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九辑)·疑难病证思辨录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九辑)·疑难病证思辨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雪帆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疑难杂症
  • 传统医学
  • 名医经验
  • 临床思辨
  • 病例分析
  • 中医古籍
  • 医学史
  • 养生保健
  • 中医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67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31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9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6
字数:4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9辑):疑难病证思辨录(增订释本)》是对章回体医案小说《疑难病证思辨录》的修订、增补,由病休后70余岁的作者亲笔撰写。在原书30回基础上,增加了20回。书中精心挑选的病例,在临床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读者在饶有兴趣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轻松、自然地就可了解中医面对疑难病证时的四诊经验、病机认识、辨证方法、治疗思路、组方遣药体会,乃至对服用西药后原病状被掩盖或出现副反应时的中医分析。限于小说体裁,原书中有一些中医药方面的重要内容言而未尽,故作者在本版新增了30篇评释文章,围绕小说中涉及的问题,分专题作了阐述,精彩纷呈,提出了不少既出自中医又源于当今临床的新见解、新方法、新经验,充分反映了新中国培养的首届中医院校毕业生在几十年教学、临床、科研中严谨治学、辛勤探索、理性思考的成果。
  作者17岁从师学医,后考入上海中医学院,是该院首届毕业生。他在留校任教的几十年中,于《伤寒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和影响。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兼中医内科分会主任等职,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9辑):疑难病证思辨录(增订释本)》形式新颖,内涵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对于广大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临床工作者颇有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医案小说
第1回 老海员急病多反复 钟医生妙用伤寒方
第2回赴急诊钟老下决心 治心衰中西医结合
第3回 陈某临垂危而获救 钟老融古今于一堂
第4回论辨病巧断蛔虫症 用土方消散大肠痈
第5回辨主次钟老抓重点 论标本《素问》有明文
第6回 论病情集各家所长 治湿热得守方之效
第7回选药务须精当慎重 治痿何必独取阳明
第8回 评五行宜一分为二 论心火有物质可求
第9回 审病情分虚实动静 论针麻辨寒热阴阳
第10回 论虚火虚中岂无实 辨异病异中却有同
第11回 阴得阳升泉源不竭 病与证合法度宣明
第12回 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中医用X线以辨证
第13回 治腹痛用甘缓辛散 论眩晕主痰火风虚
第14回知常达变辨证严密 酌古论今施治精详
第15回 论肝肾知眩晕之本 辨虚实明劳损之变
第16回 虚劳证治有三要点 阴阳虚实与五脏连
第17回 药贵精专岂可乱投 方虽有名还须足量
第18回 痉挛症将虚实细辨 舞蹈病按风痰论治
第19回 泻心证辨寒热多少 胃反病宜攻补兼施
第20回 五脏六腑皆分寒热 选方用药明辨阴阳
第21回 处方乃医理之体现 X线是望诊之延长
第22回 辨症情实中有虚象 用黄芪扶正以达邪
第23回 议剂型分大小缓急 论药量有轻重悬殊
第24回 阴阳乱而盛夏无汗 温凉并仍处方有法
第25回 沉疴痼疾难治难愈 古方新用相反相成
第26回 治冠心辨胸闷胸痛 用经方分通阳降逆
第27回 制丸剂分缓和峻急 识温病辨伏气新感
第28回 欲堕胎丈夫思路窄 益气血母女两平安
第29回 论标本辨轻重缓急 治脾肾分长幼浅深
第30回 肺脾肾司气机升降 中西医论眩晕机理
第31回 通经络治颈性眩晕 凉肝血医荨麻顽证
第32回 制丸药治心动过速 用散剂疗骨质增生
第33回 钟老医师综合调治 女大学生如期复学
第34回 老中医偏遇新问题 错杂证勉用大复方
第35回 合多方而配伍有序 治少见之心律失常
第36回 两方相似细别温凉 四病有异皆用枣仁
第37回 心神无主诱生诸病 药物有情能疗苛疾
第38回 经验方应积累经验 头痛病使医生头痛
第39回 慢性头痛重症心衰 调理救急皆用经方
第40回 化痰饮温凉有差异 治心衰补泻大不同
第41回 补法乃治病之一法 膏方是精炼之药方
第42回 治高热大胆用补药 遇顽症精心选古方
第43回 辨暑病分阳明少阴 用古方调寒热温凉
第44回 解热药温凉皆有效 发热论中西各逞才
第45回 少见病仍按辨证治 起搏器难倒老中医
第46回 求创新应掌握传统 解疑难凭中西结合
第47回 治中风慎选化瘀药 降血压重用活血剂
第48回 升阳气并非升血压 用大黄在于泻痰火
第49回 心绞痛辨因人之异 疑难病求可治之方
第50回 遇急诊岗村风急夜 采草药浮溪迎朝阳

