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函《地理大成》五种
《地理大成》五种,共四十七卷,清叶泰撰。泰字九升,婺源人。经史词章,外诠内典,无不洞彻,而尤邃于堪舆之学,凡所宗悉杨曾廖赖之家法,而附会穿凿之学悉屏之也。全书共收有叶九升大升堪舆经典五种,《山法全书》十九卷,为 一集;《平阳全书》十五卷,为 二集;《地理六经注》六卷,为 三集;《罗经拔雾集》三卷,为 四集;《理气四诀》四卷,为 五集。本次影印,以上海九经书局石印本为底本,依诒义堂原本复写,印刷精美清晰,校勘精良,便于读者阅读研究。
19函,《地理大成之一:山法全书》
[清]叶九升撰
全六册,本书裒集古人著作,大旨以杨筠松、吴景鸾二家为主,其论峦头阴阳,尤尊杨氏,而辟廖金精之说。其龙法论九星不取五星之说。其书论龙穴砂水,依次序列,各部种种,法无不备。起于龙法之星辰,终于造坟之作用,系统分明,一贯到底,诚地理书之佼佼者,亦是习峦头之zuijia范本。
20函,《地理大成之二:平阳全书》
[清]叶九升撰
全三册,平阳之学,即堪舆之学也。《平阳全书》,非古今平阳之书搜辑无遗之谓也。平阳大法有三:曰近山,曰平原,曰泽国。平阳之形气有三:曰墩阜,曰眠亘,曰剪水。平阳之理气有三,曰审龙,曰定局,曰吊浜。今所辑备其全法,故曰全书也。叶氏以先贤之著作汗牛充栋,其旨渊以奥,其旨精以妙,学者难得尽窥,故删繁就简,以成是编,覆古穴而证其实,于龙穴砂水之法,别之精而心知其性情,其见自高朗,而入目洞心矣。今平阳全书,传自刘张杨郭之说,其图龙穴砂水之法,注疏卒难得解之辞,使平阳之法,彰著于世,一见能知也。
21函-1,《地理大成之三:地理六经注》
[清]叶九升撰
全一册,《地理六经注》,是叶九升大师对六种堪舆学经典的注解,包括《葬书》、《葬法倒仗》、《灵城精义》、《催官篇》、《天玉经》、《青囊奥语》六种。叶先生认为,人之富贵福泽,天道使之,地灵成之也。有富有贫,有贵有赋,杂处宇内,求其故,是富贵者其先祖父厝所已得地之灵区而贫贱者罕得也。天道渺茫,难可象观;地灵具形,实有迹据。山川融结,后拥前朝,左围右抱,或数百里,或数十里,或里许,或丘壑,间纵气势,迹象不同,而主从之情可掬,则是天地一经融结,毋论大小,便称灵区。若在此安厝祖父遗骸,受山水之拥,从而福荫一如其区之大小,后子孙欲辞却富贵而不能矣。故结集葬法经典六种,而成是编,不啻起郭丘杨曾赖诸先生于一堂,相告以的旨矣。
21函-2,《地理大成之四:罗经指南拔雾集》
[清]叶九升撰
全一册,《罗经指南拔雾集》是一部专论罗经使用的经典著作。罗经该穹壤,测运数,理极广大,毫厘之间,不啻去而千里;辨龙一错,真伪悬殊;立身少偏,祸福顿易,非天下之至精,孰能与于此哉!叶九升大师认为,堪脉之道,不外龙、砂、穴、水、向五字。龙辨生死贵贱,穴分气派有无,砂观精粗美恶,水察之玄阴阳曲直,向则已配合龙穴砂水,祥审其纯疵,以定休咎祸福。其立向之法,以罗经地盘正针为用,以人盘二十八宿五行消砂。消砂以坐山分金二十八宿坐度为主,纳水则以地盘之向,于天盘二十四方位来去之水围住,水性动属阳,昼夜不息,祸福之应速。是以立向为消砂、纳水、乘龙、收山出煞之关键,以及趋吉避凶之枢纽。罗经的使用,关系人之阴阳二宅吉凶兴亡、持续盛衰寿夭穷通者甚大,故应慎之有慎。凡我学堪舆者,岂能不加以精研哉!
