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昭著的《中国人类起源神话母题实例与索引 (附光盘)(精)》是为了适应当今大数据背景下学术研 究方法变革而进行的学术创新,基本依据是《中国神 话母题W编目》,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又对原来的母题编 目作出新的修正和补充。本书列举的母题为《中国神 话母题W编目》中划分的10大类型中的W2,本类母题 实例与索引共分为11个类型,4个母题层级,5000多 个母题。
本书从2万余篇中国各民族神话中提取8000多个 母题实例,对母题实例的表述包括母题编码、母题描 述、关联性母题提示、母题实例的描述,以及实例的 民族属性、流传地区、详细出处等多种信息。本书全 面展示中国各民族人类起源与特征神话母题实例的研 究成果,也是各民族人类起源神话研究中有资料集成 性质的工具书。
王宪昭,1966年生,山东冠县人。中国古典文学硕士,民族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各民族神话研究,对神话母题学着力尤多。曾主持完成该领域两项**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研究课题4项。已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化母题研究》《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等著作10部,论文70余篇。
说明
凡例(简本)
凡例(详本)
基本母题检索目录
正文
我最近在深入钻研一些关于文化人类学中“族群认同的建构”这一课题,寻找那些跨越地域和时间的叙事母题如何被特定群体“挪用”和“本土化”的案例。这本书的名字虽然指向性很明确,但更让我好奇的是它处理的深度和广度。我预期它会提供一个极为详尽的语料库,帮助我从神话的表层叙事,一层层剥开,直抵其背后的社会结构与心理需求。特别期待它在比较研究上的建树——那些看似孤立的起源故事,它们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是平行演化,还是存在某种“失落的母源”的线索?如果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经过交叉验证的实例索引,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张通往古代世界观迷宫的导览图,能极大地拓宽我思考的边界。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简单的文本罗列,而是对这些母题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功能性分析。
评分坦白说,学术书籍的索引做得好不好,有时候比正文的精彩程度更能决定它的实用价值。对于像“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这样涉及海量人名、地名、族群名称以及特定神话符号(比如“创世之初的动物原型”、“洪水与重生”等)的著作,一个功能强大的索引系统简直是救命稻草。如果这本书的索引部分(既然书名中特意提到了“索引”)能够做到精准、多维度,例如不仅按族群排序,还能按核心母题的关键词进行交叉检索,那简直是太体贴读者了。我深知整理这类资料的艰辛,它需要耗费研究者无数心血去核对每一个引用和术语的准确性。如果这份索引的严谨程度能与前沿的数据库建设标准对标,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成为未来十年内相关领域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而非仅仅是一本读罢即束之高阁的论著。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的民间文学爱好者,我对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边缘化的声音怀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迷恋。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宝库之丰富,常常令人望而生畏,而系统地梳理其“人类起源”这类核心创世神话,无疑是梳理民族文化脉络的基石。我特别关注的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存压力下,这些神话是如何变异和适应的。例如,生活在高原的族群,他们的创世神话是否更侧重于对“高天”和“河流源头”的描绘?而生活在密林中的族群,他们的叙事中又是否充满了对“大地深处”和“原始森林”的隐喻?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足够丰富的、附带田野调查背景的实例,将是极其宝贵的田野笔记的汇编。我期望它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基于地理和生存模式的、初步的“神话类型学”框架,而非仅仅停留在词语和情节的表面比较上。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定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书系”)立刻让我想起早年间那些经典的人类学田野报告的沉重感和权威性。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论。面对如此庞杂的口头传统和不同程度的文化流变,作者是如何平衡“尊重原始文本的异质性”与“构建可供分析的普适性框架”之间的张力的?我尤其好奇它是否引入了最新的计算语言学或叙事学模型来辅助分析,抑或是坚守传统的民族学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这些古老的神话如何应对现代性的冲击,又如何被重新诠释以服务于当代族群的文化自信,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如果它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既提供坚实的田野基础,又能发出富有洞察力的理论之声,那么它无疑将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式的著作,值得所有关注文化传承与身份构建的学者仔细研读。
评分这部书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它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学术气息。纸张的质感非常出色,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感,这对于一本研究如此宏大主题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封面设计上那种既古典又现代的平衡感,似乎在无声地宣告着,这里面蕴含的不仅仅是陈旧的传说,更是对人类精神根源的深刻追溯。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讲究,字体选择得体,行距舒适,即使是阅读那些拗口的地名或族名,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别提它附带的那张光盘了,在如今数字资源如此丰富的时代,能看到这样精心制作的实体媒介配套,实属难得,想必里面收录了大量原始文本或音频资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的宝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接下来翻开正文充满了期待,它不是一本随随便便就能付梓的书,而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结晶,单从这物理呈现上,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我这个有着阅读癖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