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国家司法考试新大纲辅导用书:新增法律法规重点解读与配套测试B册

2011国家司法考试新大纲辅导用书:新增法律法规重点解读与配套测试B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法制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法学
  • 司法考试
  • 2011年
  • 新大纲
  • 辅导用书
  • 法律法规
  • 重点解读
  • 配套测试
  • B册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284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6683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3
字数:14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1国家司法考试新大纲辅导用书:新增法律法规重点解读与配套测试B册》包括2011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法律法规增减对照、2011国家司法考试新增法律法规、真题新解配套测试。

目录

第一部分 2011国家司法考试大纲法律法规增减对照
(2011年与2010年)
第二部分 2011国家司法考试新增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010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
(2011年2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2010年10月28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2010年10月28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台民商事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规定
(2010年12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2010年12月6日)
公证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2010年1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
(2011年2月25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
(2011年4月25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2010年12月22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0年12月13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2011年1月10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网络赌博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2010年8月31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1年3月1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上下级人民法院审判业务关系的若干意见
(2010年12月28日)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审查逮捕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定
(2010年8月31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0年6月13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0年6月13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
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2010年9月13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案件审理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1年4月25日)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題的规定(试行)
(2010年7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2010年4月29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程序的规定
(2011年3月17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2011年2月28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0年10月26日)
第三部分 真题新解配套测试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刑法修正案(八)
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国家赔偿法

前言/序言




2011年国家司法考试精要:法律前沿与疑难案例精讲(A册) 本书定位: 本册作为“2011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系列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为广大法律专业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实战价值的复习平台。它不包含《新增法律法规重点解读与配套测试B册》中针对2011年最新变动法规的详尽梳理与同步测试,而是将重点聚焦于司法考试中历年高频考点、法理学与法制史的理论基石,以及那些具有高度争议性或需要深入思辨的疑难案例的精细化剖析。 --- 第一部分:法理精粹与制度溯源——理论深度与宏观视野的构建 本部分致力于夯实考生对法学的底层逻辑和历史脉络的理解,确保在面对抽象的法律概念和复杂的制度设计时,能够迅速抓住其精髓。 第一章:法理学:核心范畴的再认识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本章摒弃了对基础概念的简单罗列,转而深入探讨法律哲学思潮在当代中国的适用与张力。 法律的本质与价值冲突的调和: 详细剖析实在法学、自然法学、法律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如德沃金的“法律作为完整性”理论)在解释具体法律条文时的差异及其应用场景。重点分析“正义”与“效率”、“自由”与“秩序”等核心价值在刑法、民法中的具体体现与权衡机制。 法律的渊源与效力层级: 深入探讨宪法性规范的界定、习惯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地位重构,以及国际法与国内法冲突的裁判规则。特别关注2010年以来,相关司法解释对法律渊源地位的微妙调整。 法律思维与司法能动性: 详述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在司法裁判中的运用,并引入“审慎的司法能动性”概念。重点讲解如何识别和应对司法解释“变相立法”的争议,培养考生批判性地审视现有法律框架的能力。 第二章:中国法律史:传统演变与现代转型 本章侧重于构建中国法律制度的脉络感,而非简单的时间线记忆。 秦汉至清末的权力与法律结构: 聚焦于“礼法结合”体系下,权力运行的内在逻辑及其对现代公法精神的潜在影响。分析《唐律疏议》在法律解释学上的贡献与局限。 近代法律的“西学东渐”: 细致梳理清末修律运动的阶段特征,重点解析《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等重要立法对大陆法系原则的移植与本土化的艰难过程。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三个阶段: 尤其强调1979年以来,从“法律意识的觉醒”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的理论飞跃,分析特定历史时期对现行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深远影响。 --- 第二部分:疑难案例精讲与实务对接——从法条到判决的飞跃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战核心,选取了近五年内,在理论界引发广泛讨论、或在司法考试中具有高区分度的疑难、典型案例,进行“三段论”式的深度解构。 第三章:刑法分则疑难:罪与非罪的边界探索 本章不涉及新增的轻微罪名解读,而是集中火力攻克定性模糊地带。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辨析: 选取涉及交通肇事、重大责任事故等场景下的案例,结合最高院关于主观罪错认定的最新指导意见,探讨二者在刑法条文适用上的细微区别和司法实践中的倾向性。 共同犯罪中的教唆与帮助: 重点解析“不知情共犯”的认定标准。例如,A教唆B实施轻罪,B在不知情下实施了重罪,如何划分A的刑事责任范围? 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量刑考量: 结合社会热点案件,分析“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认定标准,以及面对“不法侵害危险”时,防卫意图的证明难度与司法裁判的审慎态度。 第四章:民法:新型权利与合同履行中的公平原则 本章聚焦于传统民法理论在面对新兴经济活动和复杂社会关系时的张力。 侵权责任的扩大化与限制: 探讨“产品责任”中“缺陷”的认定,尤其是软件、数据信息作为“产品”时的侵权归责。分析环境污染致害案件中,原告如何举证证明因果关系,以及法院如何适用“高度危险作业”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合同效力与情势变更的适用边界: 深入分析“显失公平”的判断标准,尤其是在长期供货合同、融资租赁合同中,因不可归责于双方的事由导致基础丧失时的处理。重点分析最高院对“情势变更”从严格限制到审慎适用的司法态度的转变。 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与公示原则: 选取涉及动产抵押、房地产“买受人预期利益”保护的案例,明确在不动产登记错误或遗漏信息时,善意第三人取得物权的条件和例外情形。 第五章:诉讼法:程序正义的程序化体现 本章严格避开新《刑诉法》的全面修订内容,专注于现有程序法框架下的疑难操作。 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深度: 重点分析“非法证据排除”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的启动时点、启动条件以及对后续庭审的影响。解析口供的补强规则在实践中的操作尺度。 民事再审的启动与裁定: 探讨“新的证据”的界定,以及当事人滥用申请再审权时的应对机制。重点梳理法院在审查再审申请时,对原审判决“事实认定错误”与“适用法律错误”的区分标准。 --- 总结与使用建议: 本书(A册)旨在提供对现有法律框架“是什么”(理论基础)和“如何应用在复杂场景中”(疑难案例)的深度洞察。考生应在掌握了新增法规(B册内容)的基础上,使用本书来检验自己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并训练在考场上处理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复杂问题时的逻辑自洽能力。本书的价值在于构建理论的深度、视野的广度,以及思维的韧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法学专业的学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国家司法考试做准备。对于那些新增的法律法规,我们学校的课程还没有完全覆盖,所以一直是个知识盲点。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购买了这本《2011国家司法考试新大纲辅导用书:新增法律法规重点解读与配套测试B册》。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不仅清晰地梳理了新增的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非常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作者对每一条新规的解读都充满了专业性和深度,让我能够从更高层次去理解法律的意义和价值。它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对于我这样一个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配套的测试题也很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我发现自己在理论理解上的不足,并且及时纠正。这本书让我觉得,司法考试不仅仅是记忆,更是对法律思维的训练,而这本书正是培养这种思维的绝佳工具。

