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帝之城
定价:80.00元
作者:(古罗马)奥古斯丁著,王晓朝译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ISBN:9787010054988
字数:988000
页码:123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8开
商品标识:9256404
编辑推荐
奥古斯丁生活在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年代,是当时伟大的神学家。他的著作在整个中世纪对基督教学说和观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他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本书是他 著名、有影响的著作,供广大爱好者阅读参考。
《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这部书*有影响力的部分, 写作期间超过十二年,首先奥古斯丁护教性地答辩基督教应为411年罗马之耻负责的控诉,他认为基督徒太看重地上的城市,对苦难与天命感到困惑。本书展现世俗与神圣、帝国与圣经,从创造到*后审判的历史全景。《上帝之城》的信息偏重来世,真正的平安与公义社会只在天上寻见,这是一群爱神之人的命运。他们在地上的朝圣之旅,认同感及财富,与“地上之城”的人们无分别地混杂着,在教会与社会均无区别。奥古斯丁充分警觉人类生存的模棱两可。
内容提要
《上帝之城》全书共有22卷,可以分为两大部分。*部分包括前10卷,主要批驳异教徒对基督的责骓,重评罗马史,认为罗马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第二部分包括十一卷至第二十二卷,较为系统地涉及历史观。具体说来,第十一卷至第十四卷阐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或“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来源;第十五卷至第十八卷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第十九卷至第二十二卷阐述人类历史的结局。
《上帝之城》篇幅巨大,论题重复、思想矛盾之处时有发生,很难用今日的学术标准去断言这个文本中有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奥古斯丁多变的生活轨迹与复杂的思想历程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他本人也曾说自己是一个“随着生活进展而写作,又在写作中进展”的人。但毕竟,这是奥古斯丁的一部晚期著作,其中的内容融会了他一生中的主要思想,因此可以说《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作者简介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奥古斯丁主张艺术应抛弃现实世界而反映上帝,达到为宗教服务的目的,造型艺术用于装饰教堂,诗和音乐应赞美上帝;人欣赏艺术作品实际上是欣赏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他认为世俗艺术是不真实的,它挑动人的邪恶欲望、使人远离*美的上帝。
奥古斯丁在归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经阅读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大师--普罗提诺(Plotinus)的著作,所以他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色彩。他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净化。
奥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世俗艺术的攻击涉及到虚构、想像、构思、象征和形象等文艺理论问题,对后来的许多文艺流派都有影响。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高的、*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美的阶梯。美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这个观点明显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在美和丑的问题上,他主张美是*的,丑是相对的。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积极因素。这种看法具有辩证性。
奥古斯丁主张艺术应抛弃现实世界而反映上帝,达到为宗教服务的目的,造型艺术用于装饰教堂,诗和音乐应赞美上帝;人欣赏艺术作品实际上是欣赏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他认为世俗艺术是不真实的,它挑动人的邪恶欲望、使人远离*美的上帝。
奥古斯丁在归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经阅读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大师--普罗提诺(Plotinus)的著作,所以他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色彩。他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净化。
奥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世俗艺术的攻击涉及到虚构、想像、构思、象征和形象等文艺理论问题,对后来的许多文艺流派都有影响。
目录
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不仅是圣奥古斯丁的杰作之一,而且同《忏悔录》一样,在世界所有文献中占有经典地位。要分析这部巨著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尽管全书有一种整体规划,但其风格的鲜明特点却是很多离题的发挥。写这篇序言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奥古斯丁的主题上,并且强调该主题的历史重要性。在奥古斯丁关于一个普世宗教社会的理念里,我们可以找到今天萦绕在许多人头脑中那个关于全球社会的理想的起源。
导言
序言
1.普世社会问题
2.上帝之城与普世社会
3.基督教智慧与全球社会
*部 异教神祇与俗世的幸福
*卷 罗马的陷落非基督教之过
第二卷 异教神祇从未保护人的灵魂
第三卷 异教神祇不曾防范人世的苦难
第四卷 上帝之公正与罗马帝国的发展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不仅是圣奥古斯丁的杰作之一,而且同《忏悔录》一样,在世界所有文献中占有经典地位。要分析这部巨著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尽管全书有一种整体规划,但其风格的鲜明特点却是很多离题的发挥。写这篇序言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奥古斯丁的主题上,并且强调该主题的历史重要性。在奥古斯丁关于一个普世宗教社会的理念里,我们可以找到今天萦绕在许多人头脑中那个关于全球社会的理想的起源。
导言
序言
1.普世社会问题
2.上帝之城与普世社会
3.基督教智慧与全球社会
*部 异教神祇与俗世的幸福
*卷 罗马的陷落非基督教之过
第二卷 异教神祇从未保护人的灵魂
第三卷 异教神祇不曾防范人世的苦难
第四卷 上帝之公正与罗马帝国的发展
第五卷 神道与罗马的强盛
第二部 异教神祇与来世的幸福
第六卷 永生与多神论之不足
第七卷 异教自然神学的批判
第八卷 经典哲学与雅致的异教
第九卷 异教神祇、魔鬼和基督教天使
第十卷 基督教崇拜与柏拉图主义神学对照
第三部 两座城的起源
第十一卷 创世与两组天使
第十二卷 被造的意志和善恶的区分
第十三卷 亚当之罪及其后果
第十四卷 两种爱产生两座不同的城
第四部 两座城的发展
第十五卷 早期《圣经》历史中的两座城
第十六卷 从大洪水到大卫王时期的上帝之城
第十七卷 从先知时期到基督出世
第十八卷 古代历史中的人之城
第五部 两座城的终结
第十九卷 哲学和基督教关于人类终结的论述
第二十卷 *后审判日时两座城的分离
第二十一卷 俗世之城的终结和惩罚
第二十二卷 上帝之城的永福
索引
译后记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介绍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奥古斯丁主张艺术应抛弃现实世界而反映上帝,达到为宗教服务的目的,造型艺术用于装饰教堂,诗和音乐应赞美上帝;人欣赏艺术作品实际上是欣赏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他认为世俗艺术是不真实的,它挑动人的邪恶欲望、使人远离*美的上帝。
