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缆线务工程(下):光缆线务工程

光电缆线务工程(下):光缆线务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青华 编
图书标签:
  • 光缆工程
  • 光纤通信
  • 光电缆线
  • 线路工程
  • 通信工程
  • 维护
  • 测试
  • 施工
  • 网络建设
  • 光缆线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48893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13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5
字数:48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光电缆线务工程(下):光缆线务工程》从工程应用出发对各类光缆线路工程的施工准备、光缆连接、敷设、安装等工程应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同时介绍了光缆工程的竣工与维护。全书共10章,内容包括光通信的基础知识,光传输系统的组成与实现,光缆及线路设备的结构、功能及应用,光缆连接技术、光缆施工准备、光缆敷设、局内光缆安装,光缆工程的竣工过程,光缆线路维护工作内容及方法,光缆施工新技术——非开挖式敷管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教材或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通信行业线务员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教材。

目录

目录

第1章光通信基础
1.1光学基础
1.1.1光的传播
1.1.2色散及散射
1.1.3干涉与衍射
1.1.4光电效应
1.1.5光的波粒二象性
1.2认识光纤
1.2.1光纤的结构
1.2.2光纤的分类
1.2.3光纤的型号
1.3光纤传输原理
1.3.1光纤导光原理
1.3.2光信号的传输模式
1.3.3单模光纤的传输条件
1.4光纤的基本特性
1.4.1光纤的几何特性
1.4.2光纤的损耗特性
1.4.3光纤的色散特性
1.4.4光纤的机械特性
1.4.5光纤的温度特性
1.5光纤标准
1.6光纤通信的发展
1.6.1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
1.6.2我国光纤通信的发展
1.6.3光纤的发展趋势
1.6.4未来通信展望
实践项目与教学情境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光纤通信系统
2.1光纤通信的特点
2.2光纤通信系统组成
2.3光纤通信系统的分类
2.4SDH技术
2.4.1PDH与SDH的产生
2.4.2SDH的基本网络单元
2.4.3SDH的特点
2.4.4SDH帧结构及速率
2.4.5SDH复用原理
2.4.6SDH网络及保护机制
2.5波分复用技术
2.5.1什么叫波分复用
2.5.2波分复用系统组成原理
2.6全光通信
2.6.1全光通信产生的背景
2.6.2全光网结构
2.6.3全光网的优点
实践项目与教学情境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光缆及线路设备
3.1光缆结构
3.1.1骨架式光缆
3.1.2中心束管式光缆
3.1.3层绞式光缆
3.1.4带状光纤结构光缆
3.1.5其他类型的光缆
3.2光缆种类
3.3光缆的型号与纤序
3.3.1光缆的型号表示
3.3.2纤序的识别
3.4光缆性能
3.4.1传输特性
3.4.2机械特性
3.4.3环境特性
3.5光缆线路设备
3.5.1光缆交接箱
3.5.2光纤配线架
3.5.3光缆接头盒
3.5.4光分/合路器
3.5.5终端盒
实践项目与教学情境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光缆连接技术
4.1光纤连接技术
4.1.1光纤连接的方式
4.1.2光纤连接损耗影响因素
4.1.3光纤熔接
4.1.4光纤的活动连接
4.2光缆接续
4.2.1光缆接续的基本要求
4.2.2光缆接续的特点
4.2.3光缆的接续方法
4.2.4光缆的接续流程
4.3光缆接续的现场监测
实践项目与教学情境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光缆线路施工准备
5.1光缆线路工程
5.1.1光缆通信工程建设程序
5.1.2光缆线路工程特点
