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诗文丛稿(套装全2册)

吕思勉诗文丛稿(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吕思勉
  • 诗文
  • 清代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史
  • 史学
  • 文化
  • 学术
  • 古籍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01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529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51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吕思勉诗文丛稿(套装全2册)》作为“吕思勉文集”的最后一部,收录了吕思勉先生的部分旧作遗稿,全书分“蒿庐文稿”、“蒿庐诗稿”、“小说三种”和“蒿庐丛稿”四部分。文稿部分收录了吕先生所作的旧体文章,诗稿部分收录了诗、词及联语若干,小说部分收录了《女侠客》、《中国女侦探》三种,丛稿部分收录的则是吕先生学术类、时论类以及游记类的文章共八十余篇。吕思勉先生治学范围和学术视野之广、在古代史研究方面的成就之大,为近现代学者之典范,其著作学术价值极高。

目录

誉千府君行述
记潘振声先生
先妣行述
郑湘溪先生传
庄子宣先生传
陈君雨农家传
外王母行述初稿
徐夫人吴氏传
刘君脊生传
吴孺人传
悼云集序
杨君楚白传
王启茵女士传
王省三先生小传
记吕颂宜女士
谢利恒先生传
潘君蕙荪传
鄞县童亢聆诗闻先生五十寿辰徵求书画启事
鄞李夫人寿序
先舅氏程君事述
严大家颂
武进蒋君墓碣
蒋竹庄先生七十寿序
姜克群君兴学记
朱君祠堂记
汪春余先生寿序
许君松如传
潘正铎文木天南旅稿序
张寿镛先生传略
光华大学小史
外王父程君传
先考妣事述
庄仲咸先生传
汪叔良茹荼室诗叙
蒿庐诗稿
梦秋词
联语六十三则
未来教育史
女侠客
中国女侦探
小说丛话
敬告中等以上学生
记黄韧之先生考察美国教育演词并志所感
今後学术之趋势及学生之责任
修习国文之简易法
本论
新教育与旧教育
欧战简览
渖阳高师中国历史讲义绪论
国文教授祛蔽篇
沪江大学《丙寅年刊》序
大学杂谈
货币问题
研究历史的感想
民族英雄盖吴的故事
宦学篇
史学杂论
《後汉书襄楷传》正误
西南对外交通之始
关於中国字的一个提议
中国历代之选举制度
中国历代兵制之变迁
论学术的进步
活的史学研究法
都会
略论佛学
民族交通
女真先世
《古文观止》评讲录
论疑古考古释古为徐永清作
发现新世界者为谁
治水的三阶段
论中学国文教科书
《学风》发刊辞
中国人马什麽崇古
历史上的抗战夫人
《唯物史观中国史》校记
评《唯物史观中国史》
关於中国文字的问题
致叶圣陶周建人建议便利汉字部书
禁止遏耀以舒农困议
论国人读书力减退之原因
对於群众运动的感想
士之阶级
国民自立艺文馆议
毁清官迁重器议
乡政改良刍议
所谓铁路附属地者
健康之身体基於静谧之精神
半部小说
禁奢议
吃饭的革命
中国抗战的真力量在那裹
何谓封建势力
狗吠
妇女就业和持家的讨论
上海风气
中国现阶段文化的特徵
塞翁与管仲
为什麽成人的指导不马青年所接受
广西女子
论青年的修养和教育问题
追论五十年来之报章杂志
学校与考试
抗战的总检讨和今後的方针
抗战何以能胜建国如何可成
战後中国经济的出路
战後中国之民食问题
怎样将平均地权和改良农事同时解决
对於时局的误解
青年思想问题的根柢
如何培养和使用人才
漫谈教育
五都
老百姓对於国事的态度溯源
两种关於延安的书籍
忠贞
如何培养广大的群众的读书兴趣
还都纪念罪言
南归杂记
青年时代的回忆
新年与青年
窖藏与古物
两年诗话
蠹鱼自讼
连丘病案
物价偶忆
堂吾头

