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在脑研究十年之后

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在脑研究十年之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比] 威尔汉斯,[美] 埃克 著,胡冰霜,王颖 译
图书标签:
  • 现象学
  • 拉康
  • 精神分裂症
  • 精神分析
  • 脑科学
  • 心理学
  • 哲学
  • 临床心理学
  • 精神病学
  • 意识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4514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0872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4
字数:30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在脑研究十年之后》致力于阐述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心理学机制。当一个听了我精神分裂症的讲座的学生告诉我这个讲座使她发生了改变时,我感受到这些观点蕴含有使人解脱的力量。那位学生告诉我:她的父亲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关于这种疾病的生物学知识曾使她确信她自己也将会不由自主地患上这种病,因此她一度对父亲很愤怒。而当她从我的讲座中了解到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成因后,给了她新的希望,使她知道患精神分裂症对她来说并不是必然的。她认为自己可以更加注重心理因素。这位学生告诉我:现在她对父亲的感情不再是愤怒而是怜悯。

作者简介

  阿方斯·德·威尔汉斯Alphonse De Waelhens(1911-1981)是比利时鲁汶大学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教授,从事现象学、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哲学的研究。在鲁汶大学,由于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在他的指导下工作,因此他的影响是国际性的。他最早撰文对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进行评述。他以《现象学与真理》一书在巴黎大学(Sorbonne)做过系列讲座。他的法语著作有:《哲学与一般性经验》《精神病》。在《哲学与一般性经验》一书中,他指明哲学发展的普遍原则基于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他的著作以多国语言出版。