5.1.3光缆线路施工范围
5.1.4光缆线路施工程序
5.2光缆线路路由复测
5.2.1路由复测的任务及要求
5.2.2路由复测方法
5.3光缆单盘检验
5.3.1单盘检验的基本要求
5.3.2单盘检验的内容和方法
5.4光缆配盘
5.4.1光缆配盘的要求
5.4.2光缆配盘的方法
5.5光缆的分屯运输
5.5.1分屯运输的准备工作
5.5.2分屯运输的方法和要求
实践项目与教学情境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光缆敷设
6.1光缆敷设的规定和准备工作
6.1.1光缆敷设的规定
6.1.2光缆敷设机具
6.1.3光缆牵引端头的制作
6.2管道光缆敷设
6.2.1管道光缆敷设的准备工作
6.2.2管道光缆敷设方法
6.2.3管道光缆敷设步骤
6.3直埋光缆敷设
6.3.1直埋光缆敷设的准备工作
6.3.2直埋光缆的布放方法
6.3.3直埋光缆的敷设步骤
6.4架空光缆敷设
6.4.1架空光缆线路的一般要求
6.4.2吊挂式架空光缆架设
6.4.3缠绕式架空光缆架设
6.5水底光缆敷设
6.5.1水底光缆敷设流程
6.5.2水底光缆敷设条件
6.5.3水底光缆的埋深与挖沟
6.5.4水底光缆的敷设
实践项目与教学情境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局内光缆安装
7.1进局和局内光缆敷设安装
7.1.1光缆的进局方式
7.1.2进局光缆的敷设安装
7.1.3局内光缆的敷设安装
7.2局内光缆的成端
7.2.1局内光缆成端方式
7.2.2光缆成端要求
7.2.3成端测量
7.3无人中继站光缆的敷设安装
7.3.1无人中继站的安装
7.3.2进站光缆的安装
7.3.3站内光缆的安装
7.4保护地线的安装
实践项目与教学情境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工程竣工
8.1竣工测试
8.1.1竣工测试内容
8.1.2光纤线路损耗测试
8.1.3光纤后向散射曲线测试
8.1.4光缆电性能测试
8.2编制竣工技术文件
8.2.1竣工技术文件编制要求和内容
8.2.2文件编制方法要点
8.3工程验收
8.3.1随工验收
8.3.2初步验收
8.3.3竣工验收
实践项目与教学情境
本章小结
习题

第9章光缆线路维护
9.1光缆线路防护
9.1.1光缆线路的防强电
9.1.2光缆线路的防雷
9.1.3光缆通信线路的防蚀
9.2光缆线路维护
9.2.1光缆线路维护的任务和要求
9.2.2光缆线路维护的内容
9.2.3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
9.3光缆线路故障
9.3.1光缆线路故障种类
9.3.2光缆线路故障抢修
9.3.3光缆线路割接
9.4光缆线路常用仪表
9.4.1光衰减器
9.4.2光源
9.4.3光功率计
9.4.4熔接机
9.4.5光时域反射仪
实践项目与教学情境
本章小结
习题

第10章非开挖式敷管技术
10.1吹缆技术
10.1.1吹缆技术概述
10.1.2母管和微管
10.1.3微缆
10.1.4气吹设备
10.1.5气吹系统配件
10.1.6微缆和微管的敷设技术
10.2顶管技术
10.2.1顶管技术概述
10.2.2顶管掘进机施工
10.2.3定向钻进施工
10.3雨(污)水管道敷管技术
10.3.1雨(污)水管道敷管技术概述
10.3.2雨(污)水管道情况
10.3.3机器人敷管施工
10.3.4人工敷管施工
10.3.5敷管施工过程简介
实践项目与教学情境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光电缆线务工程(下):光缆线务工程 一、 光缆通信系统概述 光缆通信作为现代通信的基石,以其高带宽、低损耗、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本书“光电缆线务工程(下):光缆线务工程”将聚焦于光缆通信系统的具体工程实践,深入探讨从光缆敷设、连接、测试到维护的全过程。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光信号传输原理出发,逐步解析光缆的物理特性、构成要素,以及其在复杂环境下的敷设和保护策略。 1.1 光通信的基本原理与优势 光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将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通过光纤介质传输,再将光信号还原为电信号。