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電視節目與圖書同期推齣,電視颱連續五天飛播該書齣版信息。本書根據作者在《百傢講壇》所作《三言二拍》講座精心整理潤色而成,內容更豐富,更全麵。
古今對照,通過對古代故事的分析,挖掘對今天的意義。從“三言”、“二拍”浩繁的故事題材中提取齣若乾主題,如對財富的追求、對婚姻情感的看法、對道德的評價等,在深刻挖掘其社會、曆史、民族心理等文化內涵的同時,也與現今的社會相映照,揭示其可以為現今所汲取的價值和意義。
作者為《百傢講壇》力推的主講人,溫文爾雅背後的冷幽默,是其獨門武器。
內容簡介
“三言”、“二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之作,其所具有的高度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早已被學界所公認。它為讀者展現瞭一幅明代市井生活的長捲,讓讀者見識瞭明代廣闊的社會生活;它將日常生活中的平凡故事寫得麯摺動人、搖曳多姿,錶現齣高超的藝術技巧。作者通過十二個專題,將“三言”、“二拍”按照題材分為曆史故事、財富傳奇、傢庭婚姻、感情故事等主題,以一兩個特彆富有代錶性的名篇為例,深刻挖掘其社會、曆史、民族心理等文化內涵,並揭示其所含有的能為現代社會所汲取的意義。
作者簡介
韓田鹿,男,河北張北人,1971年6月齣生。 文學博士。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嚮為中國古代文學。講授課程為中國古代文學、傳統文化概論、中國古代小說研究。齣版專著《漫說聊齋》、《那些風花雪月的事》、《河北文化與明清小說》三部,發錶《論李贄的為學之道》、《論蒲鬆齡的為政意識及其行為方式》、《蒲鬆齡的弱勢讀書人心態對創作的影響》等多篇。
目錄
第一講 市井畫捲
第二講 冒險還是等待
第三講 理性與激情
第四講 愛情與脫貧
第五講 不是愛風塵
第六講 負心與守信
第七講 本是同根生
第八講 斷案與猜謎
第九講 草根看曆史
第十講 市民與精英
第十一講 智者的叮嚀
第十二講 好人一生平安
精彩書摘
第三講 理性與激情(片段)
為什麼傳統社會對女性在兩性交往中提齣的要求遠較男子為高?說到底是因為男性已經成為社會的主宰,他們要維護自己的支配地位,維護自己的私有財産要傳到一個在血統上非常可靠的繼承人的手中。所以,社會是否允許女人和男人一樣自由地去追逐愛情,關鍵的因素是要看社會財富是否已經均等地掌握在男性和女性的手中,女性和男性的社會地位是否已經真正地平等。當男性和女性真正實現瞭平等的時候,這個社會的男女交往模式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西方的一些女性主義者看來,現在的男女角色分工對許多男人和女人一樣都是一種壓迫——因為有些男人生性溫柔,而有些女人性格裏就很剛強;要求每一個個體都去充當凝固化的性彆角色,男人和女人都不舒服。到瞭那個真正男女平等的時代,一個人就將隻是一個人,而不是社會要求的那種“男人”或“女人”。這樣,婚戀的選擇就將隻是個人的選擇,而不是首先是男人或女人的選擇。到瞭那個時代,女人沒有瞭把“順從”“貞潔”等那些實際上標示著男女不平等的標簽爭先頂在頭上、否則就無法自存於社會的需要之後,就可以完全自由地以任何姿態齣現在婚戀的園地中瞭。但是,在目前這樣一個男女還遠沒有實現完全對等、女性在兩性交往中所要承擔的東西還是遠較男性為多的時代,盡管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但總體來說,女性在婚戀方麵較男性采取較為理性和審慎的態度還是需要的。白居易在《井底引銀瓶》中,曾藉一個私奔女子的慘痛經曆諄諄教導那些一任激情而追悔莫及的女孩子:
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寄言癡小人傢女,慎勿將身輕許人。
這告誡在今天也還不曾完全失去意義。
第十二講 好人一生平安(片段)
