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千里河套,百年情仇。女性作家的柔曼之笔,诉尽这块肥美之地上肥美的往事。两条走西口的汉子,宿命般地迎娶了一对姊妹花,他们裹挟在时代的洪流里,家国天下,爱恨跌宕,情浓郁,怨酣畅,于这块黄河几字形上端北岸、阴山之南的大平原上,上演了我们民族的百年孤独。
作者简介
向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届高级研讨班学员。2000年开始小说创作,在《十月》、《中国作家》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多部,并被多家选刊转载,著有《妖娆》等长篇小说五部。曾获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作品》“金小说”奖。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缨子下了渠背,走进杨家的一片高粱和豌豆的套种地,她坐在豌豆垄里,高梁正好为她搭凉。顺子薅了稗子草喂骡子。缨子说,顺子哥,歇一会儿吧,青豌豆正好吃。顺子磨磨蹭蹭地过来,坐在离缨子十步远的豌豆垄上。
缨子叫了一声顺子哥。
顺子抬起头看了一眼缨子又慌忙低下了头。
缨子说,顺子哥,这次跟你们出来有些鲁莽,我本来是想跟着你出来玩一玩,我还没离开过义和隆,没想到惹出了事--
顺子说,你不想帮杨家的忙?
缨子说,我当然想给杨家帮忙,我是在乔家长大的,我应该报答香小姐。可是我不想嫁到蒙地去,我没离开过乔家没离开过义和隆,我害怕。
给达拉特王爷做小福晋是河套的女人做梦都不敢想的,王爷看重你,这是你前世修来的福分。顺予哥,你希望我嫁给达拉特王爷吗?顺子又低下了头。顺子哥,我长得不好看吗?我不心灵手巧吗?我不勤劳吗?你为什么就看不上我呢?
不,缨子,我只是不配。
可你知道,我是乔家二十两银子买来的,我和你一样,只是东家的一个长工。
缨子你说得不对,香夫人亲口跟我说,缨子是乔家的三小姐。
缨子的心沉下去了。香夫人已经扎根在了顺子的心里,他爱那个女人,不用她教,他就会说她想说的话。香夫人想急于打掉缨子肚子里的孩子并把她嫁出去时,缨子成了乔小姐。现在顺子和她统一口径了。突然升起来的愤怒像针一样把缨子扎了一下。
缨子向顺子靠近一点说,顺子哥,香夫人对我的恩情我永世不忘,我想帮杨家的忙,可我不想离开你。
缨子站起来,她蹲在顺子面前,把一掬剥好了的青豌豆捧给顺子。顺子的脸涨红起来,呼吸开始急促。缨子手捧着青豌豆放在顺子的嘴上。顺子已经本能地张开了嘴,可是他还是炮烙似的站了起来,青豌豆扑棱棱地撒了一地。缨子顺势抱住了顺子的腰,叫着顺子哥。顺子的身子石头一样僵了。顺子穿着后套男人都穿着的大裆裤,腰里系着一根带子。缨子用手一勾裤腰带,顺子的裤子就掉在顺子的牛鼻子鞋上。缨子伸出双手提起他的汗衫,想从头上脱下来,可汗衫卡在了顺子的脖子上。顺子长嚎一声,头上顶着一件白汗衫,抱着缨子扑倒在地。他像一匹套了笼头还蒙了眼睛的叫驴,用身体寻找着对应物。他的嘴里含混不清地喊着娘,娘。他的动作让缨子直想发笑。她不知道顺子在开辟鸿蒙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给予他生命的娘,还是他把缨子当成了他的娘,总之,缨子笑出了声来。通常男人的第一次都会变成女人的笑料。
完了。
顺子倒伏在一垄豌豆苗上。透过高粱的斜阳把他筛成一只斑马。
缨子坐在地畔上,吃青豌豆。她说,顺子哥,香夫人来了。
顺子跳起来,光着腚找他的裤子,他惊慌失措的样子更像一只刚刚交配完的猴子。缨子哈哈大笑起来。
……
前言/序言
《塞上风华:河套之上的人文地理画卷》 引言 黄河,母亲之河,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摇篮。而在这母亲河宽阔的臂弯里,一片广袤富饶的土地,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古老而又鲜活的光芒——她,便是河套。她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农耕地带,也是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战略要冲。然而,河套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她更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熔炉,是无数生命在这里繁衍生息,书写壮丽诗篇的舞台。 《塞上风华:河套之上的人文地理画卷》并非一部简单的地理志,也不是枯燥的考古报告。它是一部深入骨髓的史诗,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更是一次与这片土地的灵魂对话。本书旨在描绘河套平原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从一片荒芜走向文明,如何成为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场所,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以他们的智慧、勤劳与坚韧,塑造了今天的河套。我们不只是在讲述地理信息,更是在解读这片土地的脉搏,聆听她的呼吸,感受她的温度。 第一章:土地的呼吸——自然地理的壮丽序曲 在一切人类活动之前,是这片土地本身。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河套平原令人惊叹的自然画卷。我们将考察黄河在这里九曲回环的壮丽身姿,探究其塑造这片平原的鬼斧神工。从河套的地理范围界定,到其独特的微气候特征,再到那片土地上孕育的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都将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黄河的恩赐与挑战: 我们将详细描述黄河在河套地区的河道变迁、泥沙淤积的地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造就了河套的沃土。同时,我们也会审视黄河带来的水患,以及古人如何在与洪水的搏斗中,发展出独特的治黄智慧,这些智慧至今仍对我们有所启示。 平原的构成与土壤: 深入剖析河套平原的形成地质构造,了解其由冲积、洪积、湖积等作用共同形成的特点。重点介绍河套土壤的构成,为何这片土地能够成为“塞外江南”,其养分来源、土壤类型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潜力,都将进行细致的解读。 气候的温度与风的歌唱: 描绘河套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典型特征: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相对集中。关注其特殊的气候因子,如风力、日照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着当地的植被、农业生产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还将探讨气候变化对河套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孕育生命的生态网络: 揭示河套地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从河套平原的草场、湿地到河流生态系统,介绍其代表性的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这片土地生命力的体现。