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技术与应用(第4版)

EDA技术与应用(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国强 著
图书标签:
  • EDA
  • 集成电路设计
  • 数字电路
  • 模拟电路
  • 验证
  • 测试
  • FPGA
  • ASIC
  • 电子设计自动化
  • 电路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931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18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页数:31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EDA技术与应用(第4版)》编著者江国强。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EDA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设计者在EDA软件平台上,用硬件描述语言(HDI.)完成设计文件,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地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仿真,直至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EDA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电路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减轻了设计者的劳动强度。

内容简介

  《EDA技术与应用(第4版)》编著者江国强。
  本书分为7章,包括EDA技术概述、EDA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VHDL、 Verilog HDL、常用EDA工具软件、可编程逻辑器件和EDA技术的应用。另外 ,附录部分介绍了伟福EDA6000和友晶DE2等,EDA实验开发系统的使用方法 ,供具有不同实验设备的读者学习或参考。
  EDA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电路设计技术,它的重要作用逐步被我 国的产业界、科技界和教育界认可。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科电子类、通 信信息类、自动化类专业“EDA技术”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技 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EDA技术概述 1
1.1 EDA技术及发展 1
1.2 EDA设计流程 2
1.2.1 设计准备 2
1.2.2 设计输入 3
1.2.3 设计处理 3
1.2.4 设计校验 4
1.2.5 器件编程 4
1.2.6 器件测试和设计验证 5
1.3 硬件描述语言 5
1.3.1 VHDL 5
1.3.2 Verilog HDL 6
1.3.3 AHDL 6
1.4 可编程逻辑器件 6
1.5 常用EDA工具 7
1.5.1 设计输入编辑器 7
1.5.2 仿真器 8
1.5.3 HDL综合器 8
1.5.4 适配器(布局布线器) 8
1.5.5 下载器(编程器) 9
本章小结 9
思考题和习题 9
第2章 EDA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10
2.1 Quartus II软件的主界面 10
2.2 Quartus II的图形编辑输入法 12
2.2.1 编辑输入图形设计文件 12
2.2.2 编译设计文件 16
2.2.3 仿真设计文件 18
2.2.4 编程下载设计文件 22
2.3 Quartus II宏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8
2.3.1 设计原理 28
2.3.2 编辑输入顶层设计文件 28
2.3.3 仿真顶层设计文件 34
2.3.4 图形文件的转换 35
2.4 嵌入式逻辑分析仪的使用方法 37
2.4.1 打开SignalTap II编辑窗口 37
2.4.2 调入节点信号 38
2.4.3 参数设置 39
2.4.4 文件存盘 39
2.4.5 编译与下载 39
2.4.6 运行分析 39
2.5 嵌入式锁相环的设计方法 40
2.5.1 嵌入式锁相环的设计 40
2.5.2 嵌入式锁相环的仿真 43
2.5.3 使用嵌入式逻辑分析仪观察嵌入式锁相环的设计结果 43
2.6 设计优化 44
2.6.1 面积与速度的优化 44
2.6.2 时序约束与选项设置 45
2.6.3 Fitter设置 45
2.7 Quartus II的RTL阅读器 45
本章小结 46
思考题和习题 47
第3章 VHDL 48
3.1 VHDL设计实体的基本结构 48
3.1.1 库、程序包 49
3.1.2 实体 49
3.1.3 结构体 50
3.1.4 配置 50
3.1.5 基本逻辑器件的VHDL描述 51
3.2 VHDL语言要素 54
3.2.1 VHDL文字规则 54
3.2.2 VHDL数据对象 56
3.2.3 VHDL数据类型 57
3.2.4 VHDL的预定义数据类型 57
3.2.5 IEEE预定义的标准逻辑位和矢量 59
3.2.6 用户自定义数据类型方式 59
3.2.7 VHDL操作符 59
3.2.8 VHDL的属性 62
3.3 VHDL的顺序语句 63
3.3.1 赋值语句 64
3.3.2 流程控制语句 64
3.3.3 WAIT语句 70
3.3.4 ASSERT(断言)语句 71
3.3.5 NULL(空操作)语句 71
3.4 并行语句 71
3.4.1 PROCESS(进程)语句 72
3.4.2 块语句 73