類似天道好還、好人好報的故事,在”三言”、“二拍”中可以說是不勝枚舉。比如《施潤澤灘闕遇友》,寫一個小商人施潤澤,撿瞭六兩銀子,深怕這丟掉銀子的是個窮人,為瞭這六兩銀子而生齣什麼短見來,於是就在原地餓著肚子等瞭半日,終於等來失主,原物奉還後,連姓名也不肯留,就匆忙告辭迴傢。就因為這六兩銀子,後來一係列的好事幾乎是以令人喘不過起來的頻率來到身上,連本來幾乎不免的災難都在無意中化解瞭。故事太長,我們就簡短截說吧:施潤澤是養蠶的,自從做瞭這件好事,傢裏的蠶長得分外肥壯,所結蠶繭分外結實厚大,獲利比從前豐厚許多,日子過得蒸蒸日上,紅紅火火。此事後的第六年,施潤澤傢鄉養蠶的多,本地的桑葉不夠,於是就和一些養蠶人坐船到外地找桑葉。來到一處地方,偶然在一傢藉火,那傢的主人正是當年施潤澤還銀子的後生,現在也娶妻生子瞭。施潤澤原也不知道,是後生的妻子不經意間說起當年丈夫丟銀子遇到好心人的事來,他們纔驚喜相認。到此時,施潤澤纔知道那後生叫硃恩。這硃恩現在非比往日瞭,日子過得很殷實,自己有一大片桑園,又種桑樹又養蠶,自傢蠶吃不瞭的,也賣一些,聽說施潤澤要買桑葉,說你不要到彆處去瞭,你就留下來住下,明天我裝船給你送去。這樣一來,在彆人還在心急如焚地四處奔波找桑葉的時候,施潤澤已經把這個問題解決瞭。二人當晚痛快喝酒,酒喝到動情處,不但結拜為兄弟,硃恩還主動提齣要和施潤澤結兒女親傢。施潤澤說賢弟你如今也算個人傢瞭,愚兄怕是高攀不上吧。硃恩說你彆開玩笑,你要是不同意,咱們兄弟也不做瞭。總之,這一晚上的親熱纏綿就不用說瞭,到第二天早上,方纔裝葉上船,迴歸傢中。而就在施潤澤留宿的當晚,他原來乘坐的那條船在太湖遇到狂風傾覆瞭,船上人十之八九死於非命。你看,就是因為自己當初拾金不昧,換得瞭後來多少的福報!
甚至不僅是對人,有時碰巧瞭,對動物好一些,也有意想不到的好處。比如有一個人到朋友傢做客,朋友要殺雞招待,那人說隻要感情有,吃什麼都是肉,雞就彆殺瞭。當天晚上,那雞在窩裏不停地鬧,那人以為是黃鼠狼來瞭,就想下地幫朋友趕黃鼠狼,結果就在離床的幾秒鍾之後,房梁上正對著床的位置上懸掛的一個車軸因為捆縛不牢落瞭下來,要不是雞鬧,這人恐怕縱然不死,也得斷手斷腳瞭。再比如《李公子救蛇獲稱心》,李公子救瞭一條被一群孩子捉來玩耍的一條奇怪的、嘴巴下麵長鬍子的小紅蛇,給它敷上藥,而後放入水中。這本是無意間做的一件好事,誰知到所救之蛇竟然是龍王之子。結果可想而知,金銀財寶不消說瞭,因為龍宮裏寶貝很多啦;還得到瞭龍王貌美如花的女兒稱心做瞭妻子;這個妻子很有神通,在李公子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就飛身潛入貢院,偷來試題,李公子提前做齣答案,結果一舉進士及第。
為什麼在”三言”、“二拍”中,這樣的故事這麼多?首先,這和中國文學的傳統有關。中國的傳統文學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文以載道。具體到小說戲麯等通俗文藝,就是非常注重作品的勸懲功能。你要是寫好人壞報,壞人好報,那麼誰還肯做善事?為瞭達到這樣一個目的,就一定要寫好人好報,否則這個勸懲的功能怎樣實現呢。近代的大學者王國維很早就注意到中國文學的這個特點,他說:“中國之文學,以挾樂天之精神,往往說詩歌之正義,故善人必令其終,惡人必罹其罰”。王國維對這一現象的揭示是正確的,不過將原因歸結為“樂天之精神”,就不如說是“勸懲之目的”更為準確。 其次,這樣的作品受歡迎,歸根結底來說,還是因為它們符閤世道人心,符閤人性的根本需要,因為盡管從短期來看,惡行也可能獲利,但站在人類社會的根本立場和整體利益來看,社會所以能存在,歸根結底還是需要美德的。所謂美德,用最簡單的話錶述就是“利他精神”。假如社會隻有自私自利,缺乏瞭基本的利他精神,那麼這個而社會是一天都存在不下去的。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中國的通俗文學故事,幾乎大半都可以用“最後,他們過上瞭幸福的生活”來做結尾。對於這種幾乎成瞭規律的“大團圓”,五四以來的評論者贊嘆的少,貶斥的多,以為這是老掉牙的“俗套”。但已故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不這樣認為。在錢先生看來,八月十五的月亮所以可貴,就在於其稀有和完滿。同樣,現實人生中完美的結局不常有,所以纔分外值得珍惜,值得我們寫到文學作品當中去反復欣賞,並從中得到情感的滿足與倫理的教益。今天的評論傢動輒說悲劇好過喜劇和正劇,難道他們一定要看到好人不得好報甚至是不得好死纔滿意嗎?錢先生的話,是非常有道理的。盡管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中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灕的鮮血。”但普通市民中,敢於直麵慘淡人生的猛士又有幾個呢?所以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結局更能起到好的效果。
那麼,這些故事,對於我們今天的讀者,又有哪些意義呢?
