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道傢與中國哲學(明清捲)
:28.00元
作者:李霞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010040752
字數:330000
頁碼:50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宋代思想學術發展的一個突齣現象是儒釋道三傢學說的交融互動,三教閤流成為時代趨勢。本書緊緊抓住這一時代思想特徵,在研讀和考察典籍文本的基礎上,闡釋瞭道傢思想自身的發展及其與儒學、佛學的關係。全書共分9章。作者首先在三教閤一的文化背景中考察瞭道教由外丹術嚮內丹術的轉變;然後重點剖析瞭道傢思想在理學這一新儒學的形成過程中所具有的影響和作用,勾勒齣濂、關、洛、閩、婺學等理學分支以及佛學,與道傢思想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本書是一部資料性和理論性都很強的學術著作。 
目錄
引論:道傢道教與明清哲學
 一、明清王朝的宗教政策與道教的世俗化傾嚮
 二、道傢道教與明清哲學
章 明代前期理學嚮心學的演變及儒佛道思想的交融
 節 薛瑄對理學的改造及對心學的吸收
 第二節 吳與弼的心學思想及其與儒、佛、道的關係
 第三節 陳獻章對儒、佛、道思想的融閤及其心學思想的確立
第二章 明代中期儒佛道思想的進一步融閤與王守仁良知主體哲學的建立
 節 道禪思想的影響與王守仁主體意識的形成
 第二節 王守仁的心本論及其對道傢道本論的吸收
 第三節 王守仁的良知認識論及其對儒道禪主體意識的融閤
 第四節 王守仁的良知道德論及其對儒、佛、道人性修養論的綜閤
 第五節 王守仁的良知人格論及其對道禪人格論的吸收
第三章 王門後學與佛道
 節 王學的分化與王門後學的形成
 第二節 浙中王門與佛道
 第三節 江右王門與佛道
 第四節 南中王門和粵閩王門的三教關係論
第四章 明清之際的啓濛思潮與道傢的批判精神
 節 心學思潮嚮啓濛思潮的過渡
 第二節 李贄、黃宗羲和方以智的啓濛思想及其與道傢思想的關係
第五章 明清氣學思潮及其對道傢氣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節 中國哲學史上以道傢為代錶的氣學傳統
 第二節 羅欽順的氣本論及其與道傢的關係
 第三節 王廷相對道傢宇宙觀的批判改造及其氣本論的建立
 第四節 明代其他思想傢的氣深思想及其與道傢思想的關係
 第五節 清代諸子的氣學思想及其與道傢的關係
第六章 王夫之與道傢
 節 王夫之其人其書其學
 第二節 王夫之的理氣觀及其與道傢的關係
 ……
第七章 戴震對理學的批判及對理學之佛道本質的揭露
第八章 明代佛教中的三教閤一思潮
第九章 明清道教
主要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論述的細膩和史料的紮實。作者似乎對明清兩代文人的書信、日記、地方誌都有過極為詳盡的考察,這使得他對某些哲學流派興衰的歸因,顯得非常具有說服力。例如,書中對某位晚明思想傢如何在儒釋道三傢之間進行調和與超越的分析,簡直可以作為研究中國思想史的典範案例。他沒有簡單地貼標簽,而是展示瞭這位學者在特定曆史壓力下,思想體係是如何一步步建構和調整的。這種對思想“生長過程”的關注,遠比單純介紹其“最終成果”來得有價值。唯一的遺憾是,由於篇幅限製,某些支流學派的探討顯得略為簡略,但考慮到全書的宏大主題,這或許是取捨之下的必然。即便如此,它為我理解明清之際士人的“齣世與入世”間的拉扯,提供瞭一個極其精妙的哲學切口。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思想史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去神秘化”瞭明清哲學思潮。在很多普及讀物中,這個時期的哲學常常被描繪成是僵化或衰落的,但這本著作卻揭示瞭其內部的復雜性與活躍性。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於在宏觀的曆史背景下,捕捉到那些微小的、個體化的哲學實踐。例如,書中對某些地方學派在地方治理和教育實踐中對道傢思想的“在地化”應用進行瞭考察,這些細節描繪得栩栩如生,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哲學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作”的理解。它打破瞭我原有的刻闆印象,讓我意識到,即便是主流思想占據的時代,非主流或潛流的哲學也從未真正消失,而是以更具生命力的方式在等待被重新發掘。這本書的貢獻,在於它提供瞭一張精細的、多維度的明清哲學地圖,指引著讀者去探索那些更隱秘的思想角落。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頗為古雅,帶有學者特有的那種對概念的精確把控欲。初讀時,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氣氛莊重的古典書房中,被引導著去審視那些被時間塵封的論辯。章節之間的銜接非常流暢,作者的邏輯鏈條清晰可見,即便是在討論那些晦澀難懂的形而上學命題時,也能通過清晰的結構組織,將讀者的注意力牢牢鎖定在核心論點上。它不是那種追求暢銷榜的普及讀物,它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朝聖之旅”,需要沉下心來,細細品味每一個論斷背後的曆史語境。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用古代文本時所采取的態度——既保持瞭對經典的敬畏,又敢於進行現代視角的審視和批判。這種審慎而又自信的學者姿態,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權威感,讓人願意信服其結論。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深沉的靛青色調,搭配著燙金的標題字體,散發齣一種古樸而又厚重的氣息。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我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導言部分,作者的行文風格極其嚴謹,對於研究範疇的界定非常清晰,顯然是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堅實的認知框架。雖然我個人對明清時期的特定哲學流派瞭解不深,但作者通過引入大量一手史料和清晰的邏輯梳理,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大緻把握住當時思想界的核心脈絡。特彆是對於一些關鍵人物思想轉變的分析,那種抽絲剝繭的論證過程,讀起來非常過癮。這絕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通俗讀物,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哲學基礎,但迴報是巨大的——你會發現自己對那個特定曆史階段的知識分子是如何應對時代巨變的睏境有瞭全新的理解。那種學術的深度和對史實的尊重,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性的曆史梳理,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學術檔案,值得在書架上占據一個重要的位置,供人隨時取閱和參證。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清代中期的士人如何處理傳統與創新的矛盾,因此對這類聚焦於特定曆史斷代的哲學著作抱有很高的期待。這本書在處理“道傢”這一概念時,展現齣瞭極高的敏銳度。它並沒有將道傢思想僵化地等同於先秦的《道德經》和《莊子》,而是細緻地考察瞭在程硃理學和心學占據主流的背景下,道傢思想是如何被重新闡釋、融入,甚至是以一種“潛流”的方式影響著當時的社會思潮和個體生命體驗的。作者在論述中,巧妙地引入瞭當時的文學批評和園林藝術中的一些哲學意象,這使得原本抽象的思辨變得生動起來,讓讀者能夠從更廣闊的文化場域中去感受道傢思想的生命力。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處理,讓人耳目一新。雖然其中涉及的辯證法推演略顯繁復,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消化,但這正是它高質量的體現——它拒絕提供廉價的結論,而是邀請讀者一起參與到曆史的深度探尋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