3.4.3 并行信号赋值语句 74
3.4.4 子程序和并行过程调用语句 76
3.4.5 元件例化(COMPONENT)语句 78
3.4.6 生成语句 80
3.5 VHDL的库和程序包 82
3.5.1 VHDL库 82
3.5.2 VHDL程序包 83
3.6 VHDL设计流程 84
3.6.1 编辑VHDL源程序 84
3.6.2 设计8位计数显示译码电路顶层文件 86
3.6.3 编译顶层设计文件 87
3.6.4 仿真顶层设计文件 87
3.6.5 下载顶层设计文件 88
3.7 VHDL仿真 88
3.7.1 VHDL仿真支持语句 88
3.7.2 VHDL测试平台软件的设计 90
本章小结 94
思考题和习题 94
第4章 Verilog HDL 97
4.1 Verilog HDL设计模块的基本结构 97
4.1.1 模块端口定义 97
4.1.2 模块内容 98
4.2 Verilog HDL的词法 100
4.2.1 空白符和注释 100
4.2.2 常数 100
4.2.3 字符串 101
4.2.4 关键词 101
4.2.5 标识符 101
4.2.6 操作符 101
4.2.7 Verilog HDL数据对象 105
4.3 Verilog HDL的语句 107
4.3.1 赋值语句 107
4.3.2 条件语句 108
4.3.3 循环语句 111
4.3.4 结构声明语句 113
4.3.5 语句的顺序执行与并行执行 116
4.4 不同抽象级别的Verilog HDL模型 117
4.4.1 Verilog HDL的门级描述 118
4.4.2 Verilog HDL的行为级描述 118
4.4.3 用结构描述实现电路系统设计 120
4.5 Verilog HDL设计流程 122
4.5.1 编辑Verilog HDL源程序 122
4.5.2 设计BCD加法器电路顶层文件 124
4.5.3 编译顶层设计文件 125
4.5.4 仿真顶层设计文件 125
4.5.5 下载顶层设计文件 125
4.6 Verilog HDL仿真 125
4.6.1 Verilog HDL仿真支持语句 125
4.6.2 Verilog HDL测试平台软件的设计 128
本章小结 131
思考题和习题 132
第5章 常用EDA工具软件 134
5.1 ModelSim 134
5.1.1 ModelSim的图形用户交互方式 134
5.1.2 ModelSim的交互命令方式 138
5.1.3 ModelSim的批处理工作方式 140
5.1.4 ModelSim与Quartus II的接口 141
5.2 Quartus II 9.0软件的使用方法 142
5.2.1 Quartus II软件的安装 142
5.2.2 Quartus II软件的主界面 144
5.2.3 Quartus II的仿真方法 145
5.2.4 Quartus II宏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149
5.2.5 在Quartus II 9.0中使用ModelSim仿真 151
5.3 基于Matlab/DSP Builder的DSP模块设计 156
5.3.1 设计原理 157
5.3.2 建立Matlab设计模型 157
5.3.3 Matlab模型仿真 162
5.3.4 Signal Compiler使用方法 164
5.3.5 使用ModelSim仿真 166
5.3.6 硬件实现与测试 167
5.3.7 DSP Builder的层次设计 169
5.4 Nios II嵌入式系统开发软件 169
5.4.1 Nios II的硬件开发 170
5.4.2 调整SDRAM地址 177
5.4.3 生成Nios II硬件系统 177
5.4.4 Nios II系统的调试 193
5.4.5 Nios II的常用组件与编程 198
5.4.6 SOPC的应用 206
5.5 Qsys系统集成软件 216
5.5.1 Qsys的硬件开发 216
5.5.2 Qsys系统的编译与下载 220
5.5.3 Qsys系统的调试 222
本章小结 224
思考题和习题 225
第6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 226
6.1 PLD的基本原理 226
6.1.1 PLD的分类 226
6.1.2 阵列型PLD 229
6.1.3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232
6.1.4 基于查找表(LUT)的结构 234
6.2 PLD的设计技术 236
6.2.1 PLD的设计方法 236
6.2.2 在系统可编程技术 237
6.2.3 边界扫描技术 240
6.3 PLD的编程与配置 240
6.3.1 CPLD的ISP方式编程 241
6.3.2 使用PC的并口配置FPGA 241
6.4 Altera公司的PLD系列产品简介 243
6.4.1 Altera高端Stratix FPGA系列 243
6.4.2 Altera中端FPGA的Arria系列 244
6.4.3 Altera低成本FPGA的Cyclone系列 245
6.4.4 Altera低成本CPLD的MAX系列 245
6.4.5 Altera硬件拷贝HardCopy ASIC系列 246
本章小结 246
思考题和习题 247
第7章 EDA技术的应用 248
7.1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应用 248
7.1.1 运算电路设计 248
7.1.2 编码器设计 249
7.1.3 译码器设计 251
7.1.4 数据选择器设计 253
7.1.5 数据比较器设计 254
7.1.6 ROM的设计 256
7.2 时序逻辑电路设计应用 258
7.2.1 触发器设计 258
7.2.2 锁存器设计 260
7.2.3 移位寄存器设计 261
7.2.4 计数器设计 263
7.2.5 随机读写存储器RAM的设计 265
7.3 基于EDA的数字系统设计 267
7.3.1 计时器的设计 267
7.3.2 万年历的设计 271
7.3.3 8位十进制频率计设计 275
本章小结 281
思考题和习题 282
附录A EDA6000实验开发系统 284
A.1 EDA600

