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部讲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修身齐家”和“立人达人”的智慧,也就是识己与识人的智慧、“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智慧。下部讲的是家训思想中临事与处世的智慧,也就是行动力与执行力的培养。两本书互为补充,令读者感到受曾国藩家训的精神与情怀。曾国藩常说“人生需有根柢,方可撑持世间变化”,这种可以撑持人世间风雨、坎坷、挫折、变化的人生“根柢”,就是那种精神、信仰、理想与情怀。
内容简介
曾国藩出身耕读之家,资质平凡,但他凭借自己出众的品格修为和独特的处世哲学力挽狂澜,平定大乱,广揽天下英才,成就一番伟业。他的思想谋略精华、他的为人处事之道对后世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堪为成功楷模。《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结合曾国藩的思想精华,介绍了曾国藩在面对现实环境、处理具体事务时的超人智慧和谋略,对当代人成功为人处事、迈向成功有着非同寻常的启示。新书着重阐述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行动力与执行力的培养,曾国藩把其中的精髓归结为两个字:“柔”与“刚”。曾国藩的许多经典思想如知行合一、明强挺经都离不开这两个字,这也是他处世智慧的关键所在。新书具体阐释了柔和刚各自的丰富内涵,指出《挺经》之“刚”是一种临事之刚;强毅自胜的“自胜之刚”是一种克难、克惰之刚。它是一种临事、遇事时“刚”的智慧,更是一种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刚”的智慧。因此,刚柔并济的内涵不仅有强大的行动力,还有完美的执行力。
作者简介
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2009年10月初,他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后一炮走红,被誉为百家讲坛“学术小生”。2010年8月,《百家讲坛》连续播出他主讲的《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大明名臣:海瑞》,新书《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和《救时宰相于谦》也同步与读者见面,形成“大明四大名臣”系列。他在《百家讲坛》主讲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已于2011年4月与观众见面,《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将于2012年元旦由央视重磅推出,新书也将同步出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家书对中国近代社会很有影响。从解读他的家书入手来解读这个人物,角度选得好,值得一读。
——著名历史学家唐浩明
国有法,乡有约,家有训。《曾国藩家训》经郦波先生评说,生动可读,足资借鉴。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
曾国藩在中困近代史上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但是,曾国藩的家书却受到争议各方的一致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曾氏家书在曾氏子孙的培养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
郦波足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这样的人所讲述的《曾国藩家训》,才会更真、更新、更深刻。
——上海电视大学教授鲍鹏山
目录
序:评“千古第一家训”
识事篇 刚柔并济
第一讲 “落牙臣”与“强项令”
曾氏家训之谜
大臣斗皇帝
国藩斗咸丰
第二讲 高不成,先低就
高起点
大跟头
隔代师
第三讲 不冒进,稳为上
莫名其妙的办法
稳办湘军
稳字诀
第四讲 一个棋迷的智慧
祁门之误
布局
争势
第五讲 多化解,少拒绝
勤王
四两拨千斤
拒绝与化解
第六讲 不纠缠,少争论
戒多言
叔侄档
口舌与意气
第七讲 先晓事,后办事
宽一与干爹
晓事
第八讲 不吝名,不吝利
跳槽
公心与私心
进让
第九讲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火并
政工干部
扬善与规过
第十讲 前有郭子仪,后有曾国藩
郭汾阳
保身六法
识道篇 明强挺经
第十一讲 “挺经”的智慧
《挺经》之谜
《挺经》与“刚”
第十二讲 “心中自有定见”
淮自湘出
深沉
定见
第十三讲 言多必失,做多必得
“话唠”
撕文章
“做”法
第十四讲 “五到”、“五勤”与洋务运动
眼
心
身
手
口
第十五讲 男儿须有倔强气
“刚”的专利
倔强的性格
倔强的“品格”
第十六讲 从行动力到执行力
行动与执行
裁军
执行力
第十七讲 有主义的团队
高薪养廉
激励政策
教育培训
信仰感召
第十八讲 居官与居家
暴雨梨花针
乡绅
居官与居家
第十九讲 做英雄,还是做圣贤
不反
论辩
信仰
曾国藩家训名言选粹
跋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曾氏家训之谜
有关曾国藩家训,有一个一直以来被人忽视的巨大悬案,即到底有无《曾国藩家训》这本书。
多数人的回答都十分肯定——当然有!市面上早就有这本书,很多人都见过、买过、读过。甚至早在晚清,就在曾国藩去世后没多久,他的学生李鸿章与李瀚章兄弟俩为他编撰的《曾文正公全集》里就有一个单列的部分,与“曾国藩家书”并列,名日“曾国藩家训”。
可即使这样,我也要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市面上不论有多少种版本的《曾国藩家训》,也没有一种是曾国藩自己编写的。所有的《曾国藩家训》都是后人以曾国藩的名义替他辑录的,当然,家训的内容都是曾国藩的原话,只是成书的结构、布局、顺序却是出于后人的编排。
这样一来,至少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至少在曾国藩生前,虽然已经有((曾国藩家书》这本书面世,但绝对没有《曾国藩家训》这本书。
那好了,既然没这本书,我们为何也讲《曾国藩家训》呢?
