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上册)

结构力学(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新华,贾红英,李悦 编
图书标签:
  • 结构力学
  • 力学
  • 结构分析
  • 材料力学
  • 工程力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大学教材
  • 土木工程
  • 桥梁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768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3881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结构力学(上册)》根据国家教育部审定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课程的基础部分,内容包括: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虚功原理与结构的位移计算,计算超静定结构内力的力法、位移法和实用计算法,影响线及应用。下册为专题部分,内容包括:矩阵位移法,结构动力计算基础,结构的极限载荷。
《结构力学(上册)》可作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专业本科教材。其上册可作为土木工程管理专业、给水排水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以及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专业专科等少学时结构力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结构力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2 杆系结构的计算简图
1.2.1 平面杆系结构的计算简图
1.2.2 常见结构的计算简图
1.3 平面杆系结构的分类
1.4 荷载分类

第2章 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2.1 概述
2.2 体系的自由度
2.3 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简单组成规则
2.4 不满足规则约束方式的情况
2.5 无限远虚铰的影响
2.6 体系的几何组成与静定性

第3章 静定结构的内力
3.1 单跨静定梁
3.1.1 梁的内力和指定截面的内力计算
3.1.2 内力图和直杆内力图特征
3.1.3 直杆段弯矩图叠加法

3.2 多跨静定梁
3.2.1 阶梯式多跨静定梁的内力计算
3.2.2 悬跨式多跨静定梁的内力计算

3.3 静定刚架
3.3.1 静定刚架的支座反力
3.3.2 刚架的内力和内力图
3.3.3 快速作静定刚架的弯矩图

3.4 静定拱
3.4.1 三铰拱(平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3.4.2 拱的内力和内力图
3.4.3 拱的压力线与合理拱轴线

3.5 静定桁架
3.5.1 桁架概述
3.5.2 桁架的内力计算
3.6 静定组合结构
3.7 静定结构的特性

第4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4.1 概述
4.2 刚体的虚功原理及应用
4.2.1 虚功概念
4.2.2 刚体的虚功原理及应用

4.3 支座移动引起的位移
4.3.1 支座移动时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4.3.2 广义力与广义位移
4.4 变形体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
4.5 荷载引起的位移
4.6 图乘法
4.7 温度变化引起的位移
4.8 线性体系的互等定理
4.8.1 功的互等定理
4.8.2 位移互等定理
4.8.3 反力互等定理
4.8.4 反力和位移互等定理

