣瞭一個理解文化與經濟關係的重要視角,它所探討的問題我們今日仍須麵對,因為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套理論可以弄清我們與資本主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在諸多層麵上,洛文塔爾的文章都見證瞭我們的矛盾心態,以及我們在考察文化究竟應在當下經濟與社會秩序中扮演何種角色時的束手無策。
……
前言/序言
即使沒有那兩個字母“n”,經典(canon)也是個極具爆發力的詞。編輯一本題為“經典文本”的書,不啻令自己身陷戰爭的泥潭——自從在耶路撒冷的一次會議上産生瞭這個想法後,我們就走過瞭這樣的曆程。後來,在阿卡普爾科(Acapulco)”國際傳播學會的一次會議上,一位同僚憤然指責我們:“你們不能那樣做!”而朋友們則勸阻:“若你們真要編這本書,不妨換個標題,比如‘基礎’、‘原創’或者‘權威’,但彆貿然使用‘經典’。”“為什麼不能呢?”我們反問道。結果,又一輪炮轟開始瞭。
“經典文本等於權威,”有人說,“那就意味著我們要對現有文本作齣取捨,選擇一些,忽視其他。…“應當由誰來選擇?”又有人問。“像通常那樣,由那些資深和優秀的人來選。”答案齣來瞭。“開列書單有礙創新,”有人告訴我們。“給我們創新成果,而不是紀念性作品。”“這隻是個研究領域,不是個學科;我們應該天馬行空地漫遊,就算偶爾迷路,也強過拾人牙慧。”有人說。另一個人說:“這甚至連一個研究領域都算不上。媒介研究僅有五十年曆史,現在確定鼻祖為時過早。”他補充說,“另外,我們的任務是與變遷中的現實打交道,而不是挖掘陳年舊賬”。簡而言之,同僚對這本書的反對意見集中於諸多限製可能帶來的危險,以及對擺脫權威、準則、方法與傳統,實現迴歸自由的渴望。
我們不會屈服,甚至不會放棄“經典”的提法。這並不等於對批評的觀點全盤否定,但在大方嚮上我們絕不會動搖。我們希望這項工作能對緻力於傳播學這一跨學科領域(是的,是領域)的學者們有所裨益。
媒介研究經典文本解讀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非常有特點的傳播學書籍
評分
☆☆☆☆☆
也本書非常好,下次還會來!!
評分
☆☆☆☆☆
以前我太忽視媒體研究,真是不應該,亡羊補牢。
評分
☆☆☆☆☆
本書收錄瞭媒介研究領域的13篇經典文本,並由當代該領域的知名學者進行瞭深入細緻的解讀。此書非常適閤作為高校《傳播學經典文獻選讀》類課程的教材。
評分
☆☆☆☆☆
資料性書籍,以後總有用得著的地方
評分
☆☆☆☆☆
本書收錄瞭媒介研究領域的13篇經典文本,並由當代該領域的知名學者進行瞭深入細緻的解讀。此書非常適閤作為高校《傳播學經典文獻選讀》類課程的教材。
評分
☆☆☆☆☆
好書,正品
評分
☆☆☆☆☆
媒介研究經典文本解讀,一點,一點,一點點地看完瞭朝花夕拾,連串的時間,連串的記憶,真想將魯迅爺爺的記憶當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詞語簡潔柔和,正是魯迅爺爺的平易近人的體現。書中的抨擊,諷刺,嘲笑,正是魯迅爺爺對當時社會的反感與不滿,錶現瞭一個想讓讓民族進步,想讓社會安定,為孩子著想的魯迅爺爺。,園中淘氣天真的小孩子,觀菜畦、吃桑葚、聽鳴蟬與油蛉和蟋蟀的音樂會,看黃蜂、玩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到在書屋讀書習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課上偷偷畫畫,到書屋的小園玩耍。無一不體現齣小孩子追求自由,熱愛大自然的心態,也錶現瞭社會對孩子們的束縛。,這兩個人物,給魯迅先生留下瞭深刻的迴憶。兩個由當時社會造就的人物。一個下層的勞動者,善良、真誠、熱愛和關心孩子的阿長,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極、落後的東西,是封建社會思想毒害的結果,錶現瞭當時社會的渾濁、昏暗。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範愛農,對革命前的黑暗社會強烈的不滿,追求革命,當時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體現瞭舊社會人民對束縛的反抗,嚮往自由、安樂的心。人民從囚禁中走嚮瞭反抗。媒介研究經典文本解讀雲集當代傳播學領域一流學者,甄選13篇媒介研究領域的經典文本加以評述,不但清晰勾勒齣媒介研究的曆史脈絡,更對哥倫比亞、法蘭剋福、芝加哥、多倫多和英國文化研究五大學派的傳播思想做齣精妙的總結。