与传统的铜缆通信相比,光通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超高带宽: 光信号的频率远高于电信号,意味着其可以携带更多的数据信息,满足当前及未来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如高清视频、大数据传输、5G及未来6G网络等。 超低损耗: 光纤对光的衰减极小,使得信号可以传输更远的距离,减少了中继器的数量,降低了网络建设和维护的成本。 优异的抗干扰能力: 光纤是非导体材料,不受电磁干扰(EMI)、射频干扰(RFI)等影响,特别适合在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中使用,如工业区、电力线路附近等。 保密性强: 光信号不易被窃听,为通信安全提供了保障。 体积小、重量轻: 光缆比同等容量的铜缆更细更轻,便于敷设,尤其是在空间受限的区域。 1.2 光缆的结构与类型 光缆的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它不仅要保护脆弱的光纤,还要适应各种复杂的外部环境。 光纤: 是光缆的核心,负责传输光信号。根据折射率分布,主要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 单模光纤 (SMF): 纤芯直径极小(通常为9微米),只允许一个模式的光传输,损耗低,适合长距离、高带宽传输,是现代长途通信和骨干网的主流选择。 多模光纤 (MMF): 纤芯直径较大(通常为50微米或62.5微米),允许多个模式的光传输,模式色散较大,适合短距离、低成本应用,如数据中心内部连接。 涂敷层 (Coating): 紧密包裹在光纤外层,提供初步的机械保护和防潮功能。 加强件 (Strength Member): 位于光缆中心或围绕光纤束,提供强大的抗拉强度,是光缆能够承受敷设和运行过程中张力而不损坏的关键。常见的材料包括芳纶纱(Kevlar)、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钢丝等。 填充物 (Filling Compound): 填充光缆内部的空隙,起到防水、防潮、缓冲的作用,防止水分侵入和光缆在弯曲时对光纤造成挤压。 内护套 (Inner Jacket): 紧贴在光纤束外,提供额外的保护层。 铠装层 (Armor): (可选)用于在恶劣环境中提供更强的抗压、抗撕裂和防鼠咬能力。可以是钢带铠装、铝带铠装等。 外护套 (Outer Jacket): 光缆最外层的保护层,负责抵御环境因素,如紫外线、磨损、化学腐蚀、温度变化等。材质多样,包括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低烟无卤(LSZH)等,根据应用场景选择。 根据结构和应用场景,光缆可分为多种类型: 直埋光缆: 专为直接埋入地下设计,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防水、防腐性能。 管道光缆: 设计用于敷设在预设的通信管道中,通常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便于吹缆或牵引。 架空光缆: 用于杆路架设,通常具有增强的抗拉强度和耐候性,如ADSS(全介质自支撑)光缆或OPGW(光纤复合架空地线)。 水下光缆: 具有特殊的防水、耐压和抗海流设计,用于跨越江河湖海。 室内光缆: 适用于室内环境,注重防火阻燃和柔韧性。 1.3 光缆通信系统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光缆通信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传输设备: 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的发送端设备(如光发射机)和将光信号转换回电信号的接收端设备(如光接收机)。 光缆线路: 承载光信号传输的物理介质,即前面详述的光缆。 光连接设备: 用于连接光缆段、连接光缆与设备的光器件,包括光纤连接器、光纤熔接盒、光分路器等。 监控与管理设备: 用于实时监测光缆线路的运行状态、性能参数,并进行故障诊断和管理。 二、 光缆的敷设工程 光缆的敷设是光缆线务工程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光缆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敷设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环境条件、经济成本、通信需求以及后期的维护便利性。 2.1 敷设前的准备工作 勘察设计: 线路勘察: 对选定的敷设路径进行实地考察,识别潜在障碍物(如地下管线、电缆、河流、建筑物、陡坡等),评估土壤条件(岩石、沙地、粘土等),确定光缆路由的走向和长度。 