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科学源流译丛8: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是一本非常“硬核”的学术著作。我不太擅长阅读那些充斥着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的书籍,我更喜欢那些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思想娓娓道来的作品。我担心这本书的“编史学研究”部分会过于理论化,充斥着各种学术流派的争鸣和理论框架的探讨,而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可能很难跟上它的节奏。我更希望通过阅读,能够了解科学革命时期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思考的,他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认识世界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知识图景,让我感受到科学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之间传播和演变的。我希望能够看到,那些看似突如其来的科学突破,其实是经过漫长的积累和无数次尝试的积累。我担心的是,这本书会让我觉得科学革命离我太遥远,或者让我觉得它只是少数天才的产物,而忽略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看之下,着实让我有些望而却步。 “科学源流译丛”本身就带有一种学术的厚重感,而“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更是直接点明了其深度和专业性。我并非科班出身的学者,对“编史学”这个词汇的理解也仅限于“研究历史的学问”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因此,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它时,心里不免会泛起一丝犹豫:这本书会不会过于晦涩,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理论和术语?我担心自己无法消化其中蕴含的知识,最终只能停留在书本的表面,无法真正领会其精髓。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引人入胜、带我穿越时空,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来讲述科学发展历程的书籍。这类书籍往往能激发我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让我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梳理和概念的辨析上。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其中的关键人物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突破了当时的认知局限,最终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评分这本《科学源流译丛8》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许多关于科学发展史的著作。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描绘伽利略仰望星空,牛顿被苹果砸中(虽然这个故事有待考证),以及爱因斯坦在黑板前沉思的经典画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科学革命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和年代,而是能够深入剖析这场革命的深层原因,探讨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之下的社会、文化、经济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催生了如此巨大的变革。我尤其对当时的思想家们是如何挑战权威、打破教条,以及他们之间是如何交流、碰撞、激发灵感的过程感到好奇。我也想知道,在那个时代,科学与哲学、宗教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演变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的突破,才使得科学能够摆脱中世纪的束缚,走向近代科学的辉煌?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让我对科学革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科学源流译丛8: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的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追根溯源”的冲动。我一直对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充满兴趣,总想弄清楚那些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科学知识,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然而,我对“编史学研究”这个概念感到一丝困惑。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历史学家们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寻、辨别、解读,然后构建出历史叙事的场景。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对于科学革命这段历史,不同的历史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他们采用了哪些方法,得出了哪些不同的结论?这让我感到有些新奇,因为我之前接触的科学史书籍,大多是以时间线为主导,或者以重要人物为中心来展开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关于科学革命的“元叙事”,让我看到,我们今天所知的科学革命,是如何在历史学家的笔下逐渐成型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去思考,历史的叙述本身也是一种建构,而这种建构是如何影响我们对科学革命的理解的。
评分当我看到《科学源流译丛8: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这个书名时,脑海中首先闪过的画面是那些关于科学史的纪录片,里面充斥着各种精密的仪器、古老的实验室,以及那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科学家们。我一直认为,理解科学的精髓,不仅在于掌握其理论和公式,更在于体会其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与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科学革命是如何被“书写”和“理解”的。编史学,这个词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它暗示着一种对科学史研究本身的研究,是对那些历史学家如何解读和构建科学革命叙事的分析。我期待这本书能揭示出,在众多的科学革命叙事中,哪些是被强调的,哪些是被忽略的?哪些视角更具影响力,又为何?这种对“编史学”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革命本身,更是关于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科学革命的一面镜子。它或许会挑战我既有的关于科学革命的认知,让我以一种更批判、更具反思性的态度去审视这段历史。
评分美国科学史家柯恩(I. B. Cohen)曾考查过,“科学革命”作为一个科学史的概念,其自身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他的结论是,“revolution”这一专门术语最初是来自天文学和数学领域,与它获得了现今“革命”一词涵义的历史
评分买来有用,各方面感觉都不错!
