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著作集:余嘉锡论学杂著(套装上下册)

余嘉锡著作集:余嘉锡论学杂著(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嘉锡 著
图书标签:
  • 余嘉锡
  • 近现代史
  • 学术著作
  • 史学
  • 文化史
  • 思想史
  • 中国近代史
  • 论学
  • 杂著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6440
版次:2
商品编码:1092884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7
套装数量:2
字数:4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余嘉锡论学杂著(套装上下册)》中华书局一九六三年版《余嘉锡论学杂著(套装上下册)》的全部内容,包括论文、书籍的序跋和杂考三类共三十篇及读书随笔三十条,此次新增读书随笔二十三条、七律四首、墓表一篇、附录《余嘉锡先生传略》一篇。所收多为著者一九四五年以前所写,涉及古籍的流传、古代书册制度的沿革、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生卒年月考证、重要历史文献中所反映的史实及目录书籍的源流和一般考勘的方法等等。内容充实,考证详密,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献、小说、戏剧以及校勘学、目录学的人颇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余嘉锡(1884-1955),字季豫,号狷庵,今鼎城区长茅岭乡人。父嵩庆,字子激,清光绪二年(1876)进士,官于河南商丘。嘉锡出生于父亲任所,自幼禀受庭训,立志著述,十四岁作《孔子弟子年表》,十五岁注《吴越春秋》。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乡试举人。后人京,选为吏部文选司主事,丁父丧回籍。清末停科举,立学校,应常德官立中学、西路师范学堂之聘,教授文史。辛亥以后,乡榜同年谭延闓督湘,电请出山,共济时艰,嘉锡竟辞不往。于是取“有所不为”之义,自号狷庵。1927年到北京,馆于赵尔巽家,教授赵氏弟子,同时审阅《清史稿》,得以清史馆总纂柯劭忞为师。期间,夫人陈福彩竟以三十九岁猝逝,遭受切肤之痛。亲撰墓表,称夫人“清闲贞静,出于天生。恕以接人,仁能及物。鞠躬尽瘁,十有九年,存孤健绝,功在宗祀。生叹薄祜,殁有遗恨”。情辞悱恻缠绵,衷怀眷恋,誓不再娶,鳏居凡三十年。

目录

前言

太史公书亡篇考
牟子理惑论检讨
晋辟雍碑考证
汉武伐大宛为改良马政考
寒食散考
释伧楚
术元嵩事蹟考
小说家出于稗官说
殷芸小说辑证
宋江三十六人考实
杨家将故事考信录
疑年录稽疑
书册制度补考
矣乐堂艺文目录考
巴陵方氏藏书志序
藏园韦书题记序
黄顧遗书序
積微居小学金石文字论刊序
述也是园旧藏古今杂剧序
四库提要辨证序
汉池阳令张残碑跋
内阁大库本碎金跋
跋旧抄本中兴馆阁录
新续古名家杂剧跋
书章宝齐遗书后
书仪顾堂跋后
王觉斯题丁野鹤陸舫齐诗卷子跋
跋施愚山试鸿博后家书
跋王石臞父子手稿
王西荘先生窥园证卷子跋
读已见书剂随笔

精彩书摘

  右一十五味,构筛为散,酒服方寸七,日二。中闲节量,以意裁之。万无不起。热烦闷,可冷水洗面及手足,身体亦可浑身洗。若热欲去石硫黄、赤石脂,郎名三石更生散。一直百是塞食散,方出何侯,一两分作三薄,日移一丈再服,二丈又服。要方所痛斥之寒石五石更生散,亦云汉末何侯行用,与此同为一方无疑,其以日移为服药之候,亦皇甫谧论塞食散语也。m以此方与仲景塞食草石两方较,盖以紫石英方为主,而以桂心易桂枝,加石硫黄,减太一余粮及鬼臼,又参用侯氏散方之白术、釉辛、人参,而去其菊花、茯苔、牡蛎、矾石、黄芩、当归、芎蘩七味,其桔梗、防风、乾姜、附子、桂枝,则仲景两方所同有也。夫古人制方,具有深意。稍有加减,郎主治不同。一味之差,半铢之微,用之失当,皆足杀人。今何晏取仲景方加减之如此,是直晏之塞食散方,而非复仲景方矣。况仲景本不以治五劳七伤,亦未尝命无病不识事之年少妄服。然则此方虽复种效,仲景固不任受德,郎杀人如麻,亦不任受谷也。考医心方卷十九,引皇甫谧节度论云:「今人利草惮石,有服草散七两,原本七两二十年不除者,有服石八两,终身不发者。」则晋初人犹有单服仲景之侯氏黑散或紫石英方者,不尽用何晏之更生散也。翼方又云:
  五石护命散,治虚劳百病、羸瘦、款逆、短气、骨闲有熟、四肢烦疼,或肠鸣、腹中绞痛、大小便不利、尿色黄赤、积时绕脐切痛急、眼眩、冒闷、恶塞、风痹、食饮不治、消渴、呕逆、胸中胁下满等。
  ……