资料收集: 收集相关的地下管线图、地形图、地质报告、现有通信设施图等,以避免与已有设施发生冲突。 环境评估: 评估敷设区域的气候条件、腐蚀性物质、活动地质带等,为光缆选择和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设计方案制定: 根据勘察结果,确定光缆的敷设方式(直埋、管道、架空、水下等)、光缆的类型和规格、敷设的深度、保护材料、标识设置等,并绘制详细的施工图纸。 材料准备: 光缆: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类型、规格和长度的光缆,并确保其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 敷设辅料: 包括光缆盘、牵引绳、润滑剂(用于管道敷设)、保护套管、标识带、填充材料、封堵材料等。 保护材料: 用于直埋光缆的保护套、水泥浆、砖块、警戒带等;用于管道光缆的管道、接头、封堵材料等;用于架空光缆的担负钢绞线、抱箍、耐张线夹等。 施工工具: 挖掘设备(挖土机、挖掘机)、牵引设备(牵引机、绞车)、吹缆设备、熔接设备、测试仪表、安全防护用品等。 安全保障: 制定安全规程: 明确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包括交通管制、高空作业、地下作业、用电安全等。 人员培训: 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岗前培训。 应急预案: 制定针对突发情况(如塌方、触电、设备故障等)的应急处置预案。 现场管理: 设立安全员,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和管理。 2.2 主要敷设方式详解 2.2.1 直埋敷设 (Direct Buried Laying) 工艺流程: 挖掘沟槽 → 铺设保护层(细砂或水泥板)→ 敷设光缆 → 回填保护层(沙土、石块、水泥浆)→ 覆盖标识带 → 回填土壤。 技术要点: 沟槽开挖: 沟槽的宽度和深度需符合设计要求。深度一般根据地区土质、活动地质、交通负荷和防冻要求确定,通常在0.8米到1.5米之间。沟槽底部应平整,清除尖锐石块。 保护措施: 在光缆上方和周围铺设柔软的保护材料(如细砂)以缓冲外力。光缆上方应铺设水泥板、红砖或其他防护材料,并埋设醒目的标识带,警示下方有通信光缆,防止今后挖掘施工时误伤。 土壤回填: 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尤其是在交通区域,以防止土壤沉降导致光缆受压。 弯曲半径: 光缆在敷设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弯曲,保持符合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以保护光纤。 适用场景: 适用于郊区、乡村、农田等交通负荷较小、挖掘相对容易的区域。 2.2.2 管道敷设 (Duct Laying) 工艺流程: 管道预制/采购 → 管道敷设/连接 → 管道封堵 → 吹缆/牵引光缆 → 光缆固定/入箱。 技术要点: 管道选择: 根据光缆规格、敷设方式(吹缆或牵引)和环境要求选择合适的管道材质(如 HDPE 塑料管道、PVC 管道)和尺寸。管道应具有良好的抗压、耐腐蚀性能,内壁光滑,摩擦系数小。 管道连接: 管道连接应牢固、密封,防止水分和泥沙侵入。常用的连接方式有热熔连接、机械连接等。 管道封堵: 在管道接口、进出建筑物处等关键位置进行有效封堵,以防止鼠咬、渗水等。 光缆布放: 吹缆: 利用压缩空气将光缆吹入管道,适用于长距离、小摩擦的敷设。需要使用专业的吹缆机和配套的气源、导管。 牵引: 利用牵引绳或钢丝绳将光缆拖入管道,适用于短距离或管道内有障碍物的情况。 润滑: 在吹缆或牵引前,在管道内注入专用的光缆润滑剂,以减小摩擦,提高成功率。 剩余长度: 光缆入箱或固定时,需预留足够的盘留长度,方便今后的维护和连接。 适用场景: 适用于城市道路、新建区域、需要高密度布线或难以直接开挖的区域,也是最常用的敷设方式之一,能提供良好的保护。 2.2.3 架空敷设 (Aerial Laying) 工艺流程: 杆路检查/新建 → 抱杆/挂线 → 敷设光缆(采用特定架空光缆)→ 固定光缆。 技术要点: 杆路选择与加固: 选择承载能力足够、间距合理的现有通信杆路或电力杆路。必要时对杆路进行加固或新建。 担负钢绞线: 对于非自承式架空光缆,需要在杆路上先架设一条高强度的担负钢绞线,光缆通过抱箍等附件绑缚在其下方。 ADSS 光缆: 全介质自支撑光缆,自身具有足够的强度可以直接悬挂在杆路之间,无需担负钢绞线。其结构设计能承受较大的风力、冰雪负荷。 