我们将审视人类活动对这些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第二章:历史的足迹——文明在河套的脉动 河套平原,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明交流的前沿。本书将追溯这片土地上人类活动的早期痕迹,并重点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明在这里的交汇、冲突与融合。 远古的回响: 探寻河套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到青铜时代的部落遗存。了解早期居民的生活方式、工具制造以及初步的社会组织形态。我们将关注这些遗址所揭示的,河套地区与黄河文明、草原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农耕文明的萌芽与发展: 详细阐述河套地区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重点关注不同朝代在这里推行的屯田、垦荒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改变了河套的面貌。从汉代的“河套屯田”,到唐宋时期的边塞经济,再到明清时期的农业格局,都将进行细致的梳理。 民族的交融与冲突: 河套平原地处农耕区与游牧区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便是民族交流的前沿。我们将深入分析汉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文化在此地的互动。探讨战争、贸易、迁徙等多种因素如何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也如何引发了长期的冲突。 丝绸之路上的节点: 阐述河套平原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连接东西方交通的战略节点,它承载了多少商旅的足迹,传递了多少文化的讯息。我们将考察古代商道上的城镇遗址、关隘遗迹,以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对河套地区的影响。 近代以来河套的变迁: 关注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动,河套平原在农业、水利、人口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何彻底改变了河套的耕作条件,使其成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第三章:文化的熔炉——多元文明的交响 河套平原绝非单一文化的孤岛,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熔炉。在这片土地上,农耕文明的厚重与游牧文明的奔放交织,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语言与文字的痕迹: 梳理河套地区历代通行、融合的语言文字。从古代碑刻、文献中,我们能看到哪些语言的演变,哪些文字的影响。探讨在不同民族统治时期,语言文字的官方使用与民间传播情况。 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考察儒家、道家、佛教以及草原民族的萨满教、藏传佛教等思想在河套地区的传播与演变。分析这些思想如何与当地的民俗习惯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 艺术的表达与传承: 描绘河套地区丰富的艺术形式。从古代墓葬壁画、石窟艺术,到民间剪纸、皮影戏、戏剧曲艺,再到独特的服饰、建筑风格,都将一一呈现。重点关注这些艺术形式如何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历史记忆。 节日与民俗的风情画卷: 细致描写河套地区独特的节日庆典和民间习俗。从春节的年俗,到丰收的祭祀,再到婚丧嫁娶的仪式,都将展现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探讨这些民俗如何受到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饮食文化的演变: 追溯河套地区饮食文化的演变历程。从早期以谷物、牲畜为主的饮食结构,到不同民族烹饪技艺的交流融合,再到现代饮食习惯的变迁,都将进行深入的探讨。重点介绍当地特色食材、传统烹饪方法以及富有地域风味的菜肴。 第四章:生命的脉动——现代河套的勃勃生机 历史与文化最终都体现在人的身上,体现在这片土地上生命的脉动中。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聚焦于现代河套平原的人民及其生活。 辛勤的耕耘者: 描绘河套平原上世代耕作的农民。他们的辛勤劳动,如何将这片土地变成“塞外江南”。深入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革新、种植结构的变化,以及农民在面对市场经济时的机遇与挑战。 新兴的城镇与产业: 考察河套地区城镇化的进程,以及新兴产业的崛起。从传统的农业区域,如何逐步发展成为集农业、工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区域。关注当地的工业基础、科技创新以及城市发展规划。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探讨在现代社会,河套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城市化、现代化冲击,如何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机? 生态的守护与发展: 审视现代河套平原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关注水资源的管理、土地的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问题。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为河套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河套人的精神世界: 尝试去理解河套人的精神特质。他们身上汇聚了农耕的淳朴、游牧的豪放,以及边塞人民的坚韧与豁达。他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都将是本书描绘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一部未完待续的史诗 《塞上风华:河套之上的人文地理画卷》的结尾,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河套平原的故事仍在继续,她的未来,将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关注她、热爱她的人们共同书写。本书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这片古老土地的关注与热爱,也期待着更多的人能够走进河套,去感受她独特的魅力,去体悟她深邃的内涵,共同参与到她未来的发展之中。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封写给河套的深情长信,一幅徐徐展开的人文地理画卷,一段关于生命、历史与文化的永恒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