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国榷(全六册、精装)
:688.00元
作者:(明)談遷 张宗祥 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01003727
字数:
页码:全6册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6.365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编年体史籍。明末清初谈迁撰。全书正文104卷,卷首4卷。约428万余字。作者家境清贫,以力、文墨事务为生。其以诸家明吏粗浅,实录又多有失实,故以《明实录》为聿,遍考群籍而编此书。记事起子元天历元年(1328),迄于南明弘光元年(1645)。其中万历以后70年篇幅居全书三分之一。该书的特点是对于《明实录》中避而不淡的一些重要史实,敢于直书;对于明代重要事件,经常将自己以及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对于所收史实进行了精审考订。该书清代及民国间均无刊本,故未经改纂。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和卢氏抱经楼两抄本互校本。
目录
談遷和国榷
题记
喩序
自序
義例
卷首之一
卷首之二
卷首之三
卷首之四
 卷一 元文宗天曆元年戊辰九月至顺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
 卷二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甲辰至二十匚年丁未
 卷三 太祖洪武元年戊申至二年己酉
 卷四 太祖洪武三年庚戌至四年辛亥
 卷五 太祖洪武五年壬子至七年甲寅
 卷六 太祖洪武八年乙卯至十二年己未
 卷七 太祖洪武十三年庚申至十六年癸亥
 卷八 太祖洪武十七年甲子至二十年丁卯
 卷九 太祖洪武二十一年戊辰至二十五年壬申
 卷十 太祖洪武二十六年癸酉至三十一年戊寅閏五月
 卷十一 太祖洪武三十一年戊寅閏五月至惠宗建文三年辛巳
 卷十二 惠宗建文四年壬午
 卷十三 成祖永乐元年癸未至三年乙酉
 卷十四 成祖永乐四年丙戌至七年己丑
 卷十五 成祖永乐八年庚寅至十一年癸巳
 卷十六 成祖永乐十二年甲午至十六年戊戌
 卷十七 成祖永乐十七年己亥至二十二年甲辰八月
 卷十八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八月至仁宗洪熙元年乙巳五月
 卷十九 仁宗洪熙元年乙巳六月至宣宗宣德元年丙午
 卷二十 宣宗宣德二年丁未至三年戊申
 卷二十一 宣宗宣德四年已酉至六年辛亥
……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书对明代历史的研究价值简直是无可估量。它不仅仅是官修正史的补充,更像是一部民间视角的“另类史记”。谈迁的叙述角度,往往能捕捉到官方记录中缺失的生动细节和民间情绪。我个人对明末清初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情有独钟,而《国榷》恰好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和多维的视角。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体命运,感受到了时代的洪流如何裹挟着每一个人。每一次翻到新的章节,都像是揭开了一层历史的迷雾,看到的细节越来越多,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也越来越立体和深刻。这是一种扎实的、经得起推敲的学问,让人信服。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六册精装本的《国榷》是值得所有对明史有深度兴趣的人珍藏的。无论是作为案头工具书,还是作为精读的经典,它的品质都毋庸置疑。书中的一些校注和索引部分,对于快速定位和交叉参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特别欣赏中华书局在保持古籍风貌的同时,又注重现代读者的使用习惯,使得这部鸿篇巨制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可以说,拥有这套书,就如同拥有了一把深入探究明代历史大门的钥匙,每一次开启,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中华书局这次的精装版《国榷》处理得非常到位。翻开书页,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印刷效果,都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特别是书脊的处理,线条流畅,字体端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庄重感。六册的体量摆在那里,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内敛而不失雅致的风格,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完全专注于内容的呈现。每一次拿起书本,都像是触摸到了一段凝固的历史,让人油然而生敬意。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种仪式感,让阅读历史变得更有分量。
评分初次接触《国榷》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它的篇幅和内容有些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沉下心来,就会发现它的魅力所在。它不是那种轻快的读物,需要的是耐心和毅力。然而,正是这种“重”和“深”,才造就了它不可替代的价值。我发现自己逐渐被那种近乎固执的史学精神所感染,谈迁的坚持和张宗祥的严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阅读态度。我开始学着更加审慎地对待历史材料,不再轻易下判断,而是努力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这本书更像是一位严肃的老师,教导我们如何以更谦卑和求真的态度面对过去。
评分阅读《国榷》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谈迁老先生的笔触,细腻而又富有洞察力,他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事件,更是在描摹历史的肌理和人性的幽微之处。我常常惊叹于他搜集史料的广度和深度,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在他手中都成为了构建历史全景的必要砖石。张宗祥先生的校注工作更是功德无量,繁复的校勘和精准的考证,使得我们这些后学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原著的内涵。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思考他笔下的那些人物的抉择,他们的动机,以及那些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与挣扎。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需要你全神贯注,细细品味,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深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