前言/序言


EDA技术与应用(第4版) 一本面向未来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实践指南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字集成电路(IC)作为现代电子设备的核心,其设计与制造的复杂度与日俱增。从智能手机的处理器到高性能服务器的芯片,再到嵌入式系统的各个角落,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技术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更是推动了集成电路性能的不断突破。 《EDA技术与应用(第4版)》正是这样一本深刻理解当前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挑战,并提供切实可行解决方案的权威著作。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堆砌,而是紧密结合业界最新的设计流程、工具和技术趋势,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全面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EDA设计框架。无论您是正在攻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还是奋战在IC设计一线的设计工程师,亦或是希望深入了解数字电路设计全貌的硬件开发者,《EDA技术与应用(第4版)》都将是您宝贵的参考资料。 本书的独特价值与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编写理念。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EDA工具的使用方法,而是将EDA技术置于整个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生命周期的宏观视角下进行阐述。从需求分析、逻辑设计,到物理实现、验证测试,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并且针对每一个环节,都深入讲解了与之相关的EDA工具和关键技术。 一、 从逻辑到物理:数字设计流程的现代化解读 本书将现代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流程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重点突出了“高层次综合(HLS)”和“先进工艺节点设计”这两个前沿方向。 高层次综合(HLS): 传统的RTL(Register Transfer Level)设计,虽然精细但开发周期长,尤其是在应对日益庞大的设计规模时,其效率瓶颈愈发明显。本书详细介绍了HLS技术,它允许设计者使用C/C++等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并通过EDA工具自动将其转化为优化的RTL代码。这不仅能够大幅提升设计效率,而且使得算法工程师能够直接参与到硬件设计过程中,缩短从算法到硬件的转化周期。本书将深入讲解HLS的基本原理、常用的HLS工具(如Xilinx Vitis HLS, Intel HLS Compiler等)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性能、面积和功耗目标来优化HLS设计。读者将学会如何编写高效的C/C++代码以生成高质量的RTL,并理解HLS工具背后的优化策略。 先进工艺节点设计: 随着半导体工艺向7nm、5nm甚至更小的节点迈进,物理设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短沟道效应、漏电流增加、互连线拥塞、功耗密度过高等。本书针对这些挑战,深入讲解了先进工艺节点下的物理设计方法。这包括: 物理验证(Physical Verification): DRC(Design Rule Checking)、LVS(Layout Versus Schematic)等基础物理验证流程的重要性,以及在先进工艺下需要关注的特殊规则和检查项。 布局(Placement)与布线(Routing): 如何利用先进的EDA工具来解决密集布局、时钟树综合(CTS)带来的挑战,以及解决关键路径延时、串扰等问题。 功耗与可靠性分析(Power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在先进工艺下,功耗和可靠性成为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本书将介绍如何利用EDA工具进行动态功耗、静态功耗的分析,以及EM(Electromigration)、IR-Drop(Voltage Drop)等可靠性问题的评估与修复。 寄生参数提取(Parasitic Extraction): 高精度寄生参数提取对于先进工艺下的时序和功耗分析至关重要。本书将阐述其重要性以及相关的EDA工具。 二、 核心EDA工具与技术深度剖析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对当前业界主流EDA工具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虽然具体工具的更新换代很快,但本书会侧重于那些“通用且核心的EDA技术和理念”,使读者能够举一反三,快速掌握新工具。 逻辑综合(Logic Synthesis): 深入讲解从RTL到门级网表的转化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综合工具(如Synopsys Design Compiler, Cadence Genus等)来优化设计性能(速度)、面积和功耗。本书将详细阐述综合的输入(RTL)、输出(网表)、目标库、约束文件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脚本和交互式命令来控制综合过程。读者将了解层次化综合、时序驱动综合、面积驱动综合等优化技术。 静态时序分析(Static Timing Analysis - STA): STA是验证数字电路时序性能的金标准。本书将深入讲解STA的原理,包括建立时间(Setup Time)、保持时间(Hold Time)违例的成因,以及如何利用STA工具(如Synopsys PrimeTime, Cadence Tempus等)进行详细的时序检查和优化。读者将学会解读STA报告,理解各种时序约束(Clock Constraints, Input/Output Delay Constraints)的重要性,并掌握如何通过时序优化技术(如插入缓冲器、门控时钟、调整逻辑深度等)来满足设计要求。 功能验证(Functional Verification): 随着设计规模的增长,验证的复杂性已远超设计本身。本书将重点介绍“基于UVM(Universal Verification Methodology)的验证方法”,这是当前业界标准。读者将深入理解UVM的组件(Sequencer, Driver, Monitor, Scoreboard等)如何协同工作,实现高效、可重用、可扩展的验证环境。本书还将探讨其他验证技术,如形式验证(Formal Verification)在查找潜在设计缺陷方面的作用,以及仿真加速技术(如SDS、XA等)在缩短验证周期中的应用。 