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朗讀學的任務是明確的,那就是為瞭解決把文字作品轉變為有聲語言的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基本問題給朗讀者以正確的理論指導,使朗讀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再創作達到錶情明意、言誌傳神的目的,同時,為聽者由有聲語言中獲得情操陶冶、知識積纍和美感享受提供某種標尺,從而使朗讀的作用發揮得更充分。
作者簡介
張頌,1936年7月生於河北省易縣。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颱做播音員、編輯。現任教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專著有《朗讀學》、《播音創作基礎》、《播音語言通論——危機與對策》、《朗讀美學》;論文集有《語言傳播文論》、《語言傳播文論》(續集)、“語言傳播文論》(第三集);主編有《中國播音學》、《廣播電視語言藝術——中國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研究》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第三版)
前言(第二版)
序言(徐世榮)
第一章 建立朗讀學的目的和意義
第一節 朗讀學建立的必要性
第二節 朗讀學的研究對象
第三節 朗讀學與其他有關學科的關係
第四節 朗讀學應有獨立的體係
第二章 朗讀學的特點和任務
第一節 朗讀學的特點
第二節 朗讀學的任務
第三章 朗讀的本源和作用
第一節 朗讀的本源
第二節 朗讀的作用
第四章 朗讀規律概說
第一節 語詞感受律
第二節 引嚮情感律
第三節 不可替換律
第四節 定嚮推進律
第五節 語言規整律
第五章 朗讀的目的
第一節 明確目的
第二節 實現目的
第六章 具體感受
第一節 形象感受
第二節 邏輯感受
第七章 態度感情
第一節 態度分寸
第二節 感情色彩
第三節 基調
第八章 朗讀者的身份與對象
第一節 朗讀者的身份
第二節 朗讀的對象
第九章 朗讀狀態
第一節 信心百倍積極主動
第二節 全神貫注進入作品
第三節 動腦動心有感而發
第四節 速看慢讀由己達人
第五節 全身鬆弛用聲自如
第六節 剋服固定腔調
第十章 朗讀技巧
第一節 對技巧的認識
第二節 技巧的運用
第十一章 停連
第一節 停連位置、時間
第二節 停連的一般處理
第三節 停連的一般規律
第十二章 重音
第一節 語句目的與重音
第二節 語句重音的一般位置
第三節 語句重音的錶達方法
第四節 語句重音的主次把握
第十三章 語氣
第一節 語氣的概念
第二節 語氣的色彩
第三節 語氣的分量
第四節 語調語勢
第五節 讀而不闆說而不演
第十四章 節奏
第一節 節奏的概念
第二節 節奏與速度
第三節 節奏的類型
第四節 節奏的轉換方法
第五節 節奏與基調
第六節 停連、重音、語氣、節奏之間的關係
第十五章 不同體裁作品的朗讀
第一節 記敘文朗讀
第二節 論說文朗讀
第三節 小說朗讀
第四節 寓言朗讀
第五節 詩歌朗讀
第六節 文言文朗讀
結束語朗讀學展望
後記
精彩書摘
朗讀,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既然要使用有聲語言,當然就會涉及到許多語音問題,必須服從語音的規律。這也許就是它長期附屬於語音學的原因。但是,語音學是包容不下朗讀的,隻從語音的角度看待朗讀,勢必束縛朗讀的發展,妨礙朗讀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論體係。這裏,我們首先就要說明語音學解決不瞭朗讀過程中的根本問題,而隻有建立朗讀學,纔有利於朗讀理論和實踐的深入研究。
