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
出 版 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2-01
I S B N:9787807159834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博学多才之大学者,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美誉。黄宗羲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黄宗羲之父黄尊素是东林党的重要成员,明熹宗时为宦官所杀。崇祯即位,黄宗羲到北京为父报仇,在会审阉党时以铁椎刺仇。明朝灭亡之后,清兵南下,浙东各郡,纷纷起兵抗清。黄宗羲在家乡组织民兵,参加斗争,转战杭州、宁波等地,身经百险,“滨于十死”。康熙年间,各地抗清活动趋于沉寂,黄宗羲投身学术,从事著述和讲学,在多个学术领域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黄宗羲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生著述宏富,专著和诗文即在三百万字以上,涉及的学科有政治学、哲学、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学等。本书是迄今为止收录黄宗羲著作极全之版本。
说实话,购买这套《黄宗羲全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但回顾这段时间的阅读体验,我完全认为这是物超所值。它带来的价值,远超出了纸张和印刷的成本。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的完整性和权威性,让我彻底告别了过去那种“东拼西凑”的阅读状态。过去,我总担心自己看到的版本有疏漏,或者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可能偏离了作者的原意。现在,面对这22册的浩瀚内容,我心中笃定,我正在接触的是目前学术界能整理出的最接近黄宗羲思想全貌的文本集合。这种对信息准确性的信任感,是进行任何深度思考的前提。它就像是为我的学术探索安装了一个顶级导航系统,指引我穿梭于复杂的历史文献之中,高效且自信。这套书不仅是黄宗羲的纪念碑,也是现代学术整理能力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展示。
评分这套《黄宗羲全集》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历史现场感的回归。阅读这位思想巨匠的文字,我总是在思考,他是如何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保持如此清醒和深刻的洞察力的。全集这种体量,允许我们去做宏观的梳理,去追踪他思想脉络的演变。比如,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在不同阶段对“实学”的侧重是如何变化的,从早期的抨击空谈,到后来对具体制度建设的关注,这种动态的思考过程,是零散阅读无法体会的。而且,22册的规模意味着其中必然包含了大量不常被引用的书信、序跋乃至手稿性质的文字。这些“边角料”往往是洞察作者真实心境和日常交游的关键线索。通过它们,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低语,感受到他们面对时代巨变时的挣扎与期盼。这套书不仅仅是研究黄宗羲的资料库,它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明末清初社会思想变迁史。
评分这本《黄宗羲全集》的版本,光是拿到手里,那沉甸甸的分量和精装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意。我得说,对于一个醉心于明末清初思想史的研究者来说,这简直是如获至宝。首先,从装帧上看,这22册的规模就足以让人感受到编纂者的用心良苦。16开的尺寸,对于阅读这种需要反复参阅的经典文献来说,视野是极为开阔的,不像那些小开本,看久了眼睛实在吃不消。内页的排版设计也相当考究,字号适中,行距舒适,使得即便是面对晦涩的古文,阅读体验也能保持在一个相对愉悦的水平。我特别欣赏的是,这套书的纸张选择,那种微微泛黄的哑光质感,不仅保护了视力,更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手中捧着的不再是印刷品,而是穿越时空的信物。对于任何严肃的学术探讨,工具书的质量是基础,而这套书无疑为我们打下了一个坚实无比的地基。光是看着这整齐排列在书架上的22卷,心里踏实,知道自己手里掌握了一套极其可靠、足以支撑长期研究的权威文本。它的存在,让很多散落在各处的篇章得以系统汇集,极大地提高了资料的获取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这套书的索引系统做得非常出色,这是衡量一部全集价值的试金石。我曾尝试在其他零散版本中查找一个关于“理学”与“实学”辩论的关键论述,耗费了大量时间。但在《黄宗羲全集》中,凭借着清晰的卷目划分和详尽的附录索引,定位速度快得惊人。这种效率上的提升,对于做研究的人来说是节省了宝贵的生命。此外,我特别注意到,编纂方似乎在保持文本的古貌和提供现代便利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内文是严格的影印或参照善本的文本,保留了原汁原味;而页眉、页脚或者特定的附录部分,则提供了现代汉语的辅助说明,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黄宗羲著作的读者,也不会因为古白文的隔阂而望而却步。这种对不同层次读者的包容性,让它从一本纯粹的“学术工具”升华成了一套“全民通用的文化遗产”。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拿到这套书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黄宗羲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涵盖了经学、史学、政治哲学乃至于音韵学等多个领域,要做到“全”,难度可想而知。然而,经过我初步的翻检,尤其是在比对了几篇我熟悉的代表作后,我不得不承认这套全集的编纂水准是相当高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本堆砌,从注释和校勘上就能看出编纂者付出的巨大心血。那些关键的引文出处,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词的现代释义,都处理得非常得体,既没有过度干扰原文的呈现,又精准地为读者扫清了理解上的障碍。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但又对晚明思想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而言,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服务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再是那种只对顶尖专家开放的“天书”,而是真正将先贤的智慧普及化、可读化的一个典范。可以说,这套书是搭建起我们与黄宗羲思想之间沟通桥梁的最佳工具,没有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