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國·世界的中國:絲綢之路

文史中國·世界的中國:絲綢之路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瀋濟時 著
圖書標籤:
  • 絲綢之路
  • 曆史
  • 文化
  • 中國
  • 文史
  • 世界曆史
  • 貿易
  • 文明
  • 絲綢
  • 探險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101070590
版次:1
商品編碼:10424381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文史中國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10-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7
字數: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文史中國》叢書首批共58本,分為四個係列:“輝煌時代”、“世界的中國”、“文化簡史”、“中華意象”。四個係列互相聯係,同時又自成體係,為讀者多視角多側麵地展示中華文明。
“世界的中國”係列共10本,集中錶現中華文化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閤,以展現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共同組成部分,強調中國與世界的開放共榮、和諧共處是中華,文化的固有精神。

目錄

第一章 張騫齣使西域
第二章 三絕三通
第三章 動蕩、繁榮與衰落
第四章 海上絲綢之路
第五章 不絕於道的商旅
第六章 傳播和平與友誼的使者
第七章 東來西往的僧侶
第八章 農業經濟作物的互惠
第九章 科學技術的交流
第十章 四大發明的西傳
第十一章 宗教的輸入與傳播
第十二章 美術音樂舞蹈雜技等的交融
深入閱讀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張騫齣使西域
漢代以前,由於高山、沙漠和戰爭的阻隔,我國各族人民還沒有真正找到一條通嚮西方的道路。同樣,這些屏障也阻礙瞭西方人的東來。
張騫齣使西域,在人跡罕至的荒山大漠上開闢齣瞭一條通商大道。從此,在世界東西文明之間架起瞭一道萬裏彩虹。中國的絲綢源源不斷地傳嚮西方,西域各族人民也不斷東來,占世界陸地麵積三分之一的亞歐大陸終於聯接起來瞭!
公元前140年(西漢建元元年),16歲的漢武帝劉徹即位。這時的漢王朝經過60多年的休養生息,政權日益鞏固,經濟上也有瞭實力。據稱那時糧庫中的糧食堆積如山,“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庫中的錢幣“纍百巨萬”,常年不清點,以緻穿錢孔的繩子都腐爛瞭。雄纔大略的漢武帝,憑藉著“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的雄厚國力,決意嚮西挺進,開拓疆域,從根本上解除匈奴對內地的威脅。當得知匈奴的老上單於砍下月氏王的頭顱作飲酒器,雙方結下世仇的消息後,他決定派人通使西域,尋找被匈奴驅逐嚮西遷的大月氏人,希望他們返迴故地,共同夾擊包抄匈奴。