我們知道,語音學是一種“以語言聲音及其與語言學上其他現象的關係為研究對象的科學。”①它概括瞭廣泛的語言聲音形態,如日常說話、演講、說評書、說相聲……雖然也包括念文章,但並不專門研究朗讀中的有聲語言,它要適用於所有語音現象,那規律就不會為朗讀專有。語音學隻是從“音素”、“音節”等語音的構成單位和固有形態上進行研究;現代漢語語音也幾乎全部是以研究普通話的聲母、韻母、聲調及其各種變異為主要內容的。它不應該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研究範圍隻局限在朗讀的聲音形態上。有一些語音學著作,雖然設立瞭“朗讀”、“重音”、“語調”等章節,也不可能詳為展開、細為探究,否則,就要喧賓奪主。從整體看,語音學主要是對語音現象進行剖析,並對已有語言聲音進行概括,它並不專注於語言發動者的語言發動過程,特彆是並不專門研究朗讀者的思想感情運動、朗讀過程中進行朗讀再創作的各個環節以及朗讀時有聲語言的錶達技巧。由此可見,隻是在語音規範這一點上,語音學與朗讀有某些重閤之處。而在更多的關節上,二者有著重要的區彆。語音學所要求的、所解決的語音規範是重要的,但朗讀必須在語音規範的基礎上達到更豐富、更完美的錶情達意、言誌傳神的要求,而這是語音學所無法包容的。朗讀應自立門戶,肩負起獨立的研究任務,去開墾自己領土上的肥田沃野瞭。這是其一。
其次,當今的時代,對朗讀提齣瞭更廣、更高的要求,學習和研究朗讀,廣泛地開展朗讀活動,深入地探討朗讀的理論,建立朗讀學,已經成為時代的需要。這一點,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瞭解、所承認。
前言/序言
《朗讀學》自從1983年8月由湖南教育齣版社齣版以來,已經修訂三次瞭。盡管發行數萬,獲奬若乾,得到瞭各方麵的肯定與贊譽,我仍然覺得有許多未盡之意。雖然相似的論著甚多,還是認為這個領域需要繼續深化,很多問題還有開掘的可能性空間。現在,齣版社書庫告罄,求購者陸續要求供貨,我必須藉此機會,把當下的認識增加進去,把該解釋的話語錶達齣來。
朗讀是不是一種有聲語言的創造性活動?事實上和理論上都無須再行求證瞭。真正從學術上進行批評和反駁的,還沒有聽到、見到過。而那些空洞籠統的論斷,既缺乏學術的內涵,又缺乏學術的勇氣,已經避開瞭論點的交鋒,從而逃離瞭學術的邊界。其實,學術爭鳴應該條分縷析地、平心靜氣地進行,那樣,纔能夠推進學術研究的深入,糾正學術觀點的偏頗。如果沒有任何屬於學術的見解,隻是在“朗讀無學”的同義反復中轉來轉去,就現齣瞭混亂的邏輯和蹩腳的錶述。對於“朗讀”之事,不懂、不學、不會、不能,都沒有關係,就是很不喜歡,也是一種個體自由,但是不應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他人。如果連“有聲語言”是什麼都毫無概念,就竟然妄圖抹殺這個學問,我看,除瞭以此自嘲,也就沒有任何意義瞭!越來越多的人熱愛朗讀,越來越多的人走上瞭運用朗讀服務社會的道路,進一步證明,朗讀學(包括《朗讀美學》)的學術價值和廣泛影響已是一種客觀存在。
朗讀之所以為“學”,並非主觀臆斷。我國曆史上,不乏關於朗讀的敘述與評介,中小學語文課本也有朗讀課文的要求;颱灣已齣版瞭研究朗讀的多種專著,香港也堅持培訓教師的朗讀能力。美國、英國、德國等國,都要求播音員必須經過嚴格的朗讀訓練。這些,說明瞭大傢的共識。但是,我們還是期待産生不同的理論體係。
《朗讀藝術:聲情並茂的錶達之道(第三版)》 一、 內容概述 《朗讀藝術:聲情並茂的錶達之道(第三版)》是一本旨在全麵提升讀者朗讀能力與藝術錶現力的實用性指南。本書深入淺齣地解析瞭朗讀的構成要素、技巧訓練方法以及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策略,緻力於幫助讀者掌握用聲音傳遞情感、理解文本、打動聽眾的奧秘。全書結構清晰,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從基礎的語音發聲到高級的情感演繹,層層遞進,為不同水平的朗讀者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學習路徑。 本書不包含以下內容: 特定文學流派或作傢作品的深度研究: 本書側重於朗讀的普適性技巧,而非對某一文學體裁或某位作傢作品進行詳盡的學術分析。讀者將學習到如何朗讀各類文本,但不會深入探究某一特定作品的創作背景、藝術風格或深層含義。 劇本創作或導演技巧: 本書的重點在於“朗讀”,即對已有的文本進行聲音的二次創作。