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辞典

后汉书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舜徽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后汉书
  • 辞典
  • 历史文献
  • 古代史
  • 汉朝
  • 工具书
  • 参考书
  • 史学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161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686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5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后汉书辞典》是一部专书辞典,为“二十五史辞典丛书”之一。编写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阅读《后汉书》提供方便。
今本《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其中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为南朝宋范晔撰;八志三十卷,为晋司马彪撰。由于本纪和列传中某些内容较多的篇章,又分为上下卷,实际上该书是一百三十卷。《后汉书》记事,上起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下讫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共计一百九十六年史事。
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生于公元398年(晋安帝隆安二年),卒于公元446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年四十八岁。范晔出身官僚世家。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父范泰,任宋侍中。晔因出继给堂伯范弘之,袭封武兴县侯。后历官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新蔡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宣城太守。《后汉书》就是在这时开始撰写的。后又历宁朔将军、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等。元嘉二十二年(446),有人告发他与孔熙先等密谋拥立刘义康为帝,于是以谋反罪被杀。本来元嘉二十二年为公元445年,因他死于十二月,当时合公历已是446年了。
范晔生活的时代,距后汉已有二百余年,在他以前,已有不少学者撰写了后汉一朝的史书。据《隋书·经籍志》所载,就有东汉刘珍等的《东观汉记》、三国吴谢承的《后汉书》、晋薛莹的《后汉记》、晋司马彪的《续汉书》等八家之多。对于诸家之作,范晔都不满意,于是他以《东观汉记》为主要依据,参考各家所提供的丰富史料,再加以斟酌去取,写成了九十卷只有纪传的《后汉书》。本来志的部分也计划写,“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由于死得过早,这一部分未能完成。另据《后汉书·皇后纪》李贤注引沈约《谢俨传》云:“范晔所撰十志,一皆托俨。搜撰垂毕,遇晔败,悉腊以覆车。”今本《宋书》无《谢俨传》。但从这段记载也可以说明范晔《后汉书》缺志的原因之一。
由于范晔的文才和史学修养都比较高,他所撰的《后汉书》文笔流畅,叙事简明周详,结构严密,书中很少重复和疏漏。范书一出,大家争相传诵,而其他各家后汉书,就逐渐被淘汰了。范书既受到社会上学者们的欢迎,因而学习和研究的人也就比较多。在南朝梁时,著名学者刘昭和吴均,都给《后汉书》作过注释。刘昭看到范书只有纪传而没有志,认为是一个缺陷,于是乃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加以注释,分为三十卷,以补范书之缺。刘昭虽为范书补了志,但纪传与志并未合并,仍各单行。直到宋真宗乾兴年初,孙爽建议把二者合刻在一起成为一部分,乃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刘昭的《后汉书》注大部分都已散佚,只八志的注保存下来了。因而今本《后汉书》中,范晔纪传部分的注,是唐章怀太子李贤等所作,司马彪八志的注,则为刘昭所作。司马彪,字绍统,为晋宗室。父司马睦,为司马懿之侄,晋初封为高阳王。彪以出继故,未能袭爵。彪少笃学不倦,博览群籍。历官骑都尉、秘书丞、散骑侍郎等职。惠帝末年卒,时年六十余。彪以汉氏中兴,尚无全史,乃“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见《晋书》本传)《隋书·经籍志》著录其书,作八十三卷。彪书早已散佚,唯其八志三十卷,赖刘昭取以补范书之缺,乃得以保存下来。
