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澄清概念,回溯原点,展现一贯之系统,明本发微,以利正解。傅佩荣教授对《大学》、《中庸》的首次译解,与朱熹、王阳明不同的观点,期望古代“大学”教育的理想再现于今日,寻求古今为人的至高德行。
跨越智慧的门槛,消除文字的隔阂探究“大学”之道,再现古代理想教育体现“中庸”之至德,化育人性的契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中庸》
目录
前言一 《大学》这本书
前言二 《中庸》这本书
大学
第一章 大学之道
第二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第三章 物格而后知至
第四章 所谓诚其意者
第五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第六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第七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第八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中庸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
第十章 子路问“强”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隐行怪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
第十八章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尧舜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
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絅
附录一 大学章句集注
附录二 中庸章句集注
附录三 大学问
精彩书摘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
古代的人,想要在天下彰显他光明的德行,就须先治理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自己的国家,就须先规范自己的家庭。想要规范自己的家庭,就须先修养自己的言行。想要修养自己的言行,就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就须先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想要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就须先推究自己所知的善。推究自己所知的善,就是要辨别外物与我的关系。
【注解】大学的理想是造就杰出的统治阶层,所以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作为示范。“古”常指古代的盛世,代表人物是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圣王。他们面对天下百姓,这时候“明明德”无异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妥善照顾天下百姓。
由天下回溯到国,由国再回溯到家。古代“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都属于统治阶层。由于一个人是大夫则不是诸侯;是诸侯则不是天子。这三者的先后承续关系是虚拟的,目的是要强调由小至大,由近及远的修行效果。在今日看来,“家”可以指一个人的家庭;“国”可以指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工作单位或特定团体;“天下”则可以指某一工作领域,或某一具体的国家,或甚至全人类的范围。修身:“身”指言行而言。人有身体,从具体的洒扫、应对、进退,到动静、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
孔子常以言行并举,如“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言中伦,行中虑”(《论语·微子》),“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易经·系辞传上》也说:“言行,君子之枢机。……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者,可不慎乎?”因此,修身即是修养言行。言行是表现于外者,其基础则在于内心的修炼,依序可以再回溯到: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正心:“心”是意识能力,可以对外认识,也可以对内自觉。孔子认为心是“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孟子·告子上》),难以预测其来去及方向,因此“心”常在浮动的状态。孔门弟子之中,只有颜渊可以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他的心在较长时间不背离仁,别的学生就无能为力了。
孟子则认为,向人学习或请教,其目的只在把失去的心找回来,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心可能失去,所以需要存养,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寡欲为修身之事,养心则是为了正心。由此可知,只要正心,则修身有了基础并且易有成效。
……
前言/序言
《傅佩荣译解经典系列: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图书简介 一、 引言: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 在人类文明的悠长岁月中,总有一些思想的光辉穿越时空,照亮前行的道路。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邃的哲学内涵和精妙的智慧结晶,早已成为世界思想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与《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基石,更是历代知识分子研习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必读之作。然而,历经岁月洗礼的古籍,其文字的疏离、概念的晦涩,常常让现代读者望而却步。 傅佩荣教授,一位在儒学研究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学者,多年来致力于将中华经典以一种更加贴近现代人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他所撰写的《傅佩荣译解经典系列: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正是这样一部桥梁之作,它不仅是对这两部经典文本的忠实解读,更是对其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实践智慧的现代阐释。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内在的求知欲,引领大家走进一个理性、仁爱、和谐的世界,体悟古圣先贤的洞见,并将之融入当代生活,实现个人品德的提升与社会责任的担当。 二、 《大学》:格物致知的起点,修身齐家的蓝图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核心思想在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傅佩荣教授通过细致的梳理与深入的剖析,为我们揭示了《大学》所构建的这样一个宏大而又切实可行的个人成长与社会实践体系。 1. 明明德:唤醒内在的光明 “明明德”是《大学》的起点,也是整部经典的核心关切。它并非指学习外在的知识,而是强调发掘、彰显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道德潜能。在傅教授的解读中,“明”字包含了“照亮”、“显露”之意,是对人心固有纯真、至善的唤醒与确认。这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自我认知、潜能开发的理念不谋而合,但《大学》所指的“德”更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是一种与天地万物相通的精神力量。 傅教授会从“明明德”出发,引导读者审视自己的内心,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通过反省、体察来发现自己身上原本就存在的善。