前言/序言


《中国文学史》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的巨著,从先秦的诗歌散文,到魏晋南北朝的玄言与山水,再到唐宋的诗歌、词、文,元曲的繁盛,明清小说的巅峰,直至近现代文学的转型与革新,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文学数千年的演进历程。本书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史学眼光,深入剖析各个时代文学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创作思潮、艺术特色以及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卷一:先秦至两汉魏晋南北朝 卷一伊始,本书便将我们带入中国文学的源头。从《诗经》朴素而真挚的民风民俗,到屈原《楚辞》的浪漫奇诡,再到诸子散文的百家争鸣,先秦时期的文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文学基石。其后,汉代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赋的铺陈扬厉,以及史传文学的雏形,都展现了早期文学的蓬勃生命力。 进入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佛教的传入与玄学的兴起,催生了玄言诗的出现,影响了士人的精神世界。曹操、曹植父子的建安风骨,阮籍、嵇康的竹林之趣,都带着时代特有的忧郁与旷达。山水诗的兴起,以陶渊明为代表,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境界,将自然之美与人生哲思巧妙融合。同时,文学体裁也在不断丰富,骈文的雕琢与散文的朴茂并存,小说、志怪等叙事文学也初露端倪。 卷二: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卷二首先聚焦于盛唐诗歌的群星璀璨。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巨匠,以其超凡的艺术才华,创造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的浪漫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画一体,白居易的通俗晓畅,共同构筑了盛唐诗歌的宏伟画卷。本书详细探讨了不同诗人之间的风格异同,以及他们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怀。 除了诗歌,唐代在散文、传奇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古文运动的兴起,韩愈、柳宗元的倡导,打破了骈文的束缚,使散文回归质朴与实用,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唐代传奇小说,如《莺莺传》、《李娃传》,以其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先声。 五代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词的创作却迎来了发展。冯延巳、南唐后主李煜等词人,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抒发个人情感,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卷三:宋代 宋代是中国文学,尤其是词和散文的又一个高峰。卷三将重点放在宋词的成就上。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凄婉清丽,辛弃疾的慷慨激昂,都展现了宋词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本书深入分析了宋词在内容、形式、表现手法上的革新,以及词与时代风貌、士人心态的紧密联系。 宋代散文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与唐代古文运动一脉相承,涌现出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一批杰出的散文家。他们的作品,或议论深刻,或叙事生动,或抒情真挚,为后世散文树立了典范。 此外,宋代的文学批评也开始兴盛,出现了严羽《沧浪诗话》等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卷四:元代 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转型时期,杂剧的兴盛成为最显著的标志。卷四将详细介绍元杂剧的艺术特色、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等,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的人物塑造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分析了杂剧的结构、音乐、表演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民族矛盾。 同时,元代的小说创作也开始发展,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章回小说的雏形,虽然成书于明代,但其在元代的积淀不容忽视。 卷五:明代 明代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白话小说的繁荣标志着文学重心开始向通俗文学转移。卷五将深入探讨明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人物塑造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除了四大名著,明代还涌现出大量其他类型的小说,如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以及大量的神魔小说、公案小说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宝库。 同时,明代诗歌、散文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唐宋八大家之后,明代的散文风格趋于多样,公安派的“独抒性灵”成为一大特色。诗歌方面,则有“前后七子”等复古派的出现。 卷六:清代 清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后一个高峰,小说创作尤为突出,尤以《红楼梦》为集大成者。卷六将 devote 详细篇幅 to analysis 《红楼梦》的宏大叙事、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无可比拟的地位。 除了《红楼梦》,清代还出现了《聊斋志异》等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以及以《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代表的谴责小说,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 清代诗歌、词、散文也继续发展,桐城派的古文、乾嘉学派的考据,都对文学产生了影响。同时,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进一步繁荣,预示着中国文学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卷七:近现代文学 卷七将视线转向近现代,勾勒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艰难转型。本书分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巨大冲击,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新诗、新小说、新戏剧的诞生。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一大批杰出的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启了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本书还探讨了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的发展,以及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演变,如现实主义、革命文学、现代主义等。最后,卷七将目光投向当代文学,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的蓬勃发展和多元化态势。 总而言之,《中国文学史》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宏大、论述精辟的文学史著作。它不仅是一部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更是一次深入中国文学灵魂的旅行。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深刻理解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从而更深层次地体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刚踏入史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我深知打好文献基础的重要性,而余嘉锡先生正是我们绕不开的一座高峰。我还没有开始细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学大气象。这些“杂著”听起来似乎不那么系统,但恰恰是这些散落在不同期刊、文集中的思考片段,最能反映一位大学者在日常研究中灵光乍现的瞬间。我听说余先生的考据功夫是公认的“瘦石”(指其论证严密如同石头般坚实),能够与章太炎、陈寅恪等大家并驾齐驱。我希望能从这些杂著中,学习到他那种“以小见大”的求证精神,那种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的严谨态度。这对我准备自己的开题报告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好的“范本”。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套书的期待,更多是建立在对作者学术地位的“信仰”之上。我过去读过一些关于余嘉锡先生治学风格的介绍性文章,知道他治学极其严谨,尤其在辨伪和考证方面有独到之处。我手头有一些他的单行本,但总觉得阅读体验不够连贯,因为篇幅短小,主题跳跃性较大。这套合集的好处就在于,它将他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的思考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我打算先从他批驳前人观点的文章入手,看看他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学术立场。这种“打假”式的研究,往往最能体现一位学者的真本事。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杂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学术批评的精髓所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结论的背诵上。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其文献整理的价值去的。现在市面上的古籍整理,往往存在版本不统一、注释粗疏的问题,这对做学问的人来说是致命的。据说这套《著作集》在底本的选择和校勘上是极为审慎的,力求还原作者的本意,并且对其中引用的古籍进行了细致的校对工作。虽然我还没有时间逐字逐句核对,但从初步翻阅的体验来看,确实体现出一种匠人精神。对于那些希望深入挖掘民国文人如何处理传统文本的学者而言,这套书简直就是一座富矿。它提供的不是一个二手解读,而是一手的、最接近现场的学术语境。我计划将它作为我案头的“常备参考书”,随时查阅和比对,相信它能极大地提升我后续研究的可靠性和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质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典藏本。墨色的封面配上烫金的书名,在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拿到这套书后,立刻被它高雅的格调所吸引。内页的排版清晰易读,字体大小适中,注释规范且不突兀,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容易疲劳。对于研究古代文献和思想史的学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是加分的项。虽然内容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凭这外在的质感,就足以让人感受到编者和出版方对这部著作的尊重与珍视。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充满了敬意。我期待着翻开它,进入那位大学者深邃的思想世界。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书房里关于中国近代学术史的收藏,突然发现自己缺少一套关于余嘉锡先生的权威性汇编。这套《余嘉锡著作集》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我的一个大缺憾。从目录上看,涉及的面非常广,从对经典文献的考证到对学术流派的辨析,几乎涵盖了余先生毕生治学的核心领域。我个人对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兴趣颇浓,尤其关注清代学者们如何处理前代的学术遗产。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原汁原味、未经过度诠释的平台,让我可以直接面对这位学术巨擘的原始思考。与市面上那些零散的论文集相比,这种成体系的整理才更具研究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它能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余嘉锡学术谱系,对于我理解民国时期国学复兴的内在逻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实证材料。

