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国·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文史中国·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济时 著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中国
  • 文史
  • 世界历史
  • 贸易
  • 文明
  • 丝绸
  • 探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1010705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2438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史中国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7
字数: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史中国》丛书首批共58本,分为四个系列:“辉煌时代”、“世界的中国”、“文化简史”、“中华意象”。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
“世界的中国”系列共10本,集中表现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展现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组成部分,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开放共荣、和谐共处是中华,文化的固有精神。

目录

第一章 张骞出使西域
第二章 三绝三通
第三章 动荡、繁荣与衰落
第四章 海上丝绸之路
第五章 不绝于道的商旅
第六章 传播和平与友谊的使者
第七章 东来西往的僧侣
第八章 农业经济作物的互惠
第九章 科学技术的交流
第十章 四大发明的西传
第十一章 宗教的输入与传播
第十二章 美术音乐舞蹈杂技等的交融
深入阅读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张骞出使西域
汉代以前,由于高山、沙漠和战争的阻隔,我国各族人民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通向西方的道路。同样,这些屏障也阻碍了西方人的东来。
张骞出使西域,在人迹罕至的荒山大漠上开辟出了一条通商大道。从此,在世界东西文明之间架起了一道万里彩虹。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传向西方,西域各族人民也不断东来,占世界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亚欧大陆终于联接起来了!
公元前140年(西汉建元元年),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这时的汉王朝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政权日益巩固,经济上也有了实力。据称那时粮库中的粮食堆积如山,“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库中的钱币“累百巨万”,常年不清点,以致穿钱孔的绳子都腐烂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凭借着“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的雄厚国力,决意向西挺进,开拓疆域,从根本上解除匈奴对内地的威胁。当得知匈奴的老上单于砍下月氏王的头颅作饮酒器,双方结下世仇的消息后,他决定派人通使西域,寻找被匈奴驱逐向西迁的大月氏人,希望他们返回故地,共同夹击包抄匈奴。