范晔本拟照《汉书》之例,撰写十志,未成而卒。司马彪的八志与班固的十志比较,没有《沟洫》、《食货》、《刑法》、《艺文》四志,是很可惜的。尤其是无《食货志》,对东汉一代的经济制度和生产发展情况没有系统的资料,给史学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新增的《百官》、《舆服》二志中,《百官志》即是《百官公卿表》的继作,而《舆服志》记载的车马、冠服等制度,以表明封建的等级关系,史料价值也不是很高的。
《后汉书》本纪列传部分,史学界一向认为是写得较好的。十个本纪中,《光武帝纪》和《皇后纪》因内容较多,均分上下卷,实际上本纪是十二卷。《史记》、《汉书》只将吕后入本纪,其他皇后均入《外戚传》。范晔将《外戚传》之皇后改为本纪,是有独到看法的。范氏认为东汉一代,皇后或皇太后把持朝政的时候比较多,所谓“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主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见《皇后纪序》),因此从当时历史实际考虑,把皇后全部归入本纪是恰当的。列传部分,《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一样,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但范晔根据后汉的历史特点和自己的见解,创设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七个新的类传。东汉时期宦官和外戚两个集团曾长期把持朝政,排斥名士官僚集团,曾两次大兴党锢之狱,以镇压名士官僚集团的反抗。《党锢传》和《宦者传》就是记载这方面的斗争情况的。特别是《列女传》,范晔把才行高秀的妇女收入传中,不只注意节操一个方面,是很有见地的。如传中所载有女史学家班昭,女文学家蔡琰。我们知道蔡琰是两次改嫁,侍奉过三个丈夫的人,如果按照封建的节烈观,是不应收入《列女传》的。范晔却不为旧的思想所束缚,充分体现了他具有的进步史学观点。
《后汉书》是研究后汉一代历史的主要资料,价值很高,历来为文史学界所重视。自《后汉书》问世以来,研究注释其书的人是很多的。唐朝李贤等人的注释,可以说是集唐以前各家注释的大成者。现在通行本《后汉书》,都是带有李贤注的本子。至清末王先谦,又将唐以后研究《后汉书》的成果,特别是清人研究的成果,如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等各家之作,收集起来,撰成《后汉书集解》一书,成为第二次总结性的著作。建国以后,于1965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校点本《后汉书》,对广大读者来说,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必然带来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大繁荣。从而学习研究历史文化典籍的人,也就会日益增多,因此编辑一套阅读二十五史的工具书,当是今天社会上广大读者所需要。有见于此,山东教育出版社委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组织人力,进行了这套辞典丛书的编写工作。我们在完成《三国志辞典》以后,现在《后汉书辞典》又编撰完成。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吸收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参考一些有关辞书,由于涉及面较广,未能一一注明,谨此申明并表示感谢。由于本书成于众手,彼此之间抵牾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目录

