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外科学(第2版)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外科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新华,何清湖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药学
  • 中医外科学
  • 外科
  • 中医学
  • 医学
  • 教材
  • 第二版
  • 临床
  • 医学教育
  • 专业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37409
版次:2
商品编码:1066837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5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外科学(第2版)》主要增加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成果,完善疾病谱,增加医籍选读、各科古代参考文献,改正一版的错误。此书修订后仍是当前全面、系统、先进的中医外科科专著。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命名和分类释义
第一节 外科疾病的命名
第二节 外科疾病的分类释义
第三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疾病的发生
第三节 病机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第四章 辨证与辨病
第一节 四诊
第二节 辨病大法
第三节 辨证大法
第五章 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第二篇 外科疾病
第一章 疮疡病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疖
暑疖
蝼蛄疖
发际疮
坐板疮
疖病
第三节 疔疮
颜面部疔疮
印堂疔
颧疔
鼻疔
唇疔
手足部疔疮
蛇眼疔
蛇头疔
蛇肚疔
托盘疔
虎口疔
足底疔
红丝疔
烂疔
疫疔
第四节 痈
颈痈
腋痈
脐痈
臂痈
手发背
臀痈
委中毒
足发背
第五节 有头疽
脑疽偏脑疽天柱疽
发背
搭手
第六节 无头疽
附骨疽
环跳疽
第七节 流注
暑湿流注
余毒流注
瘀血流注
髂窝流注
第八节 丹毒
抱头火丹
流火
附:类丹毒
第九节 走黄与内陷
……
第三篇 肛肠疾病
第四篇 皮肤病与性传播疾病

精彩书摘

第二节 外科疾病的分类释义
时至今日,外科疾病的分类仍不统一,必须说明的是,疾病的分类不能混同于分科,应以疾病的性质作为标准。《周礼·天官》有“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剐杀之齐”,既明确了外科当时的范围,也作了最初的疾病分类。《黄帝内经》首先对痈疽作了鉴别,同时也提出许多不同的外科病名。后世医家依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增人病名,并加以分类,但均不统一。时至明代《外科启玄》又云:“夫疮疡者,乃疮之总名也……疮之一字,所包括者广矣,虽有痈疽、疔疖、瘰疬、疥癣、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亦指大概而言也。”指出疮疡乃外科一切疾病的总名,其中分类甚多。清《外科心法真验指掌》指出:“疮者,皮外也;疡者,皮内也;痈者,肉之间;疽者,骨之里。”上述可见外科疾病分类之异。正确地进行外科疾病的分类有两个意义,其一有利于探索揭示同类疾病的共同规律,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其二为统一外科病名,奠定基础。每一类疾病,必须阐明其准确的概念,所以释义内容必须掌握。
疡 根据《周礼·天官》的记载,广义的“疡”包括一切外、伤科疾患,如肿疡、溃疡、折疡、金疡。狭义的“疡”则如清《外科心法真验指掌》所指“疡者皮内也”,如痈、疽之类。
疮 疮者,创也。广义的疮,即《外科启玄》云:“夫疮疡者,乃疮之总名也……疮之一字,所包括者广矣,虽有痈疽、疔疮、瘰疬、疥癣、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亦指大概而言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意。狭义的疮,即“疮者皮外也”,凡皮肤外有形可见的各种损害,如起丘疹、疱疹、红斑、皲裂、渗出破溃糜烂等,均可称为疮。丘疹者如粟疮、血风疮;脓疱如黄水疮;红斑如猫眼疮;水疱渗出如湿毒疮;糜烂如水渍疮;皲裂如皲裂疮等。
疮疡 广义指一切外科疾病,如明《外科理例》云:“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狭义是指一切化脓性外科疾病。
肿疡《外科发挥》原注说:“肿疡,谓疮疡未出脓者。”即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疡的肿块,包括化脓与非化脓性疾患。
溃疡 溃疡一词早见于《周礼·天官》,但无论述。隋《诸病源候论·痈肿久愈汁不绝候》描述道:“脓溃之后,热肿乃散,余寒不尽,肌肉未生,故有恶液澳汁,清而色黄不绝也。”而日《外科发挥》则作了简洁的概述:“溃疡,谓疮疡已出脓者。”即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准确地讲,中医溃疡的概念应该是,凡有脓腐的破溃疮面。
痈 早在《灵枢·痈疽》有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燋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日痈。”指出了痈的意义、特征及发生机制。《外科正宗·痈疽原委论》指出:“故成痈者……其发暴而所患浮浅……故易肿、易脓、易敛,诚为不伤骨易治之症也。”而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总论歌》说:“发于肉脉之间,名痈,属阳。”概括地讲,痈者壅也。气血为邪毒所阻,壅塞不通而发为痈。发于脏腑为“内痈”,生于体表为“外痈”。外痈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范围在6~9cm,易肿起、易成脓、易破溃、易收敛,预后良好。
……