评分我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基本上每1-3天读完一本。所以也是经常买书的读者。其次,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很好,没有异味,不粗糙。一看就是正版,也是新书,塑封的。再次,送货员的速度很快,态度也非常好,还帮忙送上楼,一句怨言都没有。非常感动!还有,京东的价格一直挺给力,服务也好。我会继续保持一直光顾。最后,关于书籍内容方面,总体来说是一本好书,读完受益匪浅,很有作用。收藏了,有空或者书荒时会随时抽空看看。以下心得内容给各位参考参考:夏天的雨,干脆,强劲;夏天的的雨,利落,爽快;夏天的的雨,生动,豪爽; 夏天的雨,毫不拖泥带水;夏天的雨,像个男人! 他不像春天的雨那样,淅淅沥沥,极尽了缠绵。他生性秉直,无所顾忌,来的猛烈,去的迅速。如果说春天的雨是摇曳着浅绿长裙的清纯少女,那么夏天的雨就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梁山汉子。他不像秋雨那样,星星点点,故寻闲愁。他总是在狂风大作中生情并茂,在电闪雷鸣中袒露胸襟,在惊心动魄中一诺千金。如果说秋天的雨是“谁怜憔悴更雕零”的李忆安,那么夏天的雨就是披长发而仰天长啸于泽畔江河的辛稼轩。他更不像冬雨那样,在噼哩叭啦的凛冽寒风中,无情的让人全身发抖。他如发怒的神兵鼓噪而来,似摧枯拉朽的千军万马凌空进发。如果说冬天的雨是给人们带来的是沉寂的气息,那么夏天的雨就是“气吞万里如虎”的粗豪男人给人带来的奔放与狂野。他虽然豪迈,虽然狂放,虽然动人心魄,虽然大气磅礴,但他和男人一样,表面上表现着坚强,内心却十分的脆弱。他忍受着苦痛佯装着干脆,经受着磨砺佯装着豁达,面带着微笑显示着生命的刚强。在他不堪重负的时候,有时会哭会笑,有时会吵会闹,但在哭过笑过吵过闹过之后,又背负着希望、疲惫和责任走向了热情;在他无奈的时候有时只会闷头抽烟,在他苦涩的时候有时只会躲起来喝酒,有只会在无人的角落里哭泣,但在抽过喝过哭过之后,又装出了一副英雄的形象来走向了强大。他总是按季节固有的程序收获他的圆满。他不会因为人们的企盼而提前,也不会因为人们体验干燥而来晚。他总是率性而为,来去从容,总是轰轰烈烈,总是在短暂的疯狂中不忘对大地的奉献,总是在即将消逝的时候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如果说春天的雨婀娜多姿,是俏丽佳人,秋天的雨缠缠绵绵,是悲情的怨妇,冬天的雨冷酷无情,没有了温柔,那么夏天的雨.有种色彩,明艳却不庸俗;有种气氛,凄美却不绝望;有种思念,缠绵却不造作,作文之初中作文:初中生写景作文。哦,那便是秋的色彩,那便是秋的气氛,那便是秋的思念。春的繁花似锦,夏的绿树成荫,冬的白雪皑皑,在这秋风萧瑟的季节早已淡去,唯有求是人们心中独特的美景,它将归来的讯息寄予红叶,洒满一地,告诉每一个人。秋洋溢在农民的笑窝里,看那层层的稻浪,金黄金黄,翻滚着近了。看那累累的果实,经过春的播种夏的洗礼,审批露水,咧开嘴露出笑容,新奇的张望这个世界。沁人心脾的清香到处弥漫。秋沉浸在涓涓的碧波里。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份收获,一份凄美,还有一份来年的希冀,望枯叶落尽,你是否会感到遗憾?看燕子南去,你是否会感慨万千?请看满园的菊花,正开的姹紫嫣红,那不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么?它们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在困境中笑傲江湖,才是真正可贵的。况且,叶子落了,又将会见来年枝头吐新芽;燕子去了,又将会见来年欢喜报新春。以笑的姿态面对落叶,面对秋天,面对生活,你会发现,就连太阳也在笑着祝福我们。秋飘洒在绵绵的细雨中。一切那么朦胧,远远望见那片枫叶林,已是火红一片。没有任何人,只剩下孤零零的荒冢,冷风吹起坟头上的白草,我想起故去的亲人。落叶归根是一份宿命,残花凋零是完成一次未完成的使命,晨露滑落更是一次生的光辉,只是感慨起脆弱的生命,感慨起梦里花落。逝去的已然逝去,我们无法左右。那面对离别,又当如何?我想起儿时的伙伴,想起曾经朝夕相处、欢笑嬉闹的日子,以及不掺任何杂质的小小的心愿,还有阔别已久的恩师、同窗,梦中花落,香到忧伤。你们现在过得好吗?秋,它的确凝聚了太多太多。