它不涉及劇本的編寫、舞颱調度、演員錶演的整體設計等與戲劇創作相關的範疇。 聲優、配音演員的行業內部秘辛或從業經曆: 雖然本書中的許多技巧對配音行業從業者大有裨益,但它並非一本揭示行業內幕、分享從業者個人經驗的書籍。它更關注朗讀的通用藝術原則。 語言學理論的純學術探討: 本書會觸及語音學、語音學等相關知識,但其目的在於服務於朗讀實踐,而非進行純粹的語言學理論研究。對於深奧的學術概念,本書將以易於理解和應用的方式進行闡述。 音樂理論或樂器演奏技巧: 盡管優秀的朗讀常帶有音樂性,但本書不涉及音樂創作、樂理知識或任何樂器的演奏方法。音樂性主要體現在對聲音節奏、韻律、音調變化的把握上。 特定曆史時期或文化背景下的口語錶達演變史: 本書關注的是朗讀的當下實用技巧,而非對某一曆史階段口語傳播方式進行考證或追溯。 速讀或記憶訓練的專門方法: 本書強調的是“朗讀”而非“閱讀速度”或“記憶效率”。雖然良好的理解能力是朗讀的基礎,但本書不提供專門的速讀或記憶訓練方法。 辯論、演講等純粹的說服性語言技巧: 盡管朗讀中的情感錶達與演講有共通之處,但本書不專注於說服聽眾、進行邏輯辯駁等演講的特定目標,而是側重於通過聲音傳達文本的意境與情感。 外語朗讀的特定發音規則或技巧: 本書主要針對漢語的朗讀,雖然其基本原理具有跨語言普適性,但不會深入探討其他語言特有的發音規則、語調模式等。 文學評論或作品鑒賞的獨立課程: 本書的齣發點是“如何朗讀”,而非“如何評價作品”。讀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本理解能力,但本書不提供獨立的文學鑒賞課程。 二、 核心內容解析 第一部分:朗讀的基礎——聲音的潛能開發 呼吸的藝術: 本章深入剖析瞭腹式呼吸、胸腹聯閤呼吸等高效的呼吸方法,講解瞭如何通過科學的呼吸訓練來穩定氣息、延長發聲時間、增強聲音的穿透力。強調呼吸是聲音的源泉,掌握正確的呼吸方式是朗讀一切技巧的基礎。 嗓音的塑造: 詳細介紹瞭發聲器官的生理結構及發聲原理,指導讀者進行科學的嗓音練習,包括音域拓展、音量控製、音色變化等。通過一係列發聲練習,幫助讀者找到並開發自己獨特且富有錶現力的嗓音。 吐字的清晰與圓潤: 針對漢語拼音係統,本書提供瞭針對性的吐字訓練方法,包括聲母、韻母、聲調的準確發音。通過繞口令、繞句練習、雙唇音、舌尖音等專項訓練,使字音清晰、飽滿、富有彈性,達到“字字珠璣”的境界。 節奏與韻律的把握: 探討瞭語言的自然節奏、語流的快慢緩急、停頓的恰當運用。通過朗讀詩歌、散文、對白等不同體裁的文本,讓讀者體會語言的音樂性,學會運用節奏的變化來塑造語流的起伏,增強朗讀的感染力。 第二部分:朗讀的技巧——情感的深度演繹 情感的識彆與注入: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之一。作者通過對不同情感(喜悅、悲傷、憤怒、驚恐、懷念、哲思等)的細緻分析,指導讀者如何準確捕捉文本中的情感綫索,並將其轉化為聲音的信號。講解瞭如何運用語調的抑揚頓挫、音量的強弱變化、節奏的快慢舒緩來傳遞真實細膩的情感。 語氣的多元化塑造: 探討瞭如何根據文本內容和人物身份,塑造齣多樣的語氣,如溫和、嚴肅、幽默、諷刺、感嘆、懇求等。通過大量案例分析,使讀者明白語氣在傳達信息、刻畫人物、營造氛圍中的關鍵作用。 情境的描繪與氛圍的營造: 講解瞭如何通過聲音的細節處理,將聽眾帶入到文本所描繪的場景中。包括如何用聲音描繪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體驗,如何通過語速、停頓、語氣等營造齣特定的時空氛圍,如靜謐的夜晚、喧囂的集市、古老的遺跡等。 人物的刻畫與對話的演繹: 重點關注朗讀人物對話的技巧。指導讀者如何通過聲音區分不同的人物,如年齡、性彆、性格、職業、情緒等。講解瞭如何在不改變文本內容的前提下,用聲音賦予角色生命,使對話生動有趣,富有個性。 文本理解與情感共鳴: 強調朗讀者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是情感錶達的前提。本書引導讀者關注文本的字麵意思、深層寓意、作者意圖,以及文本背後的文化背景。通過與文本進行深度的思想對話,從而實現與作者、與人物、與聽眾之間的情感共鳴。 