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水与人居环境: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成果汇编

21世纪的水与人居环境: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成果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海峰 编
图书标签:
  • 水资源
  • 人居环境
  • 全球论坛
  • 21世纪
  • 环境问题
  • 城市发展
  • 可持续发展
  • 生态环境
  • 人居
  • 环境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8065287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812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字数:28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1世纪的水与人居环境: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成果汇编》是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论成果的集大成者,荟萃了论坛国内外演讲嘉宾的精华,涉及了生态文明、水环境治理与创新、蓝藻治理、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等热点和难点话题,包括呼吁人们亲水爱水的《21世纪的水与人居环境无锡宣言》,以及部分参会城市报送的论文材料。《21世纪的水与人居环境: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成果汇编》主要读者对象为政府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联合国系统专家,国际组织负责人、规划设计、建筑、环境、房地产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科研机构,相关大专院校师生等。

作者简介

吕海峰,国际人居环境交流专家,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GFHS)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亚太版执行社长兼总编辑,长期致力于城市建设开发和人居环境领域的国内外交流合作,为打造全球性的人居环境交流平台不遗余力,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持之以恒。

内页插图

目录

开幕式嘉宾致辞
1、在“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 杨卫泽
2、在“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顾秀莲
3、在“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联合国友好理事会主席、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副主席
努尔·布朗
4、在“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总顾问、原财政部部长项怀诚讲话
5、在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的讲话
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 万本太
6、在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徐 鸣
主题大会嘉宾演讲
1、坚持环保优先战略 建设生态宜居名城
无锡市市长 毛小平
2、创新的水管理和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国际水协会主席 戴维?卡门
3、湖藻生态系统的回应
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科学委员会主席 中村正久
4、水可能是这个世纪最大的挑战
加拿大前环境部长、联合国环境署政府管委会主席 戴维?安德森
5、(供水)公共服务与公权市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公权市场》作者 徐宗威
6、五里湖水环境问题的诊断与控制对策思考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金相灿
7、发展清洁能源,建设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无锡尚德电力董事长兼CEO 施正荣
专题论坛一:湖泊水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国际论坛
1、太湖水污染治理必须实行群防群治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曾晓东
2、尚未察觉的水危机原因 尚未利用的水保护资源
世界非政府组织联合会秘书长 泰吉?哈马德
3、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历程
国家环保局原副局长、研究员 王扬祖
4、加快建立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中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评估中心顾问、原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司副司长王德辉
5、湖泊水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江苏省太湖办主任 朱铁军
6、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利新机遇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商务官 高大伟
7、湖泊生态系统稳定转换与生态修复原则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刘永定
8、湖泊生态恢复的方法与途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秦伯强
9、以水为纲,依水建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南昌市市政府副秘书长 胡 焘
10、高效微生物及固定化技术在河湖水质修复中的应用
HESTIUN投资公司全球CEO 理查德?格莱尼尔
11、废水及污泥资源化利用
苏伊士环境集团中国区总裁 高德辉
12、犹他蓝藻生物燃料与碳再利用
美国恒德集团首席科学家 杨黎明
专题论坛二:宜居城市建设国际论坛
1、加强垃圾治理,保障人居环境
中国城市环卫协会理事长 郝圣锟
2、走节约型道路,建生态宜居城市
——江苏城乡规划建设:从策略到行动
江苏省建设厅厅长 周岚
3、打造山水名城 建设宜居城市
无锡市副市长 吴建选
4、滨水生态城市
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者协会主席 理查德?瑞吉斯特
5、协助改善无锡水环境
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广田隆一郎
6、建设宜居家园 构建和谐扬州
扬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张爱军
7、世界级湖居文化与高尚生活理想
江苏阳光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洵
8、建设绿色居住小区,提升城市文化
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博士后 尹伯悦
9、加拿大临湖城市发展借鉴
加拿大宝佳国际建筑师有限公司驻华首席代表 高 志
10、营造和谐共生人居环境,创建生态生命中心示范机制
中国无锡聚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浦 东
经验交流:
1、乘风破浪 开拓进取
——无锡市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无锡市环境保护局
2、突出“南船北马”文化 打造中国“运河之都”
淮安市人民政府
3、治理水环境 修复水生态
常熟市人民政府
4、创新三大机制 探索环保新路
嘉兴市环境保护局

