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思想家:宋明(1)

中国历代思想家:宋明(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王寿南 编
图书标签:
  • 宋明理学
  • 中国思想史
  • 哲学史
  • 程朱理学
  • 陆王心学
  • 朱熹
  • 王阳明
  • 思想家
  • 文化史
  • 中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80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38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台湾商务印书馆学术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0
字数:3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思想家:宋明(1)》是台湾学术文化重点出版项目,百位学者联袂编撰,还原历代思想家在中华思想传承中的成就与影响,指导:钱穆、王云五、屈万里、萨孟武等,审阅:陈立夫、陶希圣、胡秋原、萨孟武、王尔敏、张朋园、陈鼓应、张玉法等。
台湾商务印书馆学术经典。

目录

范仲淹
孙复
胡瑗
邵雍
周敦颐
司马光
张载
王安石
程颢
程颐
杨时
朱熹
吕祖谦
陆九渊

精彩书摘

正蒙以气充塞、流行于整个太虚,永远不止息地在聚或散,遍处都是“实有”(此处说实有,非实有物,不能想象作一物,它仍是无形而不可感知的),所以真正的“虚无”为不存在。他说:“知道虚空即是气,那么有无隐显,通一无二。若说虚空能生气,那么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落人老氏有生于无之论,而不识有无混一之常了。”(见《正蒙·太和》)先生以此辟斥诸子有无说的诞妄,而谓:“知道太虚即是气,那么就没有所谓的‘无’了。诸子浅妄,有有和无的区分,实在不是穷理之学啊!”(见《正蒙·太和》)又说:“《易经》不谈有无,谈有无者,诸子之陋也。”(见《正蒙·大易》)因为《易经》所谈的,不过是隐显幽明、往来屈伸、盈虚动静等这一些罢了;而理与气不相离,体与用无二致,引申触类,征其端几,各种物理,毕尽于此。先生亦主张,有无只是一体,此体永远在变,唯人的知识,只见此所变之有形,不识此在变之无形,但不论所变在变如何,其本体仍是混一的。而老庄道家,认为气由虚生,则是无限(指虚而言)生出了有限(指气而言),他们不知道有限与无限本是一体,无限永远在变,在其变动中呈现出种种有限之形而被感知,而此无限则永远无形,永远在被感知之外,并不是由无形而另产出有形。所以说是诸子之陋,非穷理之学也。尤其斥老子有生于无之论为“谩谈”。惟老子所说的“无”,乃是一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意指不可见的本体,为万物之所从出;“有”是现象,“有”生于“无”即现象出于本体,横渠先生却据字面之义,驳斥老子之说,恐怕不能服老氏之心了。
……