目录

前言(A.德·威尔汉斯)
序言(维尔·埃克)
中译本序(威尔弗莱德·维尔·埃克)
绪论 A.德·威尔汉斯的贡献(维尔·埃克)
Ⅰ.德·威尔汉斯、萨特和维特根斯坦
Ⅱ.德·威尔汉斯的重要贡献
Ⅲ.重要的评注
第一章 在脑研究的十年以后。德·威尔汉斯/拉康的理论对精神分裂症有益的探讨(维尔·埃克)
第一部分 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团体的对话
Ⅰ.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问题
Ⅱ.精神分裂症所说和所做的意义
Ⅲ.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第二部分 在德·威尔汉斯精神分裂症论著出版之后拉康和施瑞伯学说的发展
Ⅰ.拉康学说的发展
Ⅱ.施瑞伯学说的发展
结论
附记
Ⅰ.论精神分裂症的定义
……
第二章 关于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经典的精神病学概念
第三章 语言和原初压抑的获得及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失败
第四章 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构角色 精神病中俄狄浦斯三角的缺失
第五章 精神病的精神分析解释 父亲的隐喻和排斥
第六章 对精神病问题的结论性思考 精神分析和精神病的存在标准
第七章 无意识和精神病的存在性阐释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在人类意识的幽深之处,精神分裂症如同一团浓雾,笼罩着理解的边界。长久以来,我们试图通过生物学、心理学乃至社会学等诸多视角来描绘它的轮廓,然而,那隐匿于个体经验深处的怪异体验,却常常显得难以捉摸。本书并非直接探究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或临床治疗方案,而是另辟蹊径,试图从现象学和拉康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出发,为我们理解这一复杂精神障碍提供一种全新的维度。 现象学,作为一种强调个体经验和意识结构的研究方法,邀请我们深入到被现象所呈现的“直接经验”之中。它关注的是“是什么样的”体验,而非“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体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他们所经历的世界,与我们通常认知到的世界,在根本上存在着差异。他们所感知到的现实,可能充满了奇异的联结、扭曲的时间感,以及深刻的主观意义。现象学在此刻便成为一种宝贵的工具,它引导我们暂时搁置既有的理论预设,去倾听和描述那些原初的、未被加工过的意识流动。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在精神分裂症中凸显的感知异常、思维障碍以及情绪体验,尝试理解它们在个体意识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并非简单的症状罗列,而是对这些体验的精细刻画,揭示其内在的结构性和意义关联。 与此同时,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理论,为理解主体与语言、欲望与现实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洞见。拉康认为,人的主体性是在语言的符号秩序中形成的,而精神分裂症则可能与主体在进入象征秩序时所遭遇的根本性断裂有关。他的“实在界(Real)、想象界(Imaginary)、象征界(Symbolic)”三界理论,为我们解析精神分裂症中的幻觉、妄想以及对现实的疏离感提供了独到的视角。在拉康的体系下,语言并非仅仅是沟通的工具,它塑造着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如何构建自我。精神分裂症的出现,可能意味着主体在象征界中“失语”,无法有效地通过语言来组织其经验,从而导致想象界与实在界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个体陷入一种无法被符号化的困境。本书将尝试运用拉康关于“妄想”、“幻觉”、“主体分裂”等概念,来解读精神分裂症患者所呈现出的独特体验模式,探讨其语言能力、欲望结构以及与现实世界的沟通障碍。 “脑研究十年”作为本书的一个重要背景,提示了神经科学领域在理解精神分裂症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然而,即使是最先进的脑成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很难完全触及精神分裂症患者那独特的、充满个体意义的内心世界。本书并非要否定神经科学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仅仅依靠生物学层面的解释,可能仍然不足以完全把握精神分裂症的复杂性。神经科学的发现,如突触功能异常、神经递质失衡等,固然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线索,但这些生理层面的变化,最终如何在意识层面转化为那些令人费解的感知和思维体验,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现象学和拉康精神分析的介入,正是为了弥合这一解释鸿沟,将大脑的客观机制与个体的主观意识经验联系起来。我们将在认识到神经生物学贡献的同时,也深入挖掘那些非神经科学的、主体性的维度。 本书的旨趣在于,通过现象学对经验的细致描绘,以及拉康精神分析对主体与象征秩序关系的深刻剖析,来丰富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的理解。这并非意味着要提供一套新的治疗方案,也不是要将精神分裂症“简化”为某种哲学概念。相反,我们希望通过一种理论上的“迂回”,触及那些在传统医学和心理学框架下可能被忽略的面向。我们将看到,那些看似怪异的症状,在现象学和拉康的视野下,可能显现出其内在的逻辑和意义。它们可能是主体在面对某种深刻的断裂或困境时,所采取的某种极端而独特的生存方式。 本书的探讨将引导读者思考: 在精神分裂症的体验中,个体是如何感知和构建其现实的? 语言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意识结构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受到影响? 拉康的“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等概念,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精神分裂症中的幻觉、妄想与疏离感? 现象学方法如何使我们能够更贴近、更深入地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观世界? 神经科学的发现,与现象学和精神分析的理论,如何在理解精神分裂症的整体性上形成互补?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跨学科的思考路径,鼓励读者以一种更为开放和深刻的态度,去审视精神分裂症这一复杂而令人敬畏的精神现象。通过现象学对“在世”经验的关注,和拉康精神分析对主体构建的洞察,我们期望能为理解那些在精神世界中漂泊的个体,提供一些新的理解线索,并激发更深层次的对话与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充满哲学思辨与临床洞察的力作,作者成功地将现象学严谨的经验分析与拉康精神分析的深邃理论融为一体,为理解精神分裂症这一棘手难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回避精神分裂症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而是以一种尊重和审视的态度,试图还原患者在“存在”层面所遭遇的困境。现象学对于“生活世界”的刻画,以及主体如何从中建构意义,在精神分裂症的语境下被赋予了全新的维度。作者通过对患者感知、思维和情感体验的细腻描摹,展现了其与现实世界的疏离感是如何产生的。而拉康关于“主体分裂”和“符号秩序的失落”的理论,则为我们理解这种疏离的深层原因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书中对“妄想”的分析尤为深刻,它不再仅仅是“不真实”的信念,而是被看作是主体在试图填补自身结构性裂痕时的一种极端的、但也可能是唯一的“实在”建构方式。在“脑研究十年”的宏大叙事中,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哲学深度,提醒我们,理解精神分裂症,绝不能仅仅局限于神经科学的层面,而更需要深入探究主体的内在经验、语言的运作以及象征秩序的构建。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洗礼,它会让你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以及那些在边缘挣扎的生命,产生更深刻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大胆而富有挑战性的理论实践。作者以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石,深入剖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言、主体性和欲望的错位,并将其置于现象学所关照的“经验世界”之中进行审视。这使得我们得以窥见,那些看似混乱无序的精神症状,背后可能潜藏着一种独特的、非主流的内在秩序。书中对“妄想”的解析尤为精彩,作者并未将其简单视为一种认知偏差,而是将其置于主体身份构建的语境下,探讨了妄想如何成为一种对抗主体性崩溃的极端防御机制。而现象学式的“悬置”和“还原”方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这种非典型思维模式的可能途径。它引导我们去尝试理解,当一个人的“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当世界的运作逻辑不再遵循常理时,其主观体验会是何种形态。作者并没有回避精神分裂症的残酷现实,但她也拒绝将患者简化为一组症状或大脑的病变。相反,她试图在理论的深度和经验的广度之间建立桥梁,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状态下,主体依然在努力意义化和组织其经验。对于那些对精神分析和哲学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思想盛宴。它在“脑研究十年”的背景下,依然坚持了对主体性、语言和欲望的深刻关注,为理解精神分裂症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难题,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新思路。