精彩书摘

乡政改良刍议
一、乡设初级法庭议
古之听讼,有与今大异者。《周官·大司徒》: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之。其附于刑者归于土。注曰:有地治者,谓乡州及治都鄙者也。《王制》曰:成狱辞,史以狱之成告正,正听之。注曰:正,于周为乡师之属。《周官》之制,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则万二千五百家,有一听讼之官矣。后世之县,实古之国,乡官听讼之制既废,赴诉者必于县令,犹古无听讼之官,而赴诉必于国君也。听讼繁,则势不能徧理;相去远,则更役藉狱讼以鱼肉人民。而官弗能禁。为官者无如何,乃戒民毋讼。若曰:讼必破家,与讼而破家,无宁不讼而相让焉。于戏,是自承其听断之不明,办理之迂缓,不能为人民保障权利也。是自承其不能约束胥役,使无扰民也。不其恧与。然此非官之咎也。以羁旅之身,临百里之地,欲为民理狱讼,一一皆得其平,其势固不可得也。《周官》郑注曰:争罪曰狱,争财曰讼。此刑事民事之分最古者也。讼可相忍无赴诉矣,狱则如何,亦将惮扰累而毋诉之官与?而世之私和人命者多矣。然臣即讼,亦不可不告之官也。不告之官,必由亲族长老,为之平亭。亲族不能无所私,乡有很戾者,虽长老亦畏焉。调处则不得其平,乃使强者多,弱者少。乃曰;强者之必多,弱者之必少。势也,无可如何者也。使强者弱老,均必不能相安,无宁使强者多,弱者少,犹可各安其生焉。然则弱肉强食,事势固然,而何贵有为之平亭者与,公理何时明于世哉!今日民事率许和解,贵调息,此亦社会程度未及,公理未信也。将来此等皆应由官秉公处断,不许人民各行其私。且听诏者,非徒平两造之争,亦所以教万民也。何也?禁一勇者不得侵怯,而勇者不侵怯之义彰矣。禁一知者不得诈愚,而知不诈愚之理明矣。国家之有法律,非徒以保障人民之权利,亦所以增益其德行也。故曰:大畏民志,此谓知本。然则司法之官,亦教官也。夫司教者,必其知足以教民者也。古者俗朴而治国之道简,乡州都鄙之老皆知之。故足以听讼。后世法令如牛毛,世恒以此语为诟病,其实不然,所以如此者,一由世事之繁复,一亦由治斯学者剖析日精也。虽专门名家,有老死不能尽其辞,通其意者。而谓乡曲之士足知之乎?行政官之不兼司法,非徒虑其藉以虐民,非徒曰日有不暇给,亦其知有所不逮也。而况于乡州都鄙之老乎?法律知识,必求其普及于齐民,然不能人人而教之,虽如明太祖,薪民读大诰,许以犯罪减等,犹亡益也。然则普及法律知识如之何?曰:莫如寓之于听讼。民间有一事出,官之判断,悉根乎法,又能将其所以然之故,委曲晓谕,使两造洞然于胸,并使凡观者传闻者,皆洞然于胸焉,则此一事之法律,民知其大要矣。日断一事,年断三百六十有六事,皆如此,则民之知法律者多矣。今司法官所辖地大,其去民远,故其所断事,人罕知之。或知其大较,亦传伪多多失实。若乡设一初级法庭,则其所断,民无不知之者,此普及法律知识之良图也。乡设初级法庭,实当务之急也。或曰:如费财多何。曰:乡者民有争讼,请亲族长老平亭,能无所费与?苟善理财,此等皆可化为租税,而归于公,以设初级法庭,绰绰然有其余裕也。或曰:乡者司法惟一县令,胥役之扰民,则既如此矣。乡乡设之,不能无用吏役也。约束吏役,虽廉吏犹难之,其扰民不大甚与。曰:县令去民远,势不相及,故胥役可以扰民。
……