物理设计(Physical Design): 这一环节是RTL设计转化为最终芯片版图的关键。本书将详细介绍版图设计工具(如Synopsys IC Compiler II, Cadence Innovus等)的使用流程,包括: DFT(Design for Testability): 为保证芯片的可测试性,需要集成各种DFT结构,如扫描链(Scan Chain)、BIST(Built-In Self-Test)等。本书将介绍DFT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方法,以及相关的EDA工具。 版图规划(Floorplanning): 合理的版图规划是实现高性能、低功耗设计的基础,本书将讲解如何进行宏单元的放置、电源网络的规划等。 时钟树综合(Clock Tree Synthesis - CTS): 确保时钟信号以最小的偏斜(Skew)和不匹配(Jitter)到达所有触发器,是高速设计中的关键挑战。本书将深入讲解CTS的原理和工具使用。 布局与布线(Placement and Routing): 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工具实现高密度的布局和优化的布线,以满足时序、功耗和面积的要求。 三、 深入理解EDA背后的原理与算法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工具的“黑箱”操作层面,而是“揭示了EDA工具背后所依赖的核心算法和原理”。 图论在EDA中的应用: 很多EDA问题,如逻辑优化、时序分析、布线路由等,都可以抽象成图论问题。本书将介绍图论的基本概念,如节点、边、图的表示方法,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应用于优化设计。 优化算法: 逻辑综合、布局布线等环节都涉及到复杂的优化问题,本书将适度介绍一些核心的优化算法,如启发式搜索算法(Heuristic Search)、贪婪算法(Greedy Algorithm)、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等,让读者理解EDA工具是如何做出“智能”决策的。 机器学习在EDA中的前沿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学习也逐渐被引入EDA领域,用于加速设计收敛、优化设计结果。本书将探讨这一前沿方向,介绍机器学习在EDA中的一些典型应用场景。 四、 实践导向与案例分析 理论结合实践是本书的生命线。本书会提供大量的“实际设计案例和练习”,涵盖了从简单的组合逻辑到复杂的时序逻辑,从基础的RTL设计到完整的SoC(System-on-Chip)设计流程。 实战项目: 书中会引导读者完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项目,例如:设计一个简单的CPU控制器、一个高性能的DSP单元、一个低功耗的通信接口等。通过这些项目,读者可以亲身体验EDA工具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并加深对设计流程的理解。 代码示例: 书中提供的Verilog/VHDL代码示例都经过精心设计,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并与EDA工具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疑难解答: 针对读者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本书会提供详细的解答和解决方案。 本书适合的读者群体: 在校学生: 电子工程、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希望系统学习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和EDA工具。 IC设计工程师: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设计师,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灵感,了解最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趋势。 FPGA工程师: FPGA开发同样离不开EDA工具,本书的内容将帮助FPGA工程师更深入地理解硬件设计原理,并优化设计性能。 硬件架构师与系统工程师: 对集成电路设计有宏观了解,希望深入理解芯片设计实现过程中EDA所扮演的角色。 对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感兴趣的开发者: 想要跨越到硬件设计领域,了解从想法到芯片的完整过程。 结语: 《EDA技术与应用(第4版)》并非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本引导读者深入理解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本质的修行之书。它鼓励读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工具的表面使用,而是去探索EDA技术背后的数学原理、算法思想,从而能够更灵活、更高效地解决实际设计中遇到的难题。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电子产业中,掌握先进的EDA技术,就是掌握了通往未来创新的钥匙。这本书,将是您在这条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同行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芯片设计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我最近接触到了一本《EDA技术与应用(第4版)》。这本书的排版和内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从数字电路的基础概念讲到复杂的集成电路设计流程,让人感觉条理清晰,易于跟随。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各种EDA工具的介绍,它们就像是为我们搭建数字世界的积木,让原本抽象的电路设计变得直观可感。尤其是在仿真和验证方面,书中提供的案例和方法,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确保设计的功能性和性能,这对于我学习如何构建一个可靠的数字系统非常有帮助。我注意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技术,更注重培养读者的工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鼓励我们主动去尝试、去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我期待着书中关于FPGA和ASIC设计的具体实践内容,能够帮助我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设计能力。我相信,这本书将是每一个想要深入了解EDA世界的人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