题辞
前言
凡例
索引检字
词目索引
正文
附录:东汉纪年表
东汉帝系表
东汉时期全图(选自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宋史》文苑传述略 导言: 《宋史》作为记录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宋朝(960年—1279年)兴衰与文化的宏大史籍,其卷帙浩繁,内容包罗万象。在众多的篇目中,“文苑传”无疑是极具光彩的一章。它不仅详尽记载了宋代文人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与政治活动,更是我们理解宋代文化精神、学术思潮与审美趣味的一把关键钥匙。本篇将侧重于对《宋史·文苑传》核心内容的概述与解读,着重展现其在记录文化名人、梳理文学流派以及反映时代精神方面的独特价值。 一、 文苑传的立传标准与核心人物群像 《宋史》的“文苑传”的设立,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对文人地位的空前重视。与前代史书不同,宋代文人不仅是诗词歌赋的创作者,更是参与国家治理、思想辩论的精英阶层。文苑传的立传标准,通常要求作者具备极高的文学声望,同时在史学、理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有所建树。 1. 唐宋八大家中的巨擘: 文苑传自然少不了对“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几位巨匠的详尽记述。 欧阳修: 被誉为“一代文宗”,其传记详细记录了他如何通过“文革”——即对晚唐五代文风的革新,倡导质朴自然的文风。传中详述了他主持编纂《新唐书》、《新五代史》的文献工作,以及他提携后进、如苏轼、苏辙等人,对宋代文坛的深远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欧阳修在金石学和目录学上的成就,也作为其“文苑”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记录。 苏轼(东坡居士): 他的传记无疑是文苑传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篇。苏轼的一生充满跌宕起伏,从政坛上的乌台诗案到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其生活经历与文学创作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传中不仅罗列了他的诗、词、文、书、画成就,更强调了其“豪放派”词风的开创性,以及他对儒释道思想的融会贯通,展现了一位全才型士人的风貌。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三人并列立传,是宋代文风传承的典范。苏洵的政论文章,苏辙在诗文上的醇厚,都体现了蜀学派的深厚底蕴。 2. 理学大家与文学的交融: 宋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理学”的兴盛。文苑传中有一部分人物,他们以哲学家、思想家著称,但其著作和影响亦深深植根于文学领域。 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 他们的传记虽然侧重于对“性理”的阐发,但其对士人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对自然山水的体悟,对宋代理学诗歌的形成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渗透到后世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中。 朱熹: 作为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的传记中,对其对经典的注释(如《四书章句集注》)的地位被置于极高,这被视为一种规范性的“文业”。同时,他对于诗歌理论的阐述,以及他与陆游等人的诗歌唱和,也为文苑传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3. 专精领域的大家: 文苑传也收录了在特定文学领域成就卓著者,以展现宋代文学的广度和深度。 词坛的革新者: 除了苏轼,柳永的传记着墨于他如何将“慢词”推向市民阶层,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李清照的传记则以女性视角,记录了她对格律的精研和国破家亡后的沉郁悲凉,是宋代婉约词的巅峰代表。 史学大家: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被视为“史学之林”的里程碑,其传记详述了编纂过程的艰辛与学术价值,确认了史学在士人“文业”中的重要地位。 二、 文苑传对宋代文学风尚的记录 《宋史·文苑传》不仅仅是个人履历的堆砌,更是宋代文学风尚变迁的微观缩影。 1. “以诗取士”与文风的定型: 宋代科举制度中诗赋的比重,直接塑造了士人对文学的重视程度。传记中对落第文人的记录,往往会提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如写史论、作诗词)以期达到“不遇于朝,而显于后世”的目的。这反映了文学从服务于政治的工具,逐渐向独立价值体系转变的过程。 2. 诗、文、词的鼎足而立: 传记的结构清晰地展现了宋代文学体裁的并行发展。早期的文风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余绪,追求平实自然;中期则在理学影响下,诗歌转向对哲理的探讨;而词的兴盛则突破了传统诗歌的音律限制,成为宋代最具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文苑传通过对比不同文人的作品风格,勾勒出这种复杂而多元的文化图景。 三、 思想与政治的隐秘交织 宋代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从未泯灭。文苑传的记载中,鲜有纯粹的“闲云野鹤”之徒,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与朝廷的兴衰紧密相连。 1. 朋党之争与文人的命运: 传记常常记录文人因政见不同而遭受的贬谪。例如,新旧党争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的影响,都通过其文学活动与政治际遇交织呈现。贬谪地往往成为这些文人文学创作的爆发期,如苏轼在黄州的诗词,便是其政治困顿转化为艺术升华的明证。史官通过记录这些磨难,既肯定了文人的气节,也侧面反映了宋代政治生态的复杂性。 2. 经世致用与纯文学的张力: 文苑传细致地记录了学者们在赈灾、水利、财政改革等方面的实际贡献,这些“经世致用”的业绩与他们卓越的文学成就并列。这种并重,恰恰是宋代士大夫群体自我认同的核心:真正的文人,必须是能将儒家理想实践于社稷的栋梁。 结语: 《宋史·文苑传》以其史家的严谨与文学家的细腻,为后人留下了宋代文化精神的丰厚遗产。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名人录,更是一部宋代思想史、政治史与美学史的精妙结合,是探究宋代“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国家治理理念的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通过阅读这些传记,读者能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文人对自身身份的恪守、对艺术的执着以及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最怕的就是那种“一锤定音”的权威著作。