前言/序言


《吕思勉诗文丛稿(套装全2册)》图书简介 引言:史学大家之精神光华 吕思勉,中国近代史学界的一代宗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宏大的史观以及融会贯通的学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他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洋洋洒洒的史学著作中,更蕴藏在其精炼的诗文创作里。是集,正是对吕思勉先生学术生涯中诗文创作的一次集中梳理与呈现,它不仅仅是史学家个人情感与思想的流露,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缩影,是理解吕思勉其人其学的另一重要维度。 套装概述:两册精粹,双重视角 《吕思勉诗文丛稿(套装全2册)》精选了吕思勉先生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与散文作品,力求全面地展现其文学才情与思想深度。套装分为两册,册一以诗歌为主,册二以散文、随笔、书信等体裁为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而丰富的吕思勉精神世界。这套丛稿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史学巨匠内心世界、品味其文字魅力的绝佳机会。 册一:诗韵悠长,情怀万种 册一集中收录了吕思勉先生一生创作的诗词作品。这些诗歌,或抒发家国情怀,或感叹人生际遇,或描摹自然风物,无不显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敏锐的洞察力。 家国情怀的时代回响: 吕思勉先生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社会翻天覆地的变革,从晚清的衰败到民国的建立,再到抗日战争的烽火,他的诗歌中自然而然地流淌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切。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诗句往往饱含着对民族危亡的痛惜,对国家前途的期盼,以及对先贤精神的追慕。这些作品,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普遍情怀,也展现了吕思勉先生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学者,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察与真挚情感。 人生哲思与个人际遇: 诗歌是心灵的直接抒发。吕思勉先生的诗作,也记录了他个人的人生起伏与哲学思考。无论是对学问孜孜以求的执着,还是对生活点滴的细致观察,亦或是面对顺境逆境时的豁达与淡然,都在诗句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他的诗歌,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句句含情,展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真挚动人的艺术魅力。读者可以从中窥见他内心深处的波澜,体会他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对自然的感悟与寄情: 纵然身处纷繁世事,吕思勉先生的诗歌中也不乏对自然风物的描摹与寄情。他笔下的山川草木,常被赋予人的情感与哲理,成为他内心世界的映照。一花一草,一景一物,在他眼中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他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宁静的向往,以及对宇宙万物的深沉思考。这些诗篇,如同一股清流,为读者带来片刻的宁静与思索。 学术精神的文学表达: 作为一位严谨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诗歌并非纯粹的抒情之作,其创作往往与他的学术研究息息相关。在诗中,他可能会引用典故,评论古事,或是表达对历史人物的看法,这使得他的诗歌兼具文学性和史学性。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诗句,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到他深厚的史学功底,以及将学术思考融入文学创作的独特才能。 册二:文心雕龙,思绪绵延 册二则汇集了吕思勉先生的散文、随笔、书信等多种体裁的作品。这些文字,以更加直接、更具条理的方式,展现了吕思勉先生的学术思想、人生感悟以及与同道友人的交往。 学术思想的深入阐释: 在散文与随笔中,吕思勉先生得以更加从容地阐述他的学术观点。他可以就某个历史事件、某个历史人物、某个学术范畴进行深入的探讨,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与史学著作的系统性不同,这些文章往往是他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问题或受到某种触动时而发,因此更具鲜活性与个人色彩。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字,更直观地了解他对中国历史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人生智慧的娓娓道来: 散文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考深度与人格魅力。吕思勉先生的散文,语言朴实,却寓意深远。他时常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或是对人生百态的观察,来阐释他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理解。他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有对未来的审慎思考。这些作品,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能够启发读者对人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师友情谊的真挚记录: 书信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往往最能真实地反映作者的生活状态与人际交往。吕思勉先生的书信,不仅记录了他与同时代著名学者、友人的往来,更展现了他谦逊、真诚、豁达的君子风范。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当年的学术争鸣与交流,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之间的深厚情谊。这些书信,是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了解吕思勉先生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的重要窗口。 文化情怀的温润流淌: 除了对学术与人生的关注,吕思勉先生的散文也时常流露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与珍视。他对古籍的考证,对传统习俗的感怀,对传统价值的肯定,都体现在他的文字之中。这些作品,传递着一种温润的文化情怀,提醒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与传承的重要性。 价值与意义:阅读吕思勉,体悟大时代 《吕思勉诗文丛稿(套装全2册)》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文学本身的艺术性。 史学研究的补充与延伸: 对于研究吕思勉先生的学者而言,这套丛稿提供了研究其思想演变、情感世界以及学术关注点的重要文本资料。诗文中的细节,往往能为宏观的史学研究提供鲜活的注脚与新的启发。 了解近代知识分子的窗口: 吕思勉先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通过他的诗文,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他们如何思考国家前途,如何在乱世中坚守学术,如何保持独立的人格与精神。这对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涵养人文情怀的精神食粮: 吕思勉先生的诗文,语言精炼,思想深邃,能够陶冶情操,涵养人文精神。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阅读他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慢下来,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体悟人生的真谛,去重拾那些被遗忘的传统美德与文化价值。 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吕思勉先生的思想与情怀,穿越时空,依然能与当下产生共鸣。他对于国家民族的深情,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人生的思考,都是永恒的价值。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过去,更能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理解当下,思考未来。 结语 《吕思勉诗文丛稿(套装全2册)》是一部值得珍藏与细读的著作。它以诗文为载体,将一位史学大家的心灵世界与时代印记, beautifully 呈现在读者面前。阅读这套丛稿,如同与吕思勉先生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的博大精深,体悟他的家国情怀,领略他的人文风骨。这不仅是一次文学的品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吕思勉诗文丛稿》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静而深刻的阅读享受。一直以来,我只知道吕思勉先生在史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但当我翻开这套诗文集时,我才惊觉,他笔下的文字,同样蕴含着无穷的魅力。 他诗歌的韵味,是一种温润而内敛的美。没有轰轰烈烈的抒情,却处处流露出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他描绘山水,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将自然之美与内心感受融为一体。例如,诗中对“孤灯”、“残月”的描摹,虽然寥寥数语,却营造出一种清寂孤冷的氛围,让人不禁联想到他独自思索的夜晚。而他对人生的体悟,对世事的感慨,也巧妙地融入诗句之中,显得自然而真挚,不像某些作品那样刻意为之。 散文部分更是他思想的直接展现。他以一种平实而清晰的语言,探讨了许多关于治学、人生、文化的重要议题。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学问”二字的阐述,他并非简单地堆砌知识,而是强调一种内在的追求,一种对真理的敬畏。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辟见解,以及他对于西方文明的态度,都展现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读他的文章,你会感到一种思想的碰撞,仿佛在与一位极具智慧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刻的交流。 这套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完整、更为立体的吕思勉。他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抽象的史学大家,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他的诗文,是他灵魂的投影,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这些文字,我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此外,这套书的编校和印刷都十分用心,阅读起来非常舒心。总的来说,这是一套充满文化底蕴的图书,它能够滋养读者的心灵,提升读者的品味,是非常值得推荐的。