张力控制: 架设时需要严格控制光缆的弛度( Sag ),既要保证一定的弧度以应对温度变化的热胀冷缩,又要避免过大的弛度导致光缆下垂过多,影响安全。 防雷接地: 架空光缆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可靠的防雷接地。 标识: 在杆路和光缆上设置清晰的标识,表明为通信光缆。 适用场景: 适用于农村地区、跨越河流、山谷等难以进行直埋或管道敷设的区域。 2.2.4 水下敷设 (Submarine Laying) 工艺流程: 航线勘察 → 光缆采购与测试 → 抛缆/铺设 → 岸上登陆与连接 → 监测。 技术要点: 特殊光缆: 水下光缆需要具备极强的抗压、耐腐蚀、防水性能,外层通常有铠装层、铅护套等。 航线选择: 避开航道、锚地、海底电缆密集区、地震带等。 抛缆船: 使用专业的抛缆船或铺设船,按照预定航线精确控制光缆的下放速度和位置。 海底固定: 在必要时,如海床不稳定或有拖网作业风险的区域,需要采取加固措施,如埋入海沟、铺设保护石块等。 登陆段保护: 岸上登陆段的光缆需要特别保护,通常敷设在海底沟槽内,并有混凝土或钢管保护。 适用场景: 用于跨越河流、湖泊、海洋,连接大陆与岛屿或不同大陆板块。 三、 光缆的连接与端接 光缆的连接是确保光信号有效传输的关键环节。光缆连接主要包括熔接和端接两种方式,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光纤芯之间精准、低损耗的对接。 3.1 光纤熔接 (Fusion Splicing) 熔接是通过加热熔化光纤两端,使其结合在一起,形成永久性连接。这是目前最常用、损耗最低的连接方式。 原理: 使用高精度的熔接机,通过电弧放电将两根待熔接的光纤芯熔化并融合,同时自动对准光纤,以实现低损耗连接。 工艺流程: 光缆剥离: 剥去光缆外护套、加强件、内护套等,露出光纤束。 光纤剥离: 使用专业的剥纤刀,精确剥去光纤外层涂敷层,露出裸纤。 光纤清洁: 使用无水酒精和无尘纸彻底清洁裸纤表面,去除油污和灰尘。 光纤切割: 使用高精度的光纤切割刀,将裸纤切割成光滑、垂直的端面。切割质量直接影响熔接损耗。 光纤对准与熔接: 将切割好的光纤放入熔接机的光纤夹具中,熔接机自动对准光纤芯,然后通过电弧放电进行熔接。 熔接保护: 熔接完成后,在熔接点上套上热缩保护管,并进行加热收缩,以保护熔接点,恢复光纤的机械强度。 熔接损耗测试: 使用OTDR(时域反射仪)或光功率计测试熔接点的损耗值,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熔接设备: 精密的熔接机是核心设备,其对准精度、放电稳定性等直接影响熔接质量。 技术要点: 环境控制: 熔接作业应在清洁、无风、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避免灰尘、水分和风对熔接过程造成干扰。 光纤端面质量: 光纤端面的平整度、垂直度和清洁度至关重要,任何瑕疵都会导致高损耗。 熔接参数设置: 根据光纤类型和熔接机型号,正确设置熔接电流、放电时间等参数。 避免拉伸: 熔接过程中应避免对光纤施加过大的拉力。 3.2 光纤端接 (Fiber Termination) 端接是指将光纤的末端连接到光连接器上,以便与光设备或另一根光纤进行方便的插拔连接。 工艺流程: 剥离光纤、清洁、切割、粘接或冷接、抛光(对于粘接式)。 端接方式: 粘接式连接器: 工艺: 在连接器陶瓷插芯内注入光纤对接胶(如环氧树脂胶),将切割好的光纤插入,然后进行固化。固化后,通常需要对连接器端面进行抛光,以达到低损耗。 优点: 性能稳定,损耗较低。 缺点: 制作周期长,工艺要求高,对现场操作温度敏感。 预制式连接器 (Mechanical Connector): 工艺: 在连接器内部预设了光纤定位机构和定位胶。将切割好的光纤插入连接器,通过机械方式固定并对准光纤芯,实现连接。 优点: 现场操作简便快捷,无需加热或抛光,适用于紧急抢修。 缺点: 损耗相对粘接式连接器稍高,长时间运行稳定性可能略逊。 直插式连接器 (Field-Installable Connector): 类似于预制式连接器,但结构可能更优化,安装也更为快捷。 连接器类型: 常见的连接器类型包括 SC、LC、FC、ST 等,根据设备接口和应用需求选择。LC 连接器因其体积小、密度高,在数据中心应用广泛。 技术要点: 操作环境: 同样要求清洁、无尘的环境。 光纤端面处理: 端面质量直接影响连接器的性能。 对接胶固化: 粘接式连接器需确保对接胶充分固化。 清洁: 每次连接和断开时,都要清洁连接器端面,保持其清洁。 3.3 光纤连接盒 (Fiber Splice Closure/Joint Box) 光纤连接盒(或称接续盒、光纤接头盒)是用于保护光纤熔接点或光纤端接点的关键设备。 功能: 保护熔接点: 将熔接好的光纤固定在盒内,并与外界环境隔离,防止水分、灰尘、机械损伤等。 