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1:直面小儿发热
原价:32.00元
作者:崔玉涛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06047616
字数:22000
页码:13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
在婉拒了十几家出版社的图书策划方案之后,崔玉涛医生同意了这套“图解育儿”系列书,既是为了给妈妈们最舒服的用户体验,也是想把育儿的方法讲的通俗易通,在长达25年的行医经验中,崔玉涛医生很少给孩子开出抗生素药物,普通药物也是尽量少开甚至不开,妈妈们因为几乎都是没有任何经验,所以认为育儿是件庞杂的事情,但是做好那些核心的事情掌握那些核心的道理都足够了,剩下的就是耐心和细心,崔玉涛医生是一个极其有效率和有条理的人,经过他本人数次的校审之后,相信这本育儿书能让妈妈们能够做到开心育儿,养育出一个健康开心的宝宝。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小儿发热的具体表现,纠正了一些发热起因和降温方法的误区,首先介绍避免用药的物理降温法,然后告诉家长如何针对不同情况用不同药物降温,甚至详细到如何配比药物。
目录
1 图解小儿发热 孩子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怎样给孩子测量体温才准确 人为什么会发热 怎样区分孩子正常的体温升高和发热 发热的三种形式与热程 如何认识宝宝高热 宝宝发热有哪些利和弊2 孩子发热病程中的正确监测和护理 如何做到发热时有效的物理降温 为何我们推荐38.5℃时就应服用退热药物 服用退热药的三种途径 不要被退热药的药名弄糊涂 选退热药,成分不同,用量也不同 退热药,这么用效果好 高热惊厥的预防和处理 出现什么情况要带孩子去医院3 崔医师解评传统应对误区 发热后立刻带孩子看医生 发热后多次带孩子上医院检查 穿厚衣服盖厚被子发汗 担心退热药有副作用不给孩子服用 一着急就让医生给孩子输液 给孩子用抗生素退热 听信没有医学论证的偏方4 崔大夫发热门诊问答 为什么孩子容易出现38.5℃以上的高热? 孩子体温高是不是代表病情严重? 孩子高热会烧出肺炎或大脑炎吗? 发热带孩子到医院究竟查什么? 孩子为何久热不退? 孩子着凉与发热有关吗? 用酒精擦身体降温是否科学? 服用退热药的常见问题 宝宝经常发热是免疫力太差吗? 宝宝发热可以喝葡萄糖水吗? 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抗生素? 孩子体温经常是38℃怎么办? 吃上退热药钻进被窝捂出一身汗的方法科学吗?
作者介绍
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天津和睦家医院首席儿科医生。1986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先后工作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救中心和中美合资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要从事新生儿急救、婴儿生长发育监测、早期婴儿问题的干预和疾病的治疗等工作,对新生儿及婴幼儿医学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实践经验。
文摘
序言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张仲景50味药证》,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中医理论的“结构性重塑”。我一直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感到理论知识零散,应用起来总觉得不够得心应手。《张仲景50味药证》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地串联起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将“药”和“证”紧密结合的做法。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药材的介绍,更是通过这些核心的药物,来解析张仲景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思路。比如,书中会不会详细阐述,当病人出现某种特定的症状组合时,张仲景会如何通过对药物的理解,来判断其属于何种“证”,并进而指导用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从症状到药物,再到证候”的学习路径,或者反过来,从药物的特性出发,去理解它所对应的“证候”。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经典的医案,并对其中的用药进行深入剖析,那就更完美了。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在于它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扎实的“药物-证候”认知体系,让我以后在面对具体病情时,能够更加从容和准确。
评分拿到《张仲景50味药证》这本书,我首先被它那种“聚焦”的理念所吸引。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学中,能够精选出50味核心药物,并与“证”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智慧和提炼能力。我猜想,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介绍所有药物的详细性能,而是要通过这50味药,来阐释张仲景关于疾病本质和治疗原则的核心思想。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讲解这50味药的代表性,也就是说,它们在张仲景的方剂中,可能代表了一类重要的治法或者某种关键的病机。比如,是不是像麻黄、桂枝这样的解表药,以及像黄连、黄芩这样的清热药,都会被包含在内,并且会详细讲解它们在不同证候下的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让我能够通过这50味药,去窥探张仲景医学体系的整体面貌。文中会不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证候,精准地选择和配伍药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为我揭示这50味药物在辨证论治中的“钥匙”作用,让我能够更加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精髓。