前言/序言


《中国历代思想家:宋明(一)》一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思想史上宋明时期这一关键转折阶段的哲学脉络与重要人物。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思想家及其观点,而是力求勾勒出这一时期思想演变的整体图景,分析其历史背景、核心命题、主要流派以及各流派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引言:时代浪潮中的思想嬗变 本书开篇,将首先审视宋明时期所处的宏观历史环境。唐朝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割据,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进入宋代,国家在军事上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大压力,经济上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商品经济的活跃、城市的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都对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当宋朝被蒙古人灭亡,南宋政权偏安一隅,随后的元朝又由外族统治,这些剧变都促使士人阶层重新审视家国命运、民族认同以及个人的生存价值。进入明朝,虽然统一王朝得以重建,但统治的严酷以及社会内部的矛盾,同样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复杂的土壤。 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回应佛教、道教的挑战,如何整合先秦诸子百家的智慧,如何回应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成为宋明思想家必须面对的核心课题。本书将指出,宋明理学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前代思想沉淀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任务之一便是重塑儒家的精神内核,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第一章:北宋理学的曙光——理性主义的勃兴 本章重点介绍北宋时期理学的奠基者与早期代表人物。我们将深入分析周敦颐、张载、邵雍等人的思想贡献。 周敦颐,作为理学的先驱,其《太极图说》和《通书》被认为是理学思想的滥觞。本书将详细解析《太极图说》中“无极生太极”的思想,阐释其如何将宇宙生成论与人格修养相结合,为后来的理学提供了形而上的本体论基础。同时,对《通书》中“诚”的观念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诚”作为一种本体、一种道德实践原则,在周敦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张载,以其“横渠四句”而闻名,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本书将剖析这四句话所蕴含的深邃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我们将探讨张载的“气”学理论,分析他如何用“气”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与变化,以及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同时,还将关注他关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泛爱思想,以及他对“礼”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的论述。 邵雍,以其独特的象数之学著称。本书将重点介绍邵雍的“先天学”,分析他如何通过对宇宙生成模式的象数推演,构建起一套宏大的宇宙观。我们将探讨其“易学”的独到之处,以及他如何将阴阳五行、河洛图数等古代哲学符号系统化,形成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同时,也会分析邵雍的“乐天安命”思想,以及他所倡导的“静”与“闲”的修养方法,探讨其对士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本章还将简要提及北宋时期其他重要的思想家,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欧阳修对散文和史学发展的贡献,尽管他们不完全是理学代表,但他们的思想同样反映了时代精神。 第二章:儒家本体论的深化——理学大家的新探索 本章将聚焦北宋理学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们将儒家的形而上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程颢、程颐,史称“二程”,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本书将重点分析他们的核心思想。关于程颢,我们将重点解读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分析他如何将“仁”视为宇宙万物之本,以及“天理”与“人心”的内在统一。同时,将探讨他“乐在其中”的生命哲学,以及他强调“乐道”与“存养”的重要性。 对于程颐,我们将深入分析其“理”的本体论,探讨他如何将“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并将其与“道”联系起来。本书将详细解析他的“静坐”工夫,以及他对“格物致知”的强调,阐释其如何通过认识事物的“理”来达到对真理的把握。我们将特别关注程颐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分析其对后世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 此外,本章还将讨论“二程”在《论语》等经典诠释上的贡献,分析他们如何通过独到的见解,为儒家经典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第三章:道学家与佛老——理学与外来思想的交融与论辩 本章将深入探讨宋明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与佛教、道教等外来及本土思想进行互动、借鉴与论辩。 我们将分析理学思想中借鉴佛教“心性论”和“本体论”的痕迹。例如,许多理学家关于“心即理”、“心即道”的论述,与佛教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思想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本书将辨析这种契合的性质,是单纯的借鉴,还是创造性的转化。 同时,我们将关注理学家对佛教、道教的批判。例如,程颐对佛教“无”的批判,以及对道教“出世”观念的不认同。我们将分析这些批判的出发点,以及它们如何体现了理学试图重塑儒家“入世”精神的努力。 本章还将探讨理学思想中如何融入道教的“自然”观和“无为”思想。一些理学家对“天理”的阐释,也带有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体认。我们将分析这种融合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对理学思想产生了哪些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简要介绍宋明时期一些重要的佛道思想家,如佛教的宗密、永明延寿,道教的张紫阳等人,并分析他们的思想与理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章:南宋的薪火相传——理学的深化与发展 本章将聚焦南宋时期,分析理学如何在北宋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新的变化。 我们将重点介绍南宋四大名家中,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的巨大贡献。本书将深入分析朱熹的“理气二元论”,阐释其“理”的本体论、宇宙论和认识论。我们将详细解读其“格物致知”的认识方法,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原则。同时,也将分析朱熹如何构建起一套庞大的思想体系,并将儒家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书还将梳理朱熹对《四书》的注释,分析其“注疏”的经典地位。 陆九渊,作为与朱熹并峙的“心学”代表,将是本章的另一位重点人物。我们将深入分析其“心即理”的命题,阐释其如何强调“发明本心”,以及“学不外求”的观点。本书将对比朱熹的“格物致知”与陆九渊的“发明本心”在认识方法上的差异,分析“心学”的兴起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此外,本章还将简要介绍南宋时期其他重要的理学家,如张栻、吕祖谦等,分析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的贡献,以及他们如何在不同的地域和学术派别中传承和发展理学。 结语:宋明思想的遗产与启示 本书的结尾,将对宋明时期思想家的成就进行总结,并探讨其思想遗产的当代价值。我们将指出,宋明理学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但其对理性精神的强调、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对家国情怀的呼唤,以及对个体价值的探索,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旨在通过对宋明时期思想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复杂性与深刻性,认识到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回应时代挑战、吸收不同文化养分、并产生深刻变革的过程。希望本书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封面采用了一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手工烫金的字体,显得古朴而又不失典雅。纸张的质地非常考究,厚实且略带纹理,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内页的排版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宽松,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引用的一些古籍原貌插图,清晰度非常高,并且被巧妙地融入到正文中,既保持了视觉上的美观,又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圆角打磨和内封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对读者的尊重。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在捧读学术内容之前,就已经被其外在的工艺所吸引。