整理光纤: 盒内有盘留盘,用于整齐地收纳熔接完成后的余留光纤,避免缠绕和打结。 区分管理: 盒内通常设计有熔接盘,可以将不同光缆的光纤按序熔接,便于管理和查找。 环境防护: 具备防水、防尘、防腐蚀等功能。 类型: 直通式连接盒: 用于连接两段光缆,将光缆中的光纤进行熔接。 分路式连接盒: 用于将一根光缆引入,然后分出多根光缆或连接到分路器。 安装: 密封性: 必须确保连接盒的密封性,防止水分侵入。 固定: 盒体需要牢固地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如人井内、杆塔上、墙壁上等。 盘留管理: 光纤盘留要合理、整齐,长度适宜,不应有死弯。 四、 光缆线路的测试与验收 对新建或维护的光缆线路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收,是确保通信质量、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的必要步骤。 4.1 主要测试仪表 OTDR(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光时域反射仪): 功能: OTDR是光缆线路测试中最核心的仪表。它通过向光纤发射光脉冲,并测量反射和散射光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光纤的长度、损耗、接头损耗、断点位置以及光纤的连接质量。 关键参数: 测量范围、动态范围、事件分辨率、脉冲宽度、测量精度等。 应用: 线路敷设后的首测、故障定位、日常巡检。 光功率计 (Optical Power Meter,OPM) 和光源 (Optical Light Source,OLS): 功能: 用于测量光信号的功率值,或者通过配合光源,测量光链路的总损耗。 应用: 终端设备的入网测试,快速判断链路的通断和大概的损耗情况。 光纤熔接机自带测试功能: 部分高端熔接机在熔接完成后,会自带进行初步的损耗评估。 可视化故障定位仪 (Visual Fault Locator,VFL): 功能: 发射一束可见的红色激光,当激光遇到光纤断裂、弯曲过大或不合格的熔接点时,会在该处产生可见的红光,用于直观地指示故障点,尤其适用于短距离故障的快速定位。 光纤识别仪 (Fiber Identifier): 功能: 在不中断光纤业务的情况下,识别光纤中是否存在光信号、信号的传输方向、信号的频率等,用于在复杂的线路上准确找到目标光纤。 4.2 测试项目与流程 4.2.1 竣工验收测试 (Acceptance Testing) 光纤链路总损耗测试: 使用OTDR或光功率计和光源,测量光纤链路的全部损耗,确保其小于设计允许值。 单模/多模光纤损耗系数测试: 测量每公里光纤的损耗,对照光纤技术参数。 熔接点损耗测试: 使用OTDR精确测量每个熔接点的损耗,确保单个熔接点损耗在0.1dB以内(单模)。 连接器损耗测试: 测量连接器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 OTDR曲线分析: 分析OTDR测试曲线,识别曲线中的事件(如熔接点、连接器、断裂点、弯曲点),评估事件的损耗和反射情况。 光纤长度测试: OTDR可直接测量光纤的总长度。 光纤端面检查: (如果条件允许)使用显微镜检查光纤端面是否有划痕、污垢等。 外观检查: 检查光缆敷设的规范性、标识的清晰度、保护措施的到位情况等。 4.2.2 故障定位与排除 (Fault Location and Repair) 初步诊断: 根据用户报告的故障现象,结合监控系统的告警信息,初步判断故障类型和可能的位置。 OTDR测试: 使用OTDR对疑似故障段进行测试,通过分析曲线来精确定位故障点(断裂、高损耗点、短路等)。 现场确认: 携带工具和备件前往故障地点,根据OTDR提供的坐标信息,进行现场查找和确认。 抢修: 根据故障性质,采取相应的抢修措施,如重新熔接、更换损坏段光缆、更换连接器等。 抢修后测试: 抢修完成后,必须再次进行OTDR测试,确认故障已排除,链路性能恢复正常。 4.3 验收标准 光纤损耗: 各级光缆链路的总损耗应小于设计规定的最大损耗值。 熔接损耗: 单模光纤熔接点的平均损耗应不大于0.05dB,最大值不大于0.1dB。多模光纤根据类型和环境有所不同。 连接器损耗: 插入损耗应小于0.3dB(单模)或0.5dB(多模)。回波损耗应大于35dB(单模PC/UPC)或50dB(单模APC)。 OTDR曲线: 曲线应平滑,无异常的突变点,事件点清晰,损耗值在允许范围内。 光纤长度: 实际长度与设计长度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外观及防护: 光缆敷设应整齐、规范,标识齐全,保护措施到位。 五、 光缆线路的维护与管理 光缆线路的长期稳定运行,离不开系统化的维护和精细化的管理。 