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十论及外五篇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汤一介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500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460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字数:1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

作者简介

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湖北省黄梅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在非有非无之间》等及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目录

代序 我的哲学之路
一、论“天人合一”
二、论“知行合一”
三、论“情景合一”
四、论“普遍和谐”
五、论“内在超越”
六、论“内圣外王”
七、论“道始于情”
八、论“和而不同”
九、论“周易哲学”
十、论“儒学复兴”
十一、论儒家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
十二、孔子思想与“全球伦理”问题
十三、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企业家精神
十四、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南
十五、关于编纂《儒藏》的意义和几点意见
后记

精彩书摘

一、论“天人合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董仲舒答汉武帝策问时说,他讲的是“天人相与之际”的学问;扬雄说“圣人……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何晏说另外一位创始者王弼是“始可与言天人之际”的哲学家。唐朝的刘禹锡对柳宗元的批评,说柳宗元的《天说》“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没有弄清楚“天”与“人”的关系。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学问如果没有讨论天人的关系,不能叫做学问。可见,自古以来中国的学者都把天人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他把“天”看成是和人相对立外在的自然界,因此他认为“天”和“人”的关系,一方面“天”有“天”的规律,不因“人”而有所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为不桀亡”;另一方面“人”可以利甩“天”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使之为“人”所用。……

前言/序言

  1947年,我选择读北大哲学系,是想做一位“哲学家”,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探讨一些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但到1949年,一切都改变了,我很快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严格说来接受的是苏联式的教条主义,开始虽然还有点怀疑,很快在各种运动中我真的把那些教条主义当成真理。在“文化大革命”前,我写过不少文章,大概有两类:一类是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学术观点”,例如我参加了批判冯友兰、吴晗的“资产阶级学术观点”;另一类是对中国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研究。在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曾经举办过几次“孔子学术讨论会”、“老子学术讨论会”、“庄子学术讨论会”等等,我都参加了,并且写了文章.这些文章几乎都是武断地给那些哲学家扣上“唯物”或“唯心”、“进步”或“反动”的帽子,算不得什么学术研究,只是把“学术”作为“政治”的工具而已。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80年代,也许我才做一点哲学研究王作。而开始,我还不敢奢望成为一个“哲学家”,只想做一个稍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哲学史家”。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汤一介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既见解独到,又理性、平和,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好窗口。

评分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

评分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

评分

评分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董仲舒答汉武帝策问时说,他讲的是“天人相与之际”的学问;扬雄说“圣人……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何晏说另外一位创始者王弼是“始可与言天人之际”的哲学家。唐朝的刘禹锡对柳宗元的批评,说柳宗元的《天说》“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没有弄清楚“天”与“人”的关系。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学问如果没有讨论天人的关系,不能叫做学问。可见,自古以来中国的学者都把天人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他把“天”看成是和人相对立外在的自然界,因此他认为“天”和“人”的关系,一方面“天”有“天”的规律,不因“人”而有所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为不桀亡”;另一方面“人”可以利甩“天”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使之为“人”所用。

评分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董仲舒答汉武帝策问时说,他讲的是“天人相与之际”的学问;扬雄说“圣人……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何晏说另外一位创始者王弼是“始可与言天人之际”的哲学家。唐朝的刘禹锡对柳宗元的批评,说柳宗元的《天说》“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没有弄清楚“天”与“人”的关系。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学问如果没有讨论天人的关系,不能叫做学问。可见,自古以来中国的学者都把天人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他把“天”看成是和人相对立外在的自然界,因此他认为“天”和“人”的关系,一方面“天”有“天”的规律,不因“人”而有所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为不桀亡”;另一方面“人”可以利甩“天”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使之为“人”所用。

评分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湖北省黄梅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在非有非无之间》等及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儒学十论及外五篇》是由汤一介所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论“天人合一”

评分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

评分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董仲舒答汉武帝策问时说,他讲的是“天人相与之际”的学问;扬雄说“圣人……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何晏说另外一位创始者王弼是“始可与言天人之际”的哲学家。唐朝的刘禹锡对柳宗元的批评,说柳宗元的《天说》“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没有弄清楚“天”与“人”的关系。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学问如果没有讨论天人的关系,不能叫做学问。可见,自古以来中国的学者都把天人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他把“天”看成是和人相对立外在的自然界,因此他认为“天”和“人”的关系,一方面“天”有“天”的规律,不因“人”而有所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为不桀亡”;另一方面“人”可以利甩“天”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使之为“人”所用。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