评分我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基本上每1-3天读完一本。所以也是经常买书的读者。其次,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很好,没有异味,不粗糙。一看就是正版,也是新书,塑封的。再次,送货员的速度很快,态度也非常好,还帮忙送上楼,一句怨言都没有。非常感动!还有,京东的价格一直挺给力,服务也好。我会继续保持一直光顾。最后,关于书籍内容方面,总体来说是一本好书,读完受益匪浅,很有作用。收藏了,有空或者书荒时会随时抽空看看。以下心得内容给各位参考参考:夏天的雨,干脆,强劲;夏天的的雨,利落,爽快;夏天的的雨,生动,豪爽; 夏天的雨,毫不拖泥带水;夏天的雨,像个男人! 他不像春天的雨那样,淅淅沥沥,极尽了缠绵。他生性秉直,无所顾忌,来的猛烈,去的迅速。如果说春天的雨是摇曳着浅绿长裙的清纯少女,那么夏天的雨就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梁山汉子。他不像秋雨那样,星星点点,故寻闲愁。他总是在狂风大作中生情并茂,在电闪雷鸣中袒露胸襟,在惊心动魄中一诺千金。如果说秋天的雨是“谁怜憔悴更雕零”的李忆安,那么夏天的雨就是披长发而仰天长啸于泽畔江河的辛稼轩。他更不像冬雨那样,在噼哩叭啦的凛冽寒风中,无情的让人全身发抖。他如发怒的神兵鼓噪而来,似摧枯拉朽的千军万马凌空进发。如果说冬天的雨是给人们带来的是沉寂的气息,那么夏天的雨就是“气吞万里如虎”的粗豪男人给人带来的奔放与狂野。他虽然豪迈,虽然狂放,虽然动人心魄,虽然大气磅礴,但他和男人一样,表面上表现着坚强,内心却十分的脆弱。他忍受着苦痛佯装着干脆,经受着磨砺佯装着豁达,面带着微笑显示着生命的刚强。在他不堪重负的时候,有时会哭会笑,有时会吵会闹,但在哭过笑过吵过闹过之后,又背负着希望、疲惫和责任走向了热情;在他无奈的时候有时只会闷头抽烟,在他苦涩的时候有时只会躲起来喝酒,有只会在无人的角落里哭泣,但在抽过喝过哭过之后,又装出了一副英雄的形象来走向了强大。他总是按季节固有的程序收获他的圆满。他不会因为人们的企盼而提前,也不会因为人们体验干燥而来晚。他总是率性而为,来去从容,总是轰轰烈烈,总是在短暂的疯狂中不忘对大地的奉献,总是在即将消逝的时候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如果说春天的雨婀娜多姿,是俏丽佳人,秋天的雨缠缠绵绵,是悲情的怨妇,冬天的雨冷酷无情,没有了温柔,那么夏天的雨.有种色彩,明艳却不庸俗;有种气氛,凄美却不绝望;有种思念,缠绵却不造作,作文之初中作文:初中生写景作文。哦,那便是秋的色彩,那便是秋的气氛,那便是秋的思念。春的繁花似锦,夏的绿树成荫,冬的白雪皑皑,在这秋风萧瑟的季节早已淡去,唯有求是人们心中独特的美景,它将归来的讯息寄予红叶,洒满一地,告诉每一个人。秋洋溢在农民的笑窝里,看那层层的稻浪,金黄金黄,翻滚着近了。看那累累的果实,经过春的播种夏的洗礼,审批露水,咧开嘴露出笑容,新奇的张望这个世界。沁人心脾的清香到处弥漫。秋沉浸在涓涓的碧波里。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份收获,一份凄美,还有一份来年的希冀,望枯叶落尽,你是否会感到遗憾?看燕子南去,你是否会感慨万千?请看满园的菊花,正开的姹紫嫣红,那不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么?它们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在困境中笑傲江湖,才是真正可贵的。况且,叶子落了,又将会见来年枝头吐新芽;燕子去了,又将会见来年欢喜报新春。以笑的姿态面对落叶,面对秋天,面对生活,你会发现,就连太阳也在笑着祝福我们。秋飘洒在绵绵的细雨中。一切那么朦胧,远远望见那片枫叶林,已是火红一片。没有任何人,只剩下孤零零的荒冢,冷风吹起坟头上的白草,我想起故去的亲人。落叶归根是一份宿命,残花凋零是完成一次未完成的使命,晨露滑落更是一次生的光辉,只是感慨起脆弱的生命,感慨起梦里花落。逝去的已然逝去,我们无法左右。那面对离别,又当如何?我想起儿时的伙伴,想起曾经朝夕相处、欢笑嬉闹的日子,以及不掺任何杂质的小小的心愿,还有阔别已久的恩师、同窗,梦中花落,香到忧伤。你们现在过得好吗?秋,它的确凝聚了太多太多。
