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
齣 版 社:浙江古籍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2-12-01
I S B N:9787807159834
開 本:16開
內容簡介
黃宗羲(1610—1695),字太衝,號南雷,彆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等,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明末清初思想傢,博學多纔之大學者,有“中國思想啓濛之父”之美譽。黃宗羲自雲一生有三變:“初錮之為黨人,繼指之為遊俠,終廁之於儒林。”黃宗羲之父黃尊素是東林黨的重要成員,明熹宗時為宦官所殺。崇禎即位,黃宗羲到北京為父報仇,在會審閹黨時以鐵椎刺仇。明朝滅亡之後,清兵南下,浙東各郡,紛紛起兵抗清。黃宗羲在傢鄉組織民兵,參加鬥爭,轉戰杭州、寜波等地,身經百險,“濱於十死”。康熙年間,各地抗清活動趨於沉寂,黃宗羲投身學術,從事著述和講學,在多個學術領域都作齣瞭創造性的貢獻。
黃宗羲在我國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生著述宏富,專著和詩文即在三百萬字以上,涉及的學科有政治學、哲學、史學、文學、天文地理、文字學等。本書是迄今為止收錄黃宗羲著作極全之版本。
這本《黃宗羲全集》的版本,光是拿到手裏,那沉甸甸的分量和精裝的質感就讓人心生敬意。我得說,對於一個醉心於明末清初思想史的研究者來說,這簡直是如獲至寶。首先,從裝幀上看,這22冊的規模就足以讓人感受到編纂者的用心良苦。16開的尺寸,對於閱讀這種需要反復參閱的經典文獻來說,視野是極為開闊的,不像那些小開本,看久瞭眼睛實在吃不消。內頁的排版設計也相當考究,字號適中,行距舒適,使得即便是麵對晦澀的古文,閱讀體驗也能保持在一個相對愉悅的水平。我特彆欣賞的是,這套書的紙張選擇,那種微微泛黃的啞光質感,不僅保護瞭視力,更散發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手中捧著的不再是印刷品,而是穿越時空的信物。對於任何嚴肅的學術探討,工具書的質量是基礎,而這套書無疑為我們打下瞭一個堅實無比的地基。光是看著這整齊排列在書架上的22捲,心裏踏實,知道自己手裏掌握瞭一套極其可靠、足以支撐長期研究的權威文本。它的存在,讓很多散落在各處的篇章得以係統匯集,極大地提高瞭資料的獲取效率和準確性。
評分老實說,我一開始拿到這套書時,內心是有些忐忑的。畢竟,黃宗羲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涵蓋瞭經學、史學、政治哲學乃至於音韻學等多個領域,要做到“全”,難度可想而知。然而,經過我初步的翻檢,尤其是在比對瞭幾篇我熟悉的代錶作後,我不得不承認這套全集的編纂水準是相當高的。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文本堆砌,從注釋和校勘上就能看齣編纂者付齣的巨大心血。那些關鍵的引文齣處,那些晦澀難懂的古詞的現代釋義,都處理得非常得體,既沒有過度乾擾原文的呈現,又精準地為讀者掃清瞭理解上的障礙。對於我們這些非科班齣身,但又對晚明思想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而言,這種細緻入微的學術服務簡直是雪中送炭。它不再是那種隻對頂尖專傢開放的“天書”,而是真正將先賢的智慧普及化、可讀化的一個典範。可以說,這套書是搭建起我們與黃宗羲思想之間溝通橋梁的最佳工具,沒有之一。
評分從實用性角度來看,這套書的索引係統做得非常齣色,這是衡量一部全集價值的試金石。我曾嘗試在其他零散版本中查找一個關於“理學”與“實學”辯論的關鍵論述,耗費瞭大量時間。但在《黃宗羲全集》中,憑藉著清晰的捲目劃分和詳盡的附錄索引,定位速度快得驚人。這種效率上的提升,對於做研究的人來說是節省瞭寶貴的生命。此外,我特彆注意到,編纂方似乎在保持文本的古貌和提供現代便利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內文是嚴格的影印或參照善本的文本,保留瞭原汁原味;而頁眉、頁腳或者特定的附錄部分,則提供瞭現代漢語的輔助說明,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黃宗羲著作的讀者,也不會因為古白文的隔閡而望而卻步。這種對不同層次讀者的包容性,讓它從一本純粹的“學術工具”升華成瞭一套“全民通用的文化遺産”。
評分說實話,購買這套《黃宗羲全集》是一筆不小的投資,但迴顧這段時間的閱讀體驗,我完全認為這是物超所值。它帶來的價值,遠超齣瞭紙張和印刷的成本。最吸引我的一點是它的完整性和權威性,讓我徹底告彆瞭過去那種“東拼西湊”的閱讀狀態。過去,我總擔心自己看到的版本有疏漏,或者對某一句話的理解可能偏離瞭作者的原意。現在,麵對這22冊的浩瀚內容,我心中篤定,我正在接觸的是目前學術界能整理齣的最接近黃宗羲思想全貌的文本集閤。這種對信息準確性的信任感,是進行任何深度思考的前提。它就像是為我的學術探索安裝瞭一個頂級導航係統,指引我穿梭於復雜的曆史文獻之中,高效且自信。這套書不僅是黃宗羲的紀念碑,也是現代學術整理能力的一個裏程碑式的展示。
評分這套《黃宗羲全集》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種曆史現場感的迴歸。閱讀這位思想巨匠的文字,我總是在思考,他是如何在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保持如此清醒和深刻的洞察力的。全集這種體量,允許我們去做宏觀的梳理,去追蹤他思想脈絡的演變。比如,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在不同階段對“實學”的側重是如何變化的,從早期的抨擊空談,到後來對具體製度建設的關注,這種動態的思考過程,是零散閱讀無法體會的。而且,22冊的規模意味著其中必然包含瞭大量不常被引用的書信、序跋乃至手稿性質的文字。這些“邊角料”往往是洞察作者真實心境和日常交遊的關鍵綫索。通過它們,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的低語,感受到他們麵對時代巨變時的掙紮與期盼。這套書不僅僅是研究黃宗羲的資料庫,它本身就是一部微縮的明末清初社會思想變遷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