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作品集1 孟子与离娄

南怀瑾作品集1 孟子与离娄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南怀瑾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600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90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孟子》今存七篇,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也是研究孟子与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从《离娄》开始,属于《孟子》的下半部分。南怀瑾先生从孟子的哲学精神以及维持传统文化的精神方面入手进行解读,认为《离娄》继承了孔子著《春秋》的精神,具体而微、深入又广阔地阐释了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
  南先生指出,《离娄》重点论述了君臣之道、父子家人相处之道,说明了为君王者治国施政的最高修养境界———至诚,为人臣者。高官厚禄者的责任———能格君心之非,为人师者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的职责———-促成完整的人格,为人子女者事亲尽孝之道———守身,即坚持一种人格、行为的标准。此外,还讨论了君子修养的目标,即“自得”以恢复“赤子之心”。南先生特别指出,后世学者对《孟子》多有误读,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两不孝是什么,朱熹认为是“贫不仕”,“陷父母于不义”,他则反对此说,认为应依《孟子》本文,理解为不能事亲、不能从兄。再如“不得罪于臣室”,并非向土豪劣绅恶霸低头,而应理解为民主政治的运作要注重沟通意见,不可得罪政党和大众民意,等等。
  《孟子》一书的整个精神,都以《春秋》责备贤者的立场为出发点。尤其在《离娄》这一章中,大部分讲的是“君道”,就是一个领导人的基本道德修养;以及“臣道”,负有行政责任的高官厚禄者做人处事的道理;乃至“师道”,学术文化的修养以及如何担负社会人类所赋予的责任。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年-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目录

出版说明(1)
离娄章句上
聪明技巧之外
孟子回家讲课
慈悲而无方法的人
帝王和臣子的著作
凡事皆有原则
不忍人之政是什么
时代的怪现象
什么是恭什么是敬
领导人的三大毛病
效法尧舜怀疑尧舜
《书经》记载的尧
顺治与洪承畴的问答
尧如何磨炼舜
对人民社会不好的果报
富贵出身的天才
因仁而得不仁而失
废兴存亡四现象
什么是仁
又怕醉又要喝
好心没好报
古语说自求多福
贤者与能者在位与在职
杜牧与贾谊
有道无道
顺逆与存亡的关系
努力振作转弱为强
谁能天下无敌
再说杜牧
社会福利要方法
平乱或利用乱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得民心得天下
长寿富有平安享受
獭祭诗书
古代的人口
孟子的预言
良医的趣事
什么是自暴自弃
项羽刘邦的自暴自弃
孟子说的道
亲情孝道爱天下人
人与人相处之道
诚是基本
世事正须高着眼
什么是信
承欢膝下
谁明白善
天之道人之道
二老归服仁政
鸣鼓而攻之
春秋笔法
非战思想
哲学相法
宦情不厌少低头
恭俭之道
常礼与权变
儿女的教育
“不责善”的真义
曾国藩笔记——《英雄诫子弟》
孝的真义
放纵的挑剔
调和鼎鼐
怎样看待毁誉之间
贵耳贱目的故事
聪明不靠耳目
好为人师
人才和才人
朱子的错误
中国的十字架

离娄章句下
中国的地域观念
子产施小惠
知识与学问的区别
君臣不能相处
名臣的言行
有能力的人该如何
宗教家的精神
留宽前面路
以“义”为准
君臣相处难
大少爷功业难成
赤子之心
养生送死
由博而约的教育
根本智与差别智
水的哲学
谁是万物之灵
师道是什么
才、德、学兼备
中国历史的公平精神
中国纪年的算法
取与之道
传非其人交非其友
圣人能征服自己
新娘为大
公义私情
张弘范与范文程
施琅的故事
人缘不好自我反省
圣人的用心
不孝有五
曾子与子思
齐人的故事
古代的三个寓言