评分

这本书在构建思想史的宏大叙事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辩证视角。它没有采取简单的“继承”或“反叛”的二元对立模式来划分不同阶段的思想家,而是着重探讨了思想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张力的平衡。作者对于“创新”的定义非常 nuanced,他清晰地描绘了革新者如何巧妙地借用前人的语汇来表达全新的关切,这种“在继承中超越”的论述方式,让历史的进程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通过这样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并非僵死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内在辩驳和活力涌动的有机整体。这种成熟而老到的历史观,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核心价值之一。

评分

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内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智力冒险。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沉浸在作者对古代学者内心世界的想象与推测中。作者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非常生动,他不仅仅是记录了“他们说了什么”,更努力去还原“他们是如何思考的”——面对社会困境时,他们的挣扎、选择与坚持。这种“代入感”极大地拉近了我们与遥远时代先贤的距离,使得那些古老的争论仿佛就在耳边发生。它不再是陈旧的教条,而是一场场关于“人应该如何生活”的永恒对话。这本书成功地将厚重的思想史,转化成了一部部充满人性光辉的知识人物传记合集。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翔实程度,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每一章后面附带的注释和参考书目都显示出作者在文献考据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我注意到,作者引用的原始文献来源非常广泛,不仅限于主流的官方史料,还涉及了一些地方志和私家笔记,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靠性和深度。例如,在探讨某一学派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时,作者能够精确到引用到具体的卷数和页码,并且常常提供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对比,这种严谨性是学术著作的生命线。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些详尽的注释无疑是一张宝贵的索引,可以沿着这些线索继续挖掘,进行二次研究。它做到了在普及知识的同时,不牺牲学术的深度。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流畅度堪称一流。作者的文笔功底深厚,笔触细腻,能够将复杂晦涩的哲学思辨用一种近乎于白描的手法清晰地勾勒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背景与思想脉络交叉时的那种驾驭能力。他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将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洪流之中进行剖析,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为何”他们会得出那样的结论。行文之中,常常会穿插一些富有洞察力的评论,这些评论既不喧宾夺主,又恰到好处地引导读者的思考方向,避免了陷入纯粹的知识堆砌。读完整章后,脑海中留下的是一幅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思想图谱,而不是一团缠绕不清的线索。这对于初涉此领域或希望系统回顾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佳的导读。

评分

人民日报大楼因其外观和颜色被网友多次吐槽。实际上,那栋尚未完工的大楼并非真如网络照片上的样貌。本刊记者走进建筑内部近距离观察,并专访设计师周琦。周琦对记者详细阐释设计理念,并一一回应质疑

评分

邵雍

评分

本集收入思想家胡瑷、邵雍、周敦颐、范仲淹、孙复、司马光、张载、王安石、程颢、程颐、杨时、朱熹、陆九渊、吕祖谦。

评分

程颢 程颐

评分

(7) 网络中断等原因。

评分

第一位是谁呢?孔子,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评分

本集收入思想家胡瑷、邵雍、周敦颐、范仲淹、孙复、司马光、张载、王安石、程颢、程颐、杨时、朱熹、陆九渊、吕祖谦。

评分

阮元二十岁结婚,妻江氏,为其祖母江氏的族孙女。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江氏亡故,幼女亦天,阮元续娶曲阜衍圣公、世袭五经博士孔宪增之女。孔氏擅诗文,著有《唐宋旧经楼诗》,世称经楼夫人。阮元有妾谢氏、刘氏,后者亦能诗擅画。阮元有四子一女,长子阮常生系过继为子,其余为谢氏、刘氏、孔氏所牛。

评分

这个是我早就想买的书,这次狠狠心买下,了了一个心愿。很精美的书,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