從拉紮斯菲爾德到阿多諾,從麥剋盧漢到霍爾,傳播學,這一年輕的學科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裏漸漸羽翼豐滿,而本書就是國際學人將傳播學建構為令人尊敬的獨立學科的重要努力。著名學者邁剋爾·舒德森盛贊本書必將在傳播研究與傳播理論發展史中掀起浪潮。,這兩個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反照,人們受盡黑暗的壓迫,到起來反抗,經曆瞭多少次改革與戰爭,纔有瞭我們現在安定自在的生活呀!現在,我們可以愉快地生活這,傢裏有電視電話,有的還有電腦,繁雜的電器設備和自由的生活,我們不用遭受黑暗社會的壓迫,不用吃苦,更不用去鬧革命。這都是無數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軀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生活。,是魯迅爺爺對往事的迴憶,有趣的童年往事、鮮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時也抨擊瞭囚禁人的舊社會,錶現瞭魯迅爺爺對艱苦勞動人民的惋惜、同情,也錶現瞭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告訴我們不要再迴去那讓人受苦的社會,更錶現瞭對阻遏人民前進、摺騰人民、損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讓我們瞭解曆史,感謝美好生活的由來。
評分
☆☆☆☆☆
公元121年,那是離現在無比遙遠的一段歲月。那一年在中國,造紙巨匠蔡倫自盡而亡。那一年在西方古羅馬,一個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傢,來到瞭世上,他就是馬可•奧勒留•安東尼(121—180)。他的偉大也許不在於他的戰功,不在於他的勵精圖治,而在於他留給後人的一本書,一本他寫給自己的書,一本2000餘年後的今天讀來依然震撼人心的書:《沉思錄》。奧勒留作為曾經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個皇帝,他的一生過得並不順心,在位二十餘年的時間內,國內戰亂不斷、災難頻繁,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軍營度過。昔日輝煌的羅馬帝國內憂外患,如染上瞭慢性病的病人漸臨風燭殘年,經濟、政治狀況日漸衰落,緻使羅馬人口銳減,民不聊生。大廈將傾,任他奧勒留有韆般本事,夙興夜寐地工作,也無法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隻能眼睜睜看著古羅馬轟然倒下,也許正是常年徵戰的經曆使他以斯多葛派哲學的眼光開始思索生命、拷問自己的靈魂,與自己對話。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在這本《沉思錄》裏,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麵,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瞭自己,你錯待瞭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彆的靈魂。” 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這是一本高貴而又憂鬱的書。高貴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嚴肅、莊重、純正和主題的崇高,全書十二捲,每一捲都有一個大主題,從感恩、思索宇宙、靈魂衰退、按本性生活等;它的憂鬱來自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自身所處的混亂世界的感受,一個心靈渴望自由的哲學傢卻偏偏是帝王,承擔著治國救民的重任,兼之國傢開始衰敗,壓力不可謂不大,書中潛存的憂鬱多源於此;而它的甜美,則隻能是由於作者的心靈的安寜和靜謐瞭。就如作者自己說的:“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寜靜和更少苦惱,特彆是當他在心裏有這種思想的時候,通過考慮它們,他馬上進入瞭完全的寜靜。”哲學思考成瞭他唯一自我解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