评分最近拿起《张仲景50味药证》这本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智慧之门”的新窗口。我对中医的认识,一直以来都带着一丝敬畏,但有时候也觉得它过于庞杂,难以入门。这本书以“50味药证”为切入点,让我觉得它提供了一种更精炼、更聚焦的学习路径。我猜想,书中并非简单地介绍这50味药的功效,而是会深入探讨它们与张仲景所提出的各种“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说,书中会不会通过解析张仲景的经典方剂,来阐明某一味药在治疗特定证候时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为什么能够有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由浅入深”的讲解,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药物的药性、药理,以及它们如何对应到具体的病症“证”解释清楚。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情景模拟”式的案例分析,比如,描述一个病人出现某种症状,然后引导读者思考,张仲景会倾向于使用哪几味药,为什么?那我相信,这本书将极大地提升我的中医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份宝贵的“工具箱”,它将帮助我更有效地去理解和运用张仲景的医学思想。
评分拿到《张仲景50味药证》这本书,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50味药,到底是怎么选出来的?”张仲景的方剂大家应该都知道,里面用到的药材可远不止50味,而且很多都是复方。那么,这本书是不是选取了最具代表性、最核心的50味药?或者说,这50味药是不是构成了中医基础用药的大部分?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药材中做出这样的精选的。是不是按照用药频率?还是按照治疗范围的广度?亦或是从药物的特殊功效来考虑?比如,像麻黄、桂枝这种解表药,有没有被包含在内?还是说,更侧重于内科杂病的常用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这50味药的药性、药理、归经等进行详细的阐述,并且更重要的是,结合张仲景的理论,去讲解它们是如何与不同的证候相匹配的。是不是书中会提供一些经典的方剂,然后从这些方剂中提炼出关键的药,并分析它们在方剂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个关于药物与证候之间关系的初步认知框架,让我以后看到某个症状,能够联想到相关的药物,反之亦然。这对于临床辨证施治来说,绝对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高,希望能它能成为我中医学习道路上的一块坚实的基石,让我能够从更微观的药物层面,去理解宏观的疾病治疗。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张仲景50味药证》,书名颇有古意,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对中医的了解也仅限于皮毛,但张仲景的大名如雷贯耳,素有“医圣”之称,他的《伤寒杂病论》更是中医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以“50味药证”为切入点,听起来就很有意思,感觉像是把复杂的中医理论拆解成了更易于理解的单元,通过具体的药物来讲解证候,这种方式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十分友好的。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这50味药的解读,它们是如何与不同的病症、不同的体质相互关联的?作者又是如何从宏大的理论框架中提炼出这些关键的药物与证候的联系呢?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来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药材的罗列,更可能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教导我们如何从药物的性味、功效出发,去洞察疾病的本质,去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有一个飞跃,不再是那些遥远而神秘的术语,而是变得生动、具体,甚至带着一点点“验方”的实用感。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在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指引的灯,让我对中医的学习之旅充满了期待,也燃起了我深入探究的兴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为我揭示这50味药物背后蕴含的深刻智慧,以及它们在辨证论治中的独特价值。
评分翻开《张仲景50味药证》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简洁而又充满力量的书名。在我看来,张仲景的医术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病症中提炼出最本质的要素,而药物和证候,无疑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两环。这本书以“50味药证”为题,让我觉得它一定是对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的一种高度浓缩和精炼。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选取这50味药的?它们是不是张仲景方剂中最常用、最核心的药物?它们又是如何与不同的证候一一对应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析每一味药的性味、功效,以及它在张仲景的理论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看到书中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如何根据病人的证候来选择恰当的药物,或者说,如何通过药物的特性来推断出病人的证候。这种“由药入证”的学习方法,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绝对是极具吸引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药物与证候之间的联系网络,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逻辑。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份珍贵的“藏宝图”,它将指引我深入探索张仲景医学宝库的奥秘,并从中汲取实用的智慧。
