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进化的知识论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Knowledge]

走向进化的知识论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Knowledg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波普尔 著,范景中 编,李本正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1988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6052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学院丛书
外文名称:Toward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Knowledg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12-01
页数:29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为波普尔关于科学、历史和艺术的论文选集,而《走向进化的知识论(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续集)》则为《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的续集。《走向进化的知识论(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续集)》涉及的主要是科学、科学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论题,内容包括“科学家的道德责任”、“哲学和物理学”、“认识论与工业化”等。

作者简介

波普尔被称为举世无双的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开承认他们从他那里所受的影响。神经生理学家艾克尔斯告诫道:阅读和思考波普尔关于科学哲学的著述,并把它们作为科学生活的活动基础。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邦迪也赞誉说:科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法,而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波普尔的方法。罗素则把他的历史一社会学著作《开放社会》赞扬为“20世纪划时代的巨著”。不仅如此,他也影响了艺术领域,伟大的学者贡布里希就直言不讳地写道:如果在《艺术与错觉》中处处可以感觉到波普尔的影响,我将引以为荣。《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为波普尔关于科学、历史和艺术的论文选集,而本书则为《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的续集。

目录

作者1993年按语
引言
科学家的道德责任
理智还是革命
法兰克福学派[1974年的附录]
哲学与物理学
科学:问题、目的和责任
认识论与工业化
模型、工具和真理
科学革命的理性
趋向性的世界
走向进化的知识论
注释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1 第一种是解释或预测一个或为数不多的单一事件的问题。出于自然科学的例子会是:“下一次月食(或者比如说下面两次或者三次月食)何时出现?”(来自社会科学的例子会是:“在英格兰中部地区或者在西安大略下次失业率上升将于何时出现?”)
2 第二种是解释或者预测某个种类或者类型的事件的问题。出于自然科学的例子会是:“为什么月食一再出现,而且只在满月时出现?”(来自社会科学的例子会是:“为什么在建筑业中失业人数会随季节增多和减少?”)
这两种问题的差异是,第一种不用建造模型就能够解决,而第二种通过建造模型才最容易解决。
比如说要在牛顿的摄动理论的框架内解决第一种的一个问题,需要的只是某些普遍定律(在我们的例子中是牛顿的运动定律)和一些有关的初始条件。在我们的例子中,初始条件是三个天体——太阳、地球和月亮——在某一个瞬间的质量,速度,位置和直径(连同关于这三个天体中只有一个——太阳——发光的信息)。
要考虑第二种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建造一个实际的机械模型,或者参考一幅用透视法画的画。为着我们有限的目的,模型确实可以是非常粗糙的。

前言/序言


走向进化的知识论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Knowledge]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走向进化的知识论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Knowledge]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走向进化的知识论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Knowledge]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走向进化的知识论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Knowledg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卡尔-波普尔是卓越的,也是独特的。他是一个徘徊于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学者,一个沉湎于社会主义理念又推崇自由、民主的自由主义者,一个作出卓越贡献又备受 误解或批判的哲学家,一个19世纪的思想异端又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家,凡此总总,一言以蔽之,他是伟大的又是独特的,以至于对他的身份定位颇显暧昧甚至尴 尬。作为一种学科定位,后人把卡尔-波普尔划归为科学哲学家,在哲学与科学的边缘地带寻找思想的边界,以哲学式的思维审视科学的逻辑,以科学的态度演绎哲 学的魅力。科学的逻辑在于理性,哲学富涵反思批判的魅力,在理性与批判中,卡尔-破普尔创造了“批判理性主义”,一个哲学流派,一个学术思潮,我更愿意把 它定位于一种生活方式或人生态度。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及其主要思想建筑于他的知识论之上,或者说,“批判理性主义”可以说是“知识论”的理论,知识的形成、嬗变在于批判、理性,科学知识成长过程(模式)在于“问题——理论——反驳——新问题” 的逻辑演进中,是在不断的试错中呈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进化过程。于此,波普尔批判“归纳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以“经验证伪原则”替代逻辑实 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可证伪性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基本标准,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 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可以。。。。。。。。。。

评分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1685年7月1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词人、学者。纳喇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1]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2]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他是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纳兰性德(2张)纳兰性德,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3],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1]。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一),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史稿》有传[4]。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刊行于世,后人合称为《纳兰词》。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 年7月1日)纳兰性德病故,享年31岁。纳兰性德20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 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不幸亡故。纳兰性德又续娶图赖之孙女官氏。《百家讲坛》讲师曾言,纳兰性德在与卢氏结发之前,曾与表妹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曲。在卢氏死后,纳兰性德曾作过多首缅怀诗,之后,又与一女子有情,有诗句为证,但史实有待考证。年羹尧是其女婿。 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喇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吉,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破格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

评分

  再举一个例子:在葛提尔问题中、即使前提和结论都正确、但是如果这个人是用一个错误的推理方式、误打误撞的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这依然不能认为【S知道P】、所以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走向进化的知识论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Knowledge]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