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水與人居環境: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成果匯編

21世紀的水與人居環境: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成果匯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呂海峰 編
圖書標籤:
  • 水資源
  • 人居環境
  • 全球論壇
  • 21世紀
  • 環境問題
  • 城市發展
  • 可持續發展
  • 生態環境
  • 人居
  • 環境治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東南方日報齣版社
ISBN:9787806528761
版次:1
商品編碼:1058123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6
字數:28000
正文語種:中文,英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1世紀的水與人居環境: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成果匯編》是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論成果的集大成者,薈萃瞭論壇國內外演講嘉賓的精華,涉及瞭生態文明、水環境治理與創新、藍藻治理、宜居(生態)城市建設等熱點和難點話題,包括呼籲人們親水愛水的《21世紀的水與人居環境無锡宣言》,以及部分參會城市報送的論文材料。《21世紀的水與人居環境: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成果匯編》主要讀者對象為政府領導,有關部門負責人,聯閤國係統專傢,國際組織負責人、規劃設計、建築、環境、房地産等領域的專業人士,科研機構,相關大專院校師生等。

作者簡介

呂海峰,國際人居環境交流專傢,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事會(GFHS)秘書長,聯閤國人居署《全球最佳範例》雜誌亞太版執行社長兼總編輯,長期緻力於城市建設開發和人居環境領域的國內外交流閤作,為打造全球性的人居環境交流平颱不遺餘力,為推動可持續發展持之以恒。

內頁插圖

目錄

開幕式嘉賓緻辭
1、在“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開幕式上的緻辭
江蘇省委常委、無锡市委書記 楊衛澤
2、在“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顧秀蓮
3、在“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
聯閤國友好理事會主席、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事會副主席
努爾·布朗
4、在“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
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總顧問、原財政部部長項懷誠講話
5、在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上的講話
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 萬本太
6、在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開幕式上的緻辭
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徐 鳴
主題大會嘉賓演講
1、堅持環保優先戰略 建設生態宜居名城
無锡市市長 毛小平
2、創新的水管理和可持續的人居環境
國際水協會主席 戴維?卡門
3、湖藻生態係統的迴應
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科學委員會主席 中村正久
4、水可能是這個世紀最大的挑戰
加拿大前環境部長、聯閤國環境署政府管委會主席 戴維?安德森
5、(供水)公共服務與公權市場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公權市場》作者 徐宗威
6、五裏湖水環境問題的診斷與控製對策思考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金相燦
7、發展清潔能源,建設可持續的人居環境
無锡尚德電力董事長兼CEO 施正榮
專題論壇一:湖泊水環境治理與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國際論壇
1、太湖水汙染治理必須實行群防群治
中華環保聯閤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曾曉東
2、尚未察覺的水危機原因 尚未利用的水保護資源
世界非政府組織聯閤會秘書長 泰吉?哈馬德
3、我國水汙染防治工作曆程
國傢環保局原副局長、研究員 王揚祖
4、加快建立太湖流域水環境保護補償機製
中國環境保護部國傢環境評估中心顧問、原國傢環保總局自然生態司副司長王德輝
5、湖泊水環境治理與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江蘇省太湖辦主任 硃鐵軍
6、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水利新機遇
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總商務官 高大偉
7、湖泊生態係統穩定轉換與生態修復原則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劉永定
8、湖泊生態恢復的方法與途徑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秦伯強
9、以水為綱,依水建市,全麵推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南昌市市政府副秘書長 鬍 燾
10、高效微生物及固定化技術在河湖水質修復中的應用
HESTIUN投資公司全球CEO 理查德?格萊尼爾
11、廢水及汙泥資源化利用
蘇伊士環境集團中國區總裁 高德輝
12、猶他藍藻生物燃料與碳再利用
美國恒德集團首席科學傢 楊黎明
專題論壇二:宜居城市建設國際論壇
1、加強垃圾治理,保障人居環境
中國城市環衛協會理事長 郝聖錕
2、走節約型道路,建生態宜居城市
——江蘇城鄉規劃建設:從策略到行動
江蘇省建設廳廳長 周嵐
3、打造山水名城 建設宜居城市
無锡市副市長 吳建選
4、濱水生態城市
國際生態城市建設者協會主席 理查德?瑞吉斯特
5、協助改善無锡水環境
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廣田隆一郎
6、建設宜居傢園 構建和諧揚州
揚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張愛軍
7、世界級湖居文化與高尚生活理想
江蘇陽光置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瀋洵
8、建設綠色居住小區,提升城市文化
住建部住宅産業化促進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博士後 尹伯悅
9、加拿大臨湖城市發展藉鑒
加拿大寶佳國際建築師有限公司駐華首席代錶 高 誌
10、營造和諧共生人居環境,創建生態生命中心示範機製
中國無锡聚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浦 東
經驗交流:
1、乘風破浪 開拓進取
——無锡市開創環保工作新局麵
無锡市環境保護局
2、突齣“南船北馬”文化 打造中國“運河之都”
淮安市人民政府
3、治理水環境 修復水生態
常熟市人民政府
4、創新三大機製 探索環保新路
嘉興市環境保護局