评分最近读了《张仲景50味药证》这本书,感觉有点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医。我一直觉得中医博大精深,但有时候又觉得有点过于玄妙,难以捉摸。这本书的名字就很有意思,“50味药证”,一下子就把药物和证候联系起来了,这让我觉得中医似乎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更加接地气,更加实用。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不是简单地罗列这50味药的功效,而是会深入到每一味药如何去对应不同的病症,比如,同样是发烧,为什么用麻黄汤和用白虎汤会有不同的选择?这其中一定和药物的特性以及病人的证候息息相关。书中会不会详细解析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以及它在张仲景的体系里,主要用于治疗哪些类型的疾病?我特别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某个病人的症状是怎样的,然后用的是哪一味药,为什么用这味药,最后达到什么样的治疗效果。这种“由药入证”的学习方式,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也让我觉得更加容易去理解和记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50味药在张仲景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们是如何成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的。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对中医的认识更加系统化,也更加实用化,能够真正领略到张仲景的智慧。
评分读了《张仲景50味药证》,我感觉这本书像是一本“通关秘籍”,只不过它解开的不是游戏关卡,而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重迷雾。我一直对中医的“证”这个概念感到有些抽象,总觉得它不像西医那样有一个明确的病理指标。而这本书的切入点,直接从“药”出发,去讲解“证”,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更具象化的学习方式。我想象中,书中会详细介绍这50味药的药性、药理、功用,然后结合张仲景的经典方剂,去分析每一味药在特定证候下的作用。比如,书中会不会提到,对于某个具体的症状,比如咳嗽,是寒咳还是热咳,又或者是有痰无痰,张仲景会倾向于使用哪几味药?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以药带证”的学习方法,让我能够通过熟悉药物来理解疾病的证候?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希望看到实际的临床应用,哪怕是历史上的经典案例,也能让我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提供这50味药的知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学习中医的思路,一种从微观的药物细节去理解宏观疾病本质的方法。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真正掌握辨证论治的核心,能够更加自信地去理解和运用中医。
评分最近在阅读《张仲景50味药证》这本书,感觉像是获得了一份关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导图”。我一直对中医的“辨证论治”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但常常觉得它有点抽象,难以真正掌握。这本书以“50味药证”为切入点,直接将药物和证候联系起来,这让我觉得更加直观和实用。我猜测,书中会详细阐述这50味药的药性、药理,以及它们是如何对应张仲景提出的各种证候的。比如,书中会不会分析,同样是“发热”,为什么在某种情况下会选用某种药,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会选用另一种药,而这种选择背后,又是怎样的证候差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图文并茂的解析,能够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将药物的微观特性与疾病的宏观表现联系起来。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经典方剂的案例,然后从中提炼出这50味药的关键作用,那将是更有帮助的。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让我们记住这50味药,更在于它能够教会我们一种思考疾病的方式,一种从药物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真正领会到张仲景的智慧,并且能够在实际的学习和应用中,有所启发和提升。
评分最近接触到《张仲景50味药证》这本书,感觉像是给我的中医知识体系注入了一股“活水”。我之前对中医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理论知识上,比如阴阳五行,比如经络穴位,但总感觉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尤其是在实际应用上,更是显得捉襟见肘。这本书以“50味药证”为切入点,让我觉得非常新颖和实用。我猜想,这本书并不是简单地介绍这50味药的药性,而是会深入探讨每一味药是如何与具体的病症“证”联系起来的。比如说,书中会不会通过分析张仲景的经典方剂,来解析某一味药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之所以能够治疗某种证候的原因?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一看就懂”的讲解,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药理知识和证候理论结合起来。例如,对于“风寒感冒”这个证候,书中是如何通过讲解某些特定的药物来阐释其病机和治法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个关于药物与证候之间精准对应关系的认知,让我以后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有一个更明确的判断方向。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张仲景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与实践之间可以如此紧密地结合。
评分很好,值得看的图书,。。。。。
评分书的印刷质量不错,正在学习;
评分中医新手,认真学习
评分质量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感觉不错!
评分很实用的一本书,值得参考学习
评分内容很好,值得学习
评分還不錯的書籍啊啊阿啊啊阿啊啊
评分很好,性价比高,物流很好,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