精彩书摘

  《孟子》的文章,我们过去已经讲过,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有名的。一般过去的旧文学著作,所谓学术、文学思想的文章,都以孔孟的文章为正统。孔子的文章长篇大论的不多,而《孟子》的文章却都是长篇大论的。但是有一点可以看出来,《孟子》的文章代表了战国时候的文学风气;另如《庄子》,都属于同类性质,都是文字优美而且篇章较长。以后就演变成为南方的文学,像《离骚》等就出来了。
  孔孟的文章,在我的观念,它们代表了周鲁文化的系统,也代表了当时的北方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正统写法。由《庄子》下来到《离骚》等,都是南方文学的系统。仔细研究文章的精神和写作方法,《孟子》与《庄子》是两个关键,值得我们注意。至于中国文化的传统,《周易》的思想是周朝的文化,代表了黄河上游的文化系统。《书经》的思想代表黄河中下游的文化系统,因为当时中国没有完全统一,不过文化是统一的。
  现在我们看《离娄》这一篇的本文,然后再研究,就可以发现一些道理。《离娄》这一篇的文字,也应该像读佛学著作中的《宗镜录》一样,要朗诵的,这些文章不朗诵的话,不容易看出它们的精神来。不过我们现在不主张朗诵,只介绍文字的意思。这些文章也许不是孟子本人写的,可能是他的门人学生所写,文字非常明白。聪明技巧之外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我们年轻的时候念这些文章,很不在乎,尤其当时碰到西方文化进来,也碰到五四这个阶段,老实讲,对这些文章太反感了,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不过念念好玩而已。经过几十年再加反省,才发现它们的深意。当时读这些书,老师也只有解释文字,其中真正的含意,问他也不讲,也许他也讲不出来。
  这一段提出了五个人,包括两个皇帝。离娄是孟子以前的人,不过比孟子早几十年,或者早一百年,没有办法确定。虽有许多的考据出来,到现在也没有办法完全断定,只晓得是前一辈的人。
  “离娄之明”,此人非常聪明,聪明绝顶。古代相传,有人是眼睛厉害的聪明,有人是头脑特别聪明,离娄是怎么聪明,这里没有详细地讲。历史上有好多聪明的人,不过聪明的结果是骗了自己一生,也骗了人家一生。孟子说离娄,这是一个聪明的人。
  第二个人是中国古代的工程师,可以说是一个科学家,名叫公输班,鲁国人,也比孟子的年代早,比孔子晚。我们中国的泥水匠、木匠,所拜的祖师爷就是公输班。大家都晓得墨子跟公输班斗过法,两人在战术工程上比过本事。“公输子之巧”,这个巧就是现在讲第一流的科技人士,什么机械都能够做,什么战斗的工具都能够发明,这是第二个人。
  第三个人是音乐家师旷,孔子佩服他,孟子也同孔子一样佩服他。在上古,相传这个音乐家是非常了不起的,为了学音乐自己把眼睛刺瞎了。为什么刺瞎呢?《阴符经》上所讲的道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这一句话包括很广泛。譬如一个人假使眼睛瞎了,耳朵的听觉会比平常人增加到十倍。而有些书上讲“绝利一源,用师百倍”,这两句话后来用于兵法、军事思想,也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个原则可以举很多的例子来发挥,我们现在不是讲《阴符经》,只是说明师旷这个人,他为了音乐成就,自己把眼睛刺瞎,所以耳朵的听觉特别灵敏。这是第三个人了,另两个是皇帝唐尧和虞舜。
  现在看书上的文字,“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假使一个人有离娄那样聪明,公输班一样的灵巧,如果“不以规矩”,就不成方圆。规矩是两个东西,规是画圆的,矩是画方的。中国古式的规矩,在《天工开物》这本书上有样子留下来,《古今图书集成》也有。现在所用的,都是新的科学仪器,旧的规矩是什么样子,就要自己去找了。
  他说以这两个人的聪明智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不使用规矩想要造一个东西,他画的方不一定是正方,圆也不一定是正圆,不标准;要绝对标准的话,必须依靠仪器,就是规矩这两个东西。换句话说,一个人特别聪明,只靠聪明而没有学问,没有了解传统的东西,没有了解世界上已经成就的知识,而想求新的发明,几乎是不可能的。虽不是绝对,但是非常非常冒险的。
  ……