它们往往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或者受限于时代的技术条件,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但这套辞典在处理那些史料存疑、记载矛盾的地方,表现出了惊人的克制与专业。它不会草率地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会清晰地列出不同的记载来源,指出哪些是确凿的,哪些是可能附会的。这种“存疑”的态度,恰恰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我特别喜欢它在某些条目后附带的“引证目录”,这就像是为每一条知识点提供了坚实的“证据链”。这使得我在引用或转述书中的观点时,内心也充满了底气,因为我知道我所依据的是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证的可靠信息。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考据”的严肃性与“阅读”的流畅性完美结合起来,难能可贵。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类型的“辞典”会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就是把史料堆砌起来,需要用的时候才能查阅一下。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我尝试着把它当作一本历史通读本来阅读,结果发现,它构建了一个极其宏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它的条目设置非常巧妙,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快速检索的需求,也极大地便利了初学者建立对那个时代的整体认知框架。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官制和礼仪制度的梳理,那份详尽程度简直令人咋舌,即便是像“冠婚丧祭”这样看似寻常的事件,书中也能解析出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儒家伦理和社会结构。阅读它,就像是拿到了一份高清晰度的历史三维地图,你能清晰地看到各个板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单纯阅读编年体史书难以获得的。我甚至开始尝试用书中的术语和概念去重新审视我收藏的其他清代笔记小说,竟发现许多原本不解的细节都迎刃而解了。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更在于它提供的“深度解码”能力。我们现在读历史,很多时候看到的都是经过后世过度解读或过度简化的版本。然而,这套辞典却坚持从最源头的文献中去寻找语义的本真。比如,一些常用的成语或典故,书里会追溯到它首次出现的语境,解释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的思维定式至关重要。我最近在整理一份家族族谱,其中涉及一些古代的亲属称谓和地籍术语,很多地方卡住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查阅了这本书,结果发现,那些困扰我许久的模糊概念,在这里都得到了清晰而权威的界定。这种“解密”的体验,带来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这种追根溯源的学术精神,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古籍爱好者的福音,装帧精美,纸张手感温润,翻阅起来就是一种享受。我最近沉迷于研究魏晋风度,尤其是竹林七贤的那些轶事和诗文,发现光靠零散的资料拼凑,总觉得难以形成完整的脉络。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做得非常细致,每一个典故、每一个地名都有详尽的考证,让人在阅读那些晦涩难懂的史料时,不再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欣赏它对人物小传的撰写,不仅仅是罗列生平事迹,更能深入挖掘其思想底色和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性。比如,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评价,作者往往能做到兼听则明,引用多方观点,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定论。那种沉静而有力的学术气息,让人感觉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结晶。初次翻阅时,我就被它那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很多我原本以为是定论的知识点,都在书中得到了更深入、更细致的辨析。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团队一定是下了大功夫的,它的索引系统做得极其人性化。对于工具书来说,查找效率是生命线。我发现它的交叉引用做得非常到位,一个历史人物的条目中,会链接到他所处的重大事件、他所著的书籍,甚至是他家乡的地名考证。这极大地避免了信息孤岛现象。我经常是带着一个非常具体的小问题开始查阅,比如想知道某个特定时期某个边疆地区的驻军编制情况,结果在查找过程中,不经意间就被引导发现了关于当地物产和民族关系的重要信息。这种“知识的漫游”体验非常棒,它鼓励读者不要只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而是要去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总而言之,它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辞典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系统梳理了特定历史时段社会运作逻辑的百科全书,是案头必备的良器。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内容和装帧设计都是很不错的,买来看看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送货方式:普通快递 承运人:京东快递货运单号:864495278付款方式:货到付款

评分

3.商品评价资格有效期为订单完成后半年内,满意度评价资格有效期为订单完成后三个月内。

评分

2013-11-27 08:50:41 配送员已经从站点出发,请您准备收货,姓名:王兵,手机号:13250722120,咨询投诉电话020-86250821 王兵

评分

八十卷,为南朝宋范晔撰;八志三十卷,为晋司马彪撰。由于本纪和列传中某些内容较多的篇章,又分为上下卷,实际上该书是一百三十卷。《后汉书》记事,上起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下讫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共计一百九十六年史事。

评分

大少看一下,大水客服饰品店

评分

自购,自读,还不错。。。。。。。。。。。

评分

2013-11-27 08:01:43 您的货物已分配,等待配送 郑焕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