精彩书摘

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及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是关于可持续人居环境的一次高级别的会议,是研讨宜居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一次盛会。我谨代表环境保护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村镇建设方兴未艾,城乡人居环境面貌日新月异。古往今来,“安居乐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梦想,“居者有其屋”是各国政府致力的工作目标。古人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生命之源,人居之本。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城乡人居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区域水资源、水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决定了该区域人居环境质量的优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一方水土资源受到污染,不仅人居环境受到破坏,甚至会危及一方人的健康和生存。教训是深刻的,经验是宝贵的。前不久,在武汉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围绕“让湖泊休养生息一全球挑战与中国创新”这个主题,深入研讨江河湖泊保护和治理经验。本次论坛组委会分发的《警钟与行动》一书记录了无锡对2007年太湖水污染的反思,以及无锡大规模的治水历程和经验。这些都值得各地借鉴和学习。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让全国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这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其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以水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为基础,统筹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积极主动给江河湖泊以人文关怀,采取综合手段,提高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太湖的治理工作,把太湖列为国家重点整治的“三河三湖”之一。近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地方人民政府,加大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力度,在太湖水污染防治立法和执法、体制机制创新、环保统一监管、部门分工协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4至8月太湖水质监测的结果表明,今年太湖水质总体好于往年同期水平,未出现大规模蓝藻暴发,太湖流域生态建设、污染减排和蓝藻防控工作成效初步显现。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的精华,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共生为宗旨,以建设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容,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协同发展。

前言/序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居环境系统中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然而随着人类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淡水短缺和水污染愈演愈烈。据联合国统计,发展中国家有90%以上的污水实行无处理排放,全球河流稳定流量的40%左右已被污染,对海洋的污染同样令人震惊。目前世界上有11亿人口缺乏安全饮用的水,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到2030年,全球将有47%的人口居住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地区。全球水危机使人类及其赖以聚居的生态环境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已经成为举世之痛。
  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列为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30年来,我国的GDP平均每年增长9.8 茗,但这种增长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水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要在2015年使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半。联合国大会在其第58/218号决议中宣布2005-2015年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10年,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水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全球解决这一问题的意愿。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节水与水环境治理,狠抓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淮河时提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作为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水环境的治理正是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应对水危机的一个缩影。以无锡为代表的环太湖流域城市在转变发展模式、应对水危机和改善人居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就,并总结出了一系列成功做法,得到温家宝总理和国家主管部门的肯定。
  在此背景下,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于2009年11月8日一10日在无锡成功举办,主题为“21世纪的水与人居环境”,宗旨是“保障水安全,建设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国内外滨水城市代表、知名专家、世界500强企业等500余人出席了会议,分享水资源管理和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论坛发表了《21世纪的水与人居环境无锡宣言》,举办了无锡水展等科技文化主题活动,得到海内外的高度评价。
《城市生命线:现代基础设施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构建高效、韧性且可持续的基础设施系统。我们聚焦于水资源管理、能源供应、交通网络、废物处理以及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的集成与创新。全书旨在提供一套跨学科的理论框架与实用的规划策略,以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以及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压力,确保城市生命线的安全与繁荣。 第一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式转变 第一章:从灰色到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演进 本章追溯了基础设施规划的历史脉络,从20世纪以集中式、大规模工程为主导的“灰色基础设施”时代,转向21世纪强调生态系统服务、低影响开发(LID)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绿色基础设施”时代。我们将探讨技术进步如何重塑城市规划者的思维,强调系统互联性而非孤立组件的重要性。重点讨论了韧性(Resilience)和适应性(Adaptability)如何成为衡量现代基础设施质量的关键指标,而不仅仅是容量和效率。 第二章:数据驱动的城市决策:智能基础设施的基石 随着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成熟,城市基础设施正迈入“智能”时代。本章详述了如何利用实时数据流来优化基础设施的运营、预测维护需求并提高资源分配的准确性。内容涵盖智能电网(Smart Grids)在平衡可再生能源供需方面的作用,智能交通系统(ITS)如何缓解拥堵,以及传感器网络在监测水质和结构健康中的应用。此外,我们也将审视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在构建高连接性基础设施系统中所带来的新挑战。 第二部分:核心生命线的精细化管理 第三章:水安全与循环经济:超越传统的供水与排污 本部分聚焦于城市水系统的重构。我们不再将水视为单一的、线性的供应与排放过程,而是视作一个循环经济的闭环系统。内容包括:先进的膜过滤技术和分布式水处理系统如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回用;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实践,强调就地消纳与净化;以及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涝和干旱)的综合风险管理策略。本章特别关注了地下水资源的科学勘探与保护,以及跨区域水资源调度的复杂性。 第四章:能源转型与城市能耗的未来 面对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紧迫性,本章探讨了城市如何通过能源系统的去中心化和脱碳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详细分析了分布式发电(如屋顶太阳能、社区微电网)的集成策略,以及储能技术(如电池、热储能)如何增强电网的稳定性。我们还探讨了建筑能效提升(零能耗建筑、被动式设计)在减少城市总能耗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介绍了利用余热和废弃物能(Waste-to-Energy)的创新路径。 第五章:交通与流动的未来:多模式集成与零排放 本章考察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如何从以私家车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的多模式出行网络。内容包括:对快速公交系统(BRT)和轨道交通的持续投资策略;电动汽车(EVs)充电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与电网负荷管理;以及共享出行、按需出行服务(MaaS)与城市规划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如步行友好街道和自行车道网络)促进主动出行,减少碳足迹。 第六章:废弃物管理的创新:从线性处理到资源化 传统“收集-填埋”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促使我们重新定义城市废弃物管理。本章深入探讨了源头减量、高效分类回收系统的构建,以及先进的热处理技术(如气化、热解)在能源回收中的应用。特别关注了有机废弃物的厌氧消化技术,用于生产沼气和高质量的土壤改良剂,从而实现养分和能源的循环利用。 第三部分:规划、治理与金融的挑战 第七章:跨部门协作与基础设施韧性规划 基础设施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多学科、多层级的协作。本章讨论了规划部门、公用事业公司、私营部门和市民社会之间构建合作治理框架的重要性。我们阐述了如何进行系统性脆弱性评估,识别关键基础设施之间的级联失效风险(例如,电力中断对水泵站和交通信号灯的影响),并制定主动性的风险缓解和灾后快速恢复计划。 第八章:金融创新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可持续性 大规模、长周期的基础设施项目需要创新的融资机制。本章分析了公私合营(PPP)模式的适用性与风险规避策略,探讨了绿色债券、影响力投资在基础设施融资中的新兴作用。同时,本章也强调了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中必须纳入环境和社会外部性成本(如碳排放、社区健康影响),以确保投资决策的长期可持续性。 第九章:新兴挑战与面向未来的规划原则 本书最后一部分展望了未来十年城市基础设施面临的不可预见的挑战,包括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增加、地缘政治对供应链的冲击、以及如何确保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避免“数字鸿沟”或“服务差距”)。总结了面向未来规划的五大核心原则:集成性、适应性、低碳化、数字化和包容性。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城市规划师、土木工程师、环境科学家、公共管理人员、基础设施投资者以及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师生和政策制定者。它既是专业人士的案头参考,也是政策研讨的重要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关心城市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2009年的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决策者,他们就21世纪人类面临的水资源挑战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这本书正是这一盛会的成果结晶,它不仅仅是一份会议记录,更是一份对未来方向的思考和探索。 从这本书的名称就能感受到其宏大的主题——“21世纪的水与人居环境”。水,作为生命之源,其紧缺与污染问题在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人居环境,更是承载着人类的衣食住行,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和健康。这两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本书深入剖析了水资源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和城市化进程中,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宜居、健康、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我相信,这本书会为我们揭示许多关于水资源管理、绿色建筑、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创新理念和实践经验,这些都将是我们在面对未来挑战时的重要参考。

