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澄清概念,迴溯原點,展現一貫之係統,明本發微,以利正解。傅佩榮教授對《大學》、《中庸》的首次譯解,與硃熹、王陽明不同的觀點,期望古代“大學”教育的理想再現於今日,尋求古今為人的至高德行。
跨越智慧的門檻,消除文字的隔閡探究“大學”之道,再現古代理想教育體現“中庸”之至德,化育人性的契機。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
——《中庸》
目錄
前言一 《大學》這本書
前言二 《中庸》這本書
大學
第一章 大學之道
第二章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第三章 物格而後知至
第四章 所謂誠其意者
第五章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
第六章 所謂齊其傢在修其身者
第七章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傢者
第八章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
中庸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
第八章 子曰:迴之為人也
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傢可均也
第十章 子路問“強”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隱行怪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費而隱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遠人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為德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
第十八章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第二十章 哀公問政
第二十一章 自誠明,謂之性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第二十三章 其次緻麯
第二十四章 至誠之道
第二十五章 誠者,自成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誠無息
第二十七章 大哉!聖人之道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堯舜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聖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
第三十三章 詩曰:衣錦尚絅
附錄一 大學章句集注
附錄二 中庸章句集注
附錄三 大學問
精彩書摘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傢。欲齊其傢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譯文】
古代的人,想要在天下彰顯他光明的德行,就須先治理自己的國傢。想要治理自己的國傢,就須先規範自己的傢庭。想要規範自己的傢庭,就須先修養自己的言行。想要修養自己的言行,就須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就須先真誠麵對自己的意念。想要真誠麵對自己的意念,就須先推究自己所知的善。推究自己所知的善,就是要辨彆外物與我的關係。
【注解】大學的理想是造就傑齣的統治階層,所以用“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作為示範。“古”常指古代的盛世,代錶人物是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聖王。他們麵對天下百姓,這時候“明明德”無異於“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妥善照顧天下百姓。
由天下迴溯到國,由國再迴溯到傢。古代“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傢”,都屬於統治階層。由於一個人是大夫則不是諸侯;是諸侯則不是天子。這三者的先後承續關係是虛擬的,目的是要強調由小至大,由近及遠的修行效果。在今日看來,“傢”可以指一個人的傢庭;“國”可以指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工作單位或特定團體;“天下”則可以指某一工作領域,或某一具體的國傢,或甚至全人類的範圍。修身:“身”指言行而言。人有身體,從具體的灑掃、應對、進退,到動靜、周鏇,所言所行都要閤乎禮儀、禮節與禮貌。
孔子常以言行並舉,如“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言中倫,行中慮”(《論語·微子》),“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易經·係辭傳上》也說:“言行,君子之樞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者,可不慎乎?”因此,修身即是修養言行。言行是錶現於外者,其基礎則在於內心的修煉,依序可以再迴溯到:正心、誠意、緻知、格物。
正心:“心”是意識能力,可以對外認識,也可以對內自覺。孔子認為心是“齣入無時,莫知其鄉”(《孟子·告子上》),難以預測其來去及方嚮,因此“心”常在浮動的狀態。孔門弟子之中,隻有顔淵可以做到“其心三月不違仁”(《論語·雍也》),他的心在較長時間不背離仁,彆的學生就無能為力瞭。
孟子則認為,嚮人學習或請教,其目的隻在把失去的心找迴來,所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心可能失去,所以需要存養,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孟子·盡心下》),寡欲為修身之事,養心則是為瞭正心。由此可知,隻要正心,則修身有瞭基礎並且易有成效。
……
前言/序言
傅佩榮譯解經典係列: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