精彩書摘

由中華環保聯閤會、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事會、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及無锡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是關於可持續人居環境的一次高級彆的會議,是研討宜居城市和生態城市建設理論與實踐的一次盛會。我謹代錶環境保護部對論壇的召開錶示熱烈祝賀!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態城市建設、生態村鎮建設方興未艾,城鄉人居環境麵貌日新月異。古往今來,“安居樂業”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夢想,“居者有其屋”是各國政府緻力的工作目標。古人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是生命之源,人居之本。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是城鄉人居建設與發展的基本需求,區域水資源、水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劣決定瞭該區域人居環境質量的優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果一方水土資源受到汙染,不僅人居環境受到破壞,甚至會危及一方人的健康和生存。教訓是深刻的,經驗是寶貴的。前不久,在武漢召開的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圍繞“讓湖泊休養生息一全球挑戰與中國創新”這個主題,深入研討江河湖泊保護和治理經驗。本次論壇組委會分發的《警鍾與行動》一書記錄瞭無锡對2007年太湖水汙染的反思,以及無锡大規模的治水曆程和經驗。這些都值得各地藉鑒和學習。
2008年鬍錦濤總書記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提齣讓全國的江河湖泊休養生息。這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其實質是堅持以人為本,遵循自然規律,以水環境容量和承載力為基礎,統籌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關係,積極主動給江河湖泊以人文關懷,采取綜閤手段,提高水生態係統的服務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太湖的治理工作,把太湖列為國傢重點整治的“三河三湖”之一。近年來,國務院有關部門、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地方人民政府,加大瞭太湖流域水環境綜閤治理的工作力度,在太湖水汙染防治立法和執法、體製機製創新、環保統一監管、部門分工協作等方麵取得瞭積極進展,太湖流域水環境綜閤治理取得瞭階段性成效。今年4至8月太湖水質監測的結果錶明,今年太湖水質總體好於往年同期水平,未齣現大規模藍藻暴發,太湖流域生態建設、汙染減排和藍藻防控工作成效初步顯現。
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中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成果的精華,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共生為宗旨,以建設可持續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容,引導人們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協同發展。

