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國榷(全六冊、精裝)
:688.00元
作者:(明)談遷 張宗祥 校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01003727
字數:
頁碼:全6冊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6.365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編年體史籍。明末清初談遷撰。全書正文104捲,捲首4捲。約428萬餘字。作者傢境清貧,以力、文墨事務為生。其以諸傢明吏粗淺,實錄又多有失實,故以《明實錄》為聿,遍考群籍而編此書。記事起子元天曆元年(1328),迄於南明弘光元年(1645)。其中萬曆以後70年篇幅居全書三分之一。該書的特點是對於《明實錄》中避而不淡的一些重要史實,敢於直書;對於明代重要事件,經常將自己以及諸傢的評論並列於後;對於所收史實進行瞭精審考訂。該書清代及民國間均無刊本,故未經改纂。1958年中華書局齣版張宗祥據蔣氏衍芬草堂和盧氏抱經樓兩抄本互校本。
目錄
談遷和國榷
題記
喩序
自序
義例
捲首之一
捲首之二
捲首之三
捲首之四
 捲一 元文宗天曆元年戊辰九月至順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
 捲二 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甲辰至二十匚年丁未
 捲三 太祖洪武元年戊申至二年己酉
 捲四 太祖洪武三年庚戌至四年辛亥
 捲五 太祖洪武五年壬子至七年甲寅
 捲六 太祖洪武八年乙卯至十二年己未
 捲七 太祖洪武十三年庚申至十六年癸亥
 捲八 太祖洪武十七年甲子至二十年丁卯
 捲九 太祖洪武二十一年戊辰至二十五年壬申
 捲十 太祖洪武二十六年癸酉至三十一年戊寅閏五月
 捲十一 太祖洪武三十一年戊寅閏五月至惠宗建文三年辛巳
 捲十二 惠宗建文四年壬午
 捲十三 成祖永樂元年癸未至三年乙酉
 捲十四 成祖永樂四年丙戌至七年己醜
 捲十五 成祖永樂八年庚寅至十一年癸巳
 捲十六 成祖永樂十二年甲午至十六年戊戌
 捲十七 成祖永樂十七年己亥至二十二年甲辰八月
 捲十八 成祖永樂二十二年甲辰八月至仁宗洪熙元年乙巳五月
 捲十九 仁宗洪熙元年乙巳六月至宣宗宣德元年丙午
 捲二十 宣宗宣德二年丁未至三年戊申
 捲二十一 宣宗宣德四年已酉至六年辛亥
……
附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這六冊精裝本的《國榷》是值得所有對明史有深度興趣的人珍藏的。無論是作為案頭工具書,還是作為精讀的經典,它的品質都毋庸置疑。書中的一些校注和索引部分,對於快速定位和交叉參考提供瞭極大的便利,這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我特彆欣賞中華書局在保持古籍風貌的同時,又注重現代讀者的使用習慣,使得這部鴻篇巨製在今天依然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和實用性。可以說,擁有這套書,就如同擁有瞭一把深入探究明代曆史大門的鑰匙,每一次開啓,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中華書局這次的精裝版《國榷》處理得非常到位。翻開書頁,那種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印刷效果,都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特彆是書脊的處理,綫條流暢,字體端莊,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給人一種莊重感。六冊的體量擺在那裏,就足以讓人感受到這項工程的浩大。我特彆喜歡它那種內斂而不失雅緻的風格,沒有過多花哨的裝飾,完全專注於內容的呈現。每一次拿起書本,都像是觸摸到瞭一段凝固的曆史,讓人油然而生敬意。這種實體書的體驗,是電子閱讀無法替代的,它提供瞭一種儀式感,讓閱讀曆史變得更有分量。
評分閱讀《國榷》的過程,就像是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談遷老先生的筆觸,細膩而又富有洞察力,他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錄事件,更是在描摹曆史的肌理和人性的幽微之處。我常常驚嘆於他搜集史料的廣度和深度,那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在他手中都成為瞭構建曆史全景的必要磚石。張宗祥先生的校注工作更是功德無量,繁復的校勘和精準的考證,使得我們這些後學者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原著的內涵。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去思考他筆下的那些人物的抉擇,他們的動機,以及那些時代背景下的無奈與掙紮。這絕不是一本可以囫圇吞棗的書,它需要你全神貫注,細細品味,纔能領會其中蘊含的深意。
評分這部書對明代曆史的研究價值簡直是無可估量。它不僅僅是官修正史的補充,更像是一部民間視角的“另類史記”。談遷的敘述角度,往往能捕捉到官方記錄中缺失的生動細節和民間情緒。我個人對明末清初那段風雲變幻的曆史情有獨鍾,而《國榷》恰好提供瞭一個極其豐富和多維的視角。它讓我看到瞭那些宏大敘事背後的個體命運,感受到瞭時代的洪流如何裹挾著每一個人。每一次翻到新的章節,都像是揭開瞭一層曆史的迷霧,看到的細節越來越多,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也越來越立體和深刻。這是一種紮實的、經得起推敲的學問,讓人信服。
評分初次接觸《國榷》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它的篇幅和內容有些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沉下心來,就會發現它的魅力所在。它不是那種輕快的讀物,需要的是耐心和毅力。然而,正是這種“重”和“深”,纔造就瞭它不可替代的價值。我發現自己逐漸被那種近乎固執的史學精神所感染,談遷的堅持和張宗祥的嚴謹,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的閱讀態度。我開始學著更加審慎地對待曆史材料,不再輕易下判斷,而是努力去理解曆史的復雜性。這本書更像是一位嚴肅的老師,教導我們如何以更謙卑和求真的態度麵對過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