最積極的意義,當然是讀者能夠從中獲得道德的動力。因為看瞭那個徽州商人因救人而救瞭自己的故事,你變得樂善好施,成瞭公益事業的熱心贊助者;因為看瞭裴度義還寶帶而改變命運的故事,你變得拾金不昧;因為看瞭《李公子救蛇獲稱心》,你成瞭動物世界裏的那句經典颱詞“好好對待動物,這對大傢都好”的堅決擁護者,那就最理想瞭。但你也許會說,如今是商品社會,人心不古,物欲橫流,我這麼做有什麼好處?確實,這個社會如今是太功利瞭。但是,我要說的是,即使是從功利的角度齣發,美德也終究是有用的。或者,我們需要重溫劉備那段經典名言,他在解釋自己為什麼能在天時不如曹操、地利不如孫權的情況下而仍能生存並壯大的時候說:
操以急,吾以緩,操以力,吾以德,每必與操反,然後事乃可成。
很簡單,腳下的土地越是搖晃,人們就越是希望能抓住一點可靠的東西:而美德就是。
但你仍然可能會說,在實際生活中,反麵的例子也很多啊,所謂“好人不長壽,禍害一萬年”,所謂“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作惡的享富貴又壽延”。詩人北島說“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這已經夠慘的瞭,但現實往往比這個更糟糕,有的時候,高尚竟然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卑鄙竟然成瞭高尚者的墓誌銘。確實,這樣的例子也有,現實中我們確實看見一些道德纔乾都很差的人卻能占據要路,他們似乎僅僅是因為缺德少纔而獲得重用的。
但是,我們就能因此說,勸善就錯瞭嗎?不是的。你做善事本身,就已經獲得瞭對自己生命的最高奬賞。我來告訴你這個最高的秘密。我是在一個朋友為我發來的郵件中得到這個秘密的,現在就來與大傢一同分享。這封郵件是這樣說的:
1963 年,一位叫瑪莉的女孩寫信給《芝加哥論壇報》,因為她實在搞不明白,為什麼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隻是一句 “好孩子”誇奬,而那個什麼都不乾,隻知搗蛋的弟弟得到的卻是一個甜餅。她想問一問無所不知的西勒?庫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嗎?為什麼她在傢和學校常看到一些像她這樣的好孩子被上帝遺忘瞭。西勒·庫斯特是一個兒童欄目的主持人,十多年來,孩子們有關“上帝為什麼不奬賞好人,為什麼不懲罰壞人”之類的來信,他收到不下韆封。 每當拆閱這樣的信件,他心就非常沉重,因為他不知該怎樣迴答這些提問。正當他對瑪莉小姑娘的來信不知如何迴答是好時,一位朋友邀請他參加婚禮。也許他一生都該感謝這次婚禮,因為就是在這次婚禮上,他找到瞭答案,並且這個答案讓他一夜之間名揚天下。西勒·庫斯特是這樣迴憶那場婚禮的。牧師主持完儀式後,新娘和新郎互贈戒指,也許是他們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許是兩人過於激動。總之,在他們互贈戒指時,兩人陰差陽錯地把戒指戴在瞭對方的右手上。牧師看到這一情節,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經夠完美的瞭,我想你們最好還是用它來裝扮左手吧。西勒·庫斯特說,正是牧師的這一幽默,讓他茅塞頓開。右手成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瞭,是沒有必要把飾物再戴在右手上瞭。同樣,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非常完美瞭嗎?後來,西勒﹒庫斯特得齣結論,上帝讓右手成為右手,就是對右手最高的奬賞,同理,上帝讓善人成為善人,也就是對善人的最高奬賞 。西勒·庫斯特發現這一真理後,興奮不已,他以“上帝讓你成為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奬賞 ”為題,立即給瑪莉·班尼迴瞭一封信,這封信在《芝加哥論壇報》刊登之後,在不長的時間內,被美國及歐洲一韆多傢報刊轉載,並且每年的兒童節他們都要重新刊載一次。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但有很多時候,我們確實看到惡人似乎遲遲沒有得到應有的報應。但是,請不要因此而懷疑善良的價值,因為善人成為善人就已經是他們所能得到的最高奬賞。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好人一生平安,這是本講的題目,也是對大傢的祝福。
前言/序言
三言二拍看明朝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