他会解析“三纲八目”中的“亲民”,这并非简单地指“亲近百姓”,而是更深层的“革新”之意,即不断地革除旧的、不好的习气,推陈出新,使自己的德性得以更新、精进。这种自我革新的过程,正是“明明德”的实践体现。 2. 亲民:推己及人,服务社会 “亲民”是“明明德”的外在表现,也是通往“止于至善”的必经之路。在傅教授的讲解下,“亲民”不再局限于狭隘的政治语境,而是扩展为一种广博的关爱精神,一种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感。这是一种“爱人”的哲学,是将自己内在的善意推己及人,去关怀、去帮助、去服务他人,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会深入阐释“乐山乐水”、“忧乐天下”等意境,带领读者理解何为“仁者爱人”,如何通过日常的言行举止,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实践这种关爱精神。这种“亲民”的态度,要求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更要将这份修养付诸实践,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生活,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 3. 止于至善:理想人格的彼岸 “止于至善”是《大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即达到最完美、最理想的境界。这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至高无上,更是指一种生命状态的圆满,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和谐境界。傅教授会详细解析“至善”的含义,它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把握,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究竟领悟,一种对最高价值的追求。 他会进一步剖析“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从个人内在到社会外在的完整体系。 格物、致知: 探究事物本源,获得真知。这对应着现代科学探索的精神,但《大学》的“格物”更侧重于对道德、人性的深刻洞察。 诚意、正心: 做到内心真诚,思想端正。这是内在修养的关键,是达到“格物致知”的心理基础。 修身: 提升个人品德,完善人格。这是“诚意正心”的直接结果,是实现“明明德”的根本途径。 齐家: 和谐家庭,是个人修身的延伸,也是社会和谐的细胞。 治国、平天下: 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这是“齐家”的推广,是将个人修养和家庭和谐的理念,应用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 通过对这八个环节的细致解读,傅教授展现了《大学》作为一部指导人生实践的经典,其思想的系统性、逻辑性以及对现代人的启示意义。 三、《中庸》:中和之道的追求,和谐人生的境界 《中庸》,同样出自《礼记》,它以“中庸”为核心概念,探讨了一种处世之道、一种人生智慧。其开篇即点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傅佩荣教授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中庸”的真义,领悟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本然之性与生命之道 “天命之谓性”,强调了每个人都禀受了来自上天的、最根本的、纯粹的“性”。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存在,是一种内在的、永恒的本质。它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中庸》认为,这种“性”是善的,是至诚的。 “率性之谓道”,则意味着顺应自己的本性而行动,就是“道”。“道”在这里不是外在的教条,而是内在的指引,是对生命本质的回归。傅教授会从“性”的天然性和“道”的自然性出发,引导读者认识到,真正的“道”就蕴含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无需向外苦苦寻觅。 2. 居易以俟命,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安然处世的智慧 “居易以俟命,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中庸》中一句深刻的哲理。它并非教人消极避世,而是强调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傅教授会解析,在认识到生命存在未知与不可控因素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安于当下,顺应命运的安排,而不是徒劳地抱怨或挣扎。 这种“安之若命”,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刻理解与尊重,是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保持一种内心的从容与淡定。它让我们在面对顺境时保持谦逊,在遭遇逆境时保持坚韧,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3. 中庸之道:恰到好处的智慧 “中庸”二字,常被误解为“折中”或“平庸”,但其真实含义远非如此。傅教授会拨开迷雾,揭示“中庸”的精髓在于“中”、“和”二字。“中”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和”则是和谐、融洽,是一种整体的协调。 “中庸”是一种智慧,它教导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内心的稳定,如何在原则与变通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做到圆融处事。它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审时度势,适度而行,既不走极端,也不偏离正道,从而达到一种圆满和谐的状态。 傅教授还会深入分析《中庸》中关于“诚”的论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中庸》的核心价值之一,它意味着真实、不虚伪,是一种与天地万物相契合的本真状态。通过“诚”,个体得以认识自己,实现与世界的连接,最终达到“至诚”的境界。 四、 傅佩荣教授的译解特色:古韵今声的交融 《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离不开傅佩荣教授独特的译解风格。 字斟句酌,贴近原文: 傅教授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精准,其译文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力求表达的清晰易懂,避免了过度白话而失其原意。 深入浅出,启发思考: 他善于将抽象的哲学概念,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加以阐释,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引发对自身生活的反思。 融汇贯通,联系现实: 傅教授不仅局限于对经典的字面解读,更将其与现代社会、现代思想进行对话,揭示经典在当下依然具有的生命力与指导意义。 循序渐进,体系完整: 他的解读遵循经典自身的逻辑脉络,层层深入,带领读者逐步掌握《大学》与《中庸》的核心思想,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 结语:通往智慧人生的钥匙 《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学习儒家思想的入门读物,更是指导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寻内心平静、实现个人成长、构建和谐人生的重要指南。阅读本书,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圣贤们的洞见,汲取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而活出更加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无论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初学者,还是希望深化理解的研习者,本书都将为你带来深刻的启迪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