下篇 评释
评释第1 麻黄汤发汗解热古今谈

精彩书摘

  “不一定,有些正气十分衰弱的危重病人,用针麻进行急症手术,往往效果很好,而有些体质较好的青年病人,针麻效果却未必理想。”宋医生以临床实践否定了正气强弱论。
  “关于疼痛,在《内经》中有专篇论述,《灵枢》有《论勇》和《论痛》两篇;《素问》有《举痛论》。”陆老医生拿出准备好的发言稿,慢条斯理地说:“《灵枢·论勇》中说:‘夫忍痛与不忍痛者,皮肤之薄厚,肌肉之坚脆缓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谓也。’《内经》认为忍痛与不忍痛,不是精神作用所能决定的,而是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有关。这些看法虽然简单,但是对疼痛机制提出了一个唯物主义的观点,鼓励我们从物质方面去探求针麻的机制。《论痛篇》的观点与《论勇篇》相同,也认为‘人之骨强、筋劲、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素问·举痛论》分析了14种不同性质的疼痛,其基本点是“不通则痛’。”
  应医生的看法与陆老先生的看法相同,他接过话题说下去:“不通则痛是中医疼痛理论的基本点,《六元正纪大论》中分析‘五郁之发’,土郁、金郁、水郁、木郁、火郁,五种郁证中都有疼痛。叶天士也说,痛为脉络中气血不和。他的久痛人络理论的要点,也是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啊!”
  “疼痛辨证中还有一个寒热问题,中医对此有不同看法。”杨医生看问题比较深入,他说:“《举痛论》分析14种疼痛,只有两条讲热。张介宾虽然提出了痛证要辨寒热,但理论上还是以寒为主。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时明确提出‘痛久则必热,而用姜附甚多,俱为太过’这一段话。他不仅批评了叶天士,并且对中医的一个传统看法,提出了不同意见。”
  主持会议的张主任注意到钟老还没有发言。在大家期待目光的催促下,钟老面有难色地开了口:“中医关于疼痛的理论起源很早,也是基本正确的,可是从《内经》到《临证指南医案》近2000年间,在疼痛的治疗上虽然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而在理论上进展缓慢,没有突破。
  ……