前言/序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居環境係統中不可替代的稀缺資源。然而隨著人類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淡水短缺和水汙染愈演愈烈。據聯閤國統計,發展中國傢有90%以上的汙水實行無處理排放,全球河流穩定流量的40%左右已被汙染,對海洋的汙染同樣令人震驚。目前世界上有11億人口缺乏安全飲用的水,每年有300萬到400萬人死於和水有關的疾病。到2030年,全球將有47%的人口居住在用水高度緊張的地區。全球水危機使人類及其賴以聚居的生態環境都麵臨著日益嚴峻的威脅和挑戰,已經成為舉世之痛。
  中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列為世界上12個貧水國之一。30年來,我國的GDP平均每年增長9.8 茗,但這種增長也付齣瞭慘重的代價,水環境受到嚴重汙染。水已經成為製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
  聯閤國韆年發展目標提齣要在2015年使無法持續獲得安全飲用水的人口比例減半。聯閤國大會在其第58/218號決議中宣布2005-2015年為“生命之水”國際行動10年,反映瞭國際社會對水問題重要性的認識和在全球解決這一問題的意願。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節水與水環境治理,狠抓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2008年初,鬍錦濤總書記在視察淮河時提齣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恢復生機。作為中國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水環境的治理正是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積極應對水危機的一個縮影。以無锡為代錶的環太湖流域城市在轉變發展模式、應對水危機和改善人居環境方麵付齣瞭巨大的努力,取得瞭積極的成就,並總結齣瞭一係列成功做法,得到溫傢寶總理和國傢主管部門的肯定。
  在此背景下,由中華環保聯閤會、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事會、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和無锡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於2009年11月8日一10日在無锡成功舉辦,主題為“21世紀的水與人居環境”,宗旨是“保障水安全,建設可持續的人居環境”,國內外濱水城市代錶、知名專傢、世界500強企業等500餘人齣席瞭會議,分享水資源管理和人居環境建設方麵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論壇發錶瞭《21世紀的水與人居環境無锡宣言》,舉辦瞭無锡水展等科技文化主題活動,得到海內外的高度評價。
《城市生命綫:現代基礎設施規劃與可持續發展》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代城市發展所麵臨的核心挑戰——如何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構建高效、韌性且可持續的基礎設施係統。我們聚焦於水資源管理、能源供應、交通網絡、廢物處理以及信息通信技術(ICT)基礎設施的集成與創新。全書旨在提供一套跨學科的理論框架與實用的規劃策略,以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短缺以及日益增長的城市人口壓力,確保城市生命綫的安全與繁榮。 第一部分:城市基礎設施的範式轉變 第一章:從灰色到綠色:基礎設施理念的演進 本章追溯瞭基礎設施規劃的曆史脈絡,從20世紀以集中式、大規模工程為主導的“灰色基礎設施”時代,轉嚮21世紀強調生態係統服務、低影響開發(LID)和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的“綠色基礎設施”時代。我們將探討技術進步如何重塑城市規劃者的思維,強調係統互聯性而非孤立組件的重要性。重點討論瞭韌性(Resilience)和適應性(Adaptability)如何成為衡量現代基礎設施質量的關鍵指標,而不僅僅是容量和效率。 第二章:數據驅動的城市決策:智能基礎設施的基石 隨著物聯網(IoT)、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AI)技術的成熟,城市基礎設施正邁入“智能”時代。本章詳述瞭如何利用實時數據流來優化基礎設施的運營、預測維護需求並提高資源分配的準確性。內容涵蓋智能電網(Smart Grids)在平衡可再生能源供需方麵的作用,智能交通係統(ITS)如何緩解擁堵,以及傳感器網絡在監測水質和結構健康中的應用。此外,我們也將審視數據隱私和網絡安全在構建高連接性基礎設施係統中所帶來的新挑戰。 第二部分:核心生命綫的精細化管理 第三章:水安全與循環經濟:超越傳統的供水與排汙 本部分聚焦於城市水係統的重構。我們不再將水視為單一的、綫性的供應與排放過程,而是視作一個循環經濟的閉環係統。內容包括:先進的膜過濾技術和分布式水處理係統如何實現水資源的高效迴用;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實踐,強調就地消納與淨化;以及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如洪澇和乾旱)的綜閤風險管理策略。本章特彆關注瞭地下水資源的科學勘探與保護,以及跨區域水資源調度的復雜性。 第四章:能源轉型與城市能耗的未來 麵對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緊迫性,本章探討瞭城市如何通過能源係統的去中心化和脫碳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詳細分析瞭分布式發電(如屋頂太陽能、社區微電網)的集成策略,以及儲能技術(如電池、熱儲能)如何增強電網的穩定性。我們還探討瞭建築能效提升(零能耗建築、被動式設計)在減少城市總能耗中的決定性作用,並介紹瞭利用餘熱和廢棄物能(Waste-to-Energy)的創新路徑。 第五章:交通與流動的未來:多模式集成與零排放 本章考察瞭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如何從以私傢車為中心轉嚮以人為本的多模式齣行網絡。內容包括:對快速公交係統(BRT)和軌道交通的持續投資策略;電動汽車(EVs)充電基礎設施的閤理布局與電網負荷管理;以及共享齣行、按需齣行服務(MaaS)與城市規劃的深度融閤。關鍵在於如何通過“最後一公裏”解決方案(如步行友好街道和自行車道網絡)促進主動齣行,減少碳足跡。 第六章:廢棄物管理的創新:從綫性處理到資源化 傳統“收集-填埋”模式的不可持續性促使我們重新定義城市廢棄物管理。本章深入探討瞭源頭減量、高效分類迴收係統的構建,以及先進的熱處理技術(如氣化、熱解)在能源迴收中的應用。特彆關注瞭有機廢棄物的厭氧消化技術,用於生産沼氣和高質量的土壤改良劑,從而實現養分和能源的循環利用。 第三部分:規劃、治理與金融的挑戰 第七章:跨部門協作與基礎設施韌性規劃 基礎設施的有效運作依賴於多學科、多層級的協作。本章討論瞭規劃部門、公用事業公司、私營部門和市民社會之間構建閤作治理框架的重要性。我們闡述瞭如何進行係統性脆弱性評估,識彆關鍵基礎設施之間的級聯失效風險(例如,電力中斷對水泵站和交通信號燈的影響),並製定主動性的風險緩解和災後快速恢復計劃。 第八章:金融創新與基礎設施投資的可持續性 大規模、長周期的基礎設施項目需要創新的融資機製。本章分析瞭公私閤營(PPP)模式的適用性與風險規避策略,探討瞭綠色債券、影響力投資在基礎設施融資中的新興作用。同時,本章也強調瞭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中必須納入環境和社會外部性成本(如碳排放、社區健康影響),以確保投資決策的長期可持續性。 第九章:新興挑戰與麵嚮未來的規劃原則 本書最後一部分展望瞭未來十年城市基礎設施麵臨的不可預見的挑戰,包括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增加、地緣政治對供應鏈的衝擊、以及如何確保基礎設施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避免“數字鴻溝”或“服務差距”)。總結瞭麵嚮未來規劃的五大核心原則:集成性、適應性、低碳化、數字化和包容性。 目標讀者 本書麵嚮城市規劃師、土木工程師、環境科學傢、公共管理人員、基礎設施投資者以及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高校師生和政策製定者。它既是專業人士的案頭參考,也是政策研討的重要參考資料。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都頗為關注的讀者,我對於《21世紀的水與人居環境: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成果匯編》這本書充滿瞭期待。2009年的全球人居環境論壇,本身就代錶著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匯聚瞭當時最前沿的智慧和最迫切的思考。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水”的討論感興趣。水資源短缺、水汙染,這些全球性的挑戰,無時無刻不在拷問著人類的未來。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關於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創新技術和管理模式?比如,如何在工業、農業、生活用水之間找到更閤理的分配機製?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減少汙染?又或者,它是否會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在不同地區,人類是如何剋服水資源睏境,實現綠色發展的?我相信,圍繞“水”的深入探討,將直接關係到我們能否擁有一個健康的“人居環境”。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這些關心城市發展和人類生存環境的人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視角。2009年的全球人居環境論壇,匯聚瞭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傢、學者和決策者,他們就21世紀人類麵臨的水資源挑戰和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展開瞭深入的探討。這本書正是這一盛會的成果結晶,它不僅僅是一份會議記錄,更是一份對未來方嚮的思考和探索。 從這本書的名稱就能感受到其宏大的主題——“21世紀的水與人居環境”。水,作為生命之源,其緊缺與汙染問題在當今世界日益嚴峻,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人居環境,更是承載著人類的衣食住行,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感和健康。這兩者緊密相連,密不可分。本書深入剖析瞭水資源在人居環境建設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在日益增長的人口和城市化進程中,實現水資源的閤理利用與保護,並在此基礎上構建更加宜居、健康、可持續的人居環境。我相信,這本書會為我們揭示許多關於水資源管理、綠色建築、城市規劃等方麵的創新理念和實踐經驗,這些都將是我們在麵對未來挑戰時的重要參考。

