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姆的《基督教释经学》影响了上一代人,本书则将影响这一代人。坊间没有哪一本释经学著作能与此书匹敌。
——大卫·多克里(David Dockery),美南浸信会神学院神学系教务长
《基督教释经学》视野开阔,陈述复杂问题时极其清晰明了,讨论的问题实用性强,特别为学习圣经者和传道人所关注,严格将圣经视为神的话语,着实值得推荐。
——霍华德·马歇尔(Howard Marshall),阿伯丁大学新约教授
本书的原著在美国得到相当好评,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很高兴现在有中译本出现,而且在例证上有本土化的修订。
——陈济民,中华*神学院荣休院长
要解释一本超过1900年历史的圣经实在不容易,我们不能只责怪信徒不用功读经,而是要协助他们明白释经的困难和提供释经的工具,尤其是现代发展的新工具,《基督教释经学》正合乎今天基督徒的需要。
——卢龙光,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院长及教牧事工部主任
本书不但内容丰富,更有很多卓见。另外,本书定位中立持平,不像有些较新的释经书,只着重近代的释经模式,忽略以前释经路向的贡献。本书的中文译本将成为不少有志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弟兄姊妹zui佳的工具。
——邝炳钊,建道神学院圣经研究教授
汉语神学教育一直缺乏一本切合近年圣经研究发展的释经学教科书,《基督教释经学》之能以汉语面世,实在是神学生或有志深入研读圣经的信徒之喜讯。
——孙宝玲,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新约副教授
这是一部圣经阐释学领域的巨著。作者克莱恩、布鲁姆伯格、哈伯三位均为美国丹福神学院的圣经学者。此书涵盖的范围全面,而且容易阅读,内容涉及解释圣经时所碰到的一切重要问题。综合了圣经以外其他学科的睿智,包括哲学、语言学、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等。作者们持守*派信仰的立场,阐述了基督教释经学的学科特征和基本任务,综述了基督教释经学的历史,描述了圣经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阐发了圣经的文本特征和基本释经原则。
这是一本推动这一代的人学习解经的实用手册。书中提供了许多释经的实例,用来说明所讨论的原则。透过此书,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解经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告诉我们该如何解经。
这是一册广受赞誉的释经学教科书。本书的英文版面世之后,被翻译成多种不同文字,得到广泛使用。在许多大学和神学院的课堂上,此书已然成为教科书,深受读者欢迎。原书zui新增订版(2004年)的中文繁体字版曾于2004年在香港基道出版社以《基道释经手册》的书名得以出版,中文繁体字版在原书的例证上作出了本土化的说明,还增加了中文圣经译本的一节,并补充了很多中文参考书目。现在出版的简体字版所依据的就是该繁体字版,原译文经过重新编辑,更为符合大陆读者的语言习惯。
本书属于“基督教文化译丛”,同属此译丛的还有《圣经导读:解经原则》、《圣经导读:按卷读经》、《基督教神学导论》、《基督教概论》和《圣经的来源》等书。
“基督教文化译丛”总序
导言
1. 释经学的必要性
1.1 为何要有释经学
1.2 释经学的定义
1.2.1 释经的艺术和科学
1.2.2 释经者的角色
1.2.3 信息的意思(注:以下分节目录略)
1.3 圣经解释的某些挑战
1.4 永恒的适切性——神圣的因素
1.5 结论
2. 释经的历史
2.1 犹太教的释经
2.2 使徒时期(约公元30-100年)
2.3 教父时期(约公元100-590年)
2.4 中世纪(约公元590-1500年)
2.5 宗教改革(约公元1500-1650年)
2.6 宗教改革之后的时期(约公元1650-1800年)
2.7 现代时期(约公元1800年至今)
3. 近期对释经的文学与社会科学取向
3.1 文学批判学
3.2 对圣经的社会科学取向
4. 正典与译本
4.1 圣经正典
4.2 旧约正典
4.3 新约正典
4.4 正典的判断准则
4.5 正典批判学
4.6 经文与译本
5. 释经者
5.1 释经者的资格
5.2 正确释经的前提
5.3 释经者的前理解
6. 释经的目标
6.1 意思的层次
6.2 以作者为中心的经文意思
6.3 合理的读者——回应释经
6.4 验证我们的释经
7. 释经学的一般法则:散文体
7.1 上下文
7.2 历史文化的背景
7.3 字义
7.4 语法结构的关系
8. 释经学的一般法则:圣经诗体
8.1 诗歌的动态
8.2 希伯来诗体的音韵
8.3 希伯来诗体的结构
8.4 诗体语言
8.5 诗体的较大单元
9. 旧约文体
9.1 叙事文
9.2 法律
9.3 诗体
9.4 先知信息
9.5 智慧文学
9.6 结论
10. 新约文体
10.1 *书文体
10.2 使徒行传文体
10.3 书信文体
10.4 启示录文体
10.5 结论
11. 圣经在今天的运用
11.1 取得资料与理解
11.2 敬拜
11.3 创作礼仪
11.4 系统地阐述神学
11.5 讲道
11.6 教导
11.7 提供牧养关顾
11.8 建造基督徒的属灵生命
11.9 审美享受
11.10 总结
12. 应用
12.1 应用的重要性
12.2 避免错误应用
12.3 合理应用的四步方法
12.4 圣灵的角色
书目(附评注)
释经学工具书
评注书目
圣经版本——英文及中文
圣经版本——原文
经文批判学
字义及其神学意义的研究
词典
神学词典
经文汇编
圣经词典和百科全书
语法分析
地理
古代世界的历史
风俗、文化、社会
年代学
导论和综览
新约对旧约的引用
圣经神学
文学批判学
研究圣经的指引:释经方法和原则
期刊
注释书
主题索引
英汉译名对照表