评分

初次接触吕思勉先生的诗文,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宁静和智慧。一直以来,我对这位史学泰斗的印象都停留在《中国通史》那种宏大叙事的层面,然而这套《吕思勉诗文丛稿》却向我展现了他另一面鲜活的生命力。 书中收录的诗歌,没有时下流行的那种激昂或华丽,而是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风貌。他的诗句常常信手拈来,却意境深远。读他的诗,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淡淡的墨香,感受到一种淡泊致远的士人情怀。其中一些描写日常生活的片段,如“山中无客,案头有书”,就透露出一种安贫乐道的姿态。而他对故土风物的眷恋,对亲友的思念,也通过诗歌得以真切表达,让这位严肃的史学家的形象变得更加有血有肉。 他的散文部分,则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他论述问题,总能旁征博引,却又不显生涩。我尤其欣赏他对一些文化现象的解读,常常能从历史的深处挖掘出其根源,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他谈及读书的乐趣,谈及做人的道理,都充满了长者的睿智和温情。有时,他的一些观点还会引发我深入的思考,比如他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看法,对教育的理解等等,都让我受益匪浅。 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吕思勉先生不仅仅是一位埋首故纸堆的学者,他更是一位深谙人生、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诗文,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通过这套书,我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了力量和启示。 这套丛稿的装帧也十分精美,符合我对一本好书的期待。阅读体验非常愉悦,能够让人沉浸其中,忘却时间的流逝。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人物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都是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以为吕思勉先生的书籍都属于那种比较艰深、需要反复研读的学术著作,但这套《吕思勉诗文丛稿》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展现了吕先生更为温和、更具人文关怀的一面,让我看到了这位史学巨匠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诗歌部分尤其打动我。读他的诗,我能感受到一种淡雅的韵味,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充满了生活情趣,也蕴含着他的人生感悟。例如,他在诗中对季节变化的细致观察,对花鸟虫鱼的深情描绘,都流露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造化的敬畏。更难得的是,他的诗歌中还穿插着许多对时局的感慨,对家国命运的忧思,这些都让他的诗歌在个人情感之外,增添了更宏大的历史纵深感。 散文部分则更显其学者的风骨。他谈论治学之道,谈论人生哲理,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极具感染力。他常常会从古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用以指导当下的生活。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求真”的强调,无论是在史学研究还是在个人修养上,都始终坚持着一种严谨的态度。这种态度,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这套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诗、文、杂感,涵盖了吕先生不同时期的创作,也展现了他思维的活跃和情感的丰富。这让我得以从更全面的角度去认识他,理解他的思想形成过程。他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也对时代的新事物保持着开放的态度。这种兼容并蓄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而言之,这套《吕思勉诗文丛稿》并非仅仅是学术研究的补充,它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一位伟大的学者,在严谨治学之余,同样拥有一颗敏感而真挚的心。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与读者进行真诚的对话,引发共鸣,带来启迪。