评分致谢重要作者列表第一章 “一个近乎全新的自然”第一部分 定义科学革命的实质第二章 大传统2.1 “诸科学革命”与科学革命2.2 理解近代早期科学起源的最初尝试2.2.1 康德的“思维方式的革命”2.2.2 开始向科学的过去学习:威廉?休厄尔2.2.3 关于近代早期科学起源的实证主义图像:恩斯特?马赫2.2.4 迪昂论题2.3 塑造科学革命概念2.3.1 重新考察原始材料:安内莉泽?迈尔2.3.2 戴克斯特霍伊斯与自然的数学化2.3.3 “从‘大约的’世界到精确的宇宙”:柯瓦雷的科学革命观2.3.4 伯特与自然的数学化2.4 概念的拓宽2.4.1 四位伟人:观点的比较与交流2.4.2 新问题与新一代2.4.3 巴特菲尔德与霍尔夫妇:英国的看法2.4.4 库恩与科学革命2.4.5 科学革命作为一个过程:韦斯特福尔对近代早期科学起源的构想2.5 结论:连续与断裂的权衡第三章 更大背景下的新科学3.1 新科学及其新方法3.1.1 科学方法史中的陷阱3.1.2 从证明性科学到试探性科学3.2 新科学及其新时间框架3.2.1 权威在科学中的作用逐渐消失3.2.2 科学朝着未知的未来重新定向3.2.3 科学何时变成了累积性的?3.2.4 从自然哲学到科学3.3 新科学与旧魔法3.3.1 近代早期科学的“玫瑰十字会”观念3.3.2 17世纪科学中的玫瑰十字会员、化学家和炼金术士3.3.3 难以把捉的争论核心3.3.4 科学革命与世界的祛魅3.3.5 关于近代早期科学理性的争论3.4 新科学与“人造自然”的产生3.4.1 近代早期实验的本性3.4.2 科学仪器的兴起3.4.3 科学的应用:观念与实在3.4.4 对女性自然的征服3.5 社会背景中的新科学3.5.1 新的科学规范3.5.2 社团和大学3.5.3 赞助3.6 欧洲历史中的新科学3.6.1 科学革命与17世纪的危机3.6.2 科学革命与封建制度的解体3.6.3 “科学革命在西方文明史中的地位”3.7 结论:从“自明的光环”转向“杂乱的偶然性”第二部分 寻找科学革命的原因第四章 近代早期科学从先前的西方自然思想中产生4.1 第二部分导言4.2 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古希腊?4.2.1 希腊科学的某些主要缺陷4.2.2 跨越门槛所需的帮助4.2.3 衰落问题4.3 中世纪科学与科学革命4.4 近代早期科学从文艺复兴思想中产生4.4.1 哥白尼主义4.4.2 人文主义的影响4.4.3 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变革4.4.4 赫尔墨斯主义与新柏拉图主义4.4.5 怀疑论的复兴4.5 “内部”路线的收获第五章 近代早期科学从西欧历史事件中产生5.1 宗教与近代早期科学的兴起5.1.1 霍伊卡与《圣经》世界观5.1.2 默顿论题5.2 近代早期欧洲的积极生活5.2.1 奥尔什基与柯瓦雷论科学家对欧洲萌发活力的回应5.2.2 赫森论题:近代早期科学与资本主义5.2.3 默顿论17世纪的科学与技术5.2.4 齐尔塞尔与近代早期科学的社会根源5.2.5 霍尔对“外部”解释的反驳5.2.6 近代早期科学的工匠起源:一种临时评价5.2.7 时间革命:兰德斯与柯瓦雷5.2.8 霍伊卡与航海大发现5.2.9 爱森斯坦:科学从抄写走向印刷5.3 本-戴维与新科学的社会合法性5.4 “外部”路线的收获第六章 近代早期科学未在西欧以外产生6.1 恰当定义问题的最初尝试6.2 伊斯兰科学的衰落6.2.1 关于伊斯兰科学的一些基本事实6.2.2 冯?格鲁内鲍姆与穆斯林共同体在律法之下的维护6.2.3 萨耶勒与科学和宗教的调和失败6.2.4 桑德斯与蛮族破坏的影响6.2.5 一些结论和建议6.3 李约瑟作为跨文化科学史的先驱6.4 非西方科学对科学革命的贡献6.5 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6.5.1 中西方科学的异同6.5.2 李约瑟的关键问题及其回答6.5.3 李约瑟的批评者提供的其他观点6.5.4 一些结论和建议6.6 比较路线的收获第三部分 总结和结论:“真理的盛宴”第七章 科学革命概念50年7.1 第三部分介绍7.2 科学革命概念的兴衰7.3 对未来科学革命观的想法中译本补遗(2012年)参考书目索引译后记