5.1 日常巡检与监控 定期巡检: 对光缆线路进行定期(日、周、月)的物理巡检,检查光缆路由、接头盒、端接箱、光缆标志物等是否有异常情况(如塌方、被挖断、水淹、鼠咬、植物缠绕、标识不清等)。 监控系统: 建立完善的光缆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光缆的各项性能参数(如光功率、损耗、误码率等)。通过告警机制,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和已发生的故障。 5.2 预防性维护 环境适应性维护: 关注季节变化对光缆线路的影响,如防汛、防旱、防冻、防雷击等。 定期复测: 对于关键链路或已发现潜在问题的线路,定期使用OTDR进行复测,以便早期发现性能衰减。 备件管理: 建立光缆、接头盒、连接器等常用备件的库存,确保在发生故障时能快速更换。 5.3 故障响应与抢修 快速响应机制: 建立高效的故障报告和响应流程,明确故障处理人员和责任。 专业抢修队伍: 组建具备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的抢修队伍。 标准化抢修流程: 制定标准化的抢修流程,确保抢修工作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经验总结: 对每一次故障处理进行总结,分析故障原因,吸取教训,改进维护策略,防止类似故障再次发生。 5.4 信息化管理 线路档案管理: 建立健全的光缆线路档案,包含设计图纸、敷设记录、测试报告、维护日志、变更记录等。 GIS/BIM应用: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或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光缆线路进行可视化管理,实现线路的精确定位、状态展示和协同维护。 智能化运维: 探索和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光缆线路的预测性维护和智能化运维。 结语 “光电缆线务工程(下):光缆线务工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光缆工程实践指南。从光通信的基本原理出发,详细阐述了光缆的敷设、连接、测试与验收,以及日常的维护管理。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保障现代通信网络的稳定、可靠运行至关重要。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翔实,希望能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相关专业学生以及对光缆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拿到《光电缆线务工程(下):光缆线务工程》这本书,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作为一名项目管理人员,我需要对光缆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协调资源、控制成本、保证工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工程管理框架,包括项目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等各个阶段的关键任务和注意事项。例如,在项目规划阶段,如何进行详细的工程量清单编制,如何评估潜在的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在执行阶段,如何有效地组织施工队伍,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例如甘特图、关键路径法等,以及它们在光缆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帮助我更专业、更高效地管理光缆工程项目。

评分