前言/序言


《疑难病证思辨录》是“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九辑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当代中医名家倾注毕生心血,深入研讨一系列疑难病证所撰写而成。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病症与方药,而是以深邃的辨证思辨为核心,系统阐述了作者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复杂、棘手病证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以及运用中医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诊断和治疗的独特思路与方法。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高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作者在遵循中医经典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对许多被现代医学认为难以治愈或病因不明的疾病,提出了富有创见的解释和治疗策略。书中详尽剖析了多个经典疑难病证的案例,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治则到具体方药的组伍运用,无不体现出作者精湛的医术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每一个病例的分析都层层剥茧,深入浅出,将复杂的病情条分缕析,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中医辨证论治在解决疑难病证中的强大生命力。 《疑难病证思辨录》不仅仅是一部方书,更是一部思维的启迪之作。作者通过对疑难病证的深入思辨,展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有机结合,以及如何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手段,抓住疾病的本质,以求达病所能及。书中对于辨证论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疑点,以及如何突破思维定势,开拓新的治疗思路,都有深刻的论述。这对于正在学习和从事中医临床的医者而言,无疑是宝贵的指导。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老一辈中医名家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中医治疗疑难病证能力的一次有力证明。它鼓励中医工作者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将中医的智慧和力量应用于解决当代医学面临的挑战。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医“辨证论治”这一核心思想的精髓,提升自身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更多治疗疑难病证的有效方法。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九辑的整体策划,旨在汇集当代中医名家的学术精华,为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疑难病证思辨录》作为其中的一员,必将为中医界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激励更多中医人继承发扬中医传统,并在继承中创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以及对中医治疗疑难病证有浓厚兴趣的各界人士阅读。它将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受益终生的中医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能够读到这套《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尤其是这本《疑难病证思辨录》,是一种幸运。它让我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智慧却依旧闪耀的老一辈中医大家。他们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厚的功力。 我最喜欢书中那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哲学思考。面对层出不穷的疑难病证,老中医们并没有被表面的复杂所迷惑,而是始终坚守着中医的核心理论,以变应变,灵活运用。例如,书中关于“发热”的论述,就从“外感”和“内伤”两个大的方向入手,再细分为风寒、风热、湿热、阴虚火旺等多种证型,并针对每一种证型都提供了详细的治疗方案。这种条分缕析、层层递进的辨证方法,让我觉得豁然开朗。

评分

这套《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九辑)·疑难病证思辨录》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为深刻的一本。说实话,一开始是被“疑难病证”这几个字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既向往又略感神秘的普通爱好者,我总是对那些看似难以治愈的疾病,在中医的辩证施治下找到出路的故事充满好奇。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显功力,古朴典雅,纸张的触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书香,还没翻开,就已经感受到一种庄重和传承的意味。 当我真正进入书中的世界,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罗列病症和方药的医书,它更像是一场与现代名老中医智慧的深度对话。书中收录的案例,每一个都经过严谨的论述和细致的分析,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样就能治好”,而是层层剥茧,从病因病机、辨证分论、治法方药,到临证加减、预后调护,无不详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一个关于“不寐”的案例,书中不止提供了常见的治疗思路,更是深入探讨了不同体质、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习惯导致的不寐的细微差别,以及如何在这些细微之处进行辨证,从而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效果。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真正内涵,也让我对“一人一方”的个性化治疗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评分

《疑难病证思辨录》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精妙。它不是简单地收集信息,而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层层解读,还原出人体最真实的状态。书中的医案,每一个都详尽地记录了四诊所得,以及基于这些所得的辨证分析。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脉象”的深入解读。一本薄薄的脉学著作,可能只是列举了各种脉象的名称和含义,但这本书却能让你看到,这些脉象在具体的疾病中是如何变化的,又该如何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方药。例如,书中关于“泄泻”的论述,就细致地描述了不同证型的脉象特点,以及针对不同脉象所采取的治疗策略。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人文情怀的展现。读着那些老中医们对患者的耐心、仁爱和敬畏之心,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温暖。他们不仅仅是在治病,更是在救人,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带来希望。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情志致病”的深入探讨。很多疑难杂症,其根源往往在于患者的情绪问题。书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阐释了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同情志,如何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书中提到一位因长期抑郁而患上“癥瘕”的女性患者,老中医通过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最终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这种将心理因素与生理疾病紧密结合的治疗思路,让我看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人文关怀。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实在是太有收藏价值了。尤其是第九辑的《疑难病证思辨录》,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更是几代中医人的经验传承和智慧结晶。书中那些疑难病证的案例,都充满了故事性,读起来丝毫不枯燥,反而让人跃跃欲试,想要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奥秘。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作者在阐述每一个病证的时候,都会先从理论基础讲起,然后再结合临床实例,详细分析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这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自己的辨证能力。比如书中关于“黄疸”的论述,不仅列举了肝胆湿热、脾胃虚寒等常见证型,还深入探讨了一些少见证型,并对不同证型的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辨析。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参加一场场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只不过,我只是一个静静聆听的学生,而台上的教授,是那些用一生去钻研医道的智者。每一篇医案,都是一次深刻的“思辨”过程,老中医们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病人如何被治愈,更是在展示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判断,如何在复杂的病情中找到那条通往康复的道路。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气血津液”理论的灵活运用。很多时候,西医可能侧重于某一个器官的病变,而中医则能从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例如,书中关于“水肿”的论述,就从肺、脾、肾的功能失调,以及水湿停滞、气滞血瘀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这种宏观的视角和整体的思维,让我对人体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作为一名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小毛病”的老百姓,《疑难病证思辨录》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定心丸”。以前遇到一些身体不适,比如顽固的咳嗽,或者难以启齿的皮肤问题,总会感到焦虑和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本书里,那些现代医学可能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才能得到的诊断和治疗思路,老中医们却用简洁的语言和精炼的方药,把它们一一呈现出来。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病机”的深入剖析。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症”,而不知道“因”。这本书却能让我们明白,看似相似的症状,其背后的病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书中关于“头痛”的论述,就细致地区分了风寒、风热、痰湿、瘀血等不同的病因,并针对不同病因给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这让我意识到,中医治病,从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整体出发,找到身体失衡的根源,然后加以纠正。这种“治未病”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受用。

