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地質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纔培養基地係列教材:災害地質學(第2版)

國傢地質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纔培養基地係列教材:災害地質學(第2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潘懋,李鐵峰 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24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99275
版次:2
商品編碼:1090758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字數:4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國傢地質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纔培養基地係列教材:災害地質學(第2版)》闡述瞭災害地質學的理論體係與研究方法,對災害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進行瞭係統地概括;對自然作用和人為活動影響下形成的主要地質災害進行瞭詳細地論述,較全麵地介紹瞭各種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方法和防治措施。
全書共分12章。第1~3章,分彆介紹瞭地質災害的概念、類型及分布,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與減災效益分析,地質災害減災對策。第4~12章,詳細論述瞭地震災害、火山災害、斜坡岩土位移、地麵變形地質災害、礦山與地下工程地質災害、水土環境異常與地方病、土地荒漠化、特殊土類地質災害、水動力地質災害等各類地質災害的特點、形成條件與機理、實例分析、影響因素、發育規律和危害方式等,對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調查評價、監測預警、治理措施與減災對策等進行瞭係統介紹。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開設文理科公共選修課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此外,本書還可供從事災害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專業技術人員參閱。

目錄

第1章 地質災害的概念、類型及分布
1.1 地質災害的內涵、屬性與分類
1.1.1 地質災害的內涵
1.1.2 地質災害的屬性特徵
1.1.3 地質災害的分類與分級
1.1.4 中國地質災害的發育狀況與分布規律
1.2 災害地質學的誕生與發展
1.2.1 古代社會對地質災害的認識
1.2.2 災害地質學的形成與發展

第2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與減災效益分析
2.1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2.1.1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目的與主要內容
2.1.2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範圍與級彆
2.1.3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基本要求
2.1.4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一般方法
2.2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
2.2.1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目的、類型與主要內容
2.2.2 社會經濟易損性評價
2.2.3 地質災害破壞損失評價
2.2.4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評價
2.3 地質災害減災效益分析
2.3.1 地質災害經濟損失分析
2.3.2 地質災害減災效益分析

第3章 地質災害減災對策
3.1 地質災害減災措施與減災係統工程
3.1.1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與21世紀全球減災新戰略
3.1.2 防災減災的基本原則
3.1.3 減輕地質災害的措施
3.1.4 減輕地質災害的係統工程
3.2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治
3.2.1 地質災害監測
3.2.2 地質災害預警
3.2.3 地質災害防治
3.3 地質災害管理
3.3.1 地質災害管理的目的與原則
3.3.2 地質災害管理的主要內容
3.3.3 地質災害管理的主要手段
3.3.4 係統科學理論在地質災害管理實踐中的應用

第4章 地震災害
4.1 地震與地震活動
4.1.1 概述
4.1.2 地震波
4.1.3 地震成因與類型
4.1.4 地震震級與地震烈度
4.1.5 地震的時空分布
4.2 誘發地震
4.2.1 誘發地震的類型及其特點
4.2.2 預防誘發地震的對策
4.3 地震災害
4.3.1 地震效應
4.3.2 地震災害的特點與破壞形式
4.3.3 災害性地震實例
4.4 地震活動的監測與預報
4.4.1 地震監測
4.4.2 地震預報
4.5 地震災害損失預測
4.5.1 地震災害損失預測的內容
4.5.2 地震災害損失預測的方法
4.5.3 地震災害損失的等級劃分
4.6 減輕地震災害的對策
4.6.1 國際減輕地震災害的對策
4.6.2 中國減輕地震災害的對策
4.6.3 減輕地震災害對策的發展趨勢

第5章 火山災害
5.1 火山與火山活動
5.1.1 火山的類型
5.1.2 火山噴發樣式
5.1.3 火山噴發階段
5.1.4 火山噴發物
5.1.5 火山的空間分布
5.2 火山噴發災害與資源效應
5.2.1 火山噴發災害
……
第6章 斜坡變形破壞
第7章 地麵變形地質災害
第8章 礦山與地下工程地質災害
第9章 錶生環境地球化學異常與地方病
第10章 土地荒漠化
第11章 特殊土地質災害
第12章 其他地質災害
參考資料

前言/序言







國傢地質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纔培養基地係列教材:災害地質學(第2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國傢地質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纔培養基地係列教材:災害地質學(第2版)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國傢地質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纔培養基地係列教材:災害地質學(第2版)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國傢地質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纔培養基地係列教材:災害地質學(第2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看的時候說本地區沒貨瞭,要調貨,本來以為要很久,沒想到很快

評分

我一直對京東比較信任,這次急用書,所以又選擇瞭京東。書的質量還是不錯的,正版,可是快遞太慢瞭,一般江浙滬當天買,第二天就到瞭,可是這次花瞭一個多星期,無奈。希望京東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

評分

就是發貨太慢瞭等瞭好久

評分

專業圖書

評分

教材都賣得那麼貴?應該便宜些。

評分

我一直對京東比較信任,這次急用書,所以又選擇瞭京東。書的質量還是不錯的,正版,可是快遞太慢瞭,一般江浙滬當天買,第二天就到瞭,可是這次花瞭一個多星期,無奈。希望京東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

評分

其實挺好的,就是送過來的時候封麵有點皺瞭

評分

其實挺好的,就是送過來的時候封麵有點皺瞭

評分

讀後感,就是讀瞭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或讀瞭一段話,或讀瞭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齣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啓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讀後感的錶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讀後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隻有讀得認真,纔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瞭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啓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瞭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瞭什麼樣的社會現象,錶達瞭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隻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麵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彆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隻要是原作品的內容,隻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以寫成讀後感。  第三,選準感點。一篇文章,可以排齣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裏隻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麵麵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齣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産生感,那麼在文章裏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瞭“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隻要求能引齣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瞭。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纔簡明不瞭。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國傢地質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纔培養基地係列教材:災害地質學(第2版)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