前言/序言

  善养吾浩然之气
  尽心知性知天的“亚圣”气概
  知机知时而反求诸己
  唤醒国魂自容于天地之间的“大丈夫”情怀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书剑飘零大半生后,先生终于寻根问源回到故土,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南怀瑾先生曾于1976年应台湾《青年战士报》之邀公开讲解《孟子》,其中关于《梁惠王》的讲授整理成《孟子旁通》(一)于1984年出版。因缘境遇波折,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南先生关于《孟子》的其余讲授在整理后将陆续与读者见面。鉴于他对其中各篇的讲授皆可单独成书,整理《梁惠王》以外篇章的讲授时不再沿用《孟子旁通》之名,而是各篇自成一书、各书重定名目。《孟子与离娄》是南先生讲授《孟子》第三篇《离娄》的整理,南先生将之定名为《孟子与离娄》。经南先生授权,由我社首次出版横排简体字本,献给广大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
  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终生以效法孔子为志,是孔子儒家学术思想和理念的重要传承者,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回避的历史人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存于《孟子》七篇,是儒家的重要典籍,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和政治活动。宋代学者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孟子与离娄编者的话南怀瑾先生对《孟子》极为重视,在讲授时阐发颇多,感触颇深。从《离娄》开始,属于《孟子》的下半部分。南先生从孟子的哲学精神以及维持传统文化的精神方面入手进行解读,认为《离娄》继承了孔子编纂《春秋》的精神,具体而微、深入又广阔地阐释了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南先生指出,孟子重点论述了君道、臣道、师道和孝道,说明了为君王者治国施政的最高修养境界——至诚,为人臣者、高官厚禄者的责任——能格君心之非,为人师者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的职责——促成完整的人格,为人子女者事亲尽孝之道——守身,即坚持一种人品、行为的标准。此外,还讨论了君子修养的目标,即“自得”以恢复“赤子之心”。
  南先生指出,《孟子》的文字看似平淡,实则暗藏机锋;孟子幽默活泼,所述充满生机智慧,不可呆板地理解。因此,他对后世学者言必“礼义”的装模作样极为反感,认为读《孟子》时要结合《春秋》和《战国策》,知悉其中所涉历史背景,才不至于误读。如“不得罪于巨室”,并非向土豪劣绅恶霸低头,而应理解为民主政治的运作要注重沟通意见、不可得罪政党和大众民意。再如,什么是仁?他不满韩愈“博爱之谓仁”、宋儒“仁者仁也”的解释,认为应以经注经、从《孟子》文字本身去理解,仁字从人、从二,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即叫做仁。他在讲授时采用一贯的“经史合参”、融会百家的方式,旁征博引、贯穿古今中外地对《离娄》所论哲理给予了合理而恰当的解读,对《离娄》所涉人物和事件给予了中肯而精辟的评价。
  我社与南怀瑾先生结缘于太湖大学堂。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和传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紧迫感,承蒙南怀瑾先生的信任和厚爱,独家授权,我社将陆续推出南怀瑾先生作品的简体字版,其中既包括世已有公论的著述,更有令人期待的新说。作为一代国学宗师,南怀瑾先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毕生致力于民族振兴和改善社会人心。我社深感于南先生的大爱之心,谨遵学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牢记出版人的立场和使命,尽力将大师思想和著述如实呈现读者。其妙法得失,还望读者自己领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孟子与离娄》是南师仙逝前夕最后亲自定下的由我社出版大陆简体字版的两本著作之一。我们在最初的悲痛和忙乱过后,更明白自己应该做的事——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南先生一生从发愿到功德圆满于今年中秋,殚精竭虑,矢志不移,辛苦操劳,无怨无悔,诚如他的秘书马先生所说,南师是一个点灯的人,他来这个世上,是希望点亮越来越多人的心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点亮自己这盏灯,自然会照亮周围。这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和祭奠!
  太湖茫茫,雁荡苍苍,大师云逝,百代留芳。书剑飘零,道德文章,惠泽后世,桃李芬芳。
  谨以此作为对大师的致敬!
  ——东方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一月
南怀瑾作品集1 孟子与离娄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南怀瑾作品集1 孟子与离娄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南怀瑾作品集1 孟子与离娄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南怀瑾作品集1 孟子与离娄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南师的书,开卷有益,慢慢研读体会!

评分

敬仰南师,他的书都非常好,需要仔细研读

评分

质量好,值得一读。

评分

作品真的很不错

评分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执迷大众,常随末流转,不知前路方向,空陷迷障,声嘶力竭痛苦不堪,不离苦痛而不自知,今随南老有幸前行,感恩戴德,妄自希翼得道助立,顶礼

评分

书非常好看,没有破损的痕迹,配送员态度非常好!在京东买书没错的!

评分

作品真的很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

南老师的儒学经典,时间花在这上面,值得。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南怀瑾作品集1 孟子与离娄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