4.9 变形体系的虚功原理
4.9.1 变形体系的虚功方程
4.9.2 变形体系虚功方程的证明
第5章 力法
第6章 位移法
第8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
附录 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结构力学(上册)》的书籍,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主题的图书简介。 --- 《宇宙深空探索:远古星云与暗物质之谜》 作者:[虚构作者名] 著 出版社:天穹之眼文化 定价:[虚构价格] 元 ISBN:[虚构ISBN号] 本书简介 浩瀚无垠的宇宙,是人类永恒的终极疆域。本书并非专注于我们脚下坚实的土地或精密的工程计算,而是将目光投向那遥远、冰冷而又充满未知的深空。它是一场跨越数十亿光年的思想旅程,旨在揭示宇宙结构形成之初的宏大叙事,以及我们当前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理解的最新前沿。 第一部分:宇宙的黎明——暴胀与初生星系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一同追溯宇宙诞生之初的瞬间——那个被称为“暴胀时期”的微小涟漪如何最终演化成如今包罗万象的星系网络。我们详细探讨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精细结构,如何从这些“婴儿期”的温度波动中,推导出宇宙的初始密度扰动。 我们深入解析了第一代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形成机制。这些“创世恒星”完全由氢和氦构成,它们的寿命极短,但却肩负着“播撒”重元素的历史使命,为后续所有恒星、行星乃至生命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书中不仅描绘了理论模型,更结合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最新观测到的极早期星系图像,对这些星系的光谱特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推测。读者将了解到,这些古老的星系,其形态和演化速度,如何挑战着我们既有的宇宙学模型。 第二部分:星系团的编织与宇宙网的结构 引力如何将稀疏的气体和恒星塑造成宏伟的星系团和超星系团?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宇宙的“大尺度结构”——那如同三维蜘蛛网般的宇宙网(Cosmic Web)。我们用直观的图解和复杂的模拟结果,解释了冷暗物质(CDM)如何充当宇宙的“骨架”。 我们详细介绍了“子结构形成理论”,即较小的引力势阱如何不断合并,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巨大星系团(Galaxy Clusters)。书中特别引入了“引力透镜效应”的观测证据,展示了遥远星系光线如何被前景星系团的强大引力场扭曲和放大,从而让我们得以窥见宇宙中物质分布的真实样貌。章节中包含了对后藤星系团(Coma Cluster)等标志性天体的深入案例分析,探讨了星系团内部星系动力学和星系演化的协同作用。 第三部分:暗物质的幽灵——探寻宇宙的隐形支撑 如果说可见的恒星、气体和尘埃只是宇宙的表面装饰,那么暗物质无疑是支撑这一切的无形巨手。本书第三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我们系统地梳理了关于暗物质的现有知识体系,并着重分析了其存在的间接证据。 我们回顾了维拉·鲁宾对星系旋转曲线的开创性工作,这是暗物质存在的最早、最无可辩驳的证据之一。随后,我们转向对引力效应的更精细测量,如星系团的维里公式(Virial Theorem)应用,以及早期宇宙中物质的非线性引力坍缩。 在理论探索方面,本书对主流的暗物质候选粒子——包括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轴子(Axions)以及更奇异的惰性中微子——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和评估。书中不回避对实验进展的批判性审视,例如对大型地下探测器(如 LUX-ZEPLIN)最新零结果的解读,以及粒子物理与宇宙学交叉领域中对“WIMP奇点”的讨论。我们探讨了如果WIMPs未能被直接探测到,我们可能需要转向哪些新的物理模型来解释宇宙中85%的物质含量。 第四部分:加速的宇宙——暗能量的本质与未来 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这是二十世纪末最令人震惊的科学发现之一。本书的收官部分,将焦点对准了驱动这种加速的神秘力量:暗能量。 我们详尽地分析了超新星观测(Ia型)如何成为测量宇宙膨胀历史的“标准烛光”,以及宇宙学常数(Lambda,Λ)在爱因斯坦场方程中的角色回归。本书提供了对“为什么真空不等于零能”这一难题的多种解释框架,包括卡西米尔效应的宏观推论以及弦理论中的景观(Landscape)概念。 此外,我们还比较了暗能量模型中的主要竞争者,如标量场模型(如 Quintessence,精质)与修正引力理论(Modified Gravity)。通过分析当前来自斯隆数字巡天(SDSS)和欧洲航天局普朗克卫星任务的数据,我们评估了当前对物质密度(Ωm)、暗能量密度(ΩΛ)以及哈勃常数(H0)的最新精确测量值,并讨论了“哈勃张力”(H0 Tension)——即不同测量方法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对未来宇宙学走向的深远影响。 结语:未竟的征途 《宇宙深空探索》是一部面向所有对宇宙奥秘抱有好奇心的读者的作品。它不要求读者具备高等数学或专业物理背景,而是以清晰、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最前沿的宇宙学思想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读者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之心,认识到人类在探索宇宙规律的道路上,仍处于极其早期的阶段。我们所见的,不过是星辰的微光,而真正的奥秘,依然潜藏在深不可测的黑暗之中。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烘焙,尤其钟爱那些制作过程繁复但成品惊艳的法式甜点。每一次站在厨房里,我都感觉自己像个化学家和艺术家,将面粉、糖、鸡蛋、黄油这些基础原料,通过精确的配比和精湛的技巧,变成令人垂涎欲滴的艺术品。从打发蛋白到制作细腻的甘纳许,从烘烤酥脆的饼干底到制作柔滑的慕斯层,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乐趣。我享受那种全神贯注的过程,感受面糊在手中逐渐成形,闻着烤箱里飘出的阵阵香气,等待着那一刻的蜕变。当最后一个装饰完成,成品呈现在眼前时,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我喜欢与家人朋友分享我的作品,看到他们品尝时脸上露出的惊喜和赞叹,我觉得自己所付出的努力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这个爱好不仅让我学会了新的技能,更让我体会到了创造的喜悦和生活的甜蜜。

评分

我一直很喜欢探索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独立书店。它们不像大型连锁书店那样规整和标准化,而是带着一种独特的个性和温度。有些藏在老街深处,门口挂着复古的招牌,推开门,一股浓郁的书香混合着咖啡香扑鼻而来;有些则隐藏在创意园区里,装修风格非常前卫,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新奇有趣的书籍,总能让人有意外的发现。在这些书店里,我最喜欢做的就是随意地穿梭在书架之间,用指尖轻轻划过书脊,目光在琳琅满目的书名间游走,时不时地被某个封面或者标题吸引,然后抽出书本,席地而坐,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在这里,时间仿佛慢了下来,我可以悠闲地阅读,品一杯香醇的咖啡,偶尔还会和店主或者其他顾客聊上几句,交流阅读的体会。这种体验,远比在网络上浏览信息更加有温度和深度,也让我更加热爱阅读本身。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古籍修复,感觉那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历史对话,与前人对话。每次看到那些残破的书页,我都会想象它们曾经被多少双手翻阅过,承载了多少思想和故事。然后,我就会开始小心翼翼地处理,用特制的胶水,一点一点地黏合,用特殊的纸张去填补缺失的部分,再小心地进行压平、晾干。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坏。但是,当看到一本原本破败不堪的书,经过我的双手,重新变得完整,散发出古朴而又生命力的气息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那种感觉,就像是让一段沉睡的历史重新苏醒,让那些被遗忘的智慧得以重见天日。每次完成一本修复,我都感觉自己像是历史的守护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这让我充满了使命感和自豪感。