前言/序言

  《文史中國》叢書的策劃編撰,始於2004年。這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瞭一項重大的文化戰略:“對未成年人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的教育”,要求通過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悠久曆史的教育學習,引導廣大青少年“從小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鑒於此,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齣版社——中國南北兩傢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的著名齣版社——決定聯手閤作,齣版一套為青少年量身度製的高質量的傳統文化係列圖書,其初命名為《長城叢書》,計16個係列、約160種圖書。計劃得到瞭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很快列入瞭“‘十一·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與“國傢古籍整理齣版‘十一·五’重點規劃”。
  2005年,中宣部策劃組織的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的重點齣版工程——“民族精神史詩”全麵展開。《長城叢書》之“文史知識”部分,又被吸納為這項重大文化工程之一,並以《文史中國》為名,正式啓動。
圖書簡介 《寰宇之眼:中古歐亞文明的交匯與重塑》 作者: [此處可虛構一位知名曆史學傢姓名,例如:陳景明] 齣版社: [此處可虛構一傢權威齣版社,例如:中州學林齣版社] ISBN: [此處可虛構ISBN號] 頁數: 680頁 裝幀: 精裝,附地圖集與曆史圖像插頁 --- 一、內容概述:一部橫跨韆年的文明宏圖 《寰宇之眼:中古歐亞文明的交匯與重塑》並非聚焦於某一條特定的商路,而是一部旨在宏觀審視中古時期(約公元3世紀至15世紀)歐亞大陸內部互動模式、動力機製與文化嬗變的通史性著作。本書突破傳統以地緣政治或單一商業路綫為中心的敘事框架,將視野投嚮整個歐亞大陸的網絡化結構,探討瞭技術、信仰、製度與人口流動如何共同塑造瞭中古世界的麵貌。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中古歐亞的“連接性”並非綫性或單嚮的,而是一個多中心的、動態演變的復雜係統。通過對不同地域史料的深度比對和交叉分析,作者試圖揭示:在絲綢之路的“錶象”之下,存在著更為深刻的、跨越內陸與海洋的文明張力與融閤。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結構嚴謹,邏輯層層遞進,從自然地理的約束到人類社會的建構,直至最終的全球化前夜的深刻影響。 二、主要章節與論述重點(詳述) 第一部分:地理的約束與機遇——“地理均勢”下的早期互動(約公元300-600年) 本部分著重分析瞭中古初期,歐亞大陸內部不同生態區域(如草原、沙漠、綠洲、季風地帶)所設定的互動門檻。 1. “遊牧的壓力與動能”: 重點研究瞭匈奴、突厥等遊牧群體的擴張對定居文明(如波斯薩珊王朝、北魏及拜占庭帝國)産生的結構性衝擊。這種衝擊不僅是軍事上的,更是催生瞭新的賦稅製度、邊防技術和遷徙模式。此處不討論具體商貿細節,而是側重於權力結構的重構。 2. 早期宗教的傳播動力學: 考察瞭佛教、景教(聶斯脫裏派基督教)和摩尼教在歐亞腹地的傳播路徑,並非將其視為簡單的宗教史,而是作為跨文化信息載體的研究。分析瞭這些信仰如何適應和改造瞭接收地的政治閤法性敘事。 第二部分:帝國間的張力與間接接觸(約公元7世紀-10世紀) 本部分聚焦於唐帝國、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和拜占庭帝國這三大權力中心之間,如何通過中介代理人進行互動,而非直接的深度融閤。 1. “中介人”的曆史角色: 深入剖析瞭粟特商人集團、索格底亞語文獻的意義、以及河中地區作為“緩衝地帶”的特殊地位。本書強調,這些中介階層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創造者,他們模糊瞭“東方”與“西方”的界限。 2. 技術與製度的非對稱輸入: 討論瞭造紙術和印刷術等關鍵技術,在傳入西方世界時所經曆的“去語境化”和“再創造”過程。例如,造紙術在伊斯蘭世界的成熟,與中國本土的官僚體係關聯減弱,轉嚮服務於新的學術精英階層。 第三部分:內陸動蕩與海洋的崛起(約公元11世紀-13世紀) 本部分處理的是一個關鍵的轉摺點:即陸權力量的極盛與海權力量的蓄勢待發。 1. 草原帝國的整閤效應: 分析瞭濛古帝國在整閤歐亞大陸過程中,對既有貿易網絡的“暫時性效率提升”,以及這種效率提升對疾病傳播(黑死病)的深遠影響。本書將瘟疫視為一種“隱形的連接産物”。 2. 印度洋與南海貿易的成熟: 詳細考察瞭宋元時期,中國南方港口與東南亞、印度、波斯灣之間的海洋商業體係。這一體係與內陸的活動有著復雜的競爭與互補關係。例如,探討瞭瓷器在海路貿易中扮演的金融工具角色,以及香料貿易的政治化過程。 第四部分:知識、藝術與觀念的“共鳴區”(約公元13世紀-15世紀) 這一部分將視角轉嚮軟性文化要素的跨區域流動,著重於思想和藝術的相互影響。 1. “醫學圖譜的融閤”: 考察瞭希臘醫學知識在阿拉伯世界的保存,以及其後如何與中國、印度傳統醫學思想在特定區域(如伊爾汗國)産生交匯,形成新的藥典和臨床實踐。 2. 建築風格與審美移植: 探討瞭伊斯蘭建築風格(如拱券技術、裝飾圖案)如何影響瞭中亞和東亞的宗教與宮殿建築,反之亦然,例如中國技術對中東陶器釉料的影響。 第五部分:中古終結與近代開端:連接性的重塑(約公元15世紀) 本部分總結瞭中古歐亞連接網絡的解體與重構。 1. 陸權模式的衰落原因分析: 探討瞭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帖木兒帝國的局限性以及明朝的“海禁”政策對傳統內陸網絡穩定性的衝擊。 2. 全球化“前夜”的視角: 將中古的連接性視為一種“地緣經濟的預演”,為隨後的大航海時代奠定瞭技術、航海知識和商業資本積纍的基礎。本書強調,近代的海洋擴張,並非憑空齣現,而是對中古陸權網絡失靈後的替代性響應。 三、本書的獨特之處與研究方法 《寰宇之眼》的主要價值在於其方法論的創新: 1. 網絡分析法: 運用曆史地理學和早期網絡理論,將歐亞大陸視為一個由節點(城市、宗教中心、資源富集區)和連綫(商路、使節往來、瘟疫傳播路徑)構成的動態網絡,而非簡單的綫性通道。 2. “去中心化”敘事: 刻意避免將任何單一文明(如中國或羅馬)視為曆史的“中心”,而是緻力於描繪不同區域間的權力與信息流動的均衡態和不均衡態。 3. 跨學科的史料整閤: 大量運用考古學發現(如錢幣學、陶器斷片分析)、語言學證據(如梵文、古突厥文、中古波斯文的混閤文本)來彌補傳統正史的不足,力求呈現一個更具多維度的物質文化景觀。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理解中古世界復雜性的全新視角,它關注的不是某條具體路徑上運輸瞭什麼商品,而是連接本身如何改變瞭所有參與者的社會結構、信仰體係和世界觀。它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宏大而細緻的、關於歐亞大陸如何學會“交流”的曆史畫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道,視覺上給予讀者極大的享受。精美的插圖和地圖,恰到好處地穿插在文字敘述中,極大地輔助瞭對復雜地理概念和文化符號的理解。我常常在閱讀到某一處關鍵地名時,立刻就能在旁邊的地圖上找到它的位置,這種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一本嚴肅的曆史讀物,更像是一部可以反復品味的文化圖鑒。這種用心的製作態度,讓人感受到齣版方對“文史”二字的尊重。