评分

对于很多司法考试的考生来说,新增法律法规往往是复习中最头疼的一部分。我就是其中之一,总觉得这些新东西不好把握,而且市面上的资料良莠不齐。幸好我发现了这本《2011国家司法考试新大纲辅导用书:新增法律法规重点解读与配套测试B册》,它的出现,可以说是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精”。无论是新增法律法规的解读,还是配套的测试题,都显得非常“精炼”和“精准”。解读部分,作者没有冗余的叙述,而是直击要点,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最核心的内容。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它会用比喻或者对比的方式来帮助我们理解,让我感觉学习过程非常轻松。而测试题的设计,更是恰到好处地考察了新增法规的重点和难点,题目风格多样,能够全方位地检测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区分,总能说到我心坎里。用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新增法规的信心大大提升,复习效率也翻倍了!

评分

我是一名已经参加过三次司法考试的考生,对于旧的考试大纲和辅导资料已经相当熟悉,这次参加考试,我最担心的就是那些新增的法律法规,因为市面上很多资料都是简单地罗列和摘抄,根本没有深入的分析。所以,当我看到《2011国家司法考试新大纲辅导用书:新增法律法规重点解读与配套测试B册》时,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入手了。没想到,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远超我的预期!它对新增法律法规的解读,简直就是“点石成金”!作者不仅仅是解释条文,更是剖析了这些新增法律法规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需求,以及它们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能力,让我瞬间就能抓住问题的核心,而不是被冗长的条文所淹没。而且,它在解读中穿插了一些非常精妙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具体的实践联系起来,大大加深了我的理解。配套的测试题设计得也非常有水平,很多题目都紧扣新增法规的精髓,能够有效地检验我的掌握程度。我敢说,有了这本书,我对于新增法规的掌握度,比之前所有复习加起来还要扎实!

评分

这份《2011国家司法考试新大纲辅导用书:新增法律法规重点解读与配套测试B册》简直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是一名已经备考了两次司法考试的老考生了,每次都栽在新大纲和新增的法律法规上,总是觉得那些新增的内容像是一片片孤岛,不知道如何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连接,更别提融会贯通了。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困境!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法规,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新增法律法规的立法背景、核心要义、以及与现有法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传达出的那种“为什么”要增加这些内容,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让我不再是机械记忆,而是真正理解了法律的生命力。更让我惊喜的是,每解读完一个重点,紧接着就是配套的测试题,而且题目类型非常多样,既有考察记忆的单选,也有需要综合分析的多选,甚至还有一些非常刁钻的案例分析题,这让我在第一时间就能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并且能及时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避免了做大量无效的练习。B册的侧重点也恰到好处,对于那些容易混淆、或者考试中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它都进行了更加细致和有针对性的讲解,让我感觉自己仿佛有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考神”在旁边点拨,真是相见恨晚!

评分

作为一名初次备考国家司法考试的新手,我一直对浩瀚的法律条文感到无从下手,尤其听说2011年大纲又有所变动,更是让我焦虑不已。偶然间翻阅到这本《2011国家司法考试新大纲辅导用书:新增法律法规重点解读与配套测试B册》,简直像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一艘救生艇!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的结构安排。它将新增的法律法规按照逻辑关系和重要程度进行了清晰的划分,让我能够系统地去学习,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它的解读部分,用词非常严谨,同时又通俗易懂,不会用过多的晦涩术语来吓唬人,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我理解法律的精神。而且,它还巧妙地将新增法规与历年真题中的考点相结合,让我知道哪些地方是重点,哪些地方是“坑”,避免了走弯路。配套的测试题更是我的“定心丸”,每次学习完一个章节,我都迫不及待地去做配套的测试,通过分数我能很直观地了解到自己的掌握情况,也让我对自己的进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司法考试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去攻克的。

评分

请看这本书。

评分

京东的东西还是很便宜的。

评分

使用方便,一目了然,能较快掌握重点

评分

请看这本书。

评分

店庆减价时买的,很划算。

评分

东西 很好,很喜欢!!!!

评分

不太实用,最好还是买厚点的,

评分

不错 不错 包装挺好的

评分

正版书啊,印刷什么的都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