评分

余嘉锡学贯古今,荐作等身,文笔灵活,跌宕有致,无呆板冗蔓之病,风格和李慈铭相似。他既是文献目录学家,又是史学家,曾经有“宋人史学胜清儒”的论断。著作有《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笺疏》、《汉书艺文志索隐》以及《余嘉锡论学杂著》等。以上著作,学术界极为重视,尤其是一部历时五十余年创作的八十万字的《四库提要辨证》,声振国内外,被誉为“是一部从微观角度研究我国古籍的巨著”。

评分

嘉锡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文献学与目录学家,他一生治学的主要方面就是继承乾嘉文献考据学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治学之鈅,重视掌握目录以求博通群书。他一生读书涉猎极广,自称:“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见《四库提要辩证》序录)他的书斋名“读已见书斋”,主要以明清精刻本为主,但他对传世典籍阅读之广,钻研之深,分析之细微,考辨之切当,都是超越前人的。,尤其是一部历时五十余年创作的八十万字的《四库提要辨证》,声振国内外,被誉为“是一部从微观角度研究我国古籍的著”。

评分

《余嘉锡论学杂著(套装上下册)》中华书局一九六三年版《余嘉锡论学杂著(套装上下册)》的全部内容,包括论文、书籍的序跋和杂考三类共三十篇及读书随笔三十条,此次新增读书随笔二十三条、七律四首、墓表一篇、附录《余嘉锡先生传略》一篇。所收多为著者一九四五年以前所写,涉及古籍的流传、古代书册制度的沿革、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生卒年月考证、重要历史文献中所反映的史实及目录书籍的源流和一般考勘的方法等等。内容充实,考证详密,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献、小说、戏剧以及校勘学、目录学的人颇有参考价值。

评分

书册制度补考

评分

帮朋友下一单,买了不少好书

评分

书章宝齐遗书后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

评分

藏园韦书题记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