前言/序言

  《文史中国》丛书的策划编撰,始于2004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了一项重大的文化战略:“对未成年人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要求通过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悠久历史的教育学习,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鉴于此,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南北两家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著名出版社——决定联手合作,出版一套为青少年量身度制的高质量的传统文化系列图书,其初命名为《长城丛书》,计16个系列、约160种图书。计划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快列入了“‘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
  2005年,中宣部策划组织的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点出版工程——“民族精神史诗”全面展开。《长城丛书》之“文史知识”部分,又被吸纳为这项重大文化工程之一,并以《文史中国》为名,正式启动。
图书简介 《寰宇之眼:中古欧亚文明的交汇与重塑》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知名历史学家姓名,例如:陈景明]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权威出版社,例如:中州学林出版社] ISBN: [此处可虚构ISBN号]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附地图集与历史图像插页 --- 一、内容概述:一部横跨千年的文明宏图 《寰宇之眼:中古欧亚文明的交汇与重塑》并非聚焦于某一条特定的商路,而是一部旨在宏观审视中古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15世纪)欧亚大陆内部互动模式、动力机制与文化嬗变的通史性著作。本书突破传统以地缘政治或单一商业路线为中心的叙事框架,将视野投向整个欧亚大陆的网络化结构,探讨了技术、信仰、制度与人口流动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古世界的面貌。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中古欧亚的“连接性”并非线性或单向的,而是一个多中心的、动态演变的复杂系统。通过对不同地域史料的深度比对和交叉分析,作者试图揭示:在丝绸之路的“表象”之下,存在着更为深刻的、跨越内陆与海洋的文明张力与融合。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结构严谨,逻辑层层递进,从自然地理的约束到人类社会的建构,直至最终的全球化前夜的深刻影响。 二、主要章节与论述重点(详述) 第一部分:地理的约束与机遇——“地理均势”下的早期互动(约公元300-600年)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中古初期,欧亚大陆内部不同生态区域(如草原、沙漠、绿洲、季风地带)所设定的互动门槛。 1. “游牧的压力与动能”: 重点研究了匈奴、突厥等游牧群体的扩张对定居文明(如波斯萨珊王朝、北魏及拜占庭帝国)产生的结构性冲击。这种冲击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催生了新的赋税制度、边防技术和迁徙模式。此处不讨论具体商贸细节,而是侧重于权力结构的重构。 2. 早期宗教的传播动力学: 考察了佛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和摩尼教在欧亚腹地的传播路径,并非将其视为简单的宗教史,而是作为跨文化信息载体的研究。分析了这些信仰如何适应和改造了接收地的政治合法性叙事。 第二部分:帝国间的张力与间接接触(约公元7世纪-10世纪) 本部分聚焦于唐帝国、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和拜占庭帝国这三大权力中心之间,如何通过中介代理人进行互动,而非直接的深度融合。 1. “中介人”的历史角色: 深入剖析了粟特商人集团、索格底亚语文献的意义、以及河中地区作为“缓冲地带”的特殊地位。本书强调,这些中介阶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造者,他们模糊了“东方”与“西方”的界限。 2. 技术与制度的非对称输入: 讨论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关键技术,在传入西方世界时所经历的“去语境化”和“再创造”过程。例如,造纸术在伊斯兰世界的成熟,与中国本土的官僚体系关联减弱,转向服务于新的学术精英阶层。 第三部分:内陆动荡与海洋的崛起(约公元11世纪-13世纪) 本部分处理的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即陆权力量的极盛与海权力量的蓄势待发。 1. 草原帝国的整合效应: 分析了蒙古帝国在整合欧亚大陆过程中,对既有贸易网络的“暂时性效率提升”,以及这种效率提升对疾病传播(黑死病)的深远影响。本书将瘟疫视为一种“隐形的连接产物”。 2. 印度洋与南海贸易的成熟: 详细考察了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港口与东南亚、印度、波斯湾之间的海洋商业体系。这一体系与内陆的活动有着复杂的竞争与互补关系。例如,探讨了瓷器在海路贸易中扮演的金融工具角色,以及香料贸易的政治化过程。 第四部分:知识、艺术与观念的“共鸣区”(约公元13世纪-15世纪) 这一部分将视角转向软性文化要素的跨区域流动,着重于思想和艺术的相互影响。 1. “医学图谱的融合”: 考察了希腊医学知识在阿拉伯世界的保存,以及其后如何与中国、印度传统医学思想在特定区域(如伊尔汗国)产生交汇,形成新的药典和临床实践。 2. 建筑风格与审美移植: 探讨了伊斯兰建筑风格(如拱券技术、装饰图案)如何影响了中亚和东亚的宗教与宫殿建筑,反之亦然,例如中国技术对中东陶器釉料的影响。 第五部分:中古终结与近代开端:连接性的重塑(约公元15世纪) 本部分总结了中古欧亚连接网络的解体与重构。 1. 陆权模式的衰落原因分析: 探讨了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帖木儿帝国的局限性以及明朝的“海禁”政策对传统内陆网络稳定性的冲击。 2. 全球化“前夜”的视角: 将中古的连接性视为一种“地缘经济的预演”,为随后的大航海时代奠定了技术、航海知识和商业资本积累的基础。本书强调,近代的海洋扩张,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中古陆权网络失灵后的替代性响应。 三、本书的独特之处与研究方法 《寰宇之眼》的主要价值在于其方法论的创新: 1. 网络分析法: 运用历史地理学和早期网络理论,将欧亚大陆视为一个由节点(城市、宗教中心、资源富集区)和连线(商路、使节往来、瘟疫传播路径)构成的动态网络,而非简单的线性通道。 2. “去中心化”叙事: 刻意避免将任何单一文明(如中国或罗马)视为历史的“中心”,而是致力于描绘不同区域间的权力与信息流动的均衡态和不均衡态。 3. 跨学科的史料整合: 大量运用考古学发现(如钱币学、陶器断片分析)、语言学证据(如梵文、古突厥文、中古波斯文的混合文本)来弥补传统正史的不足,力求呈现一个更具多维度的物质文化景观。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中古世界复杂性的全新视角,它关注的不是某条具体路径上运输了什么商品,而是连接本身如何改变了所有参与者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和世界观。它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细致的、关于欧亚大陆如何学会“交流”的历史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细节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史料运用上的严谨态度。每一个论断似乎都有可靠的文献或考古发现作为支撑,这使得全书的说服力极强。它没有那种空泛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和具体的历史事件,将冰冷的史料赋予了生命力。特别是关于某些关键节点的贸易往来和政治博弈的描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正在参与一场精彩的学术辩论。对于想深入研究这段历史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内容广度和深度都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更侧重于商业贸易和地理路线的介绍,但实际上,它对文化、宗教、艺术等非物质遗产的探讨尤为精彩。比如,书中对佛教艺术如何随着丝绸之路东传并在不同地区产生本土化变异的分析,真是令人茅塞顿开。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跨学科的视野,能够将历史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知识熔于一炉,构建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丝绸之路图景。这本书无疑是了解古代世界互联性的绝佳窗口。

评分

这本《文史中国·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真是一本让人心潮澎湃的佳作。我一直对古代的贸易路线和文化交流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不仅仅罗列了丝绸之路上的物质交换,更深入地挖掘了沿线各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读完之后,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亲眼目睹了骆驼商队在茫茫大漠中前行的场景,感受到了不同文明碰撞出的绚烂火花。作者的文笔细腻流畅,叙事引人入胜,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道,视觉上给予读者极大的享受。精美的插图和地图,恰到好处地穿插在文字叙述中,极大地辅助了对复杂地理概念和文化符号的理解。我常常在阅读到某一处关键地名时,立刻就能在旁边的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严肃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可以反复品味的文化图鉴。这种用心的制作态度,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文史”二字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开放、包容、互鉴的精神内核。丝绸之路从来就不是单向的输送带,而是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场。通过阅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古代文明之间那种求同存异的智慧与胸襟。它提醒我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交流与合作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旋律。对于当下这个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而言,重温丝绸之路的历史,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启示价值。读完后,心中充满了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敬畏与赞叹。

评分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但在我国这个日子还没有广为人知,近两年开始有出版社和书店搞一些公益活动。

评分

帮同事买的帮同事买的帮同事买的

评分

帮同事买的帮同事买的帮同事买的

评分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是大众阅读的佳品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是大众阅读的佳品

评分

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是大众阅读的佳品

评分

挺好的 挺好的 挺好的 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