评分

《吕思勉诗文丛稿》(套装全2册)带来的阅读感受,远超我的预期。我之前对吕思勉先生的认知,主要集中在他在中国史研究领域的贡献,比如那些厚重的史学著作。因此,当拿到这套诗文集时,我带着一丝好奇,又夹杂着对“严肃”作品的心理准备。 然而,打开书页的那一刻,我便被吸引了。他的诗歌,不像我想象中的那种故作高深,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一种淡淡的、却又绵长的韵味。他描写景物,总是能抓住最动人的细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比如,诗中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捕捉,对日常器物的细致描绘,都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更让我感动的是,许多诗篇都流露出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润的人情味,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有人情味的吕思勉。 他的散文部分,则更显其学者的风骨和智慧。他谈论治学之道,谈论人生哲理,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他常常能从宏大的历史视角切入,对一些个体经验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从中提炼出普适性的道理。我尤其欣赏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观察,他的论述总是有理有据,又不失人情味。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到一种思想的启迪,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宁静而深刻的对话,从中获得不少的人生智慧。 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吕思勉先生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文史兼备”的学者。他的文字,既有史家的严谨,又有文人的情怀。他不是一个单纯的史料堆砌者,而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关怀人文的智者。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史学家更为鲜活、更为立体的一面,对我们理解他的思想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 从装帧到内容,这套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纸质舒适,排版清晰,阅读体验极佳。对于任何渴望深入了解吕思勉先生,或者希望在繁忙生活中寻得片刻精神慰藉的读者来说,这套书都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评分

这套《吕思勉诗文丛稿》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吕思勉先生是史学大家,他的《中国通史》等著作早已是案头必备。然而,这次翻阅这套诗文集,才真正领略到他作为一位文化学者的另一番风采。 首先吸引我的是他诗歌部分的文字。不同于史书的严谨叙事,这里的诗句显得格外灵动,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真挚情感。他描写景物的笔触细腻,无论是“细雨湿轻尘,残红落满蹊”的淡淡哀愁,还是“疏星淡月夜,凉风引客愁”的清冷意境,都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他当时的心境之中。更让我感动的是,许多诗歌都流露出他对故乡、对亲友的思念,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温润的人情味。这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吕思勉。 其次,他的散文部分同样精彩。他以一种平和而富于洞见的视角,探讨了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例如,他对读书的看法,他关于治学的体会,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他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理论,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分享他的思考和感悟。我尤其喜欢他论及“文史结合”的部分,他强调了文学作品在理解历史时的独特价值,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经读过的文学作品,仿佛开启了新的视角。 这套丛稿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吕思勉先生虽然身处近代,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以及他对西方思想的借鉴和反思,都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视野。他的一些论述,比如对社会变迁的观察,对文化价值的思考,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一种思想的激荡,仿佛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对话。 最后,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颇为雅致,纸质优良,排版清晰,读起来十分舒适。作为一套丛稿,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汇集,更是一种文化的呈现。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和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交流,他分享他的所思所想,也引领你去探索更广阔的精神世界。这套书不愧为吕思勉先生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非常值得细细品读和珍藏。

评分

大师之作,一套书买了好几本了,不错

评分

活动期间买的,超值!!!

评分

吕思勉的书一直都想买了看,非常不错

评分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评分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评分

呂書無需多評,快遞師傅下一次單表揚一次。

评分

书的内容质量很赞!绝对的五颗星!~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首先感谢快递小哥,这么快送到,辛苦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