第三部分:朗讀的應用——多場景的實踐指南 詩歌朗讀: 深入解析詩歌的語言特點、結構形式,指導讀者如何把握詩歌的節奏、韻律、意象,以及如何用聲音烘托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散文朗讀: 探討散文的自由體裁、抒情寫意等特點,教授讀者如何通過聲音的起伏變化、情感的自然流露來展現散文的意境和作者的內心世界。 小說片段朗讀: 講解如何通過聲音塑造人物形象、推進故事情節、渲染場景氛圍,以及如何處理敘述部分和人物對話部分的聲音差異。 新聞播報與信息傳遞: 側重於清晰、準確、客觀地傳遞信息,同時兼顧一定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指導讀者如何處理事實陳述、數據引用、背景介紹等內容,使播報既嚴謹又生動。 兒童故事朗讀: 強調生動活潑的語言、豐富的錶情模仿、富有吸引力的語調變化,以及如何與兒童的認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相匹配,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演講輔助與口語錶達: 探討朗讀技巧如何在演講中輔助信息傳遞、增強情感錶達、吸引聽眾注意力,以及如何提高日常口語錶達的清晰度和感染力。 第四部分:進階訓練與自我提升 聲音的“多麵手”訓練: 鼓勵讀者嘗試模仿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地域的聲音,拓展聲音的錶現空間。 情感的“化繁為簡”練習: 引導讀者將復雜的情感分解為可操作的聲音元素,進行精細化訓練。 聽力與模仿的同步提升: 介紹如何通過多聽優秀的朗讀範例,進行有針對性的模仿和藉鑒。 錄音反饋與自我評估: 強調錄音是檢驗朗讀效果、發現問題的有效途徑,並提供自我評估的要點。 持續學習與實踐的動力: 鼓勵讀者將朗讀融入日常生活,通過不斷練習和反思,實現個人朗讀藝術的持續進步。 三、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所有對聲音錶達感興趣的讀者,包括但不限於: 希望提升自身口語錶達能力的普通讀者: 無論是日常交流、會議發言,還是傢庭閱讀,本書都能提供切實有效的指導。 文學愛好者: 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學作品,並能用聲音將其精彩呈現。 教育工作者: 為課堂教學、課文朗讀、學生口語訓練提供專業的參考。 播音、主持、配音從業者及愛好者: 作為職業技能的進階訓練和技能鞏固。 朗誦藝術的初學者: 提供係統性的入門指導和紮實的基本功訓練。 需要進行公開演講或報告的人士: 提升錶達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四、 價值與意義 《朗讀藝術:聲情並茂的錶達之道(第三版)》不僅僅是一本技巧書籍,更是一扇通往聲音藝術世界的大門。它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能夠打動人心的聲音潛能。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 解鎖聲音的無限可能: 發現並開發自己獨特且富有錶現力的聲音。 提升文本的感染力: 將靜態的文字轉化為富有生命力和情感的聽覺體驗。 增強人際溝通的有效性: 以更清晰、更生動、更有魅力的聲音進行交流。 豐富精神生活: 享受用聲音與經典對話、與世界溝通的樂趣。 建立自信的錶達能力: 在任何場閤都能自如、自信地運用聲音傳遞思想和情感。 本書以其係統性、實用性和啓發性,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從基礎到進階、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學習體係,旨在幫助每一位熱愛聲音、渴望錶達的讀者,踏上聲情並茂的藝術之旅,讓聲音的魅力在每一次吐納、每一次字句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