前言/序言


《临床常用中药速查手册》 本书是一本专为临床医师、药师及中医药爱好者精心编写的实用性中药参考工具书。本书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以简洁明了、直观易懂的方式,系统介绍了临床常用中药的基本信息、炮制方法、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旨在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掌握常用中药的知识,提升临床用药水平。 核心内容概览: 1. 常用中药精选 本书收录了临床使用频率高、疗效确切的常用中药百余种,涵盖了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及部分复方制剂。 每味药材均配有清晰的彩色图片,方便识别,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极具帮助。 内容涵盖了每味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与加工季节、性状、鉴别要点等基础知识,为辨识药材提供了坚实基础。 2. 炮制工艺与应用 详细阐述了各种中药的传统炮制方法,如炒、炙、蒸、煮、煅、制等,并解释了炮制的目的和对药效的影响。 重点介绍了不同炮制品的性味、功效、归经的差异,以及它们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强调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原则。 针对一些临床常用炮制品,如炙甘草、酒炒大黄、盐水洗杜仲等,进行了专题介绍,分析其增效减毒的机理。 3. 药理作用与现代研究 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对每味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如其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的调节作用。 介绍了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其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如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等。 引用了近年来重要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数据,为理解中药的疗效提供科学依据。 4. 临床辨证用药指导 本书的最大亮点之一是紧密联系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详细介绍了每味中药在不同证型下的应用。 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提供了辨证用药的思路和参考方剂,如感冒、咳嗽、泄泻、痹证、失眠等。 强调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分析了常用配伍的药理基础和临床疗效。 提供了辨别类似药物、避免误用的指导,例如黄连与黄芩、生地黄与熟地黄等。 5.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清晰列出了每味中药的常用剂量范围,并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提出了剂量调整的建议。 详细说明了煎服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症、配伍禁忌等关键信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特别指出了某些中药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及处理方法,以及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用药的特别注意事项。 6. 常见病症验案精选 精选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临床验案,通过具体的病例,展示了如何将中药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分析了病因、病机、治法、用药及疗效。 这些验案来源于资深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特色: 内容权威,紧贴临床: 所有内容均经过反复核实,并充分考虑了当前临床用药的实际需求。 结构清晰,查阅便捷: 采用直观的目录和索引设计,方便读者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大量的高清图片和简洁的文字描述,降低了学习门槛。 理论与实践结合: 既有中药的基础理论,又提供了实用的临床用药指导。 注重安全性: 详细的注意事项和禁忌提示,最大程度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适用人群: 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 药店药师、医药行业从业者。 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在校学生。 对中医药感兴趣的养生保健爱好者。 《临床常用中药速查手册》是您 bedside 和案头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助您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宝库中游刃有余,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在理论讲解中,非常注重联系临床实际。书中穿插了大量真实的病例分析,这些病例的描述都非常生动,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深刻体会到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医治疗的魅力。在分析每个病例时,作者不仅会详细解读辨证的思路,还会阐述用药的 rationale,以及对病程变化的处理。比如,在讲到“妇科常见病”时,书中有一个关于“月经不调”的病例,作者详细分析了患者的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各项指标,并结合患者的情志、饮食等情况,最终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医的治疗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充满智慧和个性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是死板的教条。在讲解复杂的概念时,作者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同时又不失中医的专业性。例如,在讲解“痈疽”的辨证时,书中用到了“阳证”、“阴证”等概念,并且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虽然这些概念在其他书籍中也能看到,但这本书的解释更加细致,并且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让我在理解上更加透彻。这种既专业又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使得这本书对于不同水平的读者都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评分

