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當代思想大師,法蘭西院士讓-朗索瓦·勒維爾與他皈依佛教的兒子馬蒂厄·裏卡爾,尼泊爾俯臨加德滿都的山上的一個僻靜處,開瞭一場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
和尚說:佛教提齣瞭一種精神科學,它討論的是幸福與痛苦的最基本的機能。從早到晚,在我們生命的每個時刻,都在與我們的精神打交通,這個精神的最微小的改造也會對我們的生存過程和我們對世界的感受産生巨大的影響。
哲學傢說:從這些談話中我吸取瞭什麼教訓?它們給我帶來什麼?它們啓發我産生對於作為智慧的佛教的越來越多的欽佩,以及對於作為形而上學的佛教的越來越多的懷疑。它們也使我隱隱約約地看到對這種學說目前在西方具有吸引力的一些解釋。這首先是因為佛教在生活藝術和道德的領域裏填充瞭西方哲學的逃脫造成的一個真空。
##|107:98|
評分##主要是對和尚的生活方式比較好奇,douban評論說"颱灣本是足本而大陸本則有大量刪節"
評分##|107:98|
評分##看瞭幾頁,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這裏對佛教或瑜伽之類的理解是西方嬉皮士運動留下來的産物,雖然可以追究的年代更久些,卻也無法避免這幾十年的西方情境化闡釋帶來的後果,無論是追求中産階級的心理健康,還是體悟佛教的真諦,總覺得變瞭樣,正如東方人信仰基督教一樣,異樣!
評分西哲史內部思想多樣性遠遠多於佛教,所以父親常以某種哲學觀點比附佛教思想。兒子佛學立場始終如一:人生痛苦,痛苦來源於無知和我執,但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閤,非非有非非無(既非虛無也非實在),涅槃即對內在佛陀的發現,從覺醒到利他,於是人人皆佛陀、此處即極樂。佛教給如今西哲最大的啓示就是對生命意義、人生智慧和生活技術的重視,這和尼采對古希臘哲學傢的再發現是一緻的,但尼采走嚮權力意誌嚮外擴張,而佛教走嚮精神往內心求證。西哲初期理論對生活並不占優,蘇柏亞開始重視理論,斯多葛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皆保存理性靜觀與幸福生活為瞭正義的結閤,這種結閤在斯賓諾莎倫理學中完成,之後(17c中期)哲學遺忘瞭生活,脫胎於哲學的科學對道德和智慧更幾無貢獻。父親以科學實證要求佛教形而上學內容,但親身體驗並不比實證證據更少閤法性。
評分##主要是對和尚的生活方式比較好奇,douban評論說"颱灣本是足本而大陸本則有大量刪節"
評分##眼睛看不懂唯有用心
評分##並不難讀。
評分##主要是對和尚的生活方式比較好奇,douban評論說"颱灣本是足本而大陸本則有大量刪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