評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細節有較高要求的讀者,我尤其贊賞作者在史料運用上的嚴謹態度。每一個論斷似乎都有可靠的文獻或考古發現作為支撐,這使得全書的說服力極強。它沒有那種空泛的宏大敘事,而是通過講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和具體的曆史事件,將冰冷的史料賦予瞭生命力。特彆是關於某些關鍵節點的貿易往來和政治博弈的描述,邏輯清晰,層層遞進,讓人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正在參與一場精彩的學術辯論。對於想深入研究這段曆史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評分

這本書最觸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傳遞齣的那種開放、包容、互鑒的精神內核。絲綢之路從來就不是單嚮的輸送帶,而是雙嚮甚至多嚮的交流場。通過閱讀,我真切地感受到瞭古代文明之間那種求同存異的智慧與胸襟。它提醒我們,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交流與閤作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鏇律。對於當下這個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而言,重溫絲綢之路的曆史,無疑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刻的啓示價值。讀完後,心中充滿瞭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敬畏與贊嘆。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內容廣度和深度都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以為它會更側重於商業貿易和地理路綫的介紹,但實際上,它對文化、宗教、藝術等非物質遺産的探討尤為精彩。比如,書中對佛教藝術如何隨著絲綢之路東傳並在不同地區産生本土化變異的分析,真是令人茅塞頓開。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跨學科的視野,能夠將曆史學、考古學和人類學的知識熔於一爐,構建齣一個立體而鮮活的絲綢之路圖景。這本書無疑是瞭解古代世界互聯性的絕佳窗口。

評分

這本《文史中國·世界的中國:絲綢之路》真是一本讓人心潮澎湃的佳作。我一直對古代的貿易路綫和文化交流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恰到好處地滿足瞭我的好奇心。它不僅僅羅列瞭絲綢之路上的物質交換,更深入地挖掘瞭沿綫各國人民的精神麵貌和生活方式。讀完之後,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親眼目睹瞭駱駝商隊在茫茫大漠中前行的場景,感受到瞭不同文明碰撞齣的絢爛火花。作者的文筆細膩流暢,敘事引人入勝,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其中,對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好。

評分

絲綢之路,世界的路。。。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幫同事買的幫同事買的幫同事買的

評分

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譯“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齣版商協會。聯閤國科教文組織在1972年嚮全世界發齣“走嚮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讓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總乾事鬆蒲幌一郎曾為此公開撰文,稱圖書和版權作為人之創造精神的重要推動力,“在爭取和平的鬥爭中發揮著突齣作用”。1995年11月,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每年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

評分

由於4月23日和一些偉大作者的生卒有關,例如塞萬提斯、莎士比亞、納博科夫、哈爾多爾•拉剋斯內斯、莫裏斯•圖翁(Maurice Druon)、何西•布拉(Josep Pla)與曼努埃爾•巴列霍(Manuel Mejía Vallejo)等。因此,為錶示嚮書籍及其作者緻以世界範圍的敬意。1995年,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將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在2000年,受世界讀書日啓發,世界書都項目啓動。每年有一座獲選城市以世界書都之名慶祝和傳揚人類的圖書事業,開幕於當年的4月23日,結束於翌年的4月23日。[1]

評分

這書真心一般般啊。

評分

這書真心一般般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