我是一名电子工程的老兵,从业多年,见证了EDA技术的飞速发展。《EDA技术与应用(第4版)》这本书,即使是对于像我这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说,也提供了不少新的视角和宝贵的信息。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先进工艺节点的EDA挑战和解决方案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我理解和应对当前半导体行业快速迭代的技术趋势至关重要。书中对于物理设计流程中寄生参数提取、时钟树综合(CTS)以及功耗和可靠性分析的深入探讨,都触及到了实际工程中的痛点和难点。这些内容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它分享了在这些复杂问题上可能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我还在期待阅读关于低功耗设计、混合信号设计以及新兴的AI辅助设计等章节,这些都是当前电子设计领域的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前瞻性和实用性,它能够帮助资深工程师及时更新知识库,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工具,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评分

我是一名对嵌入式系统开发有着浓厚兴趣的工程师,最近在研究如何更高效地进行硬件设计,因此,《EDA技术与应用(第4版)》这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本书的系统性非常强,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EDA工具,而是从宏观层面介绍了整个EDA流程,这对于我理解整个硬件开发链条非常有帮助。书中关于系统级设计和硬件加速的章节,对我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我期待它能提供关于如何利用EDA技术来优化嵌入式系统的性能、功耗和成本的实践建议。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将软件和硬件结合起来的工具和方法,而EDA技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桥梁。这本书深入讲解了从RTL设计到门级网表的转换,以及在物理实现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这让我对整个芯片设计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这些EDA技术,从而提升我的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构建出更强大、更高效的电子产品。

评分

作为一名对前沿科技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我最近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EDA技术与应用(第4版)》。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我对它在数字逻辑设计和系统验证方面的讲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对硬件描述语言(HDL),如Verilog和VHDL的介绍,以及如何运用它们来描述和实现复杂的数字电路,让我对数字逻辑设计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详细地解释了综合、布局、布线等EDA流程,并配以大量的图示和示例,这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佳的入门指南。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时序分析和功耗优化的章节,这都是在实际设计中非常关键但又常常被忽略的环节。书中提到的验证方法和技术,例如验证平台搭建、测试向量生成以及覆盖率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如何确保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讲解,它通过引导读者一步步构建和验证设计,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我坚信,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工程技术领域的从业者,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名为《EDA技术与应用(第4版)》的图书,尽管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完,但仅凭其涵盖的广度和深度,就能预感到这将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从我接触到的章节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注重实际操作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它清晰地阐述了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中的核心地位。书中对各种EDA工具的介绍,如逻辑综合、布局布线、仿真验证等,都显得非常到位,并且很可能包含了最新的技术进展和行业标准。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FPGA和ASIC设计的章节,因为这正是我工作中经常需要面对的挑战。能够系统地学习到这些前沿技术,并了解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案例,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这本书的设计思路,即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疑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EDA知识体系,并有效地提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它使得复杂的EDA技术不再令人望而却步,而是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