奥古斯丁在归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经阅读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大师--普罗提诺(Plotinus)的著作,所以他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色彩。他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净化。
奥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世俗艺术的攻击涉及到虚构、想像、构思、象征和形象等文艺理论问题,对后来的许多文艺流派都有影响。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高的、*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美的阶梯。美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这个观点明显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在美和丑的问题上,他主张美是*的,丑是相对的。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积极因素。这种看法具有辩证性。
奥古斯丁主张艺术应抛弃现实世界而反映上帝,达到为宗教服务的目的,造型艺术用于装饰教堂,诗和音乐应赞美上帝;人欣赏艺术作品实际上是欣赏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他认为世俗艺术是不真实的,它挑动人的邪恶欲望、使人远离*美的上帝。
奥古斯丁在归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经阅读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大师--普罗提诺(Plotinus)的著作,所以他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色彩。他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净化。
奥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世俗艺术的攻击涉及到虚构、想像、构思、象征和形象等文艺理论问题,对后来的许多文艺流派都有影响。 显示全部信息
文摘
暂无
媒体推荐
暂无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那种厚重的纸张和古朴的字体,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千年前的时光。我是在一个知识分享的社群里听人推荐的,说它是理解西方思想史绕不开的一座高峰。拿到手后,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翻完第一部分,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座宏伟的建筑前,每走一步,都需要仔细辨认脚下的石块,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铭文。我尤其喜欢作者那种穿透历史迷雾的洞察力,他不像是在讲述一个早已尘封的故事,而更像是在和我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讨论的议题至今依然尖锐和紧迫:秩序、正义、人类的终极归宿。每次读到他阐述“地上之城”与“天国之城”的辩证关系时,我都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去对照我们身处的社会现实,思考我们追求的“美好生活”究竟建立在何种根基之上。这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的哲学或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朝圣之旅,让人在迷茫中找到一个清晰的参照系。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捧读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太烧脑了”。里面的逻辑推演极其严密,句子结构常常是层层递进,一个观点要经过反复的辩证才能最终确立,阅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力。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对照着注释来理解一些关键的拉丁词汇或早期的神学概念,但这反而激发了我更深层的探索欲。我开始主动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比如北非在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以及异教与基督教思想的激烈碰撞。这种“被动学习”的过程非常高效,因为它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源于阅读过程中的“智力缺口”,迫使你去主动填补。这本书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它展现了一种宏大叙事下的人类命运图景,从古典哲学到早期教会的信仰危机,作者几乎将那个时代所有的智慧精华都熔铸于一炉,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巨大社会变革时,心灵所能达到的最深层思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与其说是知识的积累,不如说是一种思维范式的重塑。它不是一本快速消费的读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品味的经典。我身边有朋友认为这本书过于宗教化,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其深刻之处——它直面了人类最根本的信仰和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作者的论证体系极其宏大,他从神学出发,却能延伸到政治哲学、伦理学乃至历史哲学。这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令人叹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自己被拉入一个巨大的思想竞技场,需要不断地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锋和确认。这种阅读体验,远比被动接受信息要来得刺激和有收获,它真正激发了我独立思考的潜能,让我对“秩序的构建”这一宏大命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对我这个阅读原版有困难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必须承认,翻译者做了一项了不起的工作。很多晦涩难懂的段落,被译得既保留了原文的学术严谨性,又在中文语境下读起来相对顺畅。我特别注意到一些关于“爱”与“意志”的论述部分,原以为会拗口得难以理解,但译者用词考究,使得那种复杂的心灵活动得以清晰地呈现。这让我有信心继续深入,而不是被语言的障碍劝退。通过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历史”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连续剧。作者对历史进程的判断,特别是对罗马帝国衰亡的深刻剖析,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强大的警示作用,提醒我们任何看似坚不可摧的文明,其基础都可能是极其脆弱和依赖内在精神的。
评分我是在一个工作压力非常大的时期开始读这本书的,当时感觉整个世界都摇摇欲坠,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坦白说,我最初的期望是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治理好一个社会”的实用指南。然而,读着读着,我的关注点慢慢发生了转移。作者并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可以立即套用的社会蓝图,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永恒”与“暂时”关系的角度。他笔下的“城邦”概念,不再是简单的地域划分,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这种视角让我学会了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不再为眼前的琐碎和暂时的挫折过度焦虑。它教会我区分什么是真正值得为之奋斗的价值,什么是稍纵即逝的浮华。每当感到迷失方向时,这本书中对“至善”的追寻,就像一座灯塔,总能给我一种心灵上的锚定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