評分

我一直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希望。它匯集瞭2009年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的精華,而這個論壇本身就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交流平颱,聚集瞭眾多在人居環境領域有著深厚造詣的專傢。 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人居環境”的討論。這個詞語包含瞭太多層麵的意義,從最基本的居住安全、舒適,到更深層次的社區活力、文化傳承,再到更宏觀的生態平衡、資源節約。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些創新的思路,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經濟條件下,構建既能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又能尊重自然規律的人居環境?特彆是書中關於“21世紀”的視角,意味著它必然會關注到當下和未來可能齣現的挑戰,比如氣候變化、資源枯竭、人口老齡化等對人居環境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或者至少能引發我們對這些問題的深刻反思。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它指嚮瞭一個非常宏大且緊迫的議題——“21世紀的水與人居環境”。2009年的全球人居環境論壇,聽起來就是一個匯聚瞭世界頂尖智慧的盛會,而這本書正是這場盛會的成果結晶。 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呈現齣怎樣的“成果”。“水”作為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在21世紀麵臨的挑戰必然是多方麵的,包括氣候變化帶來的旱澇不均、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水汙染、以及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等等。這本書是否會深度剖析這些問題?它是否會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議,抑或是介紹一些創新的技術和解決方案,來應對這些嚴峻的挑戰?同時,“人居環境”的範疇也十分廣泛,從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到社區建設、生活方式,都與之息息相關。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描繪齣一幅21世紀理想人居環境的藍圖,並指引我們如何一步步走嚮這個目標。

評分

在當今社會,對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討論愈發重要,而“水”和“人居環境”無疑是其中兩個最核心的議題。這本書,作為2009年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的成果匯編,似乎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窗口,去窺探當時全球頂尖的專傢們是如何思考這些問題的。 我特彆關注書中可能探討的“人居環境”方麵的內容。一個健康、宜居的人居環境,不僅僅是舒適的居住空間,更應該包含良好的生態係統、便捷的公共服務、以及充滿活力的社區文化。這本書是否會分享一些在不同城市和地區,如何通過創新的城市規劃、綠色建築技術、或者社區治理模式,來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一些超越理論的、具有實踐意義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可持續的人居環境”是如何一步步被構建齣來的,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公眾的參與和政府的引導分彆扮演瞭怎樣的角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