评分除去作为简短导言的第一章,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定义科学革命的实质”“寻找科学革命的原因”和“总结和结论:‘真理的盛宴’”。其中,第三部分较为紧凑,一、二两部分则各占去了全书篇幅的将近一半。从前两部分的标题之中,就可以初步知晓科恩的研究进路:首先厘清科学革命“是什么”,然后探索科学革命之“为何”。 在第一部分一开始,科恩就明确区分了“诸科学革命”与特指的“科学革命”,并表明自己主要面对的是后者。这种选择与作者本人的立场有关:在他看来,“诸科学革命”“代表一种关于科学发展进程的哲学观念” ,而特指的“科学革命”则“代表关于科学史上一个片段的历史观念” 。科学革命严格地只有一次,几乎是发生在一个瞬间,数学化的方面比其它任何方面在其中得到了更多的强调,就好像包含在数学化之中的因果关系就足以解释科学革命的一切表现与影响。第三,科学革命发生于观念领域,独立于社会、政治、宗教、经济和技术的诸因素。从本书的微观结构上看,科恩往往首先综述某位科学史家在某一问题(问题本身按照科恩本人的学术关切来编排,详见本文1、2节)上的重要观点,然后引述别人的相关观点进行评价,最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往往是一条“中间路线”)。拿国内出版的另一本同类著作,克拉夫的《科学史学导论》 做比较就能看出:克拉夫倾向于做一种类似于“元历史研究”的工作,即较为抽象地讨论科学史作为一种历史所包含的诸种问题(如历史的客观性问题);而科恩则充分运用了丰富的文献,在一阶、二阶、三阶问题之间穿梭自如,往往能够从编史学的抽象讨论“沉到”下层的科学史基本问题中去,从而使读者在每一个层面都有所获益。可贵的是,本书既像一本百科全书那样包含了有关科学革命的几乎全部重要论题和观点,又避免了百科全书的那种平铺直叙的“无偏见的偏见性”,因而比任何一本纯粹描述式的“科学史学史”或一本“一家之言”式的科学史原著更适合作为科学史领域的入门。如果说诸科学史是各种样态的“看”的话,科恩意义上的编史学就是一种“反思综合”。总之,科恩在《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一书中展现出了强大的驾驭文献的能力;在有所取舍和侧重地评介以往科学史家的工作时,他充分地展现了论题的深度,打通了问题的不同层面,并且真正地做到了立场的中肯。他的史观温和而又不乏明鉴,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自然也就学会了“如何去读”任何一本科学史著作,具体地说,就是能够准确地抓住作者的核心观念、迅速地与其他科学史家的观点建立起联系和比较,这种能力是多数同类著作所不能够赋予读者的。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对各家观点的引述探讨,科恩时常能够揭示出“观念之网”中尚待填补的空缺,即可能作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使得本书既是科学史研究的极佳入门,又是一本始终“上手”的指南。
评分美国科学史家柯恩(I. B. Cohen)曾考查过,“科学革命”作为一个科学史的概念,其自身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他的结论是,“revolution”这一专门术语最初是来自天文学和数学领域,与它获得了现今“革命”一词涵义的历史
评分书是好书,但书的左上破了个小角,别的书品相没问题,大概这本书邮的时候就这样,这次就不换了,希望京东以后有所改进。
评分实际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革命才成为撰写科学史的一个核心的组织原则。而这种情况的改变,主要由三位学者的三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这三位学者和三部著作分别是:英国历史学家巴特菲尔德(H. Butterfield)在1949年出版的《近代科学的起源:1300-1800》,英国科学史家霍尔(A. R. Hall)于1954年出版的《科学革命:1500-1800》,以及美国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库恩(T. Kuhn)于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