评分

一本深刻探讨意识与精神疾病交织的书籍,读来如同穿行于迷宫般的心灵深处。作者以惊人的洞察力,将现象学那种精微入至的个体经验观察,与拉康精神分析的结构化、语言化的理论框架巧妙融合,试图在“脑研究十年”这一时期背景下,为我们理解精神分裂症这一复杂病症提供新的视角。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或堆砌理论,而是引导读者一同去体验、去感受那种与现实世界发生偏移的独特存在状态。它让我们跳出纯粹的生物学或神经学解释,去关注患者内心世界的感知方式,那种在日常经验中逐渐瓦解、重塑的内在逻辑。阅读过程中,时常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仿佛看到了那些冰冷的脑部影像背后,涌动着一个个鲜活而又痛苦的灵魂。书中的某些章节,尤其是在描述主体如何构建其现实感知时,对拉康“镜像阶段”或“分裂”概念的运用,简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某些幻觉和妄想背后深层心理机制的门扉。同时,现象学对于“意向性”的探讨,也让我们思考,当主体与世界的联系方式发生改变时,其“在世”的体验又是何等不同。虽然书名提及“脑研究十年”,但其核心价值在于超越了技术性的脑科学,而是回溯到人类最根本的意识体验,试图在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的边界处,寻觅精神分裂症发生的根源。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思考,而非被动接受信息。

评分

这是一部能够深刻触动你对“正常”认知的界限的书。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现象学对经验世界的细致描摹,与拉康精神分析对主体分裂和语言失序的深刻洞见相结合,构建了一幅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内心世界的独特图景。书中对于“幻觉”和“妄想”的阐释,不再是简单地归结于大脑的化学失衡,而是将其视为主体在面对无法承受的现实或内在冲突时,所构建的一种另类“实在”。现象学的“本质还原”在这里得到了创造性的运用,作者引导我们去感受、去体验,当主体感知世界的“窗户”发生扭曲时,其内在世界是何其辽阔而又孤寂。而拉康关于“大他者”和“符号秩序”的理论,则为我们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何会体验到一种来自外部的、压倒性的控制感或干扰提供了理论支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一种可供“共情”的体验。它让你开始思考,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现实,在多大程度上是建构起来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脆弱的。在“脑研究十年”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它提醒我们,在所有关于神经递质和脑连接的研究之外,还有一条通往理解人类心灵深处的道路,那便是通过对意识体验本身的精细考察。这本书需要你沉下心来,去慢慢品味,去反复咀嚼,它所带来的思考将是持久而深远的。

评分

以拉康理论为骨,现象学为肉,构建了一个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独特理论模型,让人读来不禁赞叹其理论的精巧与深刻。作者巧妙地运用拉康的“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的概念,来解释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在这种多重界域的错乱中挣扎。尤其是对于“分裂”这一核心概念的阐述,在现象学语境下显得格外生动。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理论术语,而是被描绘成一种主体在经验世界中不断破碎、又试图重新粘合的痛苦过程。书中关于“意义的丢失”和“指涉的偏移”的分析,精准地捕捉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语言和思维上的困境。现象学对于“具身性”的强调,也为我们理解患者的身体感知障碍提供了新的维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精神分裂症的体验,并非简单地是对现实的“误读”,而是一种根本性的“在世界”方式的改变。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意识、身体、语言以及外部世界是如何相互作用,构成我们的现实。在“脑研究十年”的光环之下,这本书没有停留在纯粹的技术层面,而是回到了对人类经验本身的哲学追问,这无疑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气和智慧。阅读这本书,如同走入一个迷宫,需要耐心和专注,但当你走出迷宫时,你对精神分裂症的理解,必将发生质的飞跃。

评分

二、德·威尔汉斯对精分结构特征的澄清其立足于现象学,使用拉康的结构论将精分结构分为以下五项:

评分

所以才说傻傻看你,不想和你在一起。

评分

真正有意思的是那样一种树!!

评分

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

评分

三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

评分

还没认真看,应该还不错!

评分

还没认真看,应该还不错!

评分

《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在脑研究十年之后》致力于阐述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心理学机制。

评分

所以才说傻傻看你,不想和你在一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