评分

我一直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它汇集了2009年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的精华,而这个论坛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交流平台,聚集了众多在人居环境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 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人居环境”的讨论。这个词语包含了太多层面的意义,从最基本的居住安全、舒适,到更深层次的社区活力、文化传承,再到更宏观的生态平衡、资源节约。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创新的思路,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条件下,构建既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能尊重自然规律的人居环境?特别是书中关于“21世纪”的视角,意味着它必然会关注到当下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比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人口老龄化等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者至少能引发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反思。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都颇为关注的读者,我对于《21世纪的水与人居环境: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成果汇编》这本书充满了期待。2009年的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本身就代表着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汇聚了当时最前沿的智慧和最迫切的思考。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水”的讨论感兴趣。水资源短缺、水污染,这些全球性的挑战,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人类的未来。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比如,如何在工业、农业、生活用水之间找到更合理的分配机制?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又或者,它是否会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在不同地区,人类是如何克服水资源困境,实现绿色发展的?我相信,围绕“水”的深入探讨,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拥有一个健康的“人居环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指向了一个非常宏大且紧迫的议题——“21世纪的水与人居环境”。2009年的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听起来就是一个汇聚了世界顶尖智慧的盛会,而这本书正是这场盛会的成果结晶。 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成果”。“水”作为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必然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变化带来的旱涝不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水污染、以及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等等。这本书是否会深度剖析这些问题?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抑或是介绍一些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同时,“人居环境”的范畴也十分广泛,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社区建设、生活方式,都与之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描绘出一幅21世纪理想人居环境的蓝图,并指引我们如何一步步走向这个目标。

评分

在当今社会,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愈发重要,而“水”和“人居环境”无疑是其中两个最核心的议题。这本书,作为2009年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的成果汇编,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去窥探当时全球顶尖的专家们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的。 我特别关注书中可能探讨的“人居环境”方面的内容。一个健康、宜居的人居环境,不仅仅是舒适的居住空间,更应该包含良好的生态系统、便捷的公共服务、以及充满活力的社区文化。这本书是否会分享一些在不同城市和地区,如何通过创新的城市规划、绿色建筑技术、或者社区治理模式,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超越理论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出来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和政府的引导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