这本书在治疗方法的论述上,可以说是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限于传统的汤药和外敷,更包含了针灸、推拿、拔罐、放血等多种治疗手段的详细介绍。特别是对于针灸的部分,书中对穴位的选择、操作手法、刺激强度以及禁忌症都做了非常详尽的说明,并且结合了不同病证的特点,给出了具体的处方和治疗方案。我看的时候,一边对照着自己平时临床的实践,一边反思书中的论述,发现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例如,对于一些顽固性的疼痛,书中提出的多穴配伍和手法变化,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书中对每一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都强调得很清楚,这对于保证临床用药和用法的安全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也给我的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乐趣。书中大量的插图,清晰地展示了相关的解剖结构、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手法。例如,在讲解“筋骨伤科”部分时,书中详细描绘了骨折、脱位等不同情况下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复位、固定等手法操作的要领。这些图例不仅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文字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帮助我回忆起自己在临床上遇到的相似病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一些复杂的病证,比如“肿瘤”的辨证论治,书中结合了大量的示意图,直观地展现了病灶的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这对于我们制定治疗方案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在“医史沿革”和“学术思想”的介绍上也别具一格。它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不同时期中医外科学的代表人物、代表学说娓娓道来。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我能感受到中医外科学几千年来不断发展演变的脉络,以及历代医家在继承中创新的智慧。特别是一些经典医著的介绍,让我对《外科正宗》、《疡医大全》等著作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体会到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这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中医外科学更深入研究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在“康复调理”和“预防保健”方面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我一直认为,中医的治疗不仅仅是治病,更重要的是“治未病”和“全人康复”。这本书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在治愈后的康复方法,还对如何预防某些疾病的复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例如,在讲到“骨伤科”的康复时,书中强调了循序渐进的锻炼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一些慢性病,书中也给出了日常的养生保健方法,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加全面,也更加贴近临床的实际需求。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疾病的辨证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疾病的症状,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一类疾病在不同时期、不同患者身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举个例子,对于“疮疡”,书中不仅仅讲述了初起、发展、溃烂、愈合等阶段的辨证要点,还详细阐述了不同部位、不同体质患者的辩证差异,比如同样是红肿热痛,在年轻人身上可能多为火毒炽盛,而在体弱者身上则可能夹杂虚实。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经典的医案,这些医案的分析非常到位,不仅指出了治疗的方药,更重要的是阐述了治疗的思路和对病程变化的把握,这对于我们临床实践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食疗”和“食忌”的论述上,也非常详尽。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合理的饮食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为各种疾病都提供了相应的食疗方,并且详细说明了食材的性味归经以及适用人群。同时,对于一些疾病患者需要忌食的食物,也做了明确的说明。例如,在讲到“脾胃病”时,书中不仅推荐了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疗粥,还详细列举了那些容易伤脾胃的食物,如生冷、油腻、辛辣等。这种细致的指导,对于患者在家中进行自我调理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在“情志致病”与“外感杂病”的结合方面,做得尤为深刻。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精髓在于“整体观”,而情志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本书在论述一些外感疾病,特别是那些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病证时,并没有忽视情志因素的作用。它详细阐述了不同情志变化如何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进而引发或加重某些疾病。例如,在讲到“肝郁化火”相关的病证时,书中不仅列举了相应的方药,更强调了疏肝解郁、调整情绪的重要性。这种将心理因素纳入治疗考量的角度,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观点非常前沿,也更加贴合临床实际。

评分

作为一个在中医道路上探索了多年的老中医,收到这本《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外科学(第2版)》,心中感慨万千。翻开书页,一股熟悉的油墨香扑面而来,瞬间拉近了我与它之间的距离。这本书的编排十分用心,从基础理论的梳理到具体病证的论述,再到各种治疗手法的讲解,都显得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我尤其喜欢它在基础理论部分对“形气”、“病气”、“邪气”等概念的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中医思维模式的引导。书中对“证”的理解,不再是生硬的条条框框,而是结合了大量的临床实例,让我们体会到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因人施治,因时施治”。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对于年轻一代的中医师来说,无疑是打下坚实中医理论基础的宝贵财富。

评分

挺好的也挺贵的,书质量很好。示东快递员挺好的。

评分

还没有看 好厚一本书闲余的时候学习一下

评分

收到了,正在学习中,非常喜欢。

评分

值得收藏的经典医书,这种专业书籍一定要买这种专业出版社出版的货

评分

启发很大

评分

书挺好的,尤其是方剂后面的百家注解,帮助我理解,在着急要用的时候,不用翻那么多的书!

评分

堪称经典,是目前内容最完备的中医外科学著作

评分

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就是好,又比较好用,又比新华书店打的圻扣还要低,以后首选买他出版的!

评分

生活如水,如花,如雨,如茶.面对生活的多彩,我们选择了人生; 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我们选择了拥抱与品味。在清闲的午后,在落日黄昏,暮然,心情变得舒畅而恬静,轻轻翻开手中的书卷,拥抱未来,品味人生。 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鸟语花香,轻风流水;享受历练,深邃。阅读,是一种情怀——敞开心扉,亲近自然,聆听生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