这就要谈到曾国藩自己一个莫大的遗憾了,事实上曾国藩确实曾想写一部((曾国藩家训》,但可惜的是,终其一生,他都没写出来。
曾国藩在家书中谈到这种想法时曾说:“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曾困藩伞集·家书》)也就是说,他想写本《曾国藩家训》,这种想法还跟他的九弟曾国荃探讨过,看来是确有其事的。
但为什么又没写呢?
……
前言/序言
序言
评“千古第一家训”
2011年,是《百家讲坛》开坛十周年,也是曾国藩诞辰两百周年。在《百家讲坛》栏目组的精心策划下,由笔者主讲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系列于是年正式播出。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
曾国藩平生主要事迹,一是率湘军扑灭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一是开启了号称近代变革之始的洋务运动。所以章太炎谈及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曾说:“誉之者则为圣相,谳之者则为元凶。”事实也确实如此,曾国藩既为孙中山、章太炎、范文澜等人所不齿,但也拥有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冯友兰这样的铁杆粉丝。
除却政治上功过是非的争议不谈,曾国藩有一点却是不论“誉之者”还是“谳之者”都极为推崇,这就是他的家训智慧。
一、何为家训
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传统,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那么,什么是家训呢?
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说过一句名言:“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说的正是早期的家训。《论语·季氏》篇记载:
(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这是一段对话,也是一幅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
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他的儿子孔鲤从庭前经过,孔子便叫住孔鲤问道:“你开始学诗(一说学习《诗经》)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于是说:“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呢?”于是孔鲤退下,开始努力学诗。
又一天,孔子又在院中看见儿子从面前经过,于是又叫住他问道:“你开始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于是教训说:“不学礼,不知礼,怎么能立身于世呢?”于是孔鲤退下,开始努力学礼。
虽然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当然,就文献而言,《论语》所载孔子对孔鲤的教育还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家训。作为商周时期文献的合集,《尚书》中收录着更多、也更为典型的家训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无逸》篇,是周公辅政时,周公教导侄子成王如何勤俭执政的。那句“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也成了后世诸多帝王教育后代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的名训。
通过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以及周公所说的“君子所其无逸”,我们可以知道,家训其实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先秦以后,由于儒家学说渐成社会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与素来的家训教育不谋而合,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
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我们现在一样,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事实上,标准的学校自商周以来确实也早就存在。比如商周时期的庠序、辟雍,两汉的太学、学宫,唐宋以后的国子监与书院等。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不论哪个时期,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整个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数的。(古代私塾、族塾俱属家庭教育形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事实上,因为儒家对“修齐治平”、“家国天下”信仰的推崇,“修身齐家”的行为模式最终决定了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
换句话说,中国人最重家,从来都把家庭教育当作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说明教不教,是父母的责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师的责任。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重要的老师。推而广之,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就是中国人所笃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开始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就算自颜之推后“家训”之说盛行于世,但像著名的司马光《家范》、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等,还是不以“家训”为名,却也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甚至像成册成卷的家书、家信,只要有教育的内容与意义,在古时也一概被目之为“家训”。
这样一来,古代家训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一下子变得极其丰富起来。狭义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广义地看,则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莫不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正是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古代家训愈积累愈丰富,终于在晚清出现了中国家训的登峰之作——《曾国藩家训》。
二、家训之首
我们称《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首”,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若从狭义的角度看,《曾国藩家训》于家规礼法所涉并不为深,甚至《曾国藩家训》一书的成书也尚存不为人知的悬疑。
作为一代大儒、理学传人的曾国藩,被钱穆先生称为“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教育家”,他一生重视家庭教育,不论在京为官,还是在外带兵,总是作有大量教育子弟的书信、文章。在他生前,《曾国藩家书》就已结集出版,并在当时就极受世人瞩目。
除家书之外,曾国藩还曾想专做家训一部。他在家书中谈到这种想法时曾说:“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也就是说,他想写本《曾氏家训》,即后人所说的《曾国藩家训》,这种想法还跟九弟曾国荃详细探讨过。
可最后究竟有没有写呢?