评分

我一直觉得,生活中的很多小细节,都蕴含着哲学。比如,我最近迷上了一个叫“断舍离”的生活方式。一开始,我以为只是简单地扔东西,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它其实是一种关于自我认知和内心需求的探索。通过审视自己拥有的物品,我才慢慢意识到,很多东西只是出于攀比、习惯或者恐惧而囤积,它们占据了我的空间,也束缚了我的思绪。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断”——拒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堆积的杂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这个过程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与内心的欲望和过去的惯性做斗争。但每当清理掉一件不再需要的东西,我都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内心变得更加澄澈和宁静。这种练习,让我更加专注于当下,更加珍惜真正重要的事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真是太喜欢了!厚实硬挺的封面,压纹的工艺,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质感。米白色的纸张,触感细腻,印刷字体清晰,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刺眼。翻开扉页,那股淡淡的纸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就把我带入了知识的海洋。封面上的书名设计也很有特色,不同于市面上千篇一律的风格,它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力量感,仿佛预示着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学问。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内敛而不失格调的美感,摆在书架上,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用心的设计,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知识,值得这样精心去呈现。而且,封面上的插图虽然抽象,但却很有意境,让人忍不住去猜测它所代表的含义,这种留白和想象空间,恰恰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书架上的一件收藏品。

评分

近几年来,台湾学界中生代学者的著作相继在大陆出版。2012年,王汎森的著作《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引进,颇受大陆学界关注并逐渐为大众所熟悉。如果把胡适、傅斯年、郭廷以等算作第一代,余英时、许倬云算作第二代,那么王汎森等学者可算作台湾第三代学者。曾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并在2010年升任“中研院”副院长的王汎森,可算是台湾人文学科的领导者,第三代学者的代表人物

评分

有很多学电脑的人认为,我有这个东西,一个礼拜可以帮你写一篇论文。而历史学家对这个看法不同,毕竟工具就是工具,不能取代人。所以为什么我尽量不去特别接触?因为还要有人没有喝醉酒,记得带大家回家。

评分

对于西方研究汉学,我们不要存在任何的偏见。他们的长处是在建构、理论、框架、比较的视野,以及说出某一个东西比较广的意义。西方在训练一个领域的时候,通常都有别的领域的辅助,比如说,你写中国题目可能要学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等等,在历史之外,可能你还要有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背景。所以,它是以众学来治一学,就不会坐井观天,这和整个学术界的培养很有关系。另外,它常常不在这个文化的限制里面,有时候跳出来,确实可以看出我们在这里面看不到的东西。

评分

我们这一代的情况跟他们又不一样,“自由民主”已经相当成熟了,好像已经是一个不正自名的东西。而且,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是受西方的影响,已经慢慢形成了专门的学者。但是,我个人认为,适度对社会问题关心还是很有必要的事情。最近这些年,我觉得台湾因为受学术评价标准影响太大,人跟社会抽离开来。抽离开来,对学术发展有好处,很纯,很严谨,可是也应该对社会有所关心。

评分

至于我的老师余英时、许倬云先生,已经完全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时代了。他们频繁参与论政,尤其是许先生写了很多文章,余先生也写了不少,可是对于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我在猜,胡适、傅斯年先生那个时代如果情况不同,他们说不定也不会进入政府,从他们的信里面也可以看到。

评分

对于西方研究汉学,我们不要存在任何的偏见。他们的长处是在建构、理论、框架、比较的视野,以及说出某一个东西比较广的意义。西方在训练一个领域的时候,通常都有别的领域的辅助,比如说,你写中国题目可能要学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等等,在历史之外,可能你还要有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背景。所以,它是以众学来治一学,就不会坐井观天,这和整个学术界的培养很有关系。另外,它常常不在这个文化的限制里面,有时候跳出来,确实可以看出我们在这里面看不到的东西。

评分

前几年莫拉克台风把一个原住民的村落毁掉了。这个村落在日本统治时期已经有相当毁坏。重建的时候,人们就认为要重建一个更像原来原住民味道的村落,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考察——耳坠、发式、手镯、衣服、屋子等。如果用旧的方法,就是要去台湾三个收藏原住民资料最多的地方去填单子,一个是历史博物馆,一个是中研院的民族学研究所,一个是台大的人类学系。现在不用了,输入“原住民”就可以找到相应的信息。

评分

当然,我也认为西方的汉学家和早期不太一样。早期的汉学大家,基本上比较站在欣赏的角度,我们来共享这个知识,感谢你来和我们一起共享古老文明的智慧。年轻一辈,更试着要接近欧美学术主流,把他研究的中国问题去附和那一部分。附和的好处,是可以做得很漂亮,坏处是这不是它原来的样子。

评分

至于我的老师余英时、许倬云先生,已经完全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时代了。他们频繁参与论政,尤其是许先生写了很多文章,余先生也写了不少,可是对于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我在猜,胡适、傅斯年先生那个时代如果情况不同,他们说不定也不会进入政府,从他们的信里面也可以看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