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更在于它提供的“深度解码”能力。我们现在读历史,很多时候看到的都是经过后世过度解读或过度简化的版本。然而,这套辞典却坚持从最源头的文献中去寻找语义的本真。比如,一些常用的成语或典故,书里会追溯到它首次出现的语境,解释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的思维定式至关重要。我最近在整理一份家族族谱,其中涉及一些古代的亲属称谓和地籍术语,很多地方卡住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查阅了这本书,结果发现,那些困扰我许久的模糊概念,在这里都得到了清晰而权威的界定。这种“解密”的体验,带来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这种追根溯源的学术精神,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最怕的就是那种“一锤定音”的权威著作。它们往往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或者受限于时代的技术条件,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但这套辞典在处理那些史料存疑、记载矛盾的地方,表现出了惊人的克制与专业。它不会草率地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会清晰地列出不同的记载来源,指出哪些是确凿的,哪些是可能附会的。这种“存疑”的态度,恰恰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我特别喜欢它在某些条目后附带的“引证目录”,这就像是为每一条知识点提供了坚实的“证据链”。这使得我在引用或转述书中的观点时,内心也充满了底气,因为我知道我所依据的是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证的可靠信息。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考据”的严肃性与“阅读”的流畅性完美结合起来,难能可贵。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古籍爱好者的福音,装帧精美,纸张手感温润,翻阅起来就是一种享受。我最近沉迷于研究魏晋风度,尤其是竹林七贤的那些轶事和诗文,发现光靠零散的资料拼凑,总觉得难以形成完整的脉络。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做得非常细致,每一个典故、每一个地名都有详尽的考证,让人在阅读那些晦涩难懂的史料时,不再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欣赏它对人物小传的撰写,不仅仅是罗列生平事迹,更能深入挖掘其思想底色和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性。比如,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评价,作者往往能做到兼听则明,引用多方观点,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定论。那种沉静而有力的学术气息,让人感觉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结晶。初次翻阅时,我就被它那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很多我原本以为是定论的知识点,都在书中得到了更深入、更细致的辨析。
评分这本书的编辑团队一定是下了大功夫的,它的索引系统做得极其人性化。对于工具书来说,查找效率是生命线。我发现它的交叉引用做得非常到位,一个历史人物的条目中,会链接到他所处的重大事件、他所著的书籍,甚至是他家乡的地名考证。这极大地避免了信息孤岛现象。我经常是带着一个非常具体的小问题开始查阅,比如想知道某个特定时期某个边疆地区的驻军编制情况,结果在查找过程中,不经意间就被引导发现了关于当地物产和民族关系的重要信息。这种“知识的漫游”体验非常棒,它鼓励读者不要只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而是要去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总而言之,它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辞典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系统梳理了特定历史时段社会运作逻辑的百科全书,是案头必备的良器。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类型的“辞典”会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就是把史料堆砌起来,需要用的时候才能查阅一下。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我尝试着把它当作一本历史通读本来阅读,结果发现,它构建了一个极其宏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它的条目设置非常巧妙,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快速检索的需求,也极大地便利了初学者建立对那个时代的整体认知框架。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官制和礼仪制度的梳理,那份详尽程度简直令人咋舌,即便是像“冠婚丧祭”这样看似寻常的事件,书中也能解析出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儒家伦理和社会结构。阅读它,就像是拿到了一份高清晰度的历史三维地图,你能清晰地看到各个板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单纯阅读编年体史书难以获得的。我甚至开始尝试用书中的术语和概念去重新审视我收藏的其他清代笔记小说,竟发现许多原本不解的细节都迎刃而解了。
评分书挺好,很干净。没有脏。
评分由于范晔的文才和史学修养都比较高,他所撰的《后汉书》文笔流畅,叙事简明周详,结构严密,书中很少重复和疏漏。范书一出,大家争相传诵,而其他各家后汉书,就逐渐被淘汰了。范书既受到社会上学者们的欢迎,因而学习和研究的人也就比较多。在南朝梁时,著名学者刘昭和吴均,都给《后汉书》作过注释。刘昭看到范书只有纪传而没有志,认为是一个缺陷,于是乃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加以注释,分为三十卷,以补范书之缺。刘昭虽为范书补了志,但纪传与志并未合并,仍各单行。直到宋真宗乾兴年初,孙爽建议把二者合刻在一起成为一部分,乃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刘昭的《后汉书》注大部分都已散佚,只八志的注保存下来了。因而今本《后汉书》中,范晔纪传部分的注,是唐章怀太子李贤等所作,司马彪八志的注,则为刘昭所作。司马彪,字绍统,为晋宗室。父司马睦,为司马懿之侄,晋初封为高阳王。彪以出继故,未能袭爵。彪少笃学不倦,博览群籍。历官骑都尉、秘书丞、散骑侍郎等职。惠帝末年卒,时年六十余。彪以汉氏中兴,尚无全史,乃“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见《晋书》本传)《隋书·经籍志》著录其书,作八十三卷。彪书早已散佚,唯其八志三十卷,赖刘昭取以补范书之缺,乃得以保存下来。
评分2.通过审核后每个商品前五个晒单帖可获得10个积分;
评分送货方式:普通快递 承运人:京东快递货运单号:864495278付款方式:货到付款
评分在京东总是可以买到自己心仪的书籍,心很欢喜!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1.满意度评价用来对本次购物过程中的京东服务进行评价,评价大于100元的订单可以获得2个积分;
评分3.晒单帖需包含一定的介绍文字及3张以上真实拍摄的原创商品照片;
评分今本《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其中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为南朝宋范晔撰;八志三十卷,为晋司马彪撰。由于本纪和列传中某些内容较多的篇章,又分为上下卷,实际上该书是一百三十卷。《后汉书》记事,上起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下讫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共计一百九十六年史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