答案十分遗憾,直到曾国藩1872年去世,这部他立志想作的《曾氏家训》也没写出来。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计划流产的呢?
曾国藩生前曾在家书中说:“后因采择经史,若非经史烂熟胸中,则割裂零碎,毫无线索;至于采择诸子各家之言,尤为浩繁,虽抄数百卷犹不能尽收……然后知著书之难,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原来原因有两个,一是曾国藩认为要遍览经史子集,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及学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后,才可以写这本他命名为《曾氏家训》的大成之作;二是即使读尽了经史子集,掌握了那么多的材料,自己也要做到烂熟于心,可以融会贯通后,才可以写这本大成之作,这就叫“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说起来是两个原因,其实也就一个,也就是曾国藩认为火候还不到,要待自己阅历极丰富、知识极丰富之后,要在自己的“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才可以写作这本《曾国藩家训》。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知道,他对这部《曾国藩家训》寄寓了多么高的期望!
但问题是曾国藩是一个非常自谦的人,虽然水平已经在百尺竿头,可还总想着更进一步,所以他总感觉自己的功夫还不够深,境界还不够高,以至于一直到他最后离开人世,也没能写出这部他自己寄寓了厚望的《曾国藩家训》。
那么,我们通常见到的《曾国藩家训》读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要说到我们称《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首”的原因了。
曾国藩立志要做家训一部,想在人生境界的绝高处书之成册,如此一来,他的后半生一直都在为这种计划不断地做出实践与准备,加上他理学传人的大儒身份,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自觉贯彻着他的家训教育理念。这样一来,他的家训思想内涵反而不受一本书的限制,反而显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和教育意义。就像孔明“不求闻达于诸侯”,最后却能“诸葛大名垂宇宙”。虽然到最后,曾国藩也未能像颜之推写《颜氏家训》那样写出规范化的家训读本,但他数百万字留存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却因此显得更为博大与精深。这一点,在曾国藩甫一离世,便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当时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为曾国藩整理、编撰并出版全集,就特意搜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的精华之语,在全集中单列“曾氏家训”一章。其后,又有人将其单独成册发行。再后,更有人不断重新为之编选、出版。再之后,更有梁启超索性突破家训的藩篱,为其专门编定《曾文正公嘉言钞》,其间的主体其实也还是曾国藩的家训名言与警句。
至此,《曾国藩家训》声誉日隆,隐然超迈《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古代家训名作,同名图书遂大行其道,成为百多年来坊间不断流传的家训典范。
回首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国藩曾经被作为历史文化的热点人物被全社会所关注,开风气者当属唐浩明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随后,“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成为坊言流传颇广的“警世通言”。进入新世纪后,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着改革开放持续多年后的加速变革,住房、教育、医疗,渐成民生三大切肤之痛!就教育而言,汲取古代教育思想与智慧的精华,已成当务之急。此时,曾国藩与他的家训智慧再次跃入大众的视野,实在应属当然。
所以我所评说的《曾国藩家训》并不以哪一本同名图书为标的,也不仅限于曾国藩的家书或日记,更不是囿于传统家训家庭伦理规范的狭义解读,而是从识己、识人、识事、挺经四个方面入手,把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甚至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力图做一个全景式的评述。
学力不逮之处,颛此就正于方家!
是为序。
郦波
辛卯孟春于金陵水云居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