与我过去阅读的同类书籍相比,这套书最显著的差异化优势在于其国际视野的广度和跨文化的对比分析能力。作者似乎拥有一个巨大的知识地图,能够轻松地在不同地理区域和历史时期之间建立起有效且富有启发性的关联。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引入了许多以往我接触不到的、来自非主流语境下的文献和案例作为佐证,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让我意识到任何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其特定的文化土壤。这种跳脱出单一视角的叙述,使得整本书显得立体而丰满,充满了对话的张力。它引导我思考,在不同的文明背景下,人类面对相似的精神命题时,会展现出何种共通的人性,又会在何种细节处产生迷人的差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流,而非单向的灌输,对于提升一个阅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全球视野,具有不可估量的助益。
评分这本书在深度挖掘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穿透力,它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本质的肌理之中,对我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一次彻底的“刷新”。其中对于一些经典观点的重新诠释,角度之新颖,论证之有力,常常让我感到醍醐灌顶。以往我总觉得某些议题难以捉摸,但经过作者的剖析,那些晦涩的角落被强光照亮,其内在的运作机制和历史的必然性清晰可见。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观点时所持的平衡立场,他既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科学态度,将不同学派的优势与局限性都坦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才是真正的学术担当。这种敢于直面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勇气,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纯粹的知识传授,它更像是一次关于思考方式的深度训练。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文学性的典范,它完全没有我预想中那种刻板的学术论述的枯燥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不是在陈述一套理论体系,而是在讲述一段段引人入胜的史诗故事。他擅长使用丰富的比喻和排比句式,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我特别欣赏其中几处对历史背景的描绘,那种代入感极强,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特定的时代,亲眼见证了思想的碰撞与演变。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精妙的措辞和转折,那种文字带来的美学享受,已经超越了一般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漫游,引领我探索人类思想深处那些宏大而又微妙的纹理。这种平衡感——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优雅——是极难达到的成就,读来令人由衷赞叹。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从拿到它开始,我就被那种沉稳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选用的材质触感温润,色彩搭配上,那种深沉的暗红与米白的字体形成了一种非常和谐的对比,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字体排版的细微之处,那不张扬却极具力量感的衬线体,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庄严而又亲切的氛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厚实适中,墨色清晰不晕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惫。整体来看,这套书不仅仅是一套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将它从书架上取下,指尖划过书脊的触感,都让我对其中蕴含的智慧更加心生敬畏。它放在书桌上,就如同一个无声的宣言,代表着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经典的珍视。这样的用心,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餐式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我甚至开始期待作者团队后续是否会推出其他系列,如果能保持这样的水准,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收藏。
评分从结构安排来看,这本书的逻辑架构清晰得如同精密的手术刀,每一章节的过渡都过渡得自然且富有必然性。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思维习惯,总能在恰到好处的地方引入新的论点,并用前文的积累作为坚实的基础。我注意到,它并非采用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巧妙地采用了螺旋上升的结构,即在不同的层次上反复回溯和深化同一个主题,每一次回归都带来了全新的理解和视角。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系统的整体性。我感觉,读完前三分之一后,后续的内容便如水到渠成般地展开,所有的疑问都在新的论述中得到了巧妙的解答或指引。这种编排上的匠心,无疑是作者深厚功力的一种体现。它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而是构建了一个坚固的认知框架,让人在其中游刃有余地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