评分

这本《疑难病证思辨录》,与其说是一本医学专著,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生命智慧的沉思录。它不仅仅是写给中医从业者看的,对于每一个关心自身健康,或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我尤其被书中老中医们对待疾病的那种“慎始敬终”的态度所感动。他们不是急于求成,而是耐心细致地观察,深入地思考,然后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出手。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一个关于“崩漏”的案例,患者病情危重,出血不止,一般人可能束手无策。但书中的老中医却能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入手,结合其情志、饮食、起居等各方面因素,辨证论治,最终化险为夷。这种从细微之处着眼,到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生命的关怀和尊重。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对中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一些泛泛的科普层面,觉得中医就是调理身体,治个感冒发烧,或者慢性病。但《疑难病证思辨录》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涉及的“疑难病证”,很多都是现代医学也难以轻易攻克的难题,比如一些复杂的痹证、痿证、癥瘕、泄泻等。书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医案,展现了老中医们如何在看似绝望的境地中,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拨开迷雾,寻找到致病的根本,并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治疗方案。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辨证”过程的细致描述,不仅仅是看舌苔、闻脉象,更重要的是结合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情志变化、季节气候等一切可能影响病情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其中有一个关于“腹胀”的案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结为“食积”或者“肝郁”,而是深入分析了患者的长期情志不畅如何导致脾胃运化失司,进而引发腹胀,并通过调理气机、疏肝健脾的方药,最终使患者的腹胀得以缓解。这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思辨过程,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让我对“治病必求其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疑难病证思辨录》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医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那些核心的理论,比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它们是中医的基石。“变”的是如何将这些理论灵活地应用于千变万化的临床实践中。书中那些疑难病证的医案,正是展现了这种“变”的艺术。 我记得其中一个案例,讲的是一位长期失眠的患者,试过了各种方法都不见效。书中的老中医通过细致的问诊,发现患者的失眠并非单纯的“心肾不交”,而是由于长期的思虑过度,损伤了脾气,导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进而影响心神。最终,通过健脾益气、化痰安神的方药,患者的失眠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个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直击问题的本质,并根据个体的差异,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书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多看前辈的经验提高自己

评分

好!!!!!!!!

评分

经典之作经典好书经典之作经典好书经典之作经典好书

评分

适合初学,专业必备,实用,讲解清晰,有参考价值,通俗易懂。

评分

很好,自学中医理论,用于家庭日常保健!

评分

好书,通俗易懂,学习中医入门书籍。

评分

又得到一本好书,内容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