21函-3,《地理大成之五:理气四诀》
[清]叶九升撰
全一册,《理气四诀》,包括《永祯诀》、《无事诀》、《通气诀》、《赖公拨砂诀》四种。其四诀均为简便捷诀,详解承气配向纳水之法,龙穴砂水之用,五行生克之理,山川聚散之情,敬诵此诀,执而守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则堪舆之真义得矣。其序曰:今之言堪舆者,好言秘书,惟叶先生曰:天下好书,秘盛行而不秘,其秘而不盛行者,必古人所废弃,或鄙俚不堪,今人见而私相授受也。妖术则有秘授,若道术则昭著于天地间,有何秘书?诚哉斯言!先生不我欺也
作为一个对传统命理和环境学感兴趣的爱好者,我原本以为这套书会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玄乎其玄的描述,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其逻辑性之严谨,远超我的预期。特别是关于“地理六经注”的部分,作者似乎在努力搭建一个可以被验证和推演的框架,而非仅仅是堆砌口诀。它不像有些玄学书籍那样,只告诉你“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例如,在论述形峦与理气如何相互印证时,行文的论述层次分明,从宏观的山川走势到微观的砂水配合,层层递进,辅以大量实例解析,使得原本飘渺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套书的价值,正在于它试图将过去被视为“秘传”的技艺,以一种相对系统化和“科学化”(以当时的认知体系为准)的方式进行梳理和记录,为后学者提供了一套扎实的入门路径,避免了初学者在众说纷纭的民间传说中迷失方向。
评分我对其中关于“平阳全书”的解读尤为着迷,这部分内容展现了古人对人文环境与自然地理结合的深刻洞察力。它不像纯粹的山地风水那样专注于高耸的山峦和河流走向,而是更侧重于在相对平坦的地域内,如何通过建筑布局、村落选址乃至田垄沟渠的设计来趋吉避凶。这部分内容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地理之道并非只关乎帝王将相的陵寝,它同样渗透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书中对不同地貌特征下,如何设置庭院朝向、水池位置的建议,细致到令人发指,简直就是一本古代的居住环境优化手册。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应用到现代居住环境的分析上,发现其核心思想——即顺应自然气场、避免直接冲突——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这种跨越时代的实用性,让我对古代堪舆学家的智慧肃然起敬。
评分总的来说,这套《地理大成全五种》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地理堪舆知识体系,它将“体”(山法、峦头)与“用”(理气)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阅读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包容性”。它没有偏颇地推崇某一家,而是将五种不同的重要学派和技术集合在一起,让读者自行去比较、权衡和选择。这种编纂方式非常明智,它承认了术数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避免了“一家之言”的局限性。对于想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就像一座资料丰富的图书馆,让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那片古老而神秘的知识领域。它不是给你一碗现成的鸡汤,而是提供了制作美食的所有原材料和烹饪指南,考验的是读者的钻研精神和辨析能力。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理气四诀》这部篇章,它无疑是这套书中理论性最强、也最具挑战性的部分。阅读这部分时,我感觉自己仿佛重新回到了课堂上,需要反复对照图表和口诀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像前面几篇那样侧重于形象和直观感受,而是深入到复杂的计算和数理推演之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消砂纳水”的论述,那套严密的逻辑推导体系,显示了理气学派的精妙之处。虽然在实践层面我可能还未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但仅仅是理解其背后的运算规则和哲学基础,就已经受益匪浅。它强迫我去思考,风水不仅仅是“看感觉”,更是一套基于古代宇宙观的复杂系统工程。这种理论上的深度挖掘,使得这套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速成秘籍”的范畴,它是一部需要终身学习和体悟的经典。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惊喜。初次捧起《地理大成全五种》时,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古朴典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内页的纸张厚实,墨迹清晰,即便是流传已久的内容,阅读起来也毫无障碍。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图谱和表格,都经过了精心的排版,线条流畅,标注明确。这对于研究风水堪舆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市面上很多旧籍影印本,要么模糊不清,要么字体细小如蚁,让人望而却步。但这部书的排版布局显然是经过了现代审美的考量,既保留了古籍的原貌神韵,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不同流派理论的区分处理,通过不同的字体或边框设计,使读者在阅读中能自然而然地分辨出“山法全书”的实操与“罗经指南拨雾集”的理论辨析,这种细微之处的用心,体现了编纂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它不仅仅是一套知识的汇集,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每次翻阅都是一种享受,让我想起过去士大夫藏书的讲究与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