作为一名在通信运营商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们每天都在与各种光电缆打交道。这次拿到《光电缆线务工程(下):光缆线务工程》这本书,简直像找到了救星一样。之前的学习和培训很多都是零散的,很多时候遇到问题只能靠经验摸索,这次终于有了一本系统性的教材。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光缆的故障排除和应急处理部分。比如,当光缆发生意外中断时,我们该如何快速定位故障点,采用什么样的熔接技术才能保证信号的稳定恢复,以及如何进行日常的巡检和维护,最大限度地预防问题的发生。书中是否能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光缆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还有,对于地下光缆的保护,地埋深度、防护措施的选择,以及与其他管线的交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点,希望能从书中找到更科学、更规范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专业感,柔和的蓝色背景搭配上简洁明了的标题,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技术导向。我一直对通信工程领域充满好奇,特别是光电缆这种看似“幕后英雄”的技术,它支撑着我们现代社会的连接。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但通过工作接触,深感光缆在信息传输中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副标题“光缆线务工程”更是精准地概括了其核心内容,让我对即将深入了解的领域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光缆敷设、连接、维护等一系列复杂的工程环节。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光缆类型,如何进行精确的熔接,以及在各种复杂地形和环境下如何保证光缆的安全性,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细节。我也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很感兴趣,毕竟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应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评分

我是一名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技术非常着迷的爱好者。平时喜欢关注城市发展和通信技术的前沿动态,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光电缆线务工程(下):光缆线务工程》这本书时,我的好奇心立刻被点燃了。虽然我可能不会亲自去进行光缆的铺设和维护,但我非常想了解这个庞大而精密的通信网络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光缆线路的建设过程,从最初的勘察设计,到材料的选择,再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有详尽的描述。例如,在建设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安全规范需要遵守?光缆的接口是如何连接和保护的?如果光缆受到了损坏,修复的过程是怎样的?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工程中的“黑科技”或者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能够让我对这个领域有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评分

我是一位对高科技领域充满兴趣的在校大学生,主修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光通信的基础知识,但对于光缆的实际工程应用,了解得还比较浅显。《光电缆线务工程(下):光缆线务工程》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光缆在实际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例如,对于架空光缆,在风、雪、雷等自然条件下,如何进行张力计算和固定,以保证其长期稳定运行;对于直埋光缆,如何选择合适的土壤条件和防护材料,防止机械损伤和化学腐蚀。此外,书中是否会涉及光缆网络的规划与设计,包括如何根据用户需求和地理环境,合理布局光缆线路,选择最优的传输路径?如